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女高音歌唱家--马梅
 
马梅能够成为当今享誉世界的歌剧表演艺术家和杰出的抒情女高音歌唱家,从艺的道路并不平坦。其与歌唱乃至歌剧艺术的因缘,曲折而又绵长。

2月14日,是西方社会的“情人节”。对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这个节日并不陌生。尤其是许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已然将此作为自己示爱的神圣时刻。然而,对于1962年的中国人,特别是地处中国安徽和县一个名叫石杨的小山村的人们来说,2月14日恰好是一个腊梅盛开的时节。一对由县城来此参加“四清”运动的知识夫妇,在这里生下了一个日后给他们带来莫大快慰和自豪的女儿,为了纪念这个让他们的心情像腊梅一样怒放的时节,他们给自己的爱女起名为“马梅”。

马梅的父亲名叫马建东,时任和县的县委宣传部长;妈妈名叫王锦霞,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一个昔日偏远地区的妮子成为后来从事西洋歌剧表演的艺术家,许多人都不免纳闷。纷纷去问马梅,不料她却回答:“是妈妈在我的心灵中播下了歌唱艺术的种子。”是的,当年的安徽和县没有人知道什么是西洋歌剧,却广泛流行着备受当地人喜爱的地方戏曲黄梅戏。马梅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年轻的妈妈并不因为孩子多拖累大而觉得沉重。相反,她生活得乐观而且开心。工作间隙,家务之余,时常放开喉咙,率性吟唱尽兴。环绕于妈妈身边的孩子们,在爱的浸润之外,自然多了一份美的熏陶。幸福的马梅,还在咿呀学语之前,早已从妈妈那里,接受了民族艺术的滋育和洗礼。从刚刚懂事起,经常是妈妈一开口,她就抢着唱。到了小学三年级,她的歌唱天赋已然崭露头角,在学校里小有名气,并被选为和县小红花宣传队的小演员,上台独唱过《闪闪的红星》、山西民歌和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京剧人物“小常宝”和“江水英”等的著名唱段;俨然一个出类拨萃的小歌唱家。

13是西方人到处回避的一个数字,却是马梅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吉数。就在13岁那年,马梅还在和县二中读初二,安徽省艺术学校来和县招生。主考老师原本是来挑选器乐演奏的苗子,却在极少有学生会演奏乐器的情况下,凭着清唱了一首陕北民歌《翻身道情》而第一个录取了被他们认为是有“极强乐感”的小马梅。就这样,马梅阴差阳错以声乐演唱而考上了省艺校的二胡演奏专业,由此踏上了艺术之路。

对于最初正式的学艺之路,马梅后来回忆说是“混混沌沌、模模糊糊”。这也难怪,一个13岁的小女孩儿,头一次远离家乡和父母,来到比小县城繁华得多的大省城,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都是那么新鲜,许许多多的事物让她目不暇接。除了上课学习。平时惟一让她高兴的事情,就是在操场上、楼道里和水房中放声歌唱,尽情发挥。老实讲,此时的马梅虽然是个听话的好学生。但对二胡的兴趣,似乎远没有对唱歌大,甚至比不上她的体育爱好打篮球。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学校里教声乐的年轻老师王晓东在马梅洗衣服的水房门口叫住了她:“这位同学,你唱得不错嘛!叫什么名字?能不能跟我到琴房去一下?”一听是老师伴奏让她唱歌,马梅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从此,马梅课余时常在王晓东老师的辅导下练习唱歌,给自己原来率性野唱的嗓子一些科学的专业训练。

艺校生活转瞬即逝。3年后,马梅被分配到淮南市文工团工作。或许是王晓东老师当年“这么好的嗓子为什么不去唱歌”的点拨与鼓励包括帮助和训练起了作用,马梅在文工团担任的不是二胡演奏员,而是独唱演员。期间由于她勤奋好学,生活朴素,又性情温和,业务表现突出。曾被评为淮南市“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

然而,作为一名器乐系毕业的声乐演员,马梅的专业错位与职业定位才刚刚开始。当时她在文工团里主要演唱的是民歌.也唱一些戏曲唱段和刚刚兴起的通俗歌曲。但通过几年的潜心努力,作为团里主演的地位,她无疑已经给自己奠定了。1981年.在团长黄焕民的支持下。马梅被送往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舞团进修,专攻声乐。但由于指导老师下部队演出的任务非常繁重,给她上课无法保证。黄焕民团长就又将她推荐给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王秉锐教授。起初,教学工作异常繁忙的王教授并未对这个来自安徽和县的小演员太在意。是王教授的夫人,同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师的赵碧璇,在一旁发现了马梅的唱法。不久,王秉锐教授对马梅的进步大加赞赏,建议并鼓励马梅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方承国老师,也热情地担当起了辅导她文化课的任务。

经过1年多的进修学习,1983年,马梅正式投考中央音乐学院。老师的心血和个人的努力没有白费,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名列主课考生的榜首,但政治课的考分却比录取线差了1分半。上上下下无不对此感到惋惜。按照相关规定,获得过相关奖励的考生,在专业课确实优秀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破格录取。但单纯憨厚的马梅,只知道一心去拜师学习唱歌,而不知道去想别的办法。还是文化部负责艺术院校招生的领导,在替她惋惜之余,从她的报考档案中发现了她曾获“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的奖励情况,使她最终跨进了大学之门。

由当年安徽和县的“小常宝”,到如今享誉歌剧舞台的“蝴蝶夫人”,马梅的歌剧之缘,是如此曲折又如此富于戏剧性。事后回想起来,马梅觉得自己与歌剧艺术之间,冥冥之中有着一种遥远又悠长的因缘。而使这种因缘得以逐步结成的命运之手,既有母亲及其喜爱的中国戏曲艺术的熏陶和滋育,又有成长之路上王晓东老师的发现与启蒙,更有王秉锐和赵碧璇教授夫妇的慧眼识才与精心培育,与钢琴伴奏老师赵莱青由学习到生活的悉心照料,还有黄焕民团长、特别是文化部教育司那些爱才的领导同志的关心与托举。对此,马梅说她感激不尽,没齿难忘。

偏爱普契尼的艺术情缘

粗略算来,马梅自正式走上歌剧舞台以来,已经演唱并塑造过诸多经典作家的经典名作。由《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叶夫根尼·奥涅金》中的“塔吉亚娜”,《马可·波罗》中“索仑”,《图兰朵》中的“柳儿”,《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到《卡门》中的“米开拉”,《蝴蝶夫人》中的“巧巧桑”(即蝴蝶夫人),再到《波希米亚人》中的“咪咪”。马梅的舞台经历与艺术成就,可以说已经相当辉煌。

然而,使得马梅对于西洋歌剧情有独钟的因由,除了歌剧艺术那戏剧形式与音乐艺术相互表里的综合魅力,再有就是在舞台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对于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作品的特殊情感。

作为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划时代人物,普契尼的最大贡献与特点,是将表现普通人的平俗生活与真挚感情,作为歌剧创作所着重表现的对象。同时,其对舞台创作戏剧感的敏锐把握与深刻发掘,对唱腔音乐旋律美感的极大拓展与尽情发挥,包括对和声与配器技巧的娴熟运用,均使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继威尔第以来意大利最为杰出和极具影响的歌剧经典。

而马梅性格与爱好中对于情感的特别看重与喜欢深沉东西的趋向,使得她对普契尼歌剧中善于塑造悲剧性人物的创作风格尤其偏爱。尽管从她的艺术履历看,表演的“戏路”并不狭窄,但是,她固执地表示她还是更加喜爱普契尼。“因为普契尼的歌剧多表现社会底层受损害的女性形象,有深刻的悲剧情味,对于人物感情挖掘也比较深刻,更容易激发普通观众的审美共鸣。”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让普通人喜欢和感动,是马梅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用一句已不时髦的理论范畴去表述,马梅的艺术价值观中,有着十分鲜明的“人民性”。为普通人写心,给普通人演出,让普通人感动,可以看作是马梅偏爱普契尼的深层根由。

普契尼1893年以歌剧《玛侬·莱斯科》一举成名,毕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和《托斯卡》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其歌剧创作遵循“有趣、惊人、动人”的原则,注入这种传统的音乐剧更加戏剧性的内涵。世界歌剧史上被认为最负盛名的十大歌剧,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尔第的《弄臣》、《茶花女》与《奥赛罗》;比才的《卡门》;和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与《蝴蝶夫人》,普契尼与威尔第一样,就占了3部。而《蝴蝶夫人》与取材于作家戈齐的一篇有关中国故事而未完成的《图兰朵》,又是普契尼创作的西洋歌剧史上少有两部表现东方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前者表现的是遭人遗弃的日本艺技“巧巧桑”的不幸经历,后者表现的是中国公主“图兰朵”传奇的婚恋故事。《蝴蝶夫人》表现的是,少女“巧巧桑”(即蝴蝶夫人)恋爱并嫁给了美国海军上尉平克尔顿,婚后不久丈夫就离开了她。她带着儿子苦等爱人数年,最终却为平克尔顿所遗弃。最后,因不堪忍受无边痛苦和沉重的屈辱,用一柄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普契尼看了同名小说和话剧后,深受感动,他调动一切音乐手段,给蝴蝶夫人写出了优美深情的唱段,生动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而马梅在初次排练《蝴蝶夫人》时,就已经被一个西方歌剧作家对东方女性悲惨境遇的深刻同情所感动。《蝴蝶夫人》自1958年在中国首次演出以来,已上演数百场,为中央歌剧院的保留剧目,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可马梅对于“巧巧桑”(即“蝴蝶夫人”)形象的塑造,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与理解。过去上演的《蝴蝶夫人》都是用中文版本,而到了马梅与她的合作者,是完全采用意大利语演唱,以使语言与音乐更加契合。虽然为了便于观众的理解,演出时在现场播放字幕,但这种原汁原味的创作追求,对演员无疑是巨大的挑战。马梅他们做到了,不仅成功地运用意大利原文唱完了全剧,而且获得了极大地赞誉。马梅说《蝴蝶夫人》是她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她所塑造的“蝴蝶夫人”,始终以光彩照人的形像出现在舞台上,通过对善良美丽和执着爱情的人物性格及其美好情愫的大力挖掘与深刻展示,来激发观众对其身世与追求的赞美与认同,从而在与浪荡子始乱终弃的强烈反差中,凸显并揭示出人物的命运,引发观众的审美共鸣。而不是将“蝴蝶夫人”仅仅表现为一个遭人遗弃且悲悲切切的“怨妇”。这种理解渗透于马梅舞台表演的方方面面。比如《晴朗的一天》这首全剧最为著名的唱段,是“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唱的一首咏叹调。平克尔顿回国后,女仆认为他不会回来,但忠于爱情的“蝴蝶夫人”却不停地幻想着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会乘军舰归来的幸福时刻。面对着大海,她唱出了这首著名的咏叹调。普契尼在这里运用了朗诵式的旋律,细致地刻画了“蝴蝶夫人”内心深处对幸福的向往,音乐近似说白,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心情。而马梅的演唱,把“蝴蝶夫人”那种天真和企盼忠贞爱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段即“蝴蝶夫人”自尽前的唱段,表现平克尔顿不但抛弃了蝴蝶夫人,还要带走她唯一生活希望的儿子,蝴蝶夫人彻底绝望了,拿出日本天皇赐给父亲的短剑,上面刻着:“宁可带着荣誉死,也不忍辱苟且生”。她决心以死殉情,唱道:“再见吧!希望、爱情、生命和欢笑……你不知道,孩子,你的妈妈再不能忍受痛苦,不能再活下去……不要忘记可怜的妈妈,不要忘记可怜的妈妈,好孩子,再见吧……”马梅准确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活动,让自私在美好面前无法遁形,演唱催人泪下,效果十分感人。正如著名国际声乐教育家、世界歌剧界前辈蓓蒂·施瓦茨夫人评价她的歌剧表演时所说:”马梅拥有一种天生的大家风范。她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魅力,极具感染力。”

《波希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绣花女》)取材于法国亨利·缪尔杰的小说《穷艺术家的生活情景》,说的是圣诞前夜,巴黎拉丁区的一间阁楼上,鲁道夫正在赶写文章,体弱的绣花女工咪咪前来借火。告别时,咪咪发现丢失了房门钥匙。穿堂风吹灭了她和鲁道夫的烛火。鲁道夫找到了钥匙,却又把它藏了起来。二人产生好感并互诉心曲。第二年的冬天,咪咪病危,她希望回到爱人身边度过最后的时刻,终于在爱情和友情的抚慰中安静地死去。2002年11月,在第四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演出中,马梅与来自国外的众多艺术家联袂演出了这部歌剧。导演是罗马歌剧院首席导演毛里齐奥·马蒂亚。其中的咏叹调《人们叫我咪咪》(又作《我的名字叫咪咪》),被马梅演唱得哀婉动人,荡气回肠,给中外同行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歌剧《图兰朵》因为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的加盟创作,以及在太庙前的表演,近年为中国人所格外熟悉。剧情表现的是古代的中国公主图兰朵。为报祖先多年前在外邦入侵时被羞辱致死的仇恨,公开举办猜谜招亲大会,所有谜题答对者方可与其成婚。未料一位来自不知名地区的异国王子卡拉夫全部答对,而公主竟有意毁约;最后在卡拉夫的热情感动下,冰雪心肠的公主终于态度软化,与之结成异国姻缘。马梅在剧中扮演的女仆“柳儿”,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又见义勇为的热心人。第一幕中的《主子,请听我说》和第三幕中的《你残酷冰冷的心》两段著名的咏叹调,通过马梅的演唱,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马梅说;“演唱普契尼的歌剧,尽管作曲者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与我们有距离,但其中所蕴涵的情感与思想,却与我们贴得很近。这是普契尼的魅力,也是真正的艺术所具有的穿越时空的价值所在。我偏爱普契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作品始终离普通人很近。”

台下生活讲求随缘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欣赏过马梅的歌剧演唱,又接触并采访马梅,你会发现:“声音与艺术也如其人”。生活中的马梅率真、朴素、不张扬,不做作。联想到她在台上那纯净而又坚实的歌声,你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判断:台下的马梅正直爽朗而且十分自然随意,没有任何名人的架子,就像邻居家既活泼开朗又有些腼腆甚至羞涩的小妹妹。

与马梅面对面,我们的访谈远没有听她的歌剧演唱抒情而且精彩。尽管马梅对于自己的歌剧之路满怀感激,尤其念念不忘那些发现并培育过她的老师们,以及曾经帮助过她的每一个人。但马梅接受采访时的叙述,除了带着本真的深情,语言的表达简单而近于笨拙。她说她很怕在人前讲话,自嘲“说得没有唱的好”。可反观她的艺术道路,曲折的背后充满了坚韧。于是我们想到了圣人的名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的确,台上台下的马梅,给人的印象判若两人。舞台上坚实饱满的抒情女高音,与舞台下低调谦逊的处世姿态,于强烈的反差之中,展示着马梅人生的全面与完整。

低调谦和不等于没有自我。生活中的马梅吃饭离不开辣椒,办起事来也是风风火火。她在家中是的的确确的“里里外外一把手”。装修房子,她由设计到选料都是亲自动手。与人交往,她总是恪守信誉。而对待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同台演出,马梅却有一个冷静而平淡的理解。很多同行曾费尽心机争取与大师们合作都未能如愿,马梅则说,“对我来说这件事其实很自然,之前我一直不在国内,回国时名单已经定了下来。他们希望能找到歌剧专业演员,另外专家组经过评估,从获奖情况看认为我是合适人选,所以就有了这个机会。”不过,马梅也不否认此次演出的收获,她说:“与大师同台,从他们身上学了不少东西,他们对音乐的把握确实很细腻,我感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还是挺大的。”同时她又坦言:“可我并没有认为能与他们同台是多么了不起的殊荣,这对我的生活也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说到马梅的为人,有件事情或许很有说服力。2002年8月,正是马梅演出繁忙的季节。文化部青年联合会要组建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赴中国西部甘肃天水的秦安县进行慰问演出。找到马梅,她二话没说,就推掉了其它的活动,踏上了西去的列车。组织者在安排演出时,将她的美声演唱放在第一个节目。对于有着大腕明星在演出当中争当“压轴”和“攒底”角色,以显示自己价值习惯的国度来说,将炙手可热的马梅这样安排节目,也是主办者没有办法的选择。马梅知道后,不仅没有怨言,而且为组织者宽心。惟一感到为难的是担心那里偏僻地方的人们由于不喜欢她的美声唱法而影响整个演出的效果。然而,主办者不是没有考虑,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她第一个出场,以她雄厚的艺术实力,才会给整场演出定下高基调和好起点。果然,那里的老百姓是马梅艺术上的知音。两场演出均在露天进行,而且观众中的绝大多数。又是从未亲眼观看过歌剧演唱的农民。四五万人的大场面,如潮水般涌来的热烈掌声,给了马梅极大的安慰和极高的奖赏。马梅曾经到过被称为西方艺术圣殿的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可事后马梅却说,只有这里的反响让她自豪和骄傲。“这里不愧是伏羲和女蜗的故里,诗仙李白的故乡。有着八干多年文明史的古成纪大地,使我懂得并且坚信:只要是好的东西,总是会被人所接受的。过去那种自怨自艾的矫情与担忧,应当完全抛弃”。

多年来,不少中国歌剧人才到国外发展并成为国际歌剧界的明星,马梅自己有没有考虑出国的念头?她说出国与国际同行交流提高固然好,但自己目前还没有长期出国发展的打算,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出去发展,二是儿子才9岁,需要照顾。但她还是经常有机会被邀出国,美国洛杉矶的相关机构已邀她到一所高校做访问学者,她说她正在统筹考虑。

谈到中国歌剧的前景,马梅说情形不容乐观。她说:国家的投人有限,企业赞助又不规范。有时候好不容易排出一台歌剧,又得不到市场的响应。而且,对比那些靠炒作成名的流行歌星一次演出就有大把钱进账,扎扎实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求索的歌剧演唱家却拿着微薄的酬劳。她认为,大环境实在恶劣,不仅缺乏真正有水准的乐评。而且很难有真正的艺术氛围。这样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感到压抑。她感慨说:“面对这样的现状,我时常在考虑是否离开舞台不再演唱,而去选择教书或搞研究。比如目前对德国艺术歌曲的研究在国内就后继乏人,我真想静下心来做做这方面的事情。”

然而,马梅对于歌剧艺术的执着,并未由于艺术环境的恶劣而有所消减。功成名就的马梅从未以名人或者成功者自居,依然定期到中央音乐学院的赵莱青教授那里合伴奏。

对于马梅而言。骨子里永远是无限的旷达,内心里依然充满着浪漫。虽然她的辉煌刚刚到来,艺术之路正长。可她说她不会因为现在似乎知道自己的人多了,名气大了,就感觉如何如何。她喜欢平平淡淡地生活,也喜欢无拘无束地发展。她认为真正的艺术家追求的是一种宗教般的人文情怀。她又说她从自己的歌剧因缘里悟出了生活的真谛,凡事随缘而又不放弃自己的责任。她说她不刻意追求什么,却绝不是没有自己的追求。低调不等于不求上进,谦和不等于不讲原则。看得出来,台下的马梅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性情中人。同时也使笔者联想到一句古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问马梅最后的问题是关于她的家庭。她说她很依恋父母,遗憾的是从1999年起,才有条件将父母从老家接来北京同住。儿子不仅是自已的至爱,也是父母的开心钥匙。丈夫原为外交官,现在美国攻读MBA。她笑言.自己很重感情,却不喜欢琼瑶小说中的小情调;骨子里很浪漫,却很崇尚实实在在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她说她不希望观众将自己当作什么“明星”,尤其现在的许多“明星”是否靠自己发光还很难说。她愿意成为观众的知音,更希望成为观众的朋友。她说“只有台下平实地生活在观众中间,才会在台上准确地激发观众的共鸣”。不过,马梅的确到了艺术创作的黄金期,追问她艺术上的真实追求到底如何,她依然淡淡地回答:“一切随缘”。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