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把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
 

胡老师先对我讲了《深圳人的一天》这个创意,然后又介绍了这个公共艺术工程是由理论家孙振华先生执导的,就是反映现代的深圳人的生活现实,在雕塑上采用对生活中的人直接翻制的"照相写实"手法。"照相写实"对我当然不是新鲜的事,但这个创意主题一下子吸引了我。

道:后来在什么时候才真正进入(《深圳人的一天》)?

王:在1999年11 月28日,也就是寻找模特(1999年11月29日)的前一天,我们来到深圳雕塑院。晚上我们跟策划方、设计方一起交流了一下,在思路上一下子清楚了,心里觉得有些超出自己的想象,还是挺激动的。第二天(11月29日)就是随意选择的"深圳人"的"一天",我们就开始行动,和策划方、设计方还有记者一起寻找模特。

道:当时觉得新鲜吗?

王:对于《深圳人的一天》这个主题,我们是期望有一种相应的雕塑来完成的。后来,你们的想法跟我们的期望一吻合,我就不假思索,立刻加入了这个队伍。

道:就像你谈恋爱一样,有个互相接受的过程。

黄:艺术也不能过于离开这个社会,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恶心地搬弄一些所谓的"纪实"艺术。《深圳人的一天》好像两者都能照顾到。更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我们的的工作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刘:胡博老师当时的想法就是要超越他在中山市的街头做的雕塑。中山的雕塑形象全是塑造的,而《深圳人的一天》的雕塑就全部想用真实的方式,甚至连毛发都要想出办法,做到逼真。我们还作过试验……但不允许太多的时间去做实验。

道:在技术上比"中山市的街头雕塑"在哪些方面有所超越?

刘:中山的街头雕塑连头部都是塑造的,是一种主观的历史。

道:感觉跟你没什么关系,像老照片似的,什么"游子回乡"啊……都是些非生活化的表情,现在怎么看怎么假。

黄:中山的街景雕塑是一种造型和亮相,有舞台效果。做雕塑的自觉不自觉地会把动作进行一番改造,当时觉得是优点,但是过分了,反而变成缺点了。


翻制“老外”,雕塑家为模特量尺寸 边国强 摄
道:后来我们选模特,要将这些随意和偶然地找到的模特,直接翻制成雕塑铜像。我们要求的是用社会学的眼光,而不是雕塑家的眼光来选模特,当时有怎样的体会?

刘:还是忍不住用雕塑家的眼光来看人。比如我那一组找的第一个设计师,我总觉得像个学生。

王:我当时是我那一组的组长,我感觉挺不容易,怕他们不愿意。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着熟悉,其实总有距离。其实你感觉表面冷漠的人内心都有沟通和交流的愿望,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谁也不关心谁,谁也不搭理谁。

道:我觉得雕塑家亲自参与寻找模特的过程很重要,否则一下子就进入翻制是没有心理感受的。

黄:对这个人(模特)的感觉,虽然是随机的,但还是有设计的成分里面,过程是过程,它毕竟最后作为一个有形的东西摆在公共空间里。结果就是效果,还是想打动人。

刘:参与的过程就是找人的过程,在我们的头脑中,可以让他(模特)更真实,记得他的表情、动态、细节、习惯……把他最具有特点的动作固定下来。

王:带有雕塑家的习惯的不免的,拍一些照片,到选择造型的时候知道这些状 态是他(模特)的特点。比如"外来求职者"的造型,躺在地上,原来是设计好的,也还真实。"包工头"是找的,我现在还记得他当时的神态,一边打着手机,一边指手划脚的!牛皮得很。

戴:原来当雕塑系老师的时候,我们都是上课前把模特定好,模特8:30到教室,把模特的姿势摆好。这次不同的是,雕塑家一开始就进入了前期的工作,是自己选来的模特。其余的,对模特雕塑感的把握应该是一样的。

黄:"陌生化"也属于雕塑的后期修复,希望已经肯定的东西更显示他(模特)的陌生化。

道:后来对人物的设计主要讨论哪些问题?

王:围绕怎么去表现这个人物,他的职业,他的生活背景,作为人很个性化东西。

黄:除了服从"陌生化、偶然性"的选模和翻模原则,我们还要加插些我们认为雕塑的东西在里面。比如"学龄前儿童",第一眼找到他的时候是在打拳,后来做雕塑的时候是在溜旱冰;还有那个医生,原来是拿眼镜的,后来改成拿听筒。前期保持第一眼的感觉,后来情不自禁在造型上变成了我们可视的雕塑,但好像原义有点抵触,我觉得是潜意识的东西在起作用。不要追求太像,其实我们的造型可能会更好。如果翻制的跟真人一模一样,就显得很木,应该有雕塑的塑造成分在里面。整个过程我心里有点个人抵触,要不留雕塑的艺术痕迹总是很难。

  忽然想到那个"小学教师",我们先拿她当试验,我其实很苦恼。她的头发怎么办,我当时就想不要去做这个头发,我想真头发很可怕、很恐怖,扮真是最恐怖的。她现在好看多了,原来像鬼一样,现在的头发是假的,做出来的。如果用真头发去做,能做得好的话也未尝不可。

道:我理解的逼真是在人文效果上的逼真,看着像真的就是真的了,在艺术上没必要做到一丝不苟。这样就很拘泥,也有失另一种内在的真实。

黄:不像蜡像,蜡像有颜色,没有材料感,如果是铸铜的话,材料本身就要对人物原样有个取舍。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从动态、造型、手法上面都存在这个矛盾,就是怎样做得更丰富一点,同时不过于否定原来的东西。

道:策划方的原意也不是要求像复印机一样,一点不走样。首先在生活里看起
翻制“打工妹”,雕塑家与模特愉快交往
来是真的,不是舞台效果,而是我说的人文的真实,此情此景能唤起人的真实感。

刘:材料本来就是单色的。原来我们把头发喷成铜,很恐怖,所以我拼命坚持把我们认为真的东西更真一点,应该不是材料运用上面,而是手法上面,当时我还是很想尝试一下这个头发的,寻找一种头发的真实感。技术上可能还掌握不了,头发看上去乱糟糟的,也不知怎么弄,那个发型不一样,头型不一样,发际线什么的都不一样。如果时间够的话,要根据她本身特点慢慢地一个一个去编制。这样,我们是做不了的,要找专门的发型师。这么较真就离谱了,离开原意了,后来我们不予考虑。

戴:寻模、翻模的时候,提出"把雕塑家的作用降低为零"的口号,在做的过程中尽量去掉雕塑痕迹。那么,你们觉得你们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

黄:比如说学普通话,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方言特点进去,不可避免。把雕塑 家本身的质素带进去,降低了以前雕塑家艺术创作的个性,需要新的更真实的东西出现。就我自己,过多的理想的东西去掉了,艺术家的作用降为零,而另外那个艺术家的成分也得到提升,这就是艺术道路的问题,而不是艺术家本身的功能问题。

道:就是说以前雕塑家的作用是美学的作用,为美学服务的。

黄:我觉得是这样的,现在很多情况也是这样的。一时打动人的,现在看起来 只是垃圾而已。

王:以前,雕塑家的作用是把自己的风格体现出来了,做的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他做的。把雕塑家的作用降为零,就是降低他的个人风格,不知道是谁做的,并不是把作用降下来。这里面的成分全部是技术问题,由风格变成一种技术上 的东西。

道:接下来的翻模,以前翻模是怎么翻的?翻和不翻有什么区别?

刘:我这是第三次翻模。比如模特身上的服装要达真实感,做也不是做不出来,但费功夫。以前做过孙中山雕塑,是孙中山做医生时的,有一张放大照片,白大褂,专门的特写,意思是你看衣服的质感多好。现在用真的来翻,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塑造就不容易了。

道:翻制效果更好一些,还是更好操作一些?

黄:不同类型,不同素材,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的雕塑要体现天然材料本身的美感,有的要追求逼真。

道:这18个铜像里面,哪些模特塑造的成分更多一些?

黄:确切地说,是我们欣赏的成分加入 得多一点。有些东西的质感很值提倡,有些就很难呈现美感,比如"清洁工"的那个塑料手套很美,假如以后叫我做这些东西,我可能不会一直翻真衣服,全做成塑料衣服。不,那手套是尼龙的,但有塑料的质感,很美,很雕塑,让人产生幻觉。其它东西就失去了原来的美,比如长裙子,不挺不软。

道:现在看来,对这18个雕塑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

黄:按随机性、陌生化来选模特,选,也是一种选择。要求真实性,也要做动作组合,人物动态,还是不能像生活那么真实。现在觉得还是带有雕塑感,有表现的痕迹,雕塑家的作用还是随处体现的,因为有一个目的的始终存在。

王:比如美国雕塑家汉森的生活化定真雕塑,就是商场走累了的老太太,就感觉不到她是雕塑,非常生活,真实。我们的"18个深圳人"还是有设计,但不像从前设计高于生活的东西,而是设计真实。


《深圳人的一天》园林施工现场
道:真实尺寸跟视觉尺寸是误差的,很多人觉得小了点。

黄:真人是动的,有张扬的成分,但雕塑是不动的,感觉收缩了。但这个不重要。有的人也抱怨说,怎么站的人矮,坐的人却高。其实这里有主观的东西,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矮个的。

道:在技术处理上还有哪些缺憾?

刘:说到汉森,他制作雕塑是把石膏压到衣服的上面,整个压上去也很好看,但我们翻模的要求是衣服要像真的一样悬空。汉森的雕塑衣服全是贴身的,压得死死的,也很好看,我也不敢学那个,因为那也不真实。所以我们对"真实"的理解还是可以讨论的,我觉得我们做18个铜像的求真有点简单化,像模仿真的。

道:你觉得汉森那个效果好不好?

黄:还是题材问题。他的雕塑就是感觉完美。

道:那还是个雕塑。

黄:对,还是属于个人风格,我们作为雕塑家就喜欢看。

道:在翻制模特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新的问题?

王:翻面膜的时候试了好多次,开始翻了两个模特,模特很痛苦,我觉得不人道。后来去了美容院搞掂。美容院有的是美容用的石膏,减轻很多痛苦,连"学龄前儿童"都好接受。"自行车"原来没翻过,下了一番功夫。"垃圾车"是把车子做好后,把垃圾一袋一袋装好往里扔,然后再做的。

黄:垃圾车做得很像,脏的感觉出来了,这种真实感给人新的震撼。另外"外来求职者"受欢迎,因为有生活的感受在里面,跟真实生活一致才能打动人。

道:从整体上看,这组群雕还是不够真实,太杂了,休闲的休闲,牵狗的牵狗,感觉是在组合一种舞台效果,状态不够单纯。比如我们记录某一段街景,人潮车阵,截下那么一个瞬间的场面,就更"真实"了。下次我们有机会就想做个事件。你们搞雕塑的,在国外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东西?

王:有啊,美国也有人做过类似东西,比如老太婆织毛线啊,也有两个人的,老朋友相见啊。

道:放到哪里?想传达什么?

王:也是在街上,前面也有个牌子,不是具体的某某人。其实是"小强森"自己要表达的人物,也是塑造家翻制,可能也会选模特,但他强调的还是雕塑家的身份,他的作品是时代的感觉需要。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