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王锡仁用心谱写乡音乡情
 
 王锡仁,1929年10月生于富顺县,祖籍重庆白沙镇。先后就读于自贡蜀光中学、重庆清华中学、敦义农工学院纺织系。1949年底参加二野十一军文工团(后改编为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1958年调北京海政文工团。
  王锡仁1950年开始作曲,数十年来,主创过家喻户晓的歌剧《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于1985年退休,退休后写出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中国的月亮》等一批优秀作品。
  
  提起王锡仁的名字,也许大多数人并不熟悉,但一说到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以及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并不陌生,这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歌曲作曲则出自王锡仁之手,“我笔下的音符可以留在人们的心中比知道我的名字要有意义得多。”这位年届8旬的老人在50年的艺术生涯中,共创作了30多部歌剧、400多首歌曲,曾30多次荣获各种音乐创作大奖。
  近两年,住在北京的王老由于病情加重,已很少创作。“只要家乡有需要,我能够做到的一定会尽力帮忙。”电话那端,王老难掩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一首红太阳流传数代人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型歌舞专题片《十月的胜利》中,女歌手首唱的这支歌曲曲调优美,情真意切,赢得了观众的交口称赞。随后,又由卞小贞演唱了这首歌曲,全国影响空前,在当年以缅怀毛泽东为题材的数百首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1992年春节,中国唱片总公司推出《红太阳——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销量达500余万盒。其中的主打歌曲就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它几乎成了“红太阳”的代名词。后来在享誉世界的“浪漫钢琴王子”理查得·克莱德曼来华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奏由他本人根据《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改编的钢琴曲,并把此曲收入个人音乐专集。这首歌曲受到两代人的欢迎,当时有人对此评价说,一首红太阳,流传数代人。
  谈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经典歌曲的诞生,王老告诉记者,那是在毛主席去世后的一个傍晚,他拿着词作家付林送来的歌词,看完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冒着唐山大地震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宿舍楼。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音符随着思绪流淌,伴着激情跳荡,一行行热泪滴下来,浸透了曲谱,第二天一大早,他便交出了作品。
  
  为艺术跑遍全国 成就载入史册
  1929年10月,王锡仁生于四川富顺邓关,那里正好是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的交汇处。1岁左右,一家人搬到了自流井区灯杆坝附近的牛市巷,4岁时举家迁居内江,初中时回到自贡进入蜀光中学学习。自贡市是川戏资阳河流派的中心,传统的川剧锣鼓、唱腔,盐工、川江号子,民间的山歌民谣,在王锡仁的成长中烙下了音乐的痕迹。
  1949年,王锡仁背着两把小提琴,参加了二野十一军文工团。1958年,调到北京海政文工团,先后担任乐手、作曲兼指挥。几十年来,王锡仁奔走在祖国各地,为的就是学习各地的民间音乐,京剧、川剧、评剧、越剧、吕剧、梆子等戏曲剧种以及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扬琴和山东琴书等说唱艺术,为王锡仁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初,海政文工团总团团长赵忠拿出歌剧《红珊瑚》的文字稿,让王锡仁为该剧作曲(与胡士平合作)。为了创作歌剧《红珊瑚》,他曾专程到河南采风,当年秋天,歌剧《红珊瑚》首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王锡仁还担任该剧的首任指挥和唱腔指导。《红珊瑚》首演后,全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次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电影时,又将女主角演唱的主旋律、唱腔和过门,融会成一曲《珊瑚颂》,歌曲在中华大地唱红,王锡仁主创歌剧《红珊瑚》音乐的艺术成就,被记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家乡恩情成创作动力 “乡音乡情”系列脍炙人口
  1985年,56岁的王锡仁正值创作高峰期,却得知自己退休了,由于对退休毫无思想准备,王锡仁心中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由于和老伴总共只有250多元月薪,经济处境异常困苦,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糖尿病,老人遭受到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折磨。就在日子最艰难的时候,王锡仁得到了家乡人和朋友的关心,他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先后回到成都、重庆、内江和自贡等地。“家人、朋友在精神上鼓励我,帮我联系写电视剧音乐,不让我荒废业务,因此经济上也有了保障。”王锡仁说,自己忘不了家乡人的这份恩情,决定要用余生为家乡多写歌。
  1990年,在故乡呆了近5年的王锡仁再次回到了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拿到了词作家石顺义《父老乡亲》的歌词,“我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育,风雨中教我做人……”歌词写出了王锡仁的心情,家乡人的亲切面容又浮现在眼前,没有多想,王锡仁提笔谱好了曲,而这首歌先后被演绎成通俗和美声。1994年,在一台主题为“拥抱太阳”大型晚会上,由彭丽媛演唱了这首歌,在演唱中异常投入的彭丽媛不知不觉跪倒在舞台上,《父老乡亲》也随即传遍了大江南北。

  王锡仁说:“作品的激情,首先发自作曲家的心田。”1990年以来,他的“乡情乡音作品系列”脍炙人口、蜚声中外。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哄动全国,屡获大奖。“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而这首石顺义作词,王锡仁作曲的《中国的月亮》,可谓《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姊妹篇。
  
  树高千尺不忘根 为家乡创作两组“套曲”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就像《父老乡亲》中唱出的,晚年王锡仁把这份乡情化作音符,为家乡谱写出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旋律。
  家乡人民的好,王锡仁一直念念不忘。为纪念王锡仁音乐创作五十周年,自贡市人民政府曾赠送他一台钢琴。“让家乡人为我花钱,我心不安。”尽管一直推辞,但最后钢琴送到家门口时,王老已是老泪纵横,“真的很感谢家乡领导和父老乡亲对我的深情。”王老告诉记者,家乡人的厚爱是对他在创作上的一种鼓励,他将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家乡。
  从2003年开始,王锡仁与同样身在北京的老乡、著名词作家王持久一同策划为家乡创作一组“套曲”,这组“套曲”分为《巴蜀情深》、《锦绣天府》两部分,“每一部分12首歌曲,共24首。我们回到家乡寻找素材和灵感,跋山涉水,也得到了家乡各方面的支持。”王锡仁说,历时3年后完成了这组“套曲”,这些歌分别让宋祖英、李丹阳、戴玉强、谭维维等演唱,作品完成后得到了众多人的肯定。“这对远离故乡的游子来说是莫大的欣慰。” 王老说。

  “江水弯弯流送温柔,秧苗青青多少田畴,有个村庄是我故土,每当想起不禁泪流……”这首收录在《锦绣天府》中的歌曲《深情的浅丘》唱出了王锡仁的心声。由于身患疾病等原因,如今在歌曲创作上王锡仁已“封笔”。“不能再继续创作对我来说是种遗憾,但是故乡的恩情只要我有能力一定会回报。”电话那端,王老难掩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王锡仁 故乡是心底永恒的歌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旋律至今萦绕耳畔,彭丽媛演唱的《父老乡亲》充满浓浓乡情———这些脍炙人口的歌,都出自作曲家王锡仁笔下。三年前,72岁的老人再次踏上故土,感慨着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气呵成,创作了歌颂四川的套曲《巴蜀情深》和《锦绣天府》。
  
挥不去的乡情,剪不断的乡愁,乡音不改的王锡仁用情感筑成了跳动的音符———
  
拿着小提琴参军
  
生在沱江边,长在沱江边,可王锡仁压根儿就没想到,浪涛的节拍,居然连着他一生的事业:音乐。
  
“走上创作之路纯属偶然。”王锡仁坦率地说,作曲之路是在偶然的自学中展开的。生在四川、长在四川的他,从小就喜欢音乐,深受四川民歌、川剧、沱江号子等曲艺的熏陶。1949年,家乡解放了,王锡仁决定参军,拿着两把小提琴就报名了,而且直接报了文工团。幸运的是,之前悄悄苦练的演技,发挥了作用,他顺利成为二野十一军文工团的演奏员。
  
“那时脑里想的都是音乐,在部队里只要是和音乐有关的,我都积极参加,乐器、唱歌、舞蹈几乎什么都来。直到后来到海政歌舞团专业作曲,这个时候我感到知识储备不够了。”那是1958年的事了,王锡仁开始“补课”,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创作。“我是一边创作,一边学习的,不管是民间的还是学院的我都在学,拜了不少的老师,不断让自己向专业靠拢。”
  
在摸索中,王锡仁渐渐成熟,歌剧《红珊瑚》、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相继问世。但有一首歌,王锡仁至今也无法忘怀,那就是他为家乡写的第一首歌。“这首歌叫《告别》,是我50多年前离开家乡时写的。”王锡仁至今记得1950年8月的那一幕。王锡仁当时所在的部队驻扎在万县,这一年必须开赴青岛。于是决定举行一场军民联欢的告别晚会,晚会上需要一个能表达大家心情的原创节目,怎么办呢?王锡仁一听,来了灵感。“我提笔就写,就是要把对家乡的眷恋写进去,就是要告诉当地百姓我们是为了祖国的建设才离开的。”在记者面前,王锡仁念起了歌词:“别了,别了,为了祖国的建设……”事隔几十年,王锡仁为家乡写的第一首歌还在老人脑海里回旋。
  
退休后创作《父老乡亲》
  
长在四川成名在川外,很难想象这位著名作曲家对家乡是何等的眷恋。“我是从四川走出去的,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对故乡的那份情意。”
  
王锡仁写给家乡的歌很多,说起来他如数家珍:《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中国的月亮》……“每一首歌我都是有感而发,每一首歌都能讲出一个故事。”他把他写的跟家乡有关的歌叫作“思乡曲”,“出来几十年,对家乡,对乡亲,对儿时的伙伴越来越思念,特别是在我最坎坷的时候,那种乡情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1985年,56岁的王锡仁退休了,这对他来说是个“意外”。人生似乎突然转了一个大弯,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糖尿病,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折磨把这位老人打倒了,情绪一落千丈。在这最低潮的时候,王锡仁踏上阔别已久的故土,心情一下舒畅起来,接下来的事情更让他感动,“家人、朋友都来关心我,他们在精神上鼓励我,帮我联系写电视剧音乐,不让我荒废业务,经济上也有了保障。”王锡仁说,此时此刻已不单是乡情了,而是恩情。“我突然觉得很愧疚。当时就酝酿要用余生为家乡多写歌。”
  
1990年,在故乡呆了近5年的王锡仁再次回到了北京。刚好当时有个“双拥晚会”,已经有了《父老乡亲》的歌词,于是就有朋友推荐他作曲。一看到歌词,王锡仁激动了,歌词就是在写他的心情,他想也没多想拿起笔写下了感人的旋律。这首歌先后被演绎成通俗和美声,直到两年后彭丽媛看到后制作成MTV,很快流传锦绣中华。
  
别人难以唱出的情感
  
“巴山蜀水情,兄弟姐妹心,知音结万里,同是故乡人……”前不久回到四川的王锡仁,在幽静的府南河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他写的《巴蜀情深》。歌声中略带四川方言的王锡仁,真的是用情在唱自己写的歌。
  
《巴蜀情深》是王锡仁刚刚创作完成的套曲《巴蜀情深》和《锦绣天府》中的“压轴歌”。为了这两张专辑,王锡仁多次回家乡采风。“如果说《父老乡亲》是起点的话,那么这套专辑就是继续,给家乡写歌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活儿。”
  
整个套曲是王锡仁历时3年,为家乡人谱写的,创作时间长达3年,分别由宋祖英、李丹阳、戴玉强等演唱。王锡仁说,24首歌,首首歌他都很投入。《望四川》、《巴蜀情深》、《盖碗茶》……几乎每首歌都有他的一段经历。“《出川歌》写那些出四川的打工仔,实际就是在写我自己。老歌《最难忘》是我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很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这首歌依然在我心里。”
  
在套曲中,主打歌《锦绣天府》是专门为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写的。说到两人的合作,王锡仁说:“我和小宋是多年的朋友,我对她的声线很了解,这曲《锦绣天府》经她一唱,很动听。”
  
“现在的套曲,除了《盖碗茶》其他歌都有人唱了,其实整个专辑的每一首歌我都自己唱过,校样就是我自己唱的,能从中听出另一种情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是别人无法表达的。”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