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人艺的奠基者——焦菊隐
 
焦菊隐,是北京人艺不应该忘记的一个名字。

  1947年夏天,在北京灯市口的东堂子电影院门口,校友剧社贴出了一张新平戏海报,剧名对戏迷们来说十分陌生。由于票价不高,人们便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买票看戏。这出名叫《铸情记》的戏,是根据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改编而成的,主要演员是王金璐、高予倩、李金鸿、沈金波,他们都是当年中华戏曲学校的校友。而这出戏的改编者就是他们的老校长焦菊隐。

  解说:

  这是焦菊隐做的第一次戏剧试验,把外国戏剧引进了中国戏曲,这也是中国戏曲第一次排演外国戏。9年后,他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把戏曲表演引进了话剧。这时焦菊隐刚刚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

  周瑞祥

  55年吧 他找起扬同志 正式详谈了一次 要怎么样 他的想法 如何进行话剧艺术民族化的 试验和探索 起扬听了焦先生关于《虎符》 进行民族化探索试验的 详谈之后呢 确定 你认准了你就干 三条 演员随你挑 时间 排练时间不受限制 制作布景服装道具等等 所花的经费不受限制

  朱琳

  《虎符》排的时候就一下子 完全按照京剧动作 敲锣鼓点 从打鼓佬到琴师等等 自己组了一套班子 还请的老师来么 戏校的老师么 跑圆场啊 挡马呀 劈叉啊

  郑榕

  开始时候大家也很不适应 说这个话剧来这个 水袖 穿京剧朝靴 锣鼓家伙点全全 就是没胡琴二胡 演员除了唱以外 完全跟京戏一样 哐 这演员出来了 亮相 这演了一辈子话剧 到时候好来这个了 而且还配着锣鼓点的 天天有演员到起扬同志那儿告状

  朱琳:

  还不止告他一次状呢焦菊隐 告他两次大概是

  郑榕:

  舞台工作也去告状 演员们就说 这么着以后我们不会演戏了

  朱琳:

  他老是让我们试啊试啊没完没了 把我们累死了 我说哪有这么排戏的

  郑榕:

  我画了个一百零一花 就说百花齐放啊 惟独表演 不算一百花 不能随便放 得听人家的

  解说:

  《虎符》从排练到演出,一直处在争议之中。这是焦菊隐到北京人艺后导演的的第四部戏。其实,在他五年前为北京人艺导演第一部戏《龙须沟》的时候,这种争议就开始了。

  解说:1950年夏初,在天津养病的焦菊隐一回到北京,妻子秦瑾就将老舍的剧本《龙须沟》拿给他,老北京人艺特地请他来导演这出戏。当时他还在北京师范大学西语系当教授,并不是职业的戏剧导演。这年他46岁

  解说:龙须沟,就是现在的北京南城崇文区金鱼池一带,过去这里住的,很多是收入微薄的手工业者,1949年前,北京城的污水主要是集中到这里排放出去的。遇到下雨天,垃圾就会随着污水流到附近的居民家中。1950年5月,北京市政府第一个改造工程,就选在了龙须沟。作家老舍以龙须沟的改造为题材,写了剧本《龙须沟》,准备把它搬上 舞台。

  解说:

  《龙须沟》1951年1月开始首演,

  《龙须沟》成就了三个人。演员于是之,作家老舍,导演焦菊隐。这部戏改变了焦菊隐后半生的命运。《龙须沟》带着他走进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始了职业导演的生涯。

  解说:1926年的9月4日,在一艘从上海开往广州的客轮上,热恋中的许广平正在给她的恋人写信:“My dear Teacher:……我被挤得连看书的地方都没有了,也看不下去,勉强的看了《骆驼》;又看《炭画》,是文言的,没有终卷。继看《夜哭》,字句既欠修饰,命意也很无聊,糟透了。”

  这本糟透了的诗集,是两个月前也就是1926年7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发行的,作者是焦菊隐。名字很陌生。当年的许广平并不知道,焦菊隐写《夜哭》的时候,还是天津汇文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刚刚17岁。当时人们只关注胡适之、陈独秀、鲁迅、郭沫若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所以在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里,根本找不到这本书。

  就是在这个时候,焦菊隐在自己的这张照片的周围写下了这样的话:“照的时候,在民国八年,那时才十五——是我初向文学之门进行的时候,那时没戴近视镜,所以对于社会一切黑幕不能明了。”

  但很快,他就戴上了近视镜,而且一辈子都没摘下来。40年后,他近视的度数越来越深,这时他早已告别了那些无病呻吟的诗句,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和总导演,就在这一年,焦菊隐开始导演郭沫若的剧诗了。这年他55岁。

  解说

  焦菊隐原来的名字是焦承志,从小学开始,他就经常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

  焦菊隐的曾祖父焦佑瀛曾经是清朝咸丰皇帝身边重要的大臣,咸丰皇帝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托付给了包括焦佑瀛在内的八个大臣。

  解说

  17岁时,焦菊隐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扎挣出烦恼,进到光明的门!”两年之后,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天津汇文中学决定让他提前毕业,并把他保送到燕京大学。但是他的父亲根本无法支付他的大学费用。

多年以后,他在一篇自述中这样写着:“那些不好好用功的学生,他们是有“好”父亲,是有家传的产业的。可我没有,我得自己努力。一方面,我日益越发地看不起阔家子弟,一方面增强了刻苦求学的意志,唯一理想就是个人奋斗,改变现实。”

  1928年焦菊隐从燕京大学政治系毕业。当时的想法是做官。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想法。创造这个机会的是他的女朋友,也是他的大学同学林素珊。1931年,林素珊为焦菊隐抓住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创办了“中华戏曲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这年他26岁。林素珊是副校长,负责学校的财政。

  当年中华戏曲学校招收了“德、和、金、玉、永”五批学生,后来大部分成为中国京剧界的台柱子。

  解说:1935年秋,30岁的焦菊隐辞掉了戏曲学校校长的职务,离开了他经营了四年的戏曲学校,来到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博士学位。

  在离开学校之前,副校长胡效参已经辞职。学校的道具库着了一把大火,那些从宫廷里借出来的道具全部烧毁,他3岁的儿子毛毛,又因麻疹并发症死去了。

  林素珊跟他一起到了法国,不过很快林素珊就转到了比利时求学。

  三年后,焦菊隐拿到了巴黎大学文学博士的学位。

 

  焦菊隐回国后近十年时间,一直没有机会为职业的剧团排戏。1947年他回到北平,召集了原来中华戏曲学校的同学,开办北平艺术馆,并组织校友剧团,把西洋戏剧引进中国戏曲。

  解说

  这样的实践仅仅维持了一年。焦菊隐没钱了。1948年,他解散了剧团。北京解放后,焦菊隐回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做教授。

  难之交,秦瑾和徐里是他的学生。那年,焦菊隐38岁。

  解说

  在重庆的那段生活是焦菊隐一生中最穷困,最失意的时间。但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时他遇上了一生中第二个影响他命运的人。这就是22岁的流亡学生秦瑾。她从小在教会学校长大,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解说

  尽管生活贫困,但焦菊隐却在这期间翻译了高尔基的《未完成三步曲》、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诺维奇·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钶夫的《万尼亚舅舅》、《樱桃圆》等,还撰写了《装置设计的基本知识》、《论灯光》、《论戏剧批评》等专著。但是,他一直没有遇到排戏的机会。

一直以来,焦菊隐最想做的是中国的斯坦尼。直到48岁那年,他才看到了希望。这年他进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为职业话剧导演。

  林兆华:真正的艺术家是不固守传统的

 焦菊隐(1905——1975)中国导演艺术家、戏剧理论家、翻译家。1905年12月11日生于天津。原名承志,笔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后自改为菊隐。192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前夕,他和熊佛西组织了多幕话剧《蟋蟀》(熊佛西编剧)的演出,因讽刺军阀祸国殃民,而被通缉。大学毕业后,任北平市立二中校长。1930年就任北平立研究院出版部秘书,兼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英国小说作品讲师。
  
   1931年9月,参加筹办北平戏曲专科学校,此校后改名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担任第一届校长。在校4年中,他对戏曲教育进行了改革,如实行男女合校体制;在戏曲和音乐传统专业课程以外,设置中文、中外史地、中国戏剧史及西洋音乐原理等课程,并对原有的传统课程提出了革新的要求。戏校为京剧界培养了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
  
   1935年秋,焦菊隐赴法国留学,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学艺术,观摩欧洲著名的各种戏剧流派演出。1938年初被授予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很快回国。
  
   1941年,他一直在广西桂林工作,任广西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其间曾应“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的邀请,担任《三兄弟》的导演顾问,还曾为国防艺术社导演曹禺剧作《雷雨》和阿英剧作《明末遗恨》等。这时他还和欧阳予倩参加桂剧的改革工作,为著名桂剧演员尹羲改编了《雁门关》,同时,写作了一系列关于旧剧改革的文章。
  
   1942年初到四川江安,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话剧科教授兼主任,在国内第一个把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搬上舞台。年底离校到重庆。曾在重庆中央大学和社会教育学院任教。在此期间,他翻译了高尔基的《未完成的三部曲》、贝拉.巴拉兹的《安魂曲》、聂米诺维奇-丹钦柯的《文艺.戏剧.生活》、左拉的长篇小说《娜娜》、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还撰写了《装置设计的基本认识》、《论灯光》、《论戏剧批评》等专论。
  
   抗战胜利后,焦菊隐返回北平任北平师落大学英语系教授兼主任,并为演剧二队导演《夜店》,获得成功。这是焦菊隐第一次在话剧舞台上焕发导演艺术的光采。1947年底,他创办了北平艺术馆,导演了话剧《上海屋檐下》(夏衍编剧)、京剧《桃花扇》(欧阳予倩编剧)。1948年北平艺术馆被迫解散。焦菊隐又筹建校友剧团,并把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为京剧《铸情记》,由翁偶虹导演。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作了《聂米洛维奇-丹钦柯的戏剧生活》、《莫斯科艺术剧院五十周年》、《戏剧运动在今天》、《怎样‘革新’旧剧》等论文。
  
   1950年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老舍的话剧《龙须沟》,以完美的舞台艺术形象、鲜明的人物性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展示出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魅力。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改组成为专业话剧院,曹禺任院长,焦菊隐任第一副院长兼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建院初期,焦菊隐相继导演了《龙须沟》、《明朗的天》(曹禺编剧)等剧。他强调以导演为核心的共同创造思想,主张演出集体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二度创造“,表演创作中不能忽视“心象“孕育过程,并以深入开掘和鲜明体现人物性格形象为创作目标。1956年他通过《虎符》(郭沫若编剧)的排练,进一步探索话剧向戏曲学习和舞台艺术民族化的道路。
  
   1958年他导演了老舍的名剧《茶馆》和话剧《智取威虎山》。以后,他“一戏一格“地导演了《蔡文姬》、《三块钱国币》、《星火燎原》、《胆剑篇》、《武则天》、《关汉卿》。在这些剧目的排演中,焦菊隐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思想与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原则融汇于自己的导演创造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性剧目是《茶馆》和《蔡文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担任过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全国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常务理事兼艺术委员会主任,第二、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75年2月28日因肺癌病逝于北京。焦菊隐生前导演的话剧《茶馆》于1980年应邀到联邦德国、法国、瑞士三国10多个城市巡回演出,历时50天。这是新中国话剧历史上第一次出国演出。1983年《茶馆》又应邀赴日本演出,都获得巨大成功。
  
   焦菊隐的戏剧论著已经编辑出版的有:《焦菊隐戏剧论文集》、《焦菊隐戏剧散论》。做为剧院的艺术研究专集已出版的有:《〈茶馆〉的舞台艺术》、《〈蔡文姬〉的舞台艺术》、《〈龙须沟〉的舞台艺术》等。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