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和艾芜一起南行
 
五四以后,在一片自由与民主的呼声中,中国的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批杰出的文人与文学作品。在四川这个盆地内,也一前一后地出现了两位浪漫主义作家,一是郭沫若,另外一位就是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流浪汉小说”的艾芜。艾芜的一生,可以说是流浪的一生。1904年,艾芜出生在新繁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他的少年的读书生涯,是在严厉的祖父与和蔼的父亲共同教育下渡过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传统的教育下,聪颖的艾芜却踏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中国西南部这片相对神秘得多,也封闭得多的地方,吸引着无数双眼睛对它寄予关注。这里连接着缅甸、老挝等南亚国家,这里是亚热带与热带的交接地,丛林密布,盗匪出没。然而即使是这样恶劣的环境,仍然阻止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脚步,1905年的夏天,21岁的艾芜从成都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南行。这次南行历时六年,他从最初的知识青年,到后来成为真正的流浪文人,其间的甜酸苦辣,堆砌在心里,最后酝酿成了一部中国文坛独一无二的《南行记》。
  艾芜坚信“文艺并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品”,他把南中国绚丽多彩的风光和生活展示在人们面前,给旧时代受人歧视的“卑贱者”以新的形象和新的评价,把他们推上了文学舞台的正面主人公地位。从最早的《洋官与鸡》到最后的《红艳艳的罂粟》,从《山峡中》到《在茅草地上》,艾芜所表现的始终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的挣扎与反抗。《南行记》中的主人公是一组人物群像,而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下层人物。这些主人公大致可分为三类:A.出卖劳力却没有稳定收入的下层劳动者,如抬滑竿的、赶马的、临时工等等;B.“在血盆里抓饭吃”,即在法律外讨生活的人:小偷、偷马贼、强盗、私烟贩子等等;C.走乡串户的小商小贩,打花鼓的,算命的,游方和尚。这三类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没有土地,没有房屋,没有家庭,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们不是一无所有,也接近于一无所有了。然而,在艾芜六年的流浪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群几乎被文明世界所遗弃的人,时时给他以帮助、关心和启发,同时也加深了他对于生活的领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在这些人身上,汇集了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勤劳,乐观,慷慨,对恶势力自觉的反抗,对光明的渴望,以及强烈的求生意识。
  《乌鸦之歌》中的主人公因为不堪现实生活对他的精神压迫和折磨,逃离文明世界,每夜学乌鸦啼叫。这是一曲呼唤原始的反抗精神的歌。作者在最后写道:“我不禁想起:人类在最古的时代,一定像乌鸦一样,不晓得容忍;如果一开始就会对仇敌容忍,那人类绝不能活到现在!”乌鸦象征人类原始的反抗精神,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作者的寓意是一望而知的。
  在《瞎子客店》的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
  “老实说,我并不像他父亲那样哄他骗他,我倒也是真心诚意地盼望光明的日子早点到来。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瞎子,生活在黑暗之中,只看过丑恶的现象,希望有一天世界光明了,能够见到美好的东西。”
  艾芜以生理上的瞎暗喻政治上的黑暗,通过店中瞎子渴望重见光明和“我”的渴望“光明”相联系,反映了下层人民和“我”的共同愿望———拥有光明。当然,在《南行记》中,艾芜更多的将笔墨用在表现底层人民的美好的心灵上。如《我的旅伴》中的老朱,老何,他们的忠厚坦荡,处处助人,对一个萍水相逢的穷学生“我”关心得无微不至。而《山峡中》的野猫子,更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形象,她被誉为“中国的吉普赛女郎”。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到一股勃勃的生气扑面而来,她寄托了艾芜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正如野猫子时时唱着的一首歌:
  “江水呵,
  慢慢流,
  流呀流,
  流到东边大海头,
  那儿呀,没有忧,
  那儿呀,没有愁!”
  《南行记》中写了各色各样的流浪汉,可敬的,可爱的,可怜的,可爱而又可怕的……艾芜没有去评价他们的历史功过,他将自己的流浪生涯与其审美倾向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他鄙弃厌恶这个社会的自私、伪善、贪婪、狠毒,因此,他赞美流浪汉们那种与现存社会誓不两立的反抗精神,他向往人性中原始的善良、慷慨、乐于助人、热爱自由等等美好的德行。这些品德,他恰恰在那些被上层社会所不齿的穷人、苦人、粗人、野人身上发现了。
  《南行记》从1935年的初版到1981年的定本,从最初的8个短篇到最后的31篇,差不多历时半个世纪,无论把它归为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它都呼唤着人们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1992年12月,这位将墨水瓶挂在脖子上的作家永远地停笔了,栉风沐雨的艾芜再一次地出发南行了,这一程,有谁同行?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