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袁鹰:散文之重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袁鹰不仅是颇有成就的儿童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位成果丰硕的散文名家。从50年代至今,已陆续出版了16个散文、随笔集。他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质量亦属上乘。袁鹰被当代散文研究者誉为是酿造生活诗意、撰写清新美文的散文大家。
袁鹰是从40年代开始他的散文创作的。他属于在光明与黑暗搏斗、新中国即将取代旧中国之际登上文坛的青年革命作家。他敏而好学,才情勃发,一边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边奋笔从事抒情写意、释理明志的散文创作。诚如袁鹰自述的:“他们既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两千余年间悠远深厚的古典散文传统,而且更在我们民族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中,使散文的长河波浪翻涌,奇峰迭起,震人心弦,沁人肺腑。”袁鹰在其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生涯中,有意赓续了我国散文的优良的民族传统。他的数以百计的散文,俊逸清新,诗意盎然,或怀人忆旧,或新事新描,或状物写景,或感事抒怀,或题序书跋……总之都是一种十分灵便的、无拘无束的综合的艺术品。这情形,正如当年杨振声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贡献时所说的:“现代散文的运用就在于它打破了过去的桎梏,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它写人物可以如小说,写紧张局面可以如戏剧,抒情写景又可以如诗。不,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小说,就是戏剧,就是诗。它的方便处,在写小说而不必有结构,写戏剧而不必讲场面,写诗而不必用韵脚,所以它本体还是散文。”(《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杨振声讲的散文“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是指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现代散文,打破了过去的散文创作的清规戒律,在构思上、写法上和技巧上,能够放开手脚,博取其他文学样式之长,从而使现代白话散文呈现出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及丰富性。
袁鹰早期散文,多为人物素描、生活速写、抒情小品。从这些略显稚嫩的作品里,已可见出作者的艺术才华。作于1941年春的《铁丝网上的春天》,借铁路边的铁丝网上挂了一只风筝,抒发了作者及弟妹们对春天的向往。原本是一只很不起眼的破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的、最便宜的瓦爿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不论是什么时代,风筝这样的玩具,总会给儿童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放风筝是他们在春天里不可缺少的游戏。但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作者和弟妹们的春天的快乐。文章虽短,立意颇新,构思亦巧。另外三篇袁鹰的早年作品《望春草》、《火》和《古城冬景》,不论是散文诗、抒情小品,还是咏物短章,都浸润了浓浓的诗意,表现了青年人对春天、对光明、对英雄、对野火、对明天的热切向往,对旧时代、旧社会的诅咒和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热爱、关切。作者反复吟咏着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他愿意做一个普罗米修士那样的英雄,给人间盗来了火种,自己却受尽苦难、折磨。
袁鹰是从小品入手开始散文创作的,这与秦牧颇为相似。他们的小品,或凌厉峭拔,或义正辞严,善于谈论知识,长于抒情明理。在袁鹰笔下,雪莱的诗、曹禺的剧、希腊神话的人物、庄周的名言、关于扬州的史料……均能信手拈来,点染入文,以此类彼,翻出新意。
袁鹰之所以侧重散文创作,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了郁达夫概括的现代散文的特征:“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还因为他重视散文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迅捷性。他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祖国在前进,迈开健壮的、有时不免是蹒跚的步伐;生活在跳动,翻腾着汹涌、有时也夹杂着污浊的浪花。我俯仰其间,深受教育,也颇多感触,常常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下来,主要是用散文、随笔这种形式。”“五四”以来的我国现、当代散文,作为新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一翼,其价值就在于它们留有时代的光彩,储有人民的心声。它们不是远离社会的山林隐士的喟叹,也不是脱离人民的消闲文士的呻吟。它们在描摹山川名胜、留下人物剪影之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记人咏绩,或缘事论理,都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展示出神州大地亘古未有的变贫穷落后为繁荣昌盛的壮丽图景,也抒发了多种风格的散文家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理趣。散文题材丰富,创作周期很短,给了散文家以再现生活的极多方便。袁鹰孜孜不倦地在散文园地精心耕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留下了闪光的篇章。
袁鹰的散文创作实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散文创作经验、成就和特色,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有一些人在步入文坛之前,是重视散文创作的。一经在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方面出名后,很快就放弃了散文。在他们看来,散文不过是敲开文学殿堂之门的敲门砖。袁鹰则始终执着于散文创作,他的创作经验又一次证明,在我们这个散文的国度里,散文原是大有可为的辽阔无垠的文学原野,只要你有生活,有感受,有哲理,有诗意,有才学,有技巧,完全可以创作出万人传诵、千秋流响的佳作名篇。
不论浏览,亦或品读,只要是认真的读者,总会从他的几十篇代表性作品中,领略出袁鹰散文的如下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诗意淳厚,质美情真
朱自清先生对散文作的明确界说是:“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现代散文从语体上说,自然是白话散文,亦称美文。散文其实又是一种灵活、自由、最无拘束的文学体裁。人们喜爱的散文,常常是诗质的。杨朔在谈及他的散文创作经验时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刘白羽也认为:“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接近小说,但我觉得似乎更接近诗。散文用以激发读者感情,给人以思想启迪的艺术力量,在于美、诗意、意境,而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谓诗质的散文,乃是散文中的精品,这些作品有诗的意境,有生活的哲理,有真挚的感情,有奇特的想象,有瑰丽的词采。不少评论家之所以称袁鹰是“诗意派的散文家”,就因为他们抓住了袁鹰散文“诗意淳厚”这个艺术特色。袁鹰是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作家,他能潜入生活激流中,发掘出生活美,展示出心灵美。袁鹰是用诗人的眼光、尺度来要求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写作的。尽管散文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是可以只爪片鳞、以小见大的,但散文的构思、创作,同样需要生活实感和生活的启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难以捕捉到生活中的“灵感”、“诗意”的,更不要说把它提炼、醇化之后诉诸笔墨了。袁鹰散文中的诗意,首先是与他对时代的敏感分不开的。他对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观察得那么细致,感受得那么具体,反映得那么深入,表现得那么别致。1960年,正值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作者有幸访问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可写的东西真是比比皆是,应接不暇。在《井冈山记》里,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象诗歌那样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里,他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了类似组诗的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全文以“毛竹”作为物线,联缀成篇。文章起笔就点出:“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讲了在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的年代里,井冈翠竹起的重要作用,又介绍了毛竹“二十年”的等待,还介绍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竹发挥的多种功效,最后,点出了全文中心——“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这样的构思,新颖别致,饱含诗意。什么是散文的诗意?可以理解为是鲜明的客观形象与充沛的主观感情的融合;是高质量的散文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相谐;是内情与外物的结合。而这些又是需要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对于抒情散文来说,诗意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对生活美的发现及加工,这里面需要经过艺术的提炼、生发及典型化。袁鹰曾经回顾了他创作散文《井冈山记》和诗《初谒井冈山》的体会:他访问了井冈山的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下放干部、知识青年,渐渐体会到、感受到井冈山的精神和井冈山人的性格。那就是在任何逆境中含辛茹苦、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那就是不畏风雨、傲然挺立的刚强性格。井冈山的山路、毛竹给作家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通过联想、生发、熔铸、构思,写出了歌颂秀美、挺拔的井冈山毛竹的这篇诗意盎然的文字。大家知道,诗意的散文就应具有诗的本质,就应重在抒情,重在点染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作家写井冈翠竹穿云钻雾,呼啸而来,走上迢迢征途,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就是井冈人的心愿、行动,这也就是非常典型的借物陈情,借竹写人。散文中的诗意,不能架空表现,必定有所依托,也必定带有时代精神的光彩。象《井冈山记》这样的作品,即通过对生活图景的精心描绘,折射出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光辉。井冈翠竹,在袁鹰笔下,已经拟人化了,诗意化了,抒情化了,虚拟化了,归根结蒂,是被袁鹰这位才思敏捷、联想丰富的散文家的审美理想、生活志趣的光焰烛照过了,加工过了,改造过了。这情形又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作者以比喻、拟人、联想、象征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给人以高层次的审美愉悦。《深深的怀念》里的银项圈、桔子树、红军草和纪念碑,《岚山花雪》里的周总理诗碑,《青山白铁之间》里的《重修岳飞墓记》碑石,《萧山杨梅》里金老师请小学生们吃的杨梅,《梧桐不寂寞》里的三棵梧桐,《井冈雕塑园》里的十七尊塑像,这些都是诗意的凝聚点、媒触物。袁鹰的散文,不少是今朝与往昔、现实与幻景的贯串、交织,作者有意把写景、叙事、抒情、明理融于一体,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诗的意境。袁鹰自己也非常喜欢形散神聚、诗意沛然的散文。他说:“我比较喜爱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胜于那些单纯绘景状物的旅游文章。”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意氛围”之有无、多少,可以成为判别抒情散文水平高低的一把重要尺度。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