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中国动漫"老伯伯:动画艺术家特伟先生
 




  在中国动漫80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在漫画界腾云驾雾又在动画界举足轻重的杰出人物非特伟先生莫属。

  他曾经拥有无数桂冠:著名漫画家、新中国动画奠基人、著名动画艺术家;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美术组组长,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兼导演、顾问,中国动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二、三届理事……在国内外所获得的荣誉更是不计其数!

  他有着一串记载着他人生轨迹的亲切称谓:盛松、盛公木、特伟、老伯伯……

  他虽已耄耋,更因不慎摔跤骨折入院已有四年之久,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他所追求了大半辈子的美丽梦——中国动漫!无论与昔日同事还是前来探望的领导交谈,甚至梦语,动漫仍是他唯一割舍不下的主题!

  迷画的盛松

  1915年的农历7月12日,上海一个普通家庭里又诞生了一个儿子,其父亲当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翻译,这个来自香山(如今的中山市)的广东人或许想让儿子像松树那样茂盛成长,给他起名叫“盛松”。母亲也受过较高教育,毕业于上海的一个教会学校。因此家里兄弟姐妹十个,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

  小时候的盛松家境富庶,生长得无忧无虑。他喜爱看连环画,上小学的时候就习字作画,并临摹连环画《三国志》、《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

  13岁那年,因父亲事业走下坡路,盛松在初中二年级时就辍学了。他对人物素描颇有兴趣,经常跑到城隍庙人像画馆门口,偷着学艺,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很快就掌握了碳素画人像的技术,并开始临摹放大照片。后经友人介绍,他来到广告画社当学徒,以此挣更多钱养家糊口。

  “盛公木”问世

  20岁不到的盛松尚是年少气盛,在广告画社时跟着老画师学习,三个月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达到正式员工的水平,他也认为自己进步较快,就等着老板加工资了。可是到了年底,他却因上班经常迟到而被解雇……

  以后,盛松辗先后当过制药厂和博物馆的职员,但也都难以立足。这时,他对漫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工作之余笔不离手,大量作画,并向报社投稿。刚开始,盛松的漫画题材广、内容杂,生活漫画、广告画什么都有,画了就投给报社,可是,画稿一次又一次被退回来。盛松就有这股劲,困难和挫折不能使他灰心,而是愈挫愈勇。他还总结了一个技巧,不再单张邮寄,而是一寄十张。他想,总该有一张顺眼的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盛松的一幅名为《中西科学之比较》的漫画终于发表了。画中的西方人骑着骏马,跑得飞快,中国人则骑在蜗牛上面慢慢爬!此画意在让国人警醒。从此,盛松逐步登上了漫画舞台。在发表作品时,他使用的第一个笔名叫“盛公木”,分拆了名字中的“松”字。

  进步的“特伟”

  尝到成功的甜头,盛松的兴趣就更大了,越画越多。这时候他的作品题材还是比较杂:社会生活、政治讽刺等都有。他一方面踌躇满志,另一方面也开始思索,到底应追寻什么画风?

  正好这个时候,大他4岁的本家侄子盛家伦为逃避当时的军阀统治,从武汉来到上海,住在盛松家里。盛家伦是一个出色的歌唱家,也是进步革命人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家喻户晓的电影《夜半歌声》中冼星海作曲的插曲就是由他演唱的。他引导盛松多看进步书籍,对盛松的影响很大。叔侄俩还经常在一起唱歌娱乐,以至晚年时的盛松(特伟)还总是会哼唱意大利歌曲《特伟的太阳》。盛家伦建议叔叔最好是在漫画领域里专攻一门。

  特伟接受意见,逐渐以国际时事作为他的主要漫画题材。当时在上海还没有专画国际时事漫画的,而一般的杂志,每期都需要这类作品。特伟的画正好符合他们的需要,所以,他的漫画作品发表的机会就增多了,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特伟”就是1936年他决定专画时事漫画、国际漫画时改用的笔名,一直沿用至今,以至于几乎没人记得他原来的姓名了。所以1941年他出版的第一本画册就叫《特伟讽刺画集》。到了同年9月,特伟又把在香港这段时期画的漫画出了第二本画册,叫《风云集》。

  动画一伯

  不知从何时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从门卫到共事多年的同事、部下,乃至整个动画圈内人都亲热地称呼特伟为“老伯伯”,他也自得其乐地点头接受。

  记得在1976年初春,美影厂组织一批年轻人去江苏华西大队深入生活,特伟那时作为“被限制使用”的老艺术家一同随行劳动。在那段日子里,特伟有几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在田里接力挑泥,为了照顾年逾六旬的特伟,有意在担子两头的簸箕里少装些泥巴,而特伟在我们年轻人面前不甘示弱,并十分幽默地故意挑着担子让两只簸箕左右摇晃,显示出十分轻松的样子,把我们笑得前仰后合。

  劳动期间,当我们看到他家人来信时,“敲诈”他买糖请客才肯把信交给他,他装出十分痛苦状,并一脚跨上窗栏,以“死”相胁,并用美声唱起了脍炙人口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笑声中我们败下阵来。

  在和华西大队小武术队的队员生活、劳动、学习的日日夜夜,特伟和我们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为“盛伯伯”、“贡姐姐”……我们之间也学孩子的样互相称呼伯伯、哥哥、姐姐,直至回厂后的相当一段时间,还是这样彼此亲热地呼来唤去。

  这是否就是“老伯伯”称呼的来历,没有考证,只知道若干年后美影厂上上下下都尊称他为“老伯伯”了。


特伟阴差阳错地从漫画转向了动画,但既然干上了,他就知道这不是闹着玩的!他大胆地向领导建议:要发展美术电影,上海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因为美术人才较多,技术条件较好。1950年初,他就率领一支20多人的队伍从吉林长春到达上海,从此,新中国的美术电影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特伟不仅是一位高瞻远瞩的美术电影事业家,而且又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动画艺术家。他的处女作就是和日本友人方明联合导演的《小铁柱》,片长20分钟,之后又独立拍摄了《采蘑菇》。特伟是个对人对己都要求严格的人,他对这两部片子都不是很满意。30多年来,他参与创作了不少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骄傲的将军》,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金猴降妖》、《山水情》等。这些作品显示了特伟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对美术电影的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好朋友》(1954年)是特伟导演的第三部动画片,这部黑白动画片充满了儿童情趣,把小鸡和小鸭之间的矛盾和友谊用动画手段展现出来,荣获1957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1956年他导演的《骄傲的将军》,是一部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喜剧作品。在这之前特伟遇到了一件令他十分尴尬的事情。美影厂1955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特伟带着该片去国外参赛,国外的动画同行们反映不错,却都以为是苏联拍摄的动画片,这使得特伟很受刺激。从那一刻起,特伟心里有谱了:中国的动画片就应该搞中国自己的东西!于是他率先提出:要走民族形式的道路!并身先士卒,于是,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动画片《骄傲的将军》诞生了。它吸取了传统艺术的特点,人物造型、性格、动作、习惯和语言及背景陈设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人物的脸部造型向中国京剧脸谱靠拢;动作则借鉴戏曲艺术中的程式化表演。这部影片在探索民族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可贵的经验。特伟对这部影片提出了“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定位,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1960年,特伟担任艺术指导的我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摄制成功,这是美术电影在民族形式上的又一重大发展。这部片子一问世,在美术界、文艺界乃至全世界都引起震动。齐白石笔下的青蛙、蝌蚪、虾蟹等等小动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银幕上,产生墨迹浓淡有致、笔法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历来动画片“单线平涂”的方法,在动画片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

  1964年特伟又与钱家骏联合导演了水墨动画片《牧笛》,采用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水墨画风格,格调高雅,意境优美。尽管全片没有一句对话,而牧童与水牛之间的感情,表现得细腻动人。雄奇壮观的山水景色,能使水牛留连忘返。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在民族风格上更是独树一帜,给观众以绝佳的艺术享受。该片在1979年的丹麦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上荣获金质奖。

  1985年,特伟又与严定宪、林文肖夫妇联合导演了动画长片《金猴降妖》,这是根据《三打白骨精》故事改编而成的。其实在特伟的心中早就有这个构思了,他觉得《西游记》里的这段故事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虽说经过“文革”创作队伍有所脱节,但特伟对艺术的探索始终不变,他要求这部影片不仅要与《大闹天宫》有所不同,在艺术风格上也必须有新的尝试和突破。该片在国际国内频频获奖: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1987年获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动画电影节长片奖和大众奖,1989年获第六届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动画故事片一等奖。

  古稀之年的“老伯伯”多次谈到想搞些短片:因为年纪大啦,长片花太多时间和精力。他想搞些新的、短的,包括水墨动画片,他还想继续做些探索,做些试验,搞些新的东西出来。他甚至提出了他的新设想——水墨动画短片《武松打虎》。

  更多的时候,“老伯伯”感叹道:我的艺术生涯是从漫画开始的,所以我还想把句号画在漫画上……于是就有了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举办的“特伟动漫画作品展”,产生的效果正如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先生展前发言中的经典之语:“让少年儿童走进经典、让年轻人学习经典、让老年人回忆经典!”

  正因为有了特伟等老一代艺术家的辛勤耕耘,世界动画史上才有了被称为“中国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才能够驰誉中外,在各种国际电影节上获奖30余次……这正是特伟率领他的团队在这块园地里追求的目标。

  如今的动漫奇葩已遍及华夏大地,看到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眼前总是浮现出呼风唤雨的金猴、曾经叱咤一时的将军、曼妙的牧童短笛、悠哉游哉的小蝌蚪……即便是小鸡小鸭,都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好朋友!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