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河洛郎" 又为家乡添了彩——王和声
 
在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召开的第29届奥运会颁奖音乐新闻发布会宣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著名作曲家王和声(我们洛阳老乡)创作的颁奖仪式系列音乐之一《成功之路——运动员进行曲》,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音乐。记者在得知这一喜讯后,电话采访了王和声,他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内心感受。

  当年,当王和声得知北京奥组委将在全国征集奥运会颁奖仪式系列音乐时,作为一名军乐团作曲家的他,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创作冲动。他脑海里不断涌现1997年香港和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仪式上国旗飘扬、军乐高奏的动人场面,因为这两场仪式采用的音乐都是他创作的。这次,具有百年历史的奥运会首次来到中国,对于颁奖仪式的音乐创作,他更有一种责无旁贷的创作责任感。就这样,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王和声就把这项创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始了一场新的拼搏!

  奥运颁奖音乐是奥运音乐中的重中之重,使用率是最高的。按要求,此系列音乐共分4段,即标志音乐、上场音乐、颁奖音乐和退场音乐。如何把它写好,王和声考虑了很久,最后定位在:青春、厚重、时尚、辉煌4个基点上,且每一段音乐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段标志音乐《颁奖号角》,他采用了号角式写法,以小号为主的铜管乐器嘹亮雄壮,充满了冲击力和穿透性。他力图在短短的十几秒钟内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奥运精神的博大精深。

  第二段上场音乐《成功之路——运动员进行曲》,承载了传统意义上的运动员进行曲的功能,是运动员们走向成功的标志。王和声将其谱写为主题旋律清新向上,充满了青年人的朝气和精神风貌;抒情性的中部,抒发了运动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动力再现部分,雄壮有力,表现了运动员们走向辉煌明天的坚定步伐和信念。

  第三段颁奖音乐《辉煌时刻》,主题深邃而厚重,抒情而宽广。在此段,人们似乎看到了运动员们那洒满汗水、充满了艰辛的冠军之路。

  第四段退场音乐《舞动青春》,表现了运动员获奖后的那种愉悦、轻松与兴奋的心情,自然和谐、奔放热情。

  王和声写出作品后,立即拿去参加北京奥组委的征集评选,并在世界范围20多名参加者中,和其他两人获得“奥运会颁奖仪式音乐入围证书”。评审组当时的评价是:“音乐保持了中国军乐的传统风格,节奏明快,结构清晰,优美的旋律非常适合运动员的上下场。”

  经过多次的修改加工,王和声的作品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评选,与著名作曲家谭盾的作品一道,接受奥组委执行委员会的最后定夺。经过几个月的等待,在今年8月1日建军节的晚上,在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7天的时候,王和声终于接到了来自北京奥组委大型活动部的电话通知,由他创作的颁奖仪式系列音乐之一《成功之路——运动员进行曲》,被选为北京奥运会颁奖仪式运动员入场音乐,它将在奥运会和残奥会上演奏774次之多。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令王和声欣喜若狂,多日的辛劳与焦急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这一幸福的时刻。

  当记者向王和声表示祝贺时,他谦虚地说,自己的作品入选成功,既是个人的光荣,也是我们军乐团、我们军队和国家的光荣,也算我为家乡增添了一份光彩。“我将永远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创造更多的辉煌! ”

站在门外等了约5分钟,门才“吱呀”一声打开。见到记者一行的到来,王和声很是歉意地指着自己的双眼,幽默地说:“又是‘月亮’惹的祸。”

走进王和声的书房,只见一张长方形的书柜和书桌,上面摆满了各类文学刊物。这个一辈子钟情文学,将文学事业当作他全部生命的作家,在晚年病魔中留下来的,是一双手术后视野被步步逼窄的眼睛和书桌上堆放的成堆书籍。
在这间书房里,一眼就能看到他晚年用生命写出来的书籍。王和声常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因为接连不断的手术与伽马刀的副作用,导致他视野范围一次次缩小,直到他的眼睛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能看到上下左右两边的事物,能看到的,仅仅只是如一条细丝带的范围,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这条“细丝带”也会慢慢消失。

这次手术,让一个痴心文学、将文学当作生命来看待的本土作家,因为可怕的脑瘤病魔,不得不停下他那支握了几十个春秋的笔,每天只能静静地养病。

接近王和声: 一个脑瘤病人的豁达心态

2003年的冬季,正当人们沉浸在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时,时任岳阳晚报特稿部副主任的王和声却收获到了一份意外惊喜:《散文选刊》开出了月薪2000多元的报酬,邀请他去当编辑。谁都知道,《散文选刊》是全国一本著名的文学刊物,能在这本刊物上发表文章就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当编辑。因碰上“文革”,他很早就没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每次在文学上取得了一点点进步,都是靠他的自学。这次能有机会在这种大型的文学期刊工作,也是对他写作水平的肯定。那一夜,王和声喜得彻夜未眠。

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他的头经常痛,起初也没在意,看到有外出工作的机会,为安心外出,他特意到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可让王和声怎么也没想到的是,检查结果竟是他的脑袋里长了个鸡蛋大的肿瘤,并且可能危及到生命。这种病即使到国外也没有彻底治愈的希望。

从那时起,病魔就一次次地向他围攻。王和声知道,只要做一次手术,都会对他的视觉神经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是让视野范围一次次缩小,直到失去光明。

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把王和声击垮,他从此开始往返于岳阳到长沙的医院之间。仅第一次手术下来,他眼角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片黑暗,从家到报社的那条简短而又熟悉的路程,因为车辆的繁多,在他的身边,从此多了一个搀扶他过马路的人。

因为是开颅手术,手术对他带来的损伤很大。几年下来,他的视野越来越窄,身体越来越弱。为了让瘤子能有不再复发的可能,王和声甚至连江湖郎中也拜访过了,当各种方法用遍后,才发现挽救的希望已经为零。

病了多年,病魔一次次吞噬他的视野范围,缩减他的脆弱生命,求医问药无着的王和声深知脑瘤这种病情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是无法治愈的。在对病情不作任何指望之下,有一种信念自始至终在他心里支撑他,鼓舞他,搀扶他,那就是他对文学的坚守。在坚持不懈、用文学支撑光明与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有人说,他是一个不要命的“文疯子”。

刚进湘雅医院那年,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王和声一只手打吊针一只手握笔捕捉医院生活的情节,用那双轮换着不插吊针的手,真实地记录生活的点滴,记录生活的乐观与坚强。《湘雅文物》就是在那时带着一股生活情趣在医院的病床出世,成为鼓舞他叙写生活乐观情趣的支撑品。

出院后的王和声从医生口中得知他的病情将威胁到生命后,除了求医问药,他还要抓紧时间在有限的生命与光明里和时间和死神马不停蹄地赛跑。几年下来,因为看书写作对他脑部视神经的损伤很大,医生一再叮嘱他术后多休息,因为每到半年的一次复查,脑瘤这个不速之客就会准时“恭临”,多次躺在医院的那张病床上做伽马刀手术,尽管对身体的摧残越来越大,但从没压倒过他对文学的执着。从第一次踏进湘雅医院的大门,酝酿已久的杂文就在他心里生根,出医院不久,杂文集《温柔一刀》就在不经意间带着股墨香出版了,这本8万字的小品杂文集,全是他生病前后对人生的感悟。4年下来,尽管反反复复地脑瘤复发和病痛折磨,但他从没为此耽误过一刻钟。病后的4年里,王和声共出版了4本书,这并不包括发表于其他报刊上的文章。

2007年是一个多事之年。这一年,王和声去湘雅医院复查时脑瘤又复发了,但这没有阻拦过他握笔的决心。《岳阳百年》是王和声花费20多年的心血,在他病后出版的第三本书,这是他一生的欣慰与自豪。《岳阳百年》是一部岳阳历史的再现,也是岳阳人最值得珍藏的一本书。它的悄然问世,在岳阳文艺界引起一阵轰动。

《岳阳百年》是当年夏天医生宣布即将到来的手术将使他眼睛完全失明时,医生要他做好适应失明前的最后准备日以继夜创作的。生病4年来,王和声已习惯了频繁的手术和视野的一次次缩小,钟情于文字的他每当面对亲自种植的“果树”开花结果,都是他心情最愉快的时候。只是这次,他很快从陶醉与喜悦里清醒。尽管《岳阳百年》已经在《洞庭之声》报与读者见面了,在将要失去光明的日子里,他还要对生养他的岳阳历史资料进行归纳,装订成书,让岳阳的历史再展容颜。

2007年6月的一天,对王和声来说,也许是他最后的光明日子。从长沙湘雅医院再次赶回岳阳的他来不及停留,那本精心准备了20多年、对岳阳百年历史作全部记录的手稿,再次摆在他面前。尽管之前已在《洞庭之声》报上发表过的这些文章,但为杜绝差错和修改得更完善,他只有赶在手术之前将这本文稿整理成书,才让他永远不会有遗憾。于是,王和声全力扑在手稿里,校读、翻阅资料、构思、重整文字,这些繁杂的工作,在光明与黑暗的时光缝隙里考验他的毅力。仅一个月时间,这本凝聚着岳阳厚重历史的《岳阳百年》就隆重地呈现在岳阳市民面前。该书的出世,打破了岳阳从古至今还没一部完整资料记载岳阳的历史纪录,为岳阳百年一路走来的硝烟战争与和平岁月刻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完稿之后,王和声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静静地等待即将到来的光明。这些紧要的日子虽然把握住了,但他知道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事没做完,他的脑海又在谋划另一本书籍的出世。在生病的日子里,他常感叹:人这一辈子,风风雨雨几十年,到头来人生只不过是一个匆匆过客。在病后去北京求医途中,他参观了北京的湖广会馆,回岳后怀着矛盾的心情抒写了那篇《湘客》,让岳阳文艺界的多位作家叫好。其实《湘客》除了王和声本人对人生的感悟,更是那次去北京的一次无意参观的湖广会馆,让他感慨万千。湖广会馆本是“湖南的老祖宗留下的百年产业”,作为湖南人的王和声前去参观,也只能以现代化的模式,做一个客人来应付现代经济大潮里数字化的花花票子。而今,从风雨中走过了几十个春秋的王和声,感到人老了总有一天要以落叶归根的形式留在生育他的这座城市。如在失去光明前将他的这篇《湘客》融合成一本书,也将是他对文学和人生的一次总结。这是他从事文学几十年来写得最好的文章全都选在这本书里,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人生感悟。遗憾的是,因医生的一再催促,手术期不能再拖,王和声只好将手稿亲手交到印刷厂负责人手里,来不及看到书变成铅字,王和声就踏上了手术台。在湘雅医院的那个老病房里,王和声对文学的痴情与执著,将生命付诸文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医院所有医务人员。手术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医院里一位著名教授主动提出,要亲自为其主刀,倾尽一切力量挽救这位执著于文字的作家,哪怕还有一丝光明,只要能看到文字的影子,对病中的他而言,也不会孤独。

王和声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带着对还未谋面的《湘客》的眷恋,开始了痛苦而又无奈的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13个小时。出得手术大门,还处于生命危险期中的王和声连呼吸都困难,当医生们小心翼翼地再将他抬到病床上时,刚刚出炉的《湘客》温柔地躺在王和声的病床边。

一个月后,处于极其虚弱中的王和声捧着那本《湘客》,被安全地护送回家。因为教授的倾力救助,术后差点失去生命的他不仅捡回了一条命,还有幸使得眼睛保留有一丝光明。尽管视野差得只能看到一条细丝带的范围,但对于做了几年脑部手术、类似半个癌症晚期的他,已经在医学里堪称奇迹。

感悟王和声: 用生命写作的日子没有遗憾

2007年10月26日,从长沙湘雅医院做完这场生死攸关的手术后,他留下了看不见文字的双眼和差点失去生命的病体,从此让他告别看了几十个春秋的书本。没有了与文学相伴的日子,手术后的王和声除了每天呆呆地坐在家里,用那双仅剩下一丁点光线的眼睛努力支撑着看窗外变幻流逝的风景,就是没完没了的吃药打针与复查。

这次手术并没有就此让他的病情控制住,因为脑细胞会不断成长,今年正月初四那天,他的脑瘤又一次复发。

作为岳阳晚报社的内退职工,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没有停下过追求文学高峰殿堂的脚步。在文学的事业上,他已经硕果累累了: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杂文学会常务理事……已是功成名就的他其实完全可以在光明与生命剩下的最后日子里,像其他老人那样颐养天年,过自由自地的生活。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一种坚守与信念,将文学当作它的事业与生命。在迈向文学的圣殿里,他是用光明和生命来筑就文学事业的。如果不是把病后仅剩的日子分分秒秒倾注在文学的事业中,或许他的病情也不会这么快恶化,虽然一直有人劝他放弃写作,但他仍选择了坚守。

面对记者的采访,尽管说话很是吃力,但记者发现,他的笑容很灿烂。他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他从不为得这场大病而后悔过,因为在病后用生命写作的日子里,他已经写完并且出版了他要出的书,要不是这场病,那些文字那些书,说不定还要更长更长的时间。谈起与病魔搏斗的日子,他说他虽然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光明,但因为有了这段跟时间跟死神赛跑的日子,他的人生没有遗憾。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