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杨丽坤《五朵金花》和《阿诗玛》
 


杨丽坤在50-60年代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影坛第一美女。她主演的影片仅仅只有《五朵金花》和《阿诗玛》两部,但却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观众心目中永恒的经典。杨丽坤本人也与影片中的金花和阿诗玛一样,成为一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偶像和女神。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成名之后的杨丽坤,不但未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相反,却由此堕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杨丽坤,1941年4月21日生于云南省普洱县磨兰镇。原是云南省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她生得天生丽质,自打出娘胎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美人胚子。她属于一种传统农耕文化所向往的纯朴、自然的美人,身上透露出一股端庄、健康、清新的天然之美。杨丽坤的美,从不借助任何外在的修饰,也没有当代审美所要求的那种骨感和妖媚,她就像昆明石林中那尊阿诗玛石塑一样,是一个天工造就的天然尤物,朴实无华却又显浑然天成。

杨丽坤原本默默无闻,之所以被人发现,开始演电影,是缘于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准备筹拍国庆十周年献礼片《五朵金花》。1959年4月,长影的两位编剧赵季康和王公浦,接受了创作献礼片剧本的任务,前往云南采风,在昆明观看了云南省歌舞团的演出,被舞台上美若天仙的杨丽坤深深洗印住了视线。他俩回到长春以后,极力向导演王家乙推荐杨丽坤,口口声声说,她,囫囵就是剧本里所写的女主人公金花。

王家乙起初还将信将疑,开拍前再次与摄影师王春泉、作曲家雷振邦一起奔赴云南。当他第一次看到眼前这位只有18岁彝族少女的时候,便被她的美惊呆了。也许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王家乙他们三人眼神凑在一起,当即作出决定,《五朵金花》的女主角,非她莫属了。

1959年10月,杨丽坤主演的《五朵金花》在京公映,立时引起轰动,被舆论称为“故事美、演员美、音乐美、风光美、色彩美”“五美”的典范。这个所谓“五美”,是周扬在文化部召开的国庆献礼片动员大会上向全体电影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口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我们的电影不但要在内容上是革命的、进步的,同时在艺术上也应该是尽可能完美的,要让广大观众喜闻乐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对于这个要求,《五朵金花》可以说绝对做到了。影片在当时受到的欢迎程度,可能是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的。比如,1960年5月,《五朵金花》在香港连映了24天,香港《文汇报》1960年5月6日报道说,由于这部影片受到香港观众的热烈欢迎,“致使‘都城’、‘快乐’、‘丽都’、‘仙乐戏院’等影院均形成千人排队购票的盛况”。影片被作为文化交流项目,在邻国缅甸放映,也造成了万人空巷的佳话,许多缅甸的报纸,不惜用整版整版的篇幅,报道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同样是在1959年,《五朵金花》被中国文化部推荐参加开罗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并一举夺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两项大奖。



影片的成功,使杨丽坤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60年代初,周恩来与陈毅出访亚非各国时,杨丽坤成为代表团中最年轻的成员。周恩来在出国途中,有一次与杨丽坤交谈,发现她普通话讲不好,老是爱把“云南”说成“疑难”,把“妇女”说成“付你”,就跟她开玩笑说:“小杨啊,我怎么觉得你讲话奶声奶气,像个刚刚学讲话的娃娃?”杨丽坤顿时脸红了,低着头害羞地回答道:“我普通话说不好,演电影都是让别人配音。”

为了这事,周恩来后面还专门向文化部领导交待,对杨丽坤这种有潜质的少数民族演员,应该加强表演基本功的训练,至少要让她们学会说普通话,以后再演电影,一定要让她们自己讲台词,不允许再找人给她们配音。这话也许现在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多余,一个堂堂大国总理,怎么还要管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是在普通话远远没有普及的50年代,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完全不会讲汉话,这样就无法跟其他地区的同行、观众进行交流,势必会影响在全国范围推广和宣传他们的民族艺术。许多有着精湛艺术造诣的民族艺术家,就是因为不会讲汉话,才致使他们的艺术长期不为人知,也无法在全国更广泛的地区进行传播和演出。

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筹拍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这时,大跃进带来的大饥荒刚刚过去,前几年乱七八糟的“跃进片”拍得太多,败坏了观众的胃口,加上饥荒年代饿死了不少人,全国上下的老百姓士气低落,唉声叹气,也需要电影界能多搞一些娱乐性、观赏性比较强影,来调节一下口味,为全国人民鼓气加油。因此,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改编自民间文艺,观赏性比较强的影片。比如同为音乐片的《刘三姐》、戏曲片《红楼梦》、喜剧片《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等等。

影片《阿诗玛》正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被发掘拍摄出来的。《阿诗玛》的故事改编自云南撒尼族的一首民间叙事长诗。1958年。毛泽东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向民间传统文艺学习的号召,云南省文联的文艺工作者,分成了几个民间采风队,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走访民间流浪艺人,将这首撒尼族同胞口头流传数百年的叙事长诗整理出四个不同的文字版本。最后经云南籍著名文学家李广田的校订,终于得以在《人民文学》上刊载问世。

当时中央民族工作委员会有一项政策规定,对于少数民族题材的文艺作品,必须准确传达少数民族自身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不能由汉族艺术家任意篡改。根据这项政策规定,海燕厂在拿到《阿诗玛》的创作任务以后,便指派著名作曲家葛炎和他的创作伙伴罗宗贤去云南进行采风,以便使影片的音乐和歌曲,能够准确体现撒尼族民间文艺的民族风情。

由于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云南,影片导演导演刘琼便自然想到了邀请杨丽坤来担纲主演女主人公阿诗玛的角色。但这一段时间,云南歌舞团演出任务繁重,不同意外借演员。好在云南省歌舞团的团长与上海海燕厂厂长徐桑楚是当年抗战演剧队的战友,后者还是前者的领导。

有了这层人士关系,凡事都好商量。最终,刘琼没费多大周折,就顺利地把杨丽坤从云南歌舞团借调到海燕厂。当时电影厂和其他文艺团体之间相互借用演员也是常事。演员借调期间,工资关系需要转到新的单位,但人事关系留在原单位不动。那时候,演员演电影也没有片酬,只是改在电影厂按月领取工资。当然,遇到拍夜戏,每人每天就有几块钱的夜宵补贴。当时杨丽坤的宿舍,就被安排在今天零陵路万体馆马路对面三角街的上影厂招待所里。

杨丽坤到上海以后,剧组开始在摄影棚里排戏。这个过程中,刘琼忽然发现杨丽坤只会跳舞,不太擅长唱歌,尤其不懂影片要求的那种带有歌剧唱腔的洋唱法。不过这个问题从技术上讲难度并不大。他们随后从北京请来当时最好的歌唱家来为演员配音。比如男主角阿黑的配唱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杨丽坤的配唱则由女高音杜丽华担任。而剧组其他主创也大多是海燕厂最好的人选。如摄影师请的是大导演黄佐临的摄影师许琦,美工师和录音师也都是大名鼎鼎的顶级美工师丁辰和顶级录音师苗振宇。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