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再塑民族魂--记将军作家李存葆
 
曾以《高山下的花环》激励了一代人的作家李存葆干什么去了,很多读者都感到这是一个谜。1997年8月,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李存葆少将军衔。从此,他成为一名将军作家。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他最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哪里

寻根

《十月》杂志1999年第5期推出李存葆的3万多字的大散文《祖槐》。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被《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等全国8家报刊全文转载。

展读《祖槐》,整篇文章跌宕有致,气势磅礴,摄人心魄。

《祖槐》的成功,是李存葆在心灵中孕育了50多年的结果。从他牙牙学语时,祖母就教他哼唱一首歌谣: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他一直苦苦地追寻着这个谜底。50多年后,李存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把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文明史挖掘出来,将寻根的痴情巧妙地融于叙事、议论、写景之中。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读罢此文,给人以知的增广,智的启迪,艺的陶冶,心的净化,美的享受。

一篇佳作足以看出作家的胸襟。面对世纪的跨越,李存葆激情饱满地说:"最终印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心智果实的长期积累,世界千变万化,但文学艺术却能贯穿于人类的起始和终极。艺术品不同于高科技下的工业系列产品,这些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的产品,随时都可以更新换代,犹如电灯问世油灯熄灭,汽车奔驰牛车安息。然而,《诗经》、《楚辞》并没有因摇滚乐的疯狂而失却浸润今人心灵的魅力;一部《红楼梦》也没有因波音747的腾云驾雾而香消玉殒;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也不因氢弹爆炸而消弥了震撼今人心灵的力量……"

正是这种高屋建瓴的视点,成为李存葆文学创作中不断给文坛带来惊奇的成功支撑点。善于从深层次上看问题,从民族文化中吸收营养,注重从"寻根"中再塑民族魂。

1996年4月,李存葆应几位文友的邀请,到河南孟县韩愈故里参观,遇到一位曾创下一餐吃62个馒头,一次喝下17斤西凤酒的传奇人物--"当代武松何广位"。李存葆与其交谈一个下午,再从乡间百姓的传说中提炼素材,把这位传奇老翁作为一种特殊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来思考和剖析,探讨其深层的社会涵义。一个月后,便创作出9000多字的散文《我为捕虎者说》。作品发表后,全国28家报刊先后全文转载。作品多彩而深情地颂扬老翁何广位赤手捕虎猎豹的胆与力的壮美,感叹老翁生不逢时,命不济身的人生际遇,赞美老翁力大无比正直无邪,与命运抗争的坚毅品性,读来好似一幅历史沧桑的画卷。李存葆在这篇散文中妙语连珠。比如像文中后半部的一段,"我惊诧:赳赳武夫何广位,没上过学能世事洞明,没经名人点化竟人情练达。中国农民用艰辛孕育的美德在他身上生辉,而农民固有的劣根性却颇难见到。我究其原由,老人捋髯相告:说书唱戏劝人方,他从小就喜欢听人说古论今……哦!却原来,中国传统文化无所不在,它不仅写在书本内,流动在薪尽火传的祖训里,还弥散在酒肆茶楼、戏台书场上,更在每个人对人生的参悟中……"这种充满哲理性的画龙点睛之笔,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此文在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中夺得一等奖。



战士李存葆

生活中,人们常说"观察"二字,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观"是看的意思,"察"是仔细看。这个问题在李存葆身上得到升华。有一次,他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鲸鱼"集体自杀"的图像后,这一日他彻夜难眠。随后,他写下18万字的散文《鲸殇》,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从容折桂,全国12家文学选刊先后转载。他站在一个很高的视点来看鲸鱼的悲剧命运。这就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该达到完美和谐,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鲸类动物的自由和不受侵害,保护海洋环境,说到底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强烈的忧患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对人类为满足欲望而不顾及环境的贪婪意识进行反省和批判。

黄河断流,李存葆为之动情,从心灵深处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促使他站在历史的交接点,以超越历史、时代和未来的独特视角去冷静审视黄河,创作了12万字的大散文《大河遗梦》再获第二届全国"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他以一个哲人悲天悯人的胸怀与超越黄河个体的哲学理念,深沉地思考着黄河文化的未来,民族魂的再生。

散文创作之路何去何从,李存葆说:"散文是讲究气、韵、趣、味的。气可以是狂涛飞瀑,也可以是平湖静波,总是宜正不宜邪;韵可以是晨钟暮鼓也可以是蝉噪虫鸣,总是宜雅不宜俗;趣可以是武松打虎也可以是云中观月,总是宜高不宜低;味可以是熊掌鲍鱼也可以是黄瓜土豆,总是宜淳厚不宜寡薄。散文易写难工。将没有呼吸没有知觉的汉字小方块,排列成稍大一点的方块,并鼓捣得活蹦乱跳,明智达理,梦绕魂牵……实在不易"

2000年《十月》杂志第一期又推出了李存葆的长篇散文《沂蒙匪事》,从人性的角度深层次思考着这个社会文化现象,给新世纪的文坛一个惊奇。

从李存葆的系列文化大散文中,感受到的是作家的大气与深刻的忧患意识,是一个时时关心着民族命运、人类未来与宇宙前景的作家高度的责任感。黑格尔说过:"艺术的使命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适合的艺术表现。"李存葆正是为着这样伟大的初衷,将全部的情思、苦痛与欢乐,全部的哲学思考熔铸进创作之中。

目前,他的系列文化散文仍在继续。《十月》杂志第三期刊出的其长篇散文《飘逝的绝唱》,以《西厢记》中的莺莺与张生的爱情为线索,对爱情永远是人类常读常新的"陈词滥调"作了一次深层次的解剖,全方位地把孕育美好爱情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性之根"给读者展示出来,让读者得到全新的艺术享受。李存葆从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关公庙的现象中,引发了他创作的下一个目标……

巧学

有人问将军作家李存葆什么文化程度,他总是很自豪地说:"我只是个初中生……"

说自己初中文化,既有谦虚的成分,又有自勉的含义。早在1984年秋,他就步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就读……之前,李存葆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

1946年1月,李存葆出生在山东五莲县的一个半山半涯的村庄里。他的父母虽然没读过书,却常用"忠厚传家久"的朴素道理来教导他。他们以为人厚道和乐于助人而称道乡里。6岁时,他就上学了,直到上中学时,读的课外书也不足二十本。



与韩美林在一起

莎士比亚说:"善用逆境者成大业。"1964年,刚满17岁的李存葆怀着从军报国之志,来到青岛驻军某部守备连当战士。他之所以能走上文学之路,与偶然的机遇有很大关系。1966年秋,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通知团侦训队派一人参加,队里决定让一位能写会画的高中生去。谁知在开学那天,那人突然患病住院,队长便把李存葆喊到队部,让他去顶替参加为期10天的报道学习班。他即兴写了一些小诗,团里的新闻干事对这些小诗发生了兴趣,从中选了两篇,一首题为《行军小憩》,另一首散文诗不足五百字。因怕背上名利思想的黑锅,那首小诗署名"茅山"。散文诗署名"侦训队演唱组"。回到侦训队不久,他得知那首小诗被青岛广播电台广播,那篇散文诗先是被《青岛日报》刊登,接着又被《大众日报》转载。团新闻干事打电话把他喊去,对他大为赞赏,并奖励两本稿纸。他用这两本稿纸又写了一些诗投寄给《前卫报》,结果又被采用几首。不久,他接到去团政治处的调令。后来,他从团里写到师里,又从师里写到军里。

当时,发表新闻稿件没有稿费,为了对作者以示鼓励,报社赠给作者领袖像章。李存葆曾得到过近千枚这种像章。部队图书管理员很喜欢领袖像章,他便借机提出"以像章换书读"的平等交换"方针"。现在有些文学名著,当时被列为"禁书"。一次图书馆烧书时,他以100枚像章换回50多本书。部队领导为让他多写稿,给他提供单身宿舍,写稿任务完成后,他就把门一闩,如饥似渴地品尝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精神"食粮"。

由于新闻采访写作的方便,他经常有机会参加团、师、军的党委会,有机会到各单位跑,使他熟悉了各种各样的军人,不管是美好者的心灵,还是丑恶者的表演,他都尽收眼底。这一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积累,给他后来的文学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次,他从师部图书馆换来一本《辞海》文学分册,上面有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介绍和他们的代表作。像遇到一位指点迷津的文学导师,李存葆兴奋至极。这位"导师"让他知道了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的优秀文学名著。



与妻子赵永豪

1970年,李存葆调任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部创作室创作员。当时搞专业创作的人可以持介绍信到旧书店买些封存的书。他按照《辞海》的交待,几次到旧书店购得莎士比亚、易卜生、托尔斯泰、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契诃夫等文学大家二百余本文学著作。这些书读完后,他还到创作室同事那里借一些他没有买到的书。搞创作最忌的是孤陋寡闻。这些世界文学名著把他带进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他深深地感到艺术的迷宫是那般的神圣和庄严。

现在进入信息时代了,李存葆读书学习还一直处在"原始状态",拒绝平庸,拒绝一切外界诱惑,惟一的爱好就是潜心研读古今中外的各类名著、鉴赏书画。这是他事业成功的立足点。

善悟

悟性、灵性、理性、感性,是李存葆作品给人的第一个印象。

2000年的钟声敲响之际,又传来喜讯,全国800多家高等院校校刊评出"十佳优秀校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榜上有名,而且是军队系统中惟一获奖的刊物,作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主编的李存葆是功不可没的。

有人说李存葆创作出一部《高山下的花环》是因为赶上了好时代。那么,获得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则完全是他从在胶东半岛部队的生活积累中"悟出"的精品。"善悟"就是从生活中,从血汗中寻找成功的捷径。

90年代初,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战略的进程,金钱便显示了它神奇的力量。商贾们在搞名人效应,有的文化人在搞有偿写作……李存葆除了自己背负着写作的压力以外,肩头又增添了一副沉重的担子,他要以自己的行动召唤每一个有良知的作家灵魂:为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还情债吧

七月流火,李存葆在沂蒙山公路施工的工棚里,赤脚穿着短裤,驱蚊挥汗,奋笔疾书。

三个月的日日夜夜,李存葆与王光明走遍了800里沂蒙的山山水水,创作出一部与沂蒙人民息息相关的力作奉献给读者。《沂蒙九章》在1991年《人民文学》杂志第11期刊出,创下了42年来首次一期仅刊登一篇作品的先例。著名作家刘白羽眼含热泪为该文作序《惊心动魄的壮美》。

李存葆,这位人民军队的作家,又一次为沂蒙人民铸造了新的不朽丰碑。这篇报告文学获得全国报告文学奖。在文坛的一片喝彩声中,李存葆想到的是自己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于是,时隔半年,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剧本《百年老屋》又延生了。发表后,当即获得了中国首届优秀电影剧本奖,许多电影厂包括香港的一家影视中心竞相购买版权……

李存葆用勤学善悟取得不平凡的成功。

做为一名将军作家,他至今还两地分居。做为一名军旅作家,他至今还睡着战士的"军床"。惟一奢侈的是他的床上有1/3地方被一些书本占去了,他要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勇往直前地追寻下去。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