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刘先平"走进大自然 走近大自然文学"
 
“我们生活在哪里?”刘先平和小记者们的交流从一个问题开始,深入浅出地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生态道德。

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听刘先平讲述野外考察的经历:野猪大战毒蛇的传奇,帕米尔高原的壮美……就连后排的一些家长也听得津津有味。

“刘爷爷,您为什么喜欢写作?”“您怎么一发不可收拾写了那么多书?”“请问您对环境污染有什么看法?”……在互动环节,小记者们争先恐后,一个接一个地提问,刘先平一一认真回答。刘先平告诉小记者,他对污染痛心疾首,特别是水污染尤为严重。“我希望小朋友们树立生态道德,让大自然进入校园,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

2010年6月5日是第39个世界环境日,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工作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走进大自然,走近大自然文学”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发布会暨绿色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教育工作者及文学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展现大自然壮美,呼唤生态道德建设

刘先平是我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迄今已出版作品四十余部,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九项国家级奖项。刘先平依据其在大自然中的探险经历,以独特细腻的视角,饱蘸激情的笔墨,创作了独树一帜的“大自然文学”作品近三百万字,通过对其三十余年的传奇探险经历的记述,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刘先平的全部获奖作品从今年开始陆续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本次推出了“我的山野朋友”系列《和大熊猫捉迷藏》《金丝猴大战秃鹫》《黑叶猴胜利大突围》《象王归来》等八部精品图书。

与会专家肯定了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认为刘先平大自然文学融小说的情节、诗歌的韵味、散文的哲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于一体,在展现大自然和生命的壮美、呼唤生态道德、歌颂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而通过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描绘,在歌颂崇高的生态道德的同时,也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

绿色阅读活动--阅读绿色图书,争当四好少年

会议即将结束时,会场响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主播、儿童阅读推广人李佳女士特意为本次会议录制的绿色阅读倡议书。与会的领导、嘉宾以及会场的近百名教育工作者一起放飞绿色的纸飞机,版协少读工委秘书长马卫东女士代表主办单位宣布“阅读绿色图书,争当四好少年”绿色阅读活动正式启动。

据外研社总编辑蔡剑峰介绍,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致少先队建队60周年贺信精神和温家宝总理关于全民阅读运动的倡导,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决定发起以“阅读绿色图书、争当四好少年”为主题的全国小学生绿色阅读活动,推广“绿色阅读”新理念。外研社作为本届活动的承办单位,将以“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出版为契机,积极响应并推动绿色阅读活动在全国开展。据悉,本届绿色阅读活动将持续到年底,期间将陆续在全国十几个省份的数千所校园开展。

刘先平说,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重要,而朴素的生态道德的意识应该从小树立。希望大自然文学可以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启发孩子们思考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和谐关系,呼唤着生态道德在孩子们心间生根、发芽。

我国现代大自然文学开拓者刘先平设立专门的“大自然文学工作室”,借此推动大量大自然文学作品的研究、创作和衍生产品的开发,搭建全新的文化创意产业平台。

安徽籍作家刘先平开创了我国现代大自然文学。他在山野中跋涉了30多年,五上青藏高原,两次横穿中国——从南北两线走进帕米尔高原,多年穿行于横断山脉。1978年,他的第一部在野生动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出版后,立即受到评论家的关注和读者的欢迎。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等。曾应邀赴法国、英国、美国、南非等国家访问、讲学,着力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我省有关专家认为,刘先平的作品是个文化大宝库,能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创意作品,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让孩子们在喜闻乐见中亲近大自然,重视环保生态。

据了解,“大自然文学工作室”将在省财政专门资金支持下,重点建设现代大自然文学作品展示场馆,在相关大学建立大自然文学研究院,开发动漫图书、3D影像、玩偶、大自然生态体验区,乃至配套影院等相关产业链,带动一条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创意文化产业链。

 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刘先平

  自然世界,大千气象,有生存竞争的残酷法则,也有高深莫测的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抑或,人类社会是自然万化的缩影——大自然才是人类
的本源。在《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中,刘先平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富有“人格”的大自然。

  刘先平,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跋涉山野三十余年,足迹遍及中国的崇山峻岭、高原盆地、荒荒大漠及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近期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刘先平的“大自然在召唤”系列丛书,共九部,凡263万余字,分别是描写在野生生物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大熊猫传奇》、《千鸟谷追踪》和大自然探险纪实文学《山野寻趣》、《和黑叶猴对话》、《麋鹿找家》、《寻找大树杜鹃王》和《走进帕米尔高原》。值得一提的是,《云海探奇》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猿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呦呦鹿鸣》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梅花鹿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大熊猫传奇》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大熊猫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千鸟谷追踪》是“中国第一部描写在鸟类王国探险的长篇小说”,四个“第一”,具有开创性意义。除《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是首次结集出版外,其他八部均曾出版并成绩颇丰。《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是作者近几年来在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与人文思考的结晶。正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述,作者从壮丽的自然、深远的历史、人文的空间几个方面,展开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守候普氏原羚、黑颈鹤兄弟相残、䴙䴘用绝技逃生、雄麝毁香跳崖、藏羚羊生育大迁徙、盐湖的生命神奇幻化、魔鬼城下的油海地质奇观……作者以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考察和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平衡的理想境界。

  “天人合一”是中国生态伦理的传统。道家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庄子·山木》)因此,人应该“绝圣弃智”,依循自然而为,摒弃一切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的有意创作,将生命融入自然生态的大化过程中,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被有些西方学者视为当代深层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也是刘先平生态道德观的思想根源。在《昆仑山——创世纪传说的根基》中,刘先平给予“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神话以全新的诠释。日月星辰、草木虫鱼、风雨雷电及以“万物之灵”自居的人类都来源于盘古一身,即“人与自然原本是血肉相连的整体,所有的生命也都来源于一个整体”。

  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污染腐蚀了人类的思想,滋养了人类的贪欲,切断了人类与自然的本源联系。人类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无休止地向自然伸出魔爪,对自然的呻吟熟视无睹。直到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才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在废墟中成长的生态法律。但是直至文明进程的今天,人类仍未制定系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即生态道德。生态法律虽能强制性地诉诸于人类的行为,但执行起来往往大打折扣。法律终究是外在的影响力量,只有人内部的深层的道德呼唤才能每时每刻地监督、约束自身的行为。因此,刘先平坚定地认为:只有生态道德的建立,人们有了生态道德的修养,以其自律,才有可能达到生态文明。

  那么如何有效地建立生态道德呢?刘先平认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从大自然的召唤,走进大自然这个生态道德教育的天然课堂,去领悟生命的真谛。每种生命形式以它对人类的价值有理由分别得到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在《穿越柴达木盆地——走进帕米尔高原》的“香料之路”徘徊过的读者一定不会忘记面对残忍的盗猎者,香獐眼中的愤怒和仇恨。悬崖边与情人依依惜别,继而毁香自杀,香獐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生存的尊严!还有可可西里惨绝人寰的藏羚羊大屠杀,一只幼崽在上百只同胞的血泊中求生,无论经历怎样的灾难,生命之花依旧灿烂,理应受到人类的敬畏与尊重。香獐和藏羚羊给人类带来了福祉,也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中。接着刘先平又追根溯源,“如果没有了市场,盗猎还能猖獗起来?”把矛头直指使用藏羚绒毛制品的贵妇人,人性的虚荣与贪婪使他们丧失了生态道德。几千年前,《庄子·马蹄》中的故事至今警示着我们:“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直至自以为善治马的伯乐“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自然界以自残的方式冷笑着报复人类的愚昧无知。殊不知,万物在天然的状态下,外在的形态和内在的习性本来就处于动态的和谐之中,人类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刻意去干涉这个神秘国度的内政,“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走进生态道德课堂的第二篇:知足知止,保护环境。在《惊世彩陶》篇,4000多年前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也因此严重破坏了生态植被,招致了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一场地震、洪水掩埋了柳湾的文明。然而在4000多年后的今天,仅在作者跋涉之处,危害生态的行为仍然屡见不鲜,过度放牧,采金、采矿破坏了植被,沙化严重,降雨量减少,长江源十年间气温上升0.8摄氏度,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湖水中盐的浓度年年增加,威胁到鱼类的生存,南面的湖边甚至出现沙滩游乐场。对此,作者不无悲痛地写道:我曾立志要为祖国秀丽的山河谱写壮美的诗篇,但只是短短的二三十年,我所描写的山川河流不少都已成为“历史”和“老照片”。正如历史学家汤应比指出:“现代人的贪婪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剥夺了后代人的生存权。”当然,我国的生态保护也有一定的成效,但这些成效相对于破坏来说仍处于劣势。当代人生态道德意识的淡薄,使得生态危机一步一步逼近。

  走进生态道德的课堂末一篇:寻求诗意的栖居地。刘先平说:何为“仙”?人在山中即为仙。何为“仙境”?所谓仙境即是生态良好之地,鸟语花香,林木茂盛,人们心地善良,一切生命平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总之,是集人间美好之大成吧!

  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审美观中,存在着“比德说”和“畅神说”。刘先平赞成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自然美学观,认为山和水是“仁”和“智”的象征,并赋予具有西部特色的植物红柳和胡杨以人的高贵品质。自然之美并不仅仅在于可以比德,也在于它能怡神悦性,即“畅神”。刘先平陶醉于自然的造化,用艺术家的眼睛欣赏自然美,在西部神奇的自然风光中,他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升华。更有徜徉于山水间的古代神话拓宽了自然审美的文化内涵,这些浪漫传奇而又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故事使自然美具有神秘的审美倾向。但是唯有生态道德的建立,这些审美文化才能得到传承。假想下,如果后世子孙面对着人类文明的荒原,寸草不生,又岂能获得自然的审美体验?又去哪里寻找精神的栖居地?

  走进生态道德课堂,刘先平更加关注孩子。儿童文学是贴近自然的文学,因为儿童作为处于生命本初状态的自然人承载着更多来自原始自然的神秘信息。他们行走、说话、思考、发脾气、使诈、怜悯、依赖、感动,与大自然诸多至今无法解释的行为一样,出于本能的内在的无意识的率性而为。他们与自然有种天然的联系。儿童是“泛灵论者”,倾向于将自然万物看作是有生命的。许多成年人在童年时期也曾试着对花草虫鱼自言自语,担忧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儿童具有爱的智慧,他们的爱是简单的、单纯的。儿童热爱他所生存的环境,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孩子因为一朵花的绽放欣喜不已,这是只属于童年的孩子式的欢乐。如果成年人无法发现也无法领略儿童眼中的美和快乐,可能就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对自然的好奇和热爱。只有热爱,作为一种精神上的能力,才能创造出美丽的心灵。然而当童年失去自然、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会怎么样呢?儿童只能在人工园林中寻找自然的痕迹,只能在动物园中猜想童话里山林之王昔日的威猛。因此作者强烈呼吁让儿童走进生态道德的课堂,接受生态道德爱与生命的教育,获得审美的愉悦和人格的完善。还记得韩东的《山民》里那个想看山的孩子的抱怨吗?“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同样,如果不让现在的孩子走进生态道德的课堂,那么,在未来遗憾的将是他们的子孙了。


让孩子与大自然更亲近 访大自然文学家刘先平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27日17:44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5月27日电 题:让孩子与大自然更亲近——访大自然文学家刘先平

  新华社记者 蔡敏

  惊喜、恐惧、忧虑、感动……近30年来,刘先平把在动物和植物王国里探险的珍闻写进4部长篇探险小说和20部大自然探险纪实系列中。他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迷住男人的数码武器
命运我把握 好运不错过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有的被译成外文世界范围传播,他本人曾应邀赴法国、英国、美国、南非等国家访问、讲学。

  刘先平在小说里曾写过:通过艰苦的录音、分析与模仿,少年黑河发出的猴子失群声终于得到了猴群的呼应,“雾蒙蒙的山谷中,传来了两声像是回音的猴叫,一股被压抑的紧张的喜悦如电流般同时在大家心头闪过。”找到短尾猴群有希望了。

  在他讲述的故事中:遭到豹子攻击而双目失明的大熊猫“看不到对面山上的人群,却听到了他们的声音,它在晓青耳边轻轻叫了两声。晓青用手抚着它的头,亲昵、欢快地说:‘我懂了,你放心吧!我爸爸和姑姑一定能治好你的眼,你将要开始崭新的生活,没有恐惧、没有悲伤、没有饥饿,都是爱你、疼你的人!’”

  他曾经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沿着黄河源行进,一路上草地沙化的严重让我心忧。车行一公里,我数了一下,看到十几只草原鼠。曾经,这里是野羚羊成群的地方。”

  有人说他是中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他则告诉记者,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们懂得: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了解人类、保护人类。这是他年过花甲仍然风餐露宿、探险自然的原动力。

  孜孜不倦写了20多年

  探险似乎是刘先平的天性。幼年失去父母后,家乡安徽巢湖边的沙滩、芦苇荡就是他寻找父爱母爱、不自觉开始探险的所在。1972年,刘先平成为安徽一家文学刊物的编辑,他主动要求分管皖南地区的组稿工作。因为,他喜爱那方山水。

  偶遇一队野外考察的科学家,让刘先平的探险有了一个全新的科学视角。由于兴趣相投,刘先平成了考察队的编外成员。科学家们教了他很多东西,使他知道了那个年代里闻所未闻的“环保”概念。他们肩挑着行李,在深山密林被荆斩棘,还执拗地向不理解、不耐烦的山民们展开保护动物的宣传。整整六七年时间,刘先平跟这些野考队员混在一起,每次出差回来,都是蓬头垢面。正是这些厚厚的生活积淀激发了刘先平的创作灵感。1978年7月,他带着一包稿纸,来到大别山中的一个水库边,开始了另一种探险——创作国内此前还从来没人写过的现代大自然探险长篇小说,展现一个崭新的野生动物世界。

  至于为什么以孩子作为小说的主角。刘先平告诉记者,一段很长时间的教师经历让他了解到,文革结束后,孩子们迫切需要全新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自然保护事业应该从最小的孩子抓起。

  几乎是一气呵成,刘先平在一间陋室里完成了国内第一部描写在猿猴世界探险的长篇小说《云海探奇》,接着又有《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共4部讲述孩子们探险自然的长篇故事。随着创作量的不断增大,刘先平的足迹开始走向大漠戈壁、雪山冰川、江河湖海,通往沙漠深处的红柳、青藏高原的花甸、天鹅湖畔的麝鼠城堡、进入箱式峡谷寻找黑叶猴……除了小说之外,刘先平还开始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探险奇闻奇遇写成一篇篇纪实,读者能够通过他的作品看到各种生命的光华,也能掌握很多自然界的科学知识。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刘先平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激响着高昂的爱国主义和保护自然的主旋律。作者将描写自然界与探索孩子心灵的奥秘巧妙地融合,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地抒发美好的天性和创造性,陶冶心灵,“热爱身边每一片绿叶、每一座山峰、每一条小溪”,并由此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对故乡、对祖国的热爱。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时期青少年文学、儿童文学健康发展的方向。

  走过险象环生的探险路

  对于刘先平来说,30多年观察自然的日子,惊喜只是昙花一现,更漫长的却是旅途的艰苦和磨难。

  每到一地,他总是去最危险、最偏远之处,毫不犹豫。他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刘先平的作品一版再版,人们都认为他早就“发”了,有谁知道,他为探险付出了多少?顶风冒雪、馒头充饥,为了深深地走入大自然,他不仅赔上了钱财,更多次“铤而走险”。

  到贵州寻找金丝猴,刘先平坚持徒步爬上了8000多个台阶的梵净山顶。为了更清楚地拍摄黔金丝猴,他不顾身体虚弱,硬往猴群跟前凑。突然,他感到镜头一黑,耳朵酥麻,原来剽悍的猴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他的头,揪去一撮头发,抓破了他的左耳,血流不止。情急之中,他狂叫一声,吓走了猴子。大家急坏了,他却哈哈大笑,说你们把猴子养得太好了,野性未消。没药,只好拿兽药给他抹,疼得他在地上跳。

  刘先平说自己不怕猛兽。如果碰上华南虎什么的,高兴还来不及呢,那可以写出多少探险故事呀。所以,他无数次“深入虎穴”追逐猛兽。他最怕的往往是蚂蝗、蚂蚁、毒蛇等。在人们陶醉于美景之时,它们的袭击让人防不胜防。刘先平的腿上、腰上,满是吸血蚂蝗钻过的细小痕迹。

  探险三江源,在澜沧江上游,刘先平乘坐的破吉普车在海拔4000米的山坡上突然断了方向杆,刹车没了,幸亏是上坡,车停了下来,司机早已吓瘫。在人烟稀少的高原上,直到晚上司机才把车修好,战战兢兢到了目的地。于是,他在探险纪实里写道:“这时我知道青藏高原人们的坚韧是怎么养成的,在严酷的大自然中,惟有自己帮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从青海到西藏,在两地交界处,当地人叫魔鬼峡的峡谷边,刘先平坐的车遇上一段久没人走的坏路,车无法前行,沿路下滑,幸亏最后被石头和树根卡住。那时澜沧江就在身边汹涌,生与死只在一线之间。

  一次次,刘先平选择了探险的惊险与艰苦。他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大自然文学为人们带来了一个另样的世界,“大自然以及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方式,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对待自己的方式”。

  孩子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文艺作品

  66岁的刘先平正在写作青藏高原探险纪实《生命的故事》。今年7月,他还打算探险帕米尔高原,写写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命壮歌。他说,生命不息,探险不止,写作不已。

  谈到目前的中国儿童文学,刘先平批评了3种现象:其一,儿童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淡化。许多出版商、发行商受利益驱动,盲目引进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动画片,有的充满暴力和血腥,有的则粗制滥造,有的与国内孩子的生活距离太大,不仅对孩子尽快认知周围世界没帮助,还常常让小家伙们不知所云。这些都给孩子们的教育带来很多问题。

  其二,文化艺术界存在儿童文学是小儿科,瞧不起儿童文学,甚至不愿涉足等错误思想。刘先平说,其实儿童文学是最难写的文学类型之一。它要求成人们用孩子的眼光来描写世界、讲述故事,这是很艰难的。而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从0岁到99岁都适合的作品,它往往带给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程度不同的启迪。刘先平呼吁更多的文艺界人士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其三,基础教育课本及读物匮乏。刘先平说,我国很大一部分师范院校不开儿童文学课是很不正常的现象。试想未来的老师们都不懂、不读儿童文学,怎么能够很好地影响孩子。另外,目前为止,全国尚没有一本统一的幼儿园课本,这也十分让人忧心。刘先平还特别呼吁,需要对农村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满腔热情地为他们写作品,为他们出版价廉物美的图书,这些年来,对他们的关心太少。

  刘先平说,希望家长和社会把每一天都作为孩子的节日,一年365天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重视基础教育要像重视经济一样,因为这对国家和民族来说同样重要。”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