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江南舞魂:舞蹈艺术家黄素嘉
 
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艺术事业,也才真正地夺取艺术桂冠,创造一个代表国家与民族的艺术团体。

———黄素嘉

她来自巴山蜀水,少年别家求学,没想到卷进了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这个10岁就曾自说自划地躲在举目无亲的开封小旅店里,三天啃完一本《升学指导》,而后又以第三名的成绩连跃两级考上女子中学的,还不到12岁的小姑娘,就像一颗随风飘荡的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南下的大军飘,跟着逃难的人流飘,飘呀,飘呀,同行的姐妹个个比她年长好几岁,都被南下的部队征了去,只有她还得飘。她太小了,征兵的人不敢要她。听人说,小车里坐的都是大官,她只有再一次地自作主张,拦下一辆军政委的吉普车把征兵的告了,告他们“不准革命”!从此,革命收留了她,这颗倔强的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江南的沃土上,走进了解放大军的军营里。从此,她的称呼变了,七个姐妹结伴流浪时候,她是最小的七妹。进了军营,大家称她“小黄毛”,军装大得能把她裹两道,她爱穿,回想飘的时候,除了贴身的衣服,别的衣服都换饼子吃了;军营里日常的伙食是不见油花的清水煮白菜,高粱糙米饭,一班人围着吃,香啊!对比飘到日子,她常和姐妹们挖野菜充饥。眼下的粗茶淡饭,她知足了!别看她人小,本事可不小,在34军警备区文工团里说唱舞全能,舞蹈尤佳。当学生的时候,小素嘉数学作文一向全优,她本来是要当个大学问家的,结果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此生竟和舞蹈结了缘。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写下血书上前线的15岁的黄素嘉已经是赴朝参战志愿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舞蹈分队队长了,她的队员们个个都比她年长,可也怪,从排练演出到下部队、进机场体验生活,没人不听她的指挥。为什么?她不光跳得最好,还能编能导!有人说,黄素嘉是舞蹈天才,表演悟性极好。她不否认悟性的存在,但她更看重生活激发出的灵感。在赴朝慰问演出中,她扮演大型舞剧《罗盛教》里的小崔莹。为了体验崔莹落在冰窟中的感受,她每天冒着严寒滑冰,数次把头伸进冰冷的水中去体验。这样还不够,在机场演出,气温在零下40度,有人劝她演出服里套上毛衣,她坚持穿单衣上场。她从不承认自己是上苍赋予的最忧的舞蹈胚子,虽然腿和上身的比例很好,个头却偏矮,她的成功更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在赴朝慰问演出的短短两年中,她率领分队的演员们先后编创了《中朝友谊舞》、《中苏友谊联欢舞》、《飞行员舞》等。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依然是满脸稚气的她,行囊里多了两样金光闪耀的东西:一枚三等功军功章和一枚朝鲜人民共和国勋章。蒲公英的种子在战地发芽开花了,一株清新美丽的战地黄花。

从《丰收歌》到《水乡运粮》,

捕捉民间舞蹈中的民族魂

1954年,黄素嘉被华东军区选送到北京总政开办的舞蹈训练班培训,一年后,她以5分全优学员的成绩毕业,毕业后,她进了前线歌舞团。当时,这里几乎云集了全军最优秀的作曲家、歌唱家、舞蹈家和舞美艺术家,这对黄素嘉日后的创作无疑提供了一个优化的氛围。

军装变得得收腰了,肩上扛了衔,又经过了整整一年的正规舞蹈训练,她成了前线歌舞团的演员兼教员。丑小鸭长成白天鹅了,可黄素嘉对黄土地感情反倒愈加浓烈起来,这表现在她每次下农村体验生活都显得特别的兴奋。她没有忘记,她是农家的女儿,自幼在田埂上摸爬着长大,刚学会走路,妈妈在田里干活儿,她就跟在姐姐的后面拾稻穗,摘苕菜尖儿,挖野菜,找草药。再大些,读书了,中午还要给在地里劳作的母亲送饭,晚上在煤油灯下学着打草鞋……这些农家的甘苦她了然于心。与此同时,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军人的使命感又召唤着她在作品中体现出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风貌。三年困难时期,是黄素嘉下部队下乡下厂体验生活最频繁的日子,她和最基层人民一起经历了困顿与饥饿,又一起迎来了困难过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当久违的欢笑出现在人们的脸上,农家的自豪和欢乐之情在金色的大地上蔓延的时候,黄素嘉舞蹈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丰收歌》,伴随着她内心压抑已久的激情喷涌而出。

《丰收歌》的基本舞步取自泰兴花鼓,她能在极大的程度上表现出姑娘们劳动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为了增强舞蹈整体的表现力,黄素嘉还亲自创作了歌词。在黄素嘉的眼里,收割是美的,打场是美的,姑娘们手拿镰刀,在窄窄的田埂上迈出的猫步也是美的,这些从生活、生产劳动中捕捉到的灵感,都被黄素嘉完美地融进了《丰收歌》的舞蹈语汇中,一条金黄色的长丝巾,表现劳动的时候是汗巾,表现收获的时候是成熟了的稻麦,“丰收的歌儿唱不完”,丰收的舞蹈跳不尽,整个舞蹈在舞不尽唱不完中合上大幕,观众仍然沉浸在舞台气氛所渲染出的欢情喜庆中。

《丰收歌》轰动了!《丰收歌》成功了!1964年,前线歌舞团带着这个舞蹈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捧回了当届的创作演出一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演出,5分钟的舞蹈赢得了观众八次掌声!北京扣下黄素嘉不让走了,在京的所有歌舞团队:军队的、地方的、专业的、业余的,都要学跳《丰收歌》。那会儿,黄素嘉在北京每天要教数百人,没有任何报酬,那时候的人只讲奉献,不论功利。其后,多家文艺团体把《丰收歌》带到30多个国家去演出,东欧和南亚的一些国家级歌舞团也竞相学跳。当年的五四青年节,全军文艺工作者联欢晚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丰收歌》是当晚的压轴歌舞。那天周总理来了,看演出的时候,黄素嘉有幸坐在周总理的身边。这成为黄素嘉舞蹈生涯中的一段最幸福的回忆:

“总理一边看,一边和着音乐的节拍打着拍子。总理对我说,这个舞蹈的基本舞步我很熟悉。我对他说,是泰兴花鼓。总理说,我小时候逃过类似的舞蹈。总理又说,《丰收歌》的曲调听着也很熟悉。我告诉他,曲作者是我们前线的很有才气的作曲家朱奚南,他是苏北灌南人。总理说,要感谢你这个编导,你编了一个很好的舞蹈。

演出结束后,总理请我跳舞。他问我,往后在创作上有什么打算?我对他说,我想到上海江南造船厂去体验女电焊工的生活,创作出一个反映工业生产的舞蹈来。总理说,你是农民的女儿,你对农村的生活更熟悉一些,部队的战士们大多来自农村,我建议你还是更多地创作你熟悉的,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舞蹈,战士们看了会感到亲切。”

总理的这番话对黄素嘉日后的舞蹈创作影响很大。尽管此后不几年,文革的狂潮席卷全国,黄素嘉和她的家人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磨难,《水乡运粮》还是在多事之秋的1974年诞生了。

熟悉《丰收歌》和《水乡运粮》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些作品虽然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年代,也并非没有时代的印迹,但却不像那些年代的大多数作品那么短命。《丰收歌》被选进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却又能从上世纪六年代舞到二十一世纪,从中国舞到欧洲东南亚,本世纪初,这个作品又荣获了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水乡运粮》至今还被北京舞蹈学院的研究生当作课题在研究。政治风云可以变幻莫测,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是转瞬即逝的生命中的永恒价值。这两个作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正是源自于黄素嘉从民间舞蹈中,从生产劳动中所捕捉到的人性的闪光。

《水乡运粮》被人们称作是《丰收歌》的姐妹篇。《丰收歌》是欢快的、喜洋洋的;《水乡运粮》是抒情的、唯美的。七十年代初,黄素嘉来到江南水乡体验生活,“青篙点开一江水,十里船队送公粮”。收获时节,她被那里十里船队送公粮的壮观场面打动了。水上运粮,人在船上,有一种动感的美。在江南,黄素嘉很多的日子是在船上度过的。她跟船上的姑娘们学会了撑竹篙、单双浆划船、驾驶脚踏船。但如果舞蹈仅仅表现一种动感的美是单薄的,黄素嘉了解农民,粮食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结晶,他们对粮食是最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尤其表现在他们收获时的惜粮上。在谈到《水乡运粮》的创作构思的时候,黄素嘉说,我在江南农村体验生活的时候,亲眼看见姑娘媳妇们把自家的床单铺在打谷场上,脱粒机就架在床单上,为的是让每一粒散落的谷子都归仓。就连拾穗的孩子也在大人的教育下,用小手把掉进泥地里的谷粒一颗颗地抠出来。《水乡运粮》是有厚度的作品,她的厚度在于用舞蹈来表现农民的惜粮,而运粮则表现的是舞蹈的宽度。

舞蹈艺术是讲求美的,这个道理现在没人不接受,难能可贵的是,《水乡运粮》诞生在那个谈美色变的年代。首次公演就有人说,从舞蹈到服装舞美,都太漂亮了!姑娘们表现剔粮用簪子,哪象农民呀!这是小资情调!这些话黄素嘉全当没听见。她是一个力求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完美的人,她总是精心参与自己的每一个作品的歌词创作和服装道具舞美的设计。《水乡运粮》,姑娘们穿的是洋红色的上衣,领导让她换成江南农村常见的那种蓝格布上衣,黄素嘉坚持自己的意见,她认为,舞台色彩是讲究反差对比的,背景是蔚蓝色的水,姑娘们再穿蓝衣裳,效果不会好。再说,生活是美的,水乡姑娘也是爱美的嘛!不能说只有穿蓝布褂子,腰间扎草绳才是美。黄素嘉选用黑丝绒做裤子,丝绒吸光,在舞台上效果很不错,彩排的时候有人说,总觉得还有什么地方看着不对劲儿,她让姑娘们把裤脚管卷起来,感觉好了。有人提议,索性剪成半长裤,黄素嘉马上采纳了这个意见。在现在的时装界,这种半长裤被称作九分裤,这种裤子最早就出现在《水乡运粮》里。但问题又来了,丝绒也沾灰呀!《水乡运粮》有许多动作是紧贴着地面做的。为了达到更完美的效果,每次彩排或演出,黄素嘉都和团里的后勤一起在临场前用干拖把擦净舞台的地面,演出过后又亲自帮服装师熨烫服装。,《水乡运粮》前后演出了几百场,她就亲自做了几百次业余勤杂工和服装师。“不以善小而不为”,这不光是黄素嘉做人的准则,也体现在她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上。

1974年的全军文艺会演,黄素嘉的《水乡运粮》又一次被众口一致地认定为当届最好的舞蹈作品。像当年的《丰收歌》风靡京城一样,黄素嘉又被扣在北京走不掉了,整天忙着教舞,上至总政,下至工厂业余宣传队的一百余家舞蹈队。北京已经有那么多的人都会跳这个舞了,人们还是要看样板团前线的,1975年底到1976年初,前线再次应邀去北京演出,这次演遍了京城,中山公园里都在一遍遍地播放着《水乡运粮》的音乐。此后,总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上海歌舞团都曾把这个舞蹈带出国演出,金日成在看了总政的《水乡运粮》后说,这个舞蹈塑造出了东方女性的典型形象。

艺术贵在独创,每创作一个舞蹈,黄素嘉都在寻找一种新的舞蹈语汇。和《丰收歌》的欢快激昂不同的是,《水乡运粮》是摇曳的、精细的,带有水的韵律的阴柔的美。

踏着荆棘跳舞——

舞蹈事业和生活中的女儿、妻子、母亲

黄素嘉一直声称自己是农民的女儿。不错,她确实从小在巴蜀的地头遥望着田间劳作的母亲的身影,啃嚼着带着泥土的草根摸爬着长大。但实际上,她是个军人的女儿,父亲黄涛早年毕业于黄埔,参加过北伐、抗战。解放战争中,他已官居国民党炮兵独立营中校营长。1947年春,他因不愿意和共产党打内战弃官回乡,黄素嘉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河南和父母失散,而后跟着南下的人流飘到了江南,走进了解放大军的军营。此前,面对着战乱,黄素嘉的父亲黄涛对骨肉分离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他对去开封求学的十岁的小素嘉说,二娃子,你要学会独闯天下,就当父母都已经死了!很多年以后,黄素嘉渐渐明白,父亲当年这么说不是心狠,是真正地爱她。在她随着人流飘到南京的1949年春,她还接到过父母辗转了不知多少人的手捎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一床白色的单人床单,一床夹被,一双鞋和一封父亲的亲笔信:“……解放大军很快就要打过长江,你务必死守在南京,绝不可以跟着人再往南跑,到时候解放军来了自会管你的。布鞋是你妈亲手做的,她一想到你就哭。我说, 二娃子在外闯荡,说不定将来比我有出息。”见到这样的来信,小素嘉哭得泣不成声,她曾埋怨过父母心狠,对比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姐妹小鸟依人般地绕膝在父母的身边,她也顾影自怜过。这时候她才感到,她有天下最好的父母,她要闯荡出出息来。

抗美援朝结束后,她照了张挂着军功章的照片寄回家。她想让父亲知道,二娃子果然出息了!可是等来的只是母亲和姐姐素文的回信,她预感到了父亲的不测,却又不敢往坏里想。直到1956年,宝成铁路通车,她回到了阔别十年的故乡,才知道父亲早已牺牲了!更让她不曾想到的是,回到家乡就倒戈,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担任过川康游击队支队长的父亲,为迎接四川解放和清剿国民党残余势力浴血奋战的父亲,死后竟被蒙上了长达四十余年的不白之冤。

她曾经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父亲明明倒戈了,他的身份怎么还给定成了反动军官?难道就是因为他是黄埔的这段经历?那次,周总理邀她跳舞,她曾斗胆地问过总理,对黄埔毕业的人该怎么评价?总理笑着说,我也是黄埔的嘛!十五期以前大都是革命的,十五期以后大都是反动的。黄素嘉暗忖,父亲是十四期的呀!她想跟总理述说父亲遭遇的不白之冤,但想到总理要操心国家大事,终于欲言又止。

家庭的暗色背景伴随了黄素嘉半个多世纪,对她来说,政治上的进取比常人困难得多,这倒也成全她了,她的进取心全部用在了舞蹈的编创上,每创作一个新的作品,她都力求新的突破,再突破。除了要强的天性和上天赋予她的良好的艺术感悟力,黄素嘉的艺术成就更大的程度上来自于她内心深处的涌动着的激情,她爱父母,爱姐姐,爱丈夫,爱儿女。爱养育她的故乡巴蜀崇州,爱她的第二故乡水乡江南。母亲和她在一起的日子有十年,她从母亲身上学会的是不息地劳作和宽容他人;父亲戎马倥偬,一生中和她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不足三个月。但父亲对她的期望——要做个成功的人,她无时不记在心上。每成功一个舞蹈,她都觉得父亲在天上看着她。上世纪末,历史对川康游击队做出了重新评价,父亲黄涛被追认为烈士。这时的黄素嘉已是少将军衔、国家一级编导,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当家乡的亲人对她说,这个烈士证办不办对你已经没多大意义的时候,她说,我一定要领,父亲为国捐躯,理应安息九泉。父亲昭雪了,她也成功了!

她要告慰九泉的还有丈夫董啸。董啸也曾是前线的舞蹈队长、编导,上海人,解放战争中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的青年学生,年轻的时候是个很帅的小伙子。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尚未降临之时,他俩有共同的事业和追求,夫妻恩爱,子女双全。

有人做过概率上的统计,文革波及的家庭是百分之百!可是命运对黄素嘉来说似乎太残酷了些。运动中,董啸被人以莫须有的罪过打成了反革命。整整三年,董啸被关进一个没有窗户的暗房里,他原本有一个好身体,意志也很坚强,长时间的打骂关押,给猪狗食吃都没把他整垮,后来,一场丧尽人性的“假枪毙”令他精神崩溃了。

董啸疯了,可他那些只言片语的疯话又被人当作“反革命言行”继续挨整。这一切,同时被关在“牛棚”里的黄素嘉无从知道。最可怜的是他们的一双儿女,那会儿才只有几岁,他们成天看不到爸爸,兄妹俩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等在路边上,等着见一眼从“牛棚”里出来去食堂的队伍里的妈妈。有一天,和黄素嘉关在一起的一个战友对她说,听说董啸病了,病得还不轻。同样身陷囹圄的黄素嘉只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每天等在路边的两个孩子。可怜才5岁的女儿莹莹,听了这话以后自己走出孝陵卫,走进了中山门,在南京城里一家医院挨着一家医院地找爸爸……

董啸那时候仍然被关押在江宁方山。“牛棚”里的黄素嘉只好暗中托人告知上海的公公和姑子来解救丈夫,丈夫总算被送进了当涂86医院。黄素嘉走出“牛棚”后,每个星期天的一大早,天不亮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往中华门火车站奔,为的是赶早班车去当涂看董啸。董啸当时满口颠三倒四的话,身份还是“现行反革命”。但不管怎么说,黄素嘉还是十分珍惜这每周一次的合家团聚。她们赶晚班车回南京,那时候,新街口开往孝陵卫的公交车9点就停开了,她只好拖着两个幼小的孩子步行十几里路回家,到家后,孩子们的小脚都肿了!更艰难的是,丈夫的工资被看管的人扣走了,全家仅靠黄素嘉一个人的收入生活,这一点点钱要抚养孩子赡养老人,还要给丈夫买药治病,她不得不倒过来向最困难的时候还坚守在她家里的好心的保姆借钱。

董啸回来后病情一直不见好转。为了救治丈夫,黄素嘉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心,踏上了长达十五年之久的求医问药之路。有一次,她听人说安徽纵阳县的一个老中医能看好这种病,就像哄孩子似的把丈夫拉上了路。在穷乡僻壤的小旅店里,她担心神志不清的丈夫跑掉,夜间只好用双臂抱着他的腿脚睡觉。董啸原先是个性格内向的人,得了这种病以后,人变得既兴奋又有劲,身材瘦小的黄素嘉为了稳住完全丧失了自控能力的丈夫,常常是彻夜不眠。这十五年,她一天也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治疗,直到1985年他的意外猝亡。

为妻的黄素嘉在这样的境况下也没有放弃舞蹈,她不会放弃的,哪怕是踏着荆棘跳舞,舞得遍体鳞伤,她也得舞下去,舞下去……

创作《水乡运粮》的时候,董啸正住在南京精神病院里。医院里的伙食不好,黄素嘉每天上午要为丈夫买菜做饭,中午拎着一串食盒往医院里赶。在公交车上,她掏出《水乡运粮》的曲子来熟悉它。到了医院里,她必须放下舞曲去哄老董吃午饭。下午,她扶着丈夫到医院的草坪上晒太阳,董啸清醒的时候也能帮她打个拍子,哼哼舞曲,她就在这个时候编创《水乡运粮》。认识黄素嘉的医生护士知道她的身份,自然理解她的艰辛;不认识的把手舞足蹈的她也当精神病看!

谁曾想到,柔美摇曳的《水乡运粮》,轰动全国全军演艺界的《水乡运粮》,她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竟身负着如此沉重的生活负担与心理创伤。黄素嘉这一时期完成的作品还有大型舞剧《金凤凰》,稍后又创作了舞蹈《春回大地》、《采藕》、《咏梅》等。其中,《春回大地》是为全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大型歌舞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编创的,领舞杨丽萍,领唱彭丽媛。然而细心的人不难看出,比起黄素嘉前期的作品,她这一时期的舞蹈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作为一个母亲,黄素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放松过对子女的教育。她被关进“牛棚”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每周都给自己写信,她也每周都回信。孩子们信上的错别字她一一纠正了再通过传信的人转给他们。她是个看重完整家庭的传统型的女人,董啸得了这样的病,她从不对儿女说起,她担心的是,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会由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可是,精神病人的脾性是反复无常的,黄素嘉为了孩子们不受刺激,忍下的委屈不计其数。有一次,小莹的一句话老董不受听,他就猛地把女儿往砖墙上推,黄素嘉冲上去抱住女儿,结果自己被推倒在床架子上,伤了胯骨,整整半年恢复不过来也没对任何人说。为了不让孩子们感觉到这个家里发生了异常,这类的事几乎天天都发生。后来孩子们渐渐地大了,想遮掩也遮掩不过去了,黄素嘉只好让孩子们到图书馆里去看书做功课,少和老董接触。特别是他们高考的那一年,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

儿女在她精心艰难的呵护下都成才了。儿子剑晖自小师从前线歌舞团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张锐,练得一手高才艺,后又经二炮文工团多年的演艺实践和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现已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二胡教师,;女儿小莹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博去了美国,现已是全美一家金融公司州分部的总经理。

身为一个女儿,她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为妻为母,她比常人尽到了更多的责任;作为一个事业女人,她是一个优秀的的舞蹈艺术家。这一切都是因为,她爱。在她面前,莎士比亚的名句应当这样改写:强者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花甲之年的回报——

舞尽江南秀色

岁月如流。进入花甲之年,黄素嘉创作的舞蹈作品已达百余个,获全国全军一等奖的作品就有五次之多,她还先后两次参加国家级大型歌舞史诗的编创……这些数据在全国的舞蹈界都是创纪录的。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感觉要回报太多的人:九泉之下给过她生命和爱的父母和丈夫,给过她谆谆嘱托的周总理,一直关注前线歌舞团舞蹈编创的向守志司令员、聂凤智司令员、李继松副政委、兰葆锦副政委;两位作家兼军区文化部长的良师益友——沈西蒙和柳特……她要回报的还有江南,那里有东吴的秧田,富春江畔的渔歌,茉莉花开的小径,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越语吴音……这是近半个世纪令她魂萦梦绕的地方,是她成长道路上的乳汁和甘霖。

1996年,一场别开生面的《锦绣江南·黄素嘉作品专场晚会》在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地拉开了帷幕。这是黄素嘉从她创作的百余个舞蹈中挑选出的12个舞蹈精品,这些舞蹈都取自江南的沃土,和江南人民血脉相连。

开场舞《春回大地》,领舞淡淡的紫,群舞浓浓的绿,姑娘们的脸儿灿若桃花,给人以姹紫嫣红遍地春的感觉。风片片吹绿江南,雨丝丝滋润秧田,姑娘们手中舞动的轻纱时而似春风春雨,时而如劳作时田间抛接的绿秧。整个舞蹈是舞艺与舞象的水乳交融。

在《蜜蜂把我当花采》中,人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只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一对道具小蜜蜂别出心裁地缠绕在养蜂姑娘的手指上,随着姑娘的欢快起舞,营构出蜂采蜜,人如花,花恋蜂,蜂花人浑然一体的舞蹈艺术语境。

黄素嘉的总体风格是民族民间化的,带有水乡江南轻柔含蓄的内蕴。她把舞蹈当诗写,当画作,即便是战争题材的作品,也充满了诗情画意与人性的闪光。在《九九艳阳天》中,风车起初是作为爱情双人舞的背景,随着欢快的旋律在转动;到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时,风车又作为爱情的见证,用舞蹈代言;到姑娘送别心上人时,风车又变成了渐渐远去的一叶轻舟,留下的,是姑娘的思恋和耐人回味的余韵。到了《百合花》里,道具的运用有了更明显的意象性:舞台上倒悬一块v形的红纱,象征着战火纷飞的年代,象征着人们心中燃烧着的激情,也象征着故事的主人公的新娘子身份。小通讯员牺牲后,作者从舞台艺术的表现力考虑,没有套用原小说中的新媳妇用百合花被为战士送行这一细节,而是让那块倒悬的红纱落下,覆在了战士的身上,这时,天降百合花雨,新媳妇要搭一个花冢,来掩埋战士的遗体。现实与浪漫,具象与意象独具匠心又不饰雕琢地揉合在了一起。

黄素嘉虽有江南民族舞凤代表的誉称,她也对那些一味地推崇西方现代舞,排斥本民族舞蹈传统的倾向提出过自己的看法,但她却很善于从芭蕾舞、现代舞、拉丁舞乃至武术、杂技等姐妹艺术中取其所长。在双人舞《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在前线作战,新媳妇似乎也闪现在战壕里,但这种闪现完全是一种虚拟的场景空间,这种明显地带有现代舞的印记的大胆设计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出人民和子弟兵血肉相连的情感。在《托起新世纪的太阳》中,从服装设计到快节奏舞步,都具有热情奔放的拉丁舞的影子。《醉观音》是印度舞、敦煌飞天壁画与汉民族古典宫廷舞巧妙的融会贯通,展示出的是一个会喜怒哀乐的“人间观音”。

1996年已经是一个影视艺术取代了舞台艺术的年代,可连续三天的黄素嘉的专场晚会《锦绣江南》还是取得了意外的成功。场场客满,座无虚席,到终场谢幕时,黄素嘉在短短几分钟的致谢辞中哽咽了两次……她要回报,她也终于回报了!接踵而至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排成了长队的献花篮的人流,这其中有她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喜爱她的舞蹈的观众,还有一直支持理解她的朋友和战友。

江苏舞评家殷亚昭在评价这台晚会时说,《锦绣江南》令人感到的是她那独有的个性和顽强的艺术活力,深信只要条件允许,她的舞蹈艺术的生命力还会很长很长……

新的征程:

黄素嘉舞蹈学校

殷亚昭的预言说准了。功成名就的黄素嘉没有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休息,尽管她有超过一般人的颐养天年的条件:她享有军级干部的待遇,是军区文化口唯一的少将;女儿小莹也多次劝她去美国安度晚年。可她歇不下来,也不想歇下来,俄国的乌兰诺娃75岁还能登台跳芭蕾,她作为一个舞蹈编导,艺术生命理应更长。

2001年,黄素嘉正式从军队离休了,同年担任了江苏省文联舞蹈家协会的主席。在此任上,她比较全面地了解到了省地方舞蹈艺术编创的状况: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的舞蹈在全军一直是强项,而在江苏地方上,舞蹈在全国来说是弱项,在全国历届的舞蹈比赛中,江苏从没获过奖,地方和军队的反差太大了,她想在舞协主席的任期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地方的舞蹈事业干出些成绩来。要做的事恨多,面临的困惑也不少:她要整理江苏的民间舞蹈,江苏民间舞蹈有丰厚的资源,只是多年来疏于系统的整理。很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再不整理要失传了!可是,完成整理需要队伍,这支队伍哪儿来呢?她想到了办舞蹈学校;她还是南师大音乐系舞蹈专业的客座教授,在教学中她发现,高校舞蹈生源入学前缺乏系统的舞蹈训练。而舞蹈入门的最佳年龄不是上大学的18岁,应该是12岁之前。联想到江苏地方上几十年出不了一个舞蹈名家,这和早期基础训练的缺乏不无关系。弥补这项欠缺,也最好能有一所中专资质的舞蹈学校。

舞蹈名家办学,世界各国早有先例。可是在中国,黄素嘉办学却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沟坎。

先是江阴天华艺术学校找上门来寻求联合办学。天华已经在国际上打响了器乐演奏的品牌。他们想请黄素嘉出面,在南京办一个舞蹈分校。黄素嘉正愁办学无门,这么现成的事儿找上门来了,不好吗?当年试招生没有公开,可家长们奔着黄素嘉的名声,竟还有百余人来报名。黄素嘉从中挑选了几十个孩子试办。开学前,她为租房子求人,为装修找施工队,她还要亲自筹备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来装修的农民工见她一个老太太顾不过来,一边偷工减料地干着活,还一边往外顺东西。对这样的事情,她生气的功夫都没有,她要生气的是比这更大的麻烦。

总算一切安排妥当了,可开学典礼之前,她被突然告知:不允许!原因是办学手续不完备。已经发出去的请帖收不回来了,她只好一家一家地打招呼,开学典礼不搞了。这其中有省市军区的领导,文化艺术界的朋友……军区的老首长向守志司令员理解黄素嘉的苦心,他亲自挂通了当时的主管文教的副省长的电话。

这位副省长也很喜欢舞蹈。他召见了黄素嘉并给南京艺术学院作了批示:名家领衔办学是当今办学的一大特色,专家挂帅办学可解决我省这类教学的薄弱环节。黄素嘉舞蹈学校挂靠在南艺,经济独立核算,按有关规定缴纳管理费。

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在很大的程度上人治大于法制的社会。不办学不知道,办起学来酸甜苦辣尝遍。副省长在位,这所院校显现出极大的热情,来黄素嘉这里验收考察忙得不亦乐乎;副省长调离,人走茶凉,分管副校长连面都不和她照了。

黄素嘉生就“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性子,她不想求谁,她要讲理:其一,副省长批示我们挂靠办学后,贵校党委会对此也有决议,决议应当生效;其二,我们之间有谈话记录在,推翻不了!

被她将了一军,南艺同意签协议了,条件却是意想不到的苛刻。经济上要统管,行政上要统抓。黄素嘉说,这不是要改变学校的民办性质了吗?院方的一位领导说,说白了,你是在我这里打工!

这个著名的舞蹈艺术家,南京军区文化口唯一的一个少将对“打工”这样一个字眼倒不十分感冒,尽管对方在语气上已经很不恭敬了。她理了理思绪,沉稳地回答他们说,我要是愿意“打工”,请我的地方太多了,去年,南京“小红花”高新聘我当校长,我没有去。这么多年来的舞蹈生涯,我有一整套自己独创的舞蹈主张,我办学的目的就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现在有些艺术学校从经济利益考虑,招生上很不严格。而我自己办学就不那么做了,我要从严挑选,宁缺勿滥!

谈崩了。黄素嘉只好从头做起,独立申请舞蹈学校。她的申请又一次地得到了省市委、省市政府和省市教育厅局领导的支持。可是,到了具体审批的时候,麻烦事儿又来了。你的注册资金是多少?一个中专的注册资金至少要在200万以上!你有20亩地的校园,1000平米的校舍吗?这是最起码的办学场地条件!人家不是无理刁难,拿出的,可是政策条文的硬杠子。怎么办呢?她想到了自己住的小楼,那是军级干部享有的联体别墅,她想把它抵押出去,看能不能贷到点儿款。结果被告知,不允许,部队的房子不进入房产交易流通,也就不能抵押贷款!在这道坎上,向守志司令员又站出来帮她说话了,他在电话里对南京市教育局的同志说,你们要理解一个女舞蹈家办学的困苦,你们看,黄素嘉为了办学,已经把一生的积蓄都投了进去,还欠了债。我为她担保,行不?市教育局具体办事的同志终于被感动了。2003年8月26日,历经磨难的黄素嘉舞蹈学校被正式批准挂牌试办,68岁的黄素嘉踏上了她舞蹈事业的新的征程。

办学对黄素嘉来说虽是一个崭新的尝试,但从她打算开创这项事业的第一天起,她的脑海里就在不断地完善着她的办学理念。她想到,自己在前线歌舞团先后带出过十代学员,这些学员最初被选进来的时候只有9——10岁,文化根基浅,这对他们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寿命都有影响。办舞蹈学校应该避免这些弊病。她对学校的教职员们说,我们的思想里要把舞蹈视为一种文化,孩子们招进来绝不可为了舞蹈而荒废了各科学业。对那些认为自己的孩子读书不行,就送孩子来学舞蹈的家长,黄素嘉同样地晓之以理,到我这里来不是放弃文化课程,相反,还要加强。我的学校的教育方针同样是德智体美并重的,孩子们练功和排练的时间在清晨和下午3点钟以后,每天最黄金断的时间里,孩子们还是要按照教育部教学大纲的要求读书,而且要把书读好。

学校暂时还只能办在前线歌舞团大院租用的场地里。朝霞满天的清晨或是夕阳西下的傍晚,进出前线歌舞团的人都能看到黄素嘉亲自带着她的新一代学生往返练功房、排演厅那忙碌的身影,尾随着她的,还有一只叫“黄鹿”的日本狗,它也是舞蹈学校里一个十分忠实的成员。这个景象无疑是很美的,可又有几人得知背后的艰辛。人家家长把孩子交到了你的手上,衣食住行,读书练功加业余时间的玩乐,哪样不要操心:每天的膳食怎样搭配,她要亲下厨房验看,有几个孩子挑食,她一边给她们讲营养均衡和长个子之间的道理,一边亲眼看着她们把荤素水果都吃下去才放心;为了加强住宿管理,她把自己家楼下的两间屋子腾出来做了女生宿舍;还有想家的女孩子,神不知鬼不觉地跑了,害得她跑遍了南京的车站码头去寻找,最后总算是在火车站找到了。

黄素嘉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女,男孩子连续几个小翻练下来,她赶快提醒:双手抱膝下蹲回腰,别把腰给闪了!女孩了练完功她亲自帮着按摩腰腿。在舞蹈教学上,黄校长可是从不含糊,谁的动作眼神不到位,先站出来让大家评说,再亲自示范给他们看。一个69岁的老太太,身体的灵敏度、腰腿功夫都不减当年,她最新推出的男子三人舞《守球门》因创意新,动作难度高,幅度大而捧回了又一项编创表演大奖。旁人觉得不简单,问她的创作体会,她只是很平淡地说,这是帮着小岳老师(舞蹈学校的骨干教师)搞的。舞蹈学校正式成立还不到一年,已经在全国各地公开演出了几十场,她们还被邀请到香港和东南亚、菲律宾等国演出交流。年近古稀的黄素嘉要带出的,是一批又一批代表国家与民族的舞蹈艺术人才,为此,她还在往一个又一个舞蹈艺术的高峰登攀。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