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
 


萧友梅: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

他创办了中国近现代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管弦乐团——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他缔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他是中国新音乐运动最大的倡导者和贡献者,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首室内乐、第一首管弦乐、第一首铜管乐、第一首大提琴独奏曲的作者。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先驱、之奠基人,其实,他更是呵护、培育、捍卫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保姆”。他就是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


萧友梅大事年表

●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石岐兴宁里(今中山市石岐区)。

●1889年:随家迁居澳门,入灌根草堂学习。

●1900年:赴广州入时敏学堂,受新式教育。

●1901年:自费赴日本留学。

●1906年: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9年: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毕业,旋即返国。

●1910年:赴北京保和殿参加留学生毕业殿试,获得“文科举人”证书。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年底,公费赴德国留学。

●1913年:入门德尔松和舒曼创办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同年入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学习。

●1916年:取得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入柏林大学哲学系及施特恩音乐学院学习。

●1920年:回到祖国,受聘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同年,创办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科。

●1922年:参与改组“北大音乐研究会”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1928年: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国立音乐院,该院后改制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校长。

●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



在历史面前,我们都应该是心怀敬畏的观者与聆听者,同时,我们还应该是忠实的记录者与转述者,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历史的真相,我们更有义务将它们转告他人。

我们当然也是历史的找寻者与参与者,因为西谚有云:今天即历史。六月的南粤,热浪袭人。顶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了中山市石岐兴宁里寻访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者——萧友梅的故居。

从孙中山纪念堂沿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行走,我们逐渐走进了历史。和宁里、盈宁里……就是找不到萧友梅故居所在地——兴宁里。记者一边走,一边向当地人打听萧友梅故居的所在,然而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的都是“唔知”。于是,我们只好换了一个问法:“请问萧家祠在边度?”据说萧友梅的故居旁有一个历史很悠久的萧家祠堂。

这样的问法果然收到了成效,在一位热心老人的指点下,我们在孙文西路新华书店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路口拐入一条小巷,这里就是兴宁里。尽管和商业街只有咫尺之遥,而此处却没有街市上的热闹繁华与喧哗吵闹。一条窄窄的不长的街道弯弯地向前延伸,两边都是些残败的老式房子,屋顶的灰瓦、墙上的青砖都显得格外宁静与悠远,而那上面的青苔则是前尘最好的见证者。

眼前的一座拥屋十数间的大宅早已破落不堪,在大门口两台空调外机的缝隙间,我们隐约看到了“萧宅”二字,但这依旧无法证实此处就是萧友梅的故居。走进大宅一打听,这里的主人早已搬走,如今房间租给了十多户外地来中山做生意、打工的房客。问起萧友梅,无人知晓,就连一位声称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七旬老伯也很茫然:“萧友梅?是咀香园的么?”咀香园是从兴宁里走出的杏仁饼老字号,据说故主也姓萧,然而,此萧非彼萧也。

穷尽一天时光,我们依旧无法找到萧友梅的故居。在悻悻离开之际,一个感觉油然而生:相比起百年里岭南涌现出的政界、商界名人那些被翻修一新以供后人瞻仰的故居,作为文化名人的萧友梅却为很多人或遗忘或忽略,不免让人唏嘘不已。随即,记者有了一个疑问:萧友梅当年弃政从艺时想到过自己的身后是如此荒芜与悲情吗?他会有一丝悔意吗?

窗外的风琴,让他与乐结缘

我们的答案要从124年前的往事中寻起。

1884年1月7日,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的一位名叫萧煜增的私塾老师家中添喜,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萧煜增早年中过前清的秀才,后以塾师为生,他给新生的儿子起名乃学,典故出自古句“乃学与仕”。后来,他的儿子自改其名,变乃学为友梅,想必更是想表达自己对梅之清雅俊逸、冰清高洁的爱慕。

萧友梅自幼跟着父亲学习古文,然而他的父亲却更希望儿子遵循中国知识分子“易子而教”的规矩,所以在萧友梅5岁时,父亲带着他移居澳门,入倾向新学的儒生陈子褒所办的“灌根草堂”学习。这里除了教授四书、算术外,还能学到英文、日文,由此,萧友梅不仅打下了很好的旧学根底,还在外语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移居澳门三年后的一日,萧家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位名叫孙文的医学博士。同为香山人的孙文与萧家是世交,大萧友梅整整18岁,萧友梅对他行的是世叔之礼。很快,孙文在澳门挂牌开起了诊所,从此两家过从愈发亲密,萧友梅也对这位热情、博学的世叔非常钦佩。

同时,音乐也开始与萧友梅结缘,当时,萧家近邻有一位葡萄牙神甫常在家里弹奏风琴,从窗外飘进的那优美的琴声令萧友梅陶醉,也让他兴起了学习音乐的年头。1898年春,广州开设了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一年以后,16岁的萧友梅来广州入时敏学堂学习,全面接受新式教育。其中,“唱歌”也是正式课程之一,每每习之,萧友梅总是全班最起劲的一个。

1901年,作为时敏学堂第一届毕业生,萧友梅随其校长邓家仁一起自费留学日本。他先后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学习,同时,他还在东京帝国音乐学校选习钢琴、声乐。

二十年求学,让他厚积薄发

1906年,在孙中山的介绍下,萧友梅加入同盟会。从此,萧友梅的住所也成为了孙中山与他的战友们聚会的场所之一,而每当开会时,少年的萧友梅常常会抱着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孩子在门口望风。1906年底,为躲避清政府以及日本警探的追捕,孙中山还曾在萧友梅的住处居住过一月之久。

1909年夏,萧友梅从东京帝国大学与东京音乐学院毕业后回国。翌年初,应清政府在保和殿为留学毕业生举行的“会试”,萧友梅自背折叠式桌椅前去考试,取得了“文科举人”的功名,不久他即被授以在“学部”(相当于现在教育部)做“视学”。

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萧友梅奉召来到南京,被孙中山委任为“总统府秘书员”。他的同事里有一位广东同乡的填词才子易韦斋,多年后,萧易二人成为了创作搭档,在萧友梅创作的91首歌曲中,有80首的歌词为易韦斋所填。正当萧友梅意气风发地想施展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时,袁世凯却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被迫下野。不愿与袁氏为伍的萧友梅回到广东,在胡汉民主持的广东省都督府任教育司学校科长。

与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努力寻求救国之道一样,萧友梅也兴起了“音乐救国”之念,对祖国、同胞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觉得“吾辈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创作新歌,为适应社会民众需要而创作新歌,将一洗以前奄奄不振之气,融合古今中外之特长,借收声词合一之效,以表泱泱大国之风。”1912年11月,萧友梅作为公派生赴德国留学,他再一次挥别亲人与故乡。

三年之后,萧友梅修毕了所有课程。1916年7月,他以蝇头小楷撰写了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在德国音乐学泰斗胡戈·里曼的主持下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音乐学论文获得欧洲大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1920年,萧友梅终于回到了祖国。算起在日本、德国的留学时光,几近二十年,真是——海行数万里,做客二十年。如今,归欤归欤,天涯的游子终于要学成归国了!

北平到上海,让他苦苦寻梦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