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马三立的幽默
 
在当今社会,提起马三立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说哪儿的人最熟悉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那得属天津人,是天津的热心观众培育了马氏相声艺术。

  在相声界,马三立先生是辈份最高的一位,连侯宝林先生都尊称他为“师叔”,那马季呢?当然要尊称“师爷”,至于姜昆、冯巩之晚辈,那就要尊称“祖师爷”了。祖师爷是祖师爷,马三立先生可没有祖师爷的架势。舞台上,他逗人乐;生活中,他待人亲。平易随和,这既是马先生的生活写照,又是马先生的艺术特征。

  马三立先生不仅辈份高,而且论艺术水平也是独占鳌头。别看人长得特瘦,可艺术肥大,这是电影导演谢添先生的一句赞语。干脆,我就请谢导演把这句赞语题写在马先生的画像上。画像出自何手?漫画名家方成。我真佩服方先生的才气,廖廖数笔就把马三立先生勾画得活龙活现:长长的脸庞,尖尖的鼻梁,小小的眼睛,瘦瘦的身形。穿一身可体的马褂,下身微蹲,头部微斜。两手冲前,露一丝笑容。似乎是正与观众交流,又象是刚刚抖落了一个“包袱”。谢导演一见此画,立刻题笔疾书,他倒写如流(谢添先生是倒着写字,堪称一绝),上写:“人瘦艺肥”四个大字,上首有“题相声泰斗马三立像”一行小字,落款处:“癸酉年冬月 谢添”。我把肖像与题字拿给马三立先生瞧,他“噗嗤”一笑,在画像旁添上了“马三立”三字。

  80年代初期,相声演员可没有现在这样红火,现在的相声演员只要在电视上露上几次面,混个脸熟,就被戴上了“笑星”的桂冠。稍有一点名气,那就成为“大腕”,再往前长进,那就进了“文化名流”的行列。20年前不行,连马三立先生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也只能称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成了“家”就已经不得了了,一般都称相声演员,或美其名曰“著名相声演员”。至于解放初期,那叫“民间艺人”,再往上推,那就被打人了“三教九流”的行列。所以说,过去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家庭,是不会让子女去加入这种行当的。这一社会偏见,影响了几代人,就连马三立先生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先生的老宅兴隆里的一个小院与他聊天时,马先生还无可奈何地感叹:“哎,吃着相声,喝着相声,还瞧不起相声,真没办法。”现在变了,变得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我们的舞台上,电视上,荧幕上,到处都是笑星、歌星、影星、舞星……,是“星光灿烂”,闪亮登场!过去有“造神运动”,现在是“造星时代”,年轻的一代追星族,正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我们的新闻媒体火上加油,炒得漫天风云,不亦乐乎!这是喜?是忧?各抒己见。

  按说,我们这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就是有成千上万个明星也不算多,可问题是这些所谓的“明星”是怎样涌现出来的。就拿相声来说,不能只凭着嘴皮子利索,能说上几段相声,就成了“笑星”、“大腕”。至于说“文化名流”、“艺术大师”的桂冠,更不能轻易往头上戴。马三立先生就不喜欢“大师”这个头衔,甚至叫声“马先生”他也总觉得不舒服。那叫什么呢?“叫老马。老马,老马好,老马识途;叫马老,马老,马老好,马老了不吃草!”听,这就是马三立的幽默。

  纵观中外文化艺术史,真正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明星和艺术大师只占极少数。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如果明星、大师遍地跑,那还有多大的存在价值?话虽这样说,现实生活并非如此。没有名气,有人吹,不够红火,有人炒!你给我吹捧,我给你抬轿,拉拉扯扯哥俩好!于是乎,明星荟萃,笑星崛起,成群结队,粉墨登场!恰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演艺圈这种浮躁风气之盛行,大大影响了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相声的出路在哪里呢?我认为关键是在于创作。环视神州,偌大的中国能够真正称得上相声作家的到底有多少呢?恕我孤陋寡闻,如果把相声演员兼创作的排除在外的话,那仅有这么几位:武汉的夏雨田(现已病故),山东的李凤琪,天津的王鸣禄,河北的崔砚君,哈尔滨的原建邦,北京的沈永年、廉春明。相声理论家呢?掐指算来,真是少得可怜,满打满算就那么几位:一是原中国曲协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薛宝琨先生,一是北大教授汪景寿先生,一是山大教授李万鹏先生(1982年三位先生曾与相声大师侯宝林合著《相声溯源》一书)。就是这么一支创作理论队伍,你那些“笑星”“大腕”的涌现,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怪17年前我听了牛群、李立山合说的一段相声《假话真情》之后,撰写了一篇小文见诸于报端,却使牛群“激动不已”,立即来函,表示“衷心地感激!”其实,那只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罢了。

  别人不创作,不评论,相声演员自己动手如何?在这方面,马季、姜昆先生作出了表率,他们自编自演,并著书立说,在相声界独领风骚。可惜,这样的相声艺术家实在太少了。有人说,现在的相声不景气,是因为相声演员不务正业所致。我看并不尽然。问题并不在于某某相声演员拍了几部电影,某某相声演员经营了一个网站,某某相声演员当了一任县长。拍电影并不是坏事,因为各种艺术门类都是相通的,如果能够触类旁通,从其他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来丰富自己,把拍电影作为发展相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阶梯,我看这是一件好事。经营网站也不为过。在当今信息社会,新的科技、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相声演员也不例外,再说,如果网站经营有方,还能为相声艺术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这何乐而不为?至于说相声演员去当县长,我看也未尝不可。不是有不少科技专家在各级政府挂职委任吗?小到县长、市长,大到省长,乃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既然科技工作者能够委任一方,那么,文艺工作者为啥不能当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呢?问题在于既然为官一任,那就要造福一方,为当地老百姓切切实实地做几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千万别忘记了自己的老本行,借此机会,深入下层,体察民情,积累素材,为发展我国的相声事业尽心尽力。

  历史的经验值得记取。曲苑中之所以能够产生像马三立、侯宝林先生这样的相声大师,是得力于久演不衰、百听不厌的优秀传统曲目。而优秀的传统曲目的产生,又是几代艺术家历经磨合、千锤百炼的结果。这并不是说只看重传统,不注重创新,因为这里不是在谈论继承与创新的相互关系,只是强调没有优秀的相声作品,就不可能产生优秀的相声演员,这是其一;其二,是得利于有较高水平的欣赏群体。如果说相声艺术有什么规律可循的话,那就是它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它扎根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民间的这块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繁衍。人民大众是相声艺术赖以生存的根基,是鱼水情深的脉脉相承。一部中国相声史,就是与人民大众不断密切结合的发展史。马三立先生说过,观众是他的老师,人民是他的衣食父母。侯宝林先生在弥留之际,也留下了话,说他一辈子感谢观众。

  然而,当今的相声,就在这最根本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相声不是也置身于人民群众中间吗?恕我直言,看看当今的相声,到底有多少真正是在人民群众中“立”起来的呢?我们的笑星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不是大都在电视荧屏上崭露头角的吗?本来,在舞台上说相声已经给听众拉开了距离,产生了隔膜,而电视相声、广播相声的出现,则把广大听众推出了十万八千里。于是,我们的电视导演、广播主持不得不另出绝招,人为地拼凑一些临时观众,作些以假乱真的现场表演式的恶作剧来烘托气氛。这样做的结果,既害苦了演员,也愚弄了观众。诚然,电视广播的出现,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但对于相声这门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来说,不仅无济于事,甚至把相声推进了危险的边缘。这并不是说,相声演员不能“触电”,但有一点可以断言:电视广播中产生不出马季、姜昆,更涌现不出马三立、侯宝林。要问这到底为什么?那就请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杂耍地去寻找答案吧!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