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姜凤山:京剧创新也要守规矩
 
这位7岁起开始学戏的老先生,8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曲界。从艺70余年,他的艺术生涯一路伴随着名师大家。梅兰芳把他看作是艺术上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和生活当中的亲密挚友。退休后,他仍然为京剧事业尽力。

拜访京剧艺术大师姜凤山先生的念头由来已久。这位7岁起开始学戏的老先生,85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戏曲界,前不久在中国大戏院亲为王艳主演的梅派名剧《洛神》操琴,而眼下正在忙着为中国京剧院排演的《太真外传》改编剧本。这位创新一辈子的老人,如何看待当今的京剧艺术,眼下的艺术创新又存在何种问题?

去年11月上旬,我们来到南三环外的一个小区,走访了姜凤山先生。老人身材清瘦,但是精神矍铄,且思维敏捷。对于我们提出的问题,坦诚相告,言谈间无一不显露出希望京剧艺术繁荣昌盛的迫切心情。

是梅兰芳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艺术界都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把姜凤山看作是他艺术上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和生活当中的亲密挚友,姜凤山也说:“我和梅兰芳有不解之缘。他不拿我当外人,器重我,老和我商量:‘我那腔行不行?’甚至怎么偷气换气我们都一起商量、一起互相研究唱腔,创新完了,还是梅派。”谈起梅派世家,姜凤山说,梅派唱腔,易学不易精。梅兰芳他的唱腔听着简单,一听就会,其实包含了很多。“梅兰芳善琢磨,什么情景,怎么发音,剧本什么词,音出来轻还是重,且琢磨呢!他这一辈子就善于琢磨。葆玖机灵,他会玩机器,什么录音机、电视机、刻录机,他自己刻盘,自己研究唱腔,比他爸爸聪明。”他特别提到梅兰芳先生对戏曲的改革是一点一滴的,小到一个水袖动作、一句唱腔的吐字气口,大到跌宕起伏的剧情、情节中人物间矛盾波澜的设置和人员出场顺序等,无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反复演练。

姜凤山与梅兰芳合作13年,“梅派艺术”能够饮誉海内外,应该说姜凤山功不可没。新中国建立初期,姜凤山作为专门为梅先生吊嗓子的琴师,帮助8年没有唱戏的梅兰芳吊嗓。最初,梅兰芳的嗓音沙哑并总提不上去。姜凤山便针对梅先生的嗓音条件动了不少的脑筋,他采用了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吊嗓子方式,而且每次只调高一点但又不让梅兰芳事先知晓,避免他产生紧张情绪。只一年半左右,连梅兰芳自己也未感觉多么费心吃力,唱青衣、花旦的小嗓儿竟然神奇地顺利出来了,较之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不少圈内外的人士既为梅先生高兴又感到惊奇不已。

京剧创新也要守规矩

姜凤山认为,当前很多京剧的创新曲目留不住,唱腔七拐八拐,虽然迎来满堂叫好,却说不上好在哪里。“过去京剧为什么中外都爱听?因为一听就会。现在的新戏花腔多,戏曲爱好者不爱学。不爱学就没法普及、没法发展,就保留不了。观众也叫好,那是因为唱念做打综合到一块儿,美得不得了,给他叫好。”他指出,现在戏曲界有时出现“叫好主义”,观众一叫好,演员升一级。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既能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呢?创一辈子新腔的姜凤山说:“创新是这样,在一二三的基础上,去创四五六,这样才能往下传;一二三完了就七八九,步子迈得太大,摸不出京剧的规律。如果只改写一个音符,那就是新的,与传统的唱腔只差一点儿,观众就琢磨那么一点,观众爱听爱学。”他认为,创新的前提必须得先继承,每一段唱腔,什么人物什么感情如何表现出来,只有脑子里装的东西多了,什么唱腔心里有谱,创新才不会越出京剧的规矩。他举例说,火车动车组、磁悬浮,再创新不能出轨道;飞机再新不能出航线。京剧京剧就得姓京,不能出这个规矩。

干什么吆喝什么

回忆起自己当年拜徐兰沅学琴,姜凤山说,徐先生教琴,不全拉,就教一下,全靠自己琢磨:“我父亲听了都腻:说我‘怎么老拉一个字儿啊?’我说就这一个字儿还没会呢。我练琴,师傅在一边听着,有时候听这回对了,让我再拉一次;再拉的时候,又错了,得再找感觉去。”

学琴时,姜凤山的椅子后面别着一根棍,杵着腰,练琴时不能让棍掉了。他说,直到现在,他在拉胡琴时还保持着端正的姿势。“多大调门,使多大力气,得使巧劲儿。拉琴要耳到、心到、手到,在心里头投入。过去拉琴还讲究姿态,身不动膀不摇,稳稳当当,不能摇头晃脑,场面场面一场之面。演员是主角,胡琴是伴奏者,不是演奏者,得像花盆一样托着他,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是搅戏。观众看他还是看你?”

“现在的琴师都比我强,他们有谱子就能拉。京剧讲韵味,每个字有技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谱上的字写不出来,全靠自己苦练。比如小开门,那是基础,手里的功夫全在小开门里。现在拉琴,不注意节奏,表现自我的多。节奏一快,手也快,好像说你看我拉得多溜!这就出规矩。拉琴讲究快不慌、慢不缀,一个字一个字让人听得清楚、听着舒服。”姜凤山说,为不同流派的京剧名家操琴,有不同的讲究。“他的唱腔美,我拉得美,美到一块儿去才和谐。弓子得拉出一条线,不能拉出一大片。仨手指头里,徐兰沅、梅兰芳,各种拉法都有,别给拉没了。”

虽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姜凤山同样认为,手艺不行,多好的胡琴都不行。他们当年学琴,不仅是拉胡琴,横的、竖的都得会(横的指笛子,竖的指京胡、月琴、三弦等),还教京剧曲牌,吹拉弹唱样样灵光,学得特别磁实。他说,过去吃这碗饭没有上班制,崇名师访高友,谁拉得好,上谁家向高人请教。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做,都是上班制,看着谱子排新戏。但是,关键还是要研究戏曲。“研究生研究什么?理论学得再好、英文学得再好,唱戏老砸锅也不行。干什么吆喝什么,唱戏就把戏唱好。画家研究画画,书法家研究书法,唱得不好怎么叫唱戏的?”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从艺70余年,姜凤山的艺术生涯一路伴随着名师大家。他曾拜李福庆为师,后又拜侯喜瑞之高徒关鸿斌、张鑫奎为师攻文武花脸并兼学操琴。1933年,姜凤山加入文林社科班带艺演戏,同时兼搭雷喜福及孙毓堃、刘宗杨、程永龙等班社轮流演出有10年之久,后来,他因嗓音失声于1942年正式拜徐兰沅之得意门生杜奎三为师改学京剧乐队,曾为鲜蕊芳、宋德珠、尚小云、谭富英、叶盛兰、言慧珠、杜近芳、童芷苓、毛世来、赵燕侠等演员伴奏。1945年拜律佩芳为师攻青衣并演出《霸王别姬》、《大探二》等剧。

1950年,姜凤山正式参加梅兰芳剧团,为梅兰芳先生及其子女梅葆玖、梅葆玥、王琴生等演员伴奏。从1953年抗美援朝至1958年期间,多次随剧团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慰问及访问演出。1959年应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排练《穆桂英挂帅》并担任该剧本的唱腔设计,该剧在演出时曾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评价。20世纪60年代期间,姜凤山除为梅葆玖、梅葆玥操琴外,还为马连良、张君秋伴奏,同时担任现代戏如《洪湖赤卫队》、《红嫂》等的唱腔设计。20世纪80年代初,姜凤山多次随剧团出访日本、丹麦、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地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居民及外国友人的热烈欢迎。

退休后,姜凤山仍然为京剧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自己的艺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大批青年演员。近30年来的言传身教、点石成金的耕耘中,一批批海内外优秀的“梅派”青衣演员脱颖而出。如早已崭露头角的“梅派”再传弟子香港的董圆圆、台湾的魏海敏、中国京剧院的当红女演员李胜素等年轻“梅派”青衣均时常献艺于国内外的舞台上,从而使广大观众能再度欣赏极富艺术魅力的京剧“梅派艺术”风韵。

同时,姜凤山还应国内外京剧爱好者的要求为他们讲解说戏,并应邀参加一些社会活动。1992年,他被聘为北京戏曲学校高级艺术指导,1994年被聘为泰州市梅兰芳杯业余戏剧大奖赛评委,1995年被聘为北京市梅兰芳基金会理事,1996年被聘为山西省京剧院梅兰芳青年剧团艺术指导,1996年被聘为海峡两岸五大戏院蓝岛杯大奖赛组委。姜凤山本行是京胡,戏迷们大多知道他是梨园仍健在的泰斗京胡琴师,光拜他为师的磕头入室弟子就达30人之多,没有履行仪式的徒弟连他本人也记不清有多少了。

采访结束,我们参观了姜凤山的书房。门边的两个书柜里挂着三十几把胡琴,都是陪伴了姜先生半个世纪以上的“阴阳脸”、“青蛇”、“白蛇”等名琴,其中有为梅兰芳大师专拉《醉酒》的胡琴,还有后来为梅葆玖、梅葆玥拉的胡琴,他说,每把胡琴都有故事。靠东墙的大写字台上摆着青花瓷的文具,笔筒里插着若干毛笔。10个抽屉里装的全是京剧的录音带。他说,录音、写谱子、改剧本、教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靠北墙的书柜里,装的全是传统剧目的谱子,很多都是现在无人会唱的,如梅派著名的《抗金兵》、《生死恨》、《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等。虽然姜先生以前整理出版过《京剧流派剧目荟萃》,但远远不够。

西侧墙上,则是姜凤山与学生们的合影,有1956年第一次收徒时的合影,也有一幅幅他不同年代从艺操琴的艺术照片。透过这些相片,可以看到一位老艺术家所走过的历经人世沧桑的艺术之路。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