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马思聪音乐神童
 


“我们当年是逼虎跳墙、死里逃生的,否则,谁愿赤手空拳、亡命天涯呢?”后来,马思聪还写过一支曲子,叫《相见时难别亦难》,抒发当时被迫离国的感情。

  1985年2月,马思聪在接受采访时说, “1949年4月,我满怀报国之心,与乔冠华、萨空了、金仲华等人一起,从香港奔赴北京……我怎么也想不到,18年后却又冒死离开祖国。”

  就在这年2月14日,中央音乐学院给远在海外的马思聪寄去了公安部给他的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证明材料。马思聪重获清白。

  “我是中国人!”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这里位于富饶的潮汕平原的西部,濒临浩瀚的南海。马思聪在海边长大,故乡灵秀的景物和大海宽广的气势赋予这位南粤之子以艺术的灵感。他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乡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以及从西方传入南粤的西洋唱片,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

  1921年,9岁的马思聪随父亲来到广州,就读于广州东山培正学校附小。这是一所美国的教会学校,在学校中,他很快学会了讲广州话、吹口琴和弹月琴,并能用月琴弹奏一些粤曲。

  1923年,年仅11岁的马思聪跟随长兄马思齐远渡重洋到了法国。两年后,他考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出洋学习小提琴的第一人。

  在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只一年半,马思聪就拉完了帕格尼尼的所有小提琴作品。1927年秋,他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提琴班,成为第一个考入该校的中国人。300多个学生只收了6个,他是其中之一。

  女儿马瑞雪回忆,当时教授问马思聪学了几年小提琴,他怕讲了实话教授改变主意不要他,便说学了3年。教授大为惊奇:“学了3年你就拉得那么好吗?你不是中国人,你是日本人。”

  还是个孩子的马思聪大为愤怒,义正严词地说:“我是中国人!”

  “音乐神童”

  1929年,马思聪结束第一次留学,返回国内。随即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他也是现代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

  年仅17岁的马思聪的独奏音乐会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广州的《民国日报》报道:“马君天才,名符其实,技艺已登峰造极。”一时间,“音乐神童”的赞誉在全国不胫而走。

  马思聪的横空出世,不仅令当时还对小提琴非常陌生的中国人大开眼界,也大大激励了民族自豪感。1935年香港的《行政公报》曾写道:“一些人宣扬中国人根本不能真正地领悟和欣赏西方音乐,马思聪最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嘲笑者们的断言。”

  马思聪是中国专业小提琴创作第一人。在第一次归国期间,马思聪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正式作品——《古词七首》。由于受到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强烈影响,马思聪的这部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气息。

  他在《创作的经验》一文中写道:“中国古词的意境,也帮助我去创造一种气氛,我企图像德彪西的《毕里底士的歌》描画出古希腊一样,描画古代的中国……每个旋律,每个和声都是在黑夜中摸索出来,没有受到‘和声学’的现成的帮助。像古词那般短小的曲子,我花去很大的力量去摸索、探求,我决定好好地去学习和声学与作曲。”

  1931年,马思聪二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学成归国。回国后,他和留法的同乡陈洪创办了私立广州音乐院,并担任院长,还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唱练耳等课程。位于如今惠福西路一带的广州音乐院是现代中国最早的音乐学院之一,其教学设置已经基本是现代模式了。

  拒绝奔赴美国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思聪用他的琴和音符作为战斗武器,投入到抗日救国之中。

  他和当时的广州青年诗人金帆合作谱写了抗日歌曲《自由的号声》、《战士们,冲锋啊》等,又与当时广东文化届救亡协会宣传部长、作家欧阳山合作创作了歌曲《武装保卫华南》。这是一首用广州方言写成的抗日歌曲,在广州地区广为流传,大大鼓舞了群众和战士的爱国热情和斗志。

  广州失陷、香港失守之后,马思聪在战火中于1942年春带着夫人和陈宗源等3个学生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省海丰县,过上了两个月较为安定的生活。随后的两三年中,身为中山大学教授的马思聪,随中大不断迁徙,辗转于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和南方。

  1946年,中华音乐学院在上海成立,马思聪担任院长。同年,他从上海回到广州,出任广东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教授小提琴、作曲。这期间他的挚友李凌在香港筹办地下党创办的中华音乐院,聘请马思聪为院长,并为他招了一个小提琴班。马思聪每月都去中华音乐院上一次课,住三四天。

  1947年,“反内战,反饥饿”的运动在全国城市中蓬勃掀起,马思聪态度鲜明地支持这次学生运动。他与金帆再度合作了《祖国大合唱》,以陕北民歌为素材,象征光明将从延安方向来。马思聪谱写一段,学生马上就练习一段。全部合唱曲完成之后,马思聪亲自指挥;在中山大学的演出中,4000多听众激动万分,全场沸腾。

  1948年,因拒绝在国民党的《戡乱宣言》上签名,马思聪决定离开广东艺专,暂居香港。

  解放前夕,美国企图拉拢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离开中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亲自前往广州马思聪家中邀请他赴美国当教授,被马思聪拒绝。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马思聪接受周恩来的邀请,与文化界爱国人士萨空了、金仲华、欧阳予倩等,避开国民党的视线,从水路经烟台到了北平,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迎接全国解放。10月1日,他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开国大典。

  执掌中国最高音乐学府

  1949年12月18日,中央音乐学院在天津正式成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马思聪为首任院长。马思聪时年38岁。1958年学院迁至北京,马思聪继续担任院长,直至1967年。

  这期间,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演奏和教学都达到了高峰。他在这一时期内的创作气势恢弘,激情澎湃,充溢着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数十部优秀作品从他的琴弦上流出。他代表中国音乐界出访前苏联等地,并曾担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席以及许多国际音乐比赛评委。

  他渴望回国

  却客死异乡

  马思聪1967年出走的消息曾经轰动了海内外。从此之后的整整20年中,这位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心揣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却再也没有踏上祖国的土地一步,直到客死异乡。

  但在出走后的头几年里,马思聪却以为,他从来都没有犯过错误。历经那么多的运动,每一次运动他都不沾边。“文化大革命”给他的罪名是因为他任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这个职位受命于周恩来总理。这么没有道理的罪名很快会得到平反。一旦平反他就会立刻带着全家回到北京,重新在自己的土地过着和从前一样的日子。在他看来,每次运动都不过半年就结束了,这一次也不会长。他一直乐观地等着,等了好几年。在这几年中他没有写作,直到搬到费城。

  就在逝世的前一年,马思聪曾经慨叹“苏武牧羊19年”,而他离开祖国也已经有19年了,很想念故土,说适当时候要回国看看,也许还开音乐会呢!

  周总理临终一大憾事

  周恩来总理临终前曾说:“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就是马思聪五十多岁还被迫出走他国。我很难过。”

  周恩来的另一个遗憾他一直没说。但根据大多数人的推断,指的是西安事变之后,没有能保住张学良,令少帅被囚孤岛,一去不返。

  上世纪90年代,张学良在台湾庆祝90寿辰,点名要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听着听着,老人潸然泪下。就是这一曲《思乡曲》,令两位同是有家难归的游子,实现了心灵的对接。

  乡情:萦绕一生的旋律

  不论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还是在出走他国的漫长岁月,乡情二字始终萦绕在马思聪心头。

  抗战期间,在逃亡的艰苦生活中,他写出了《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等杰作,被视为他的代表作的《思乡曲》便是《内蒙组曲》中的一首。

  《摇篮曲》打破西乐垄断

  在音乐创作中,“乡情”便是民族特色和中华传统,也是马思聪一生不断的追求。他不满足于仅仅演奏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他立志要创作出中国现代的音乐作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就在巡演的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打破了当时小提琴音乐全部为外国作品独占的局面。1935年,他以故乡民谣《白字调》为素材创作而成的《摇篮曲》,被视为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开端。

  他说:“一个作曲家,特别一个中国的作曲家,除了个人的风格之外,极为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有着丰富的音乐宝藏,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这份遗产是我国作曲家特有的礼物,是所有作曲家的命根。”

  马思聪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旋律曲调,注入了自己大量的作品当中。而他的许多重要作品,更是直接从民族传统中取材。

  即使寓居大洋彼岸,他仍为唐诗谱曲;根据《聊斋》创作芭蕾舞剧《晚霞》;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间故事创作歌曲《热碧亚》。而这段时期谱写的歌曲和小提琴曲中,无不蕴藏着悠远的思乡之情。

  美国居所里挂的都是国画

  在马思聪美国费城的居所中,室内四壁悬挂的都是近代的古代的国画。客厅中是一幅马寿华的书法,写着两首王维的唐诗,一首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另一首是“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墙上的画经常换,但是这副书法却始终挂着。

  赴美20年,马思聪和子女讲话或者和其他中国人讲话时,从来都不会夹一个英文字。每次接电话,他总是说“喂”,从来不说“哈罗”。尽管他的英文精确得像一本字典,每当有人问他艰深的英文单词,他都可以脱口而出,而且从来都不会拼错字母。

  1984年11月,中美艺术教育会议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在访美期间,专程前往费城探望马思聪。谈及不少中国青少年在国际音乐大赛中屡获佳绩,马思聪高兴不已。他希望自己能够重返故土,在熟悉的土地上再度奏响自己创作的音乐。

  最后的作品又是《思乡曲》

  马瑞雪在《父亲的乡情》一文中写道:马思聪当年数度拒绝美国的邀请回到北京,就是为了这一缕乡情。他忘不了带他睡觉的祖母,忘不了教他爱他的母亲。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没有爱过任何一个白人女孩。他的恋爱,是回到故乡后才开始的。

  马思聪的恋爱是在20岁那年发生的。当时他还是广州私立音乐院院长,招收了一位比他年长几岁的小提琴学生王恒,王恒又介绍自己的妹妹王慕理一同学琴。很快,马思聪便和王慕理沉入爱河。

  晚年的王慕理在回忆这段恋爱史时曾说:“有一次我们俩相约去散步,在街上走着走着,不觉到了吃饭时候,他有点尴尬地对我说,‘我们不要进大酒店,就在小饭店吃东西吧!但你不能点高级菜,我没有那么多钱。’结果我吃了一碗云吞面,而他只吃了一碗素面条。”王慕理被马思聪的淳朴、憨厚和坦诚深深打动,不久两人就谈婚论嫁了。

  1987年3月,马思聪因为肺炎引发高烧,影响到心脏。5月份,医生决定为他的心脏进行手术。

  马思聪身体健壮,因此,他对于自己的身体向来很有信心。他坚信自己能活到96岁。

  医生也告诉他,这次手术至少有百分之九十的成功把握。因此他没有什么疑虑,便走上了手术台。谁能想到他却再也没有下来。

  手术前一天在病床上,他还一再要求夫人将五线曲谱拿来,继续谱曲。在他的日记中,记下了大量的创作计划。“他对生命,对音乐,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信心和热爱。”马瑞雪写道。

  马思聪逝世后,夫人在他的书桌上发现他最后一篇未完成的遗作,题名又是《思乡曲》。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