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迟子建,性 别: 女
  出生年月: 1964
  会员分类: 中国作家协会
  民 族: 汉族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她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的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迟子建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作品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等。她曾经获过两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各种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雪月牛栏》获1995年-1996年鲁迅文学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小说《白银那》获《大家》杂志第二届红河文学奖,长篇小说《晨钟响彻黄昏》获1995年东北文学奖。发表于2005年第3期《钟山》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使迟子建于2007年10月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8年凭借散文作品《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获得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文章不长,写她在俄罗斯一座教堂的经历,在教堂里,她看到了喜爱的画家鲁勃廖夫的壁画,然而当她从画上收回目光低下头来的一瞬,却看到了一位正在安静地打扫祭坛烛油的老妇人。她细写了老妇人的外形动作和对清扫烛油职责的虔敬,感慨道:"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长篇小说
  《茫茫前程》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1 年
  《晨钟响彻黄昏》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热鸟》 明天出版社 1998 年
  《伪满洲国》 作家出版社 2000 年
  《树下》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 年
  《越过云层的晴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树下 《花城》 1991/6
  晨钟响彻黄昏 《小说家》 1994/5
  热鸟 《白花洲》 1997/4
  满洲国 《钟山》 2000/3-4
  越过云层的晴朗 《钟山》 2003/2
  《额尔古纳河右岸》 《收获》杂志 2005.6期
  文集
  《迟子建文集》(4 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翻译作品
  《秧歌》 (小说集 法文版) Bleu De Chine 出版社 1998年
  《磨坊》 (小说集 法文版) Blue De Chine 出版社 2002年
  《满洲国物语》(长篇小说 日文版 上、下卷)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2003 年
  短篇小说
  那丢失的…… 《北方文学》 1985/1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方文学》 1985/3
  旧土地 《北方文学》 1986/1
  没有月亮的抱月湾 《小说林》 1986/2
  在低洼处 《小说林》 1986/4
  小说三篇 《北方文学》 1986/9
  初升 《作家》 1986/2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北方文学》 1986/11
  傻子轶闻 《北大荒文学》1987/3
  柳阿婆的故事 《福建文学》 1987/6
  白雪国里的香枕 《作家》 1987/3 #p#分页标题#e#
  北国一片苍茫 《青年文学》 1987/8
  星期天 《小说林》 1988/3
  鱼骨 《山西文学》 1988/3
  葫芦街头唱晚 《北方文学》 1988/3
  西林小教堂 《北方文学》 1988/3
  红罂粟小院 《鸭绿江》 1988/6
  无歌的憩园 《北京文学》 1988/9
  羁鸟无期 《时代文学》 1989/2
  重温草莓 《人民文学》 1989/2
  爱情故事 《作家》 1989/6.
  小说三篇 《花溪》 1989/10
  青蛙的季节 《青年文学》 1989/10
  花束 《小说林》 1990/5
  关于家园发展历史的一次浪漫追踪 《天津文学》1990/6
  荒草 《河北文学》 1990/7
  挤奶员失业的日子 《人民文学》 1991/1
  稻草人 《北方文学》 1991/1
  罗索河瘟疫 《鸭绿江》 1991/3
  白雪的墓园 《春风》 1991/4
  烟霞生卒年表 《春风》 1991/4
  小狗 《小说家》 1991/6
  在松鼠的故乡 《人民文学》 1991/7-8
  银饰 《青年文学》 1991/8
  从山上到山下的回忆 《天津文学》 1991/8
  铺天盖地的麻雀 《东海》 1992/4
  月光下的革命 《天津文学》 1992/8
  与水同行 《天津文学》 1992/8
  守灵人不说话 《作家》 1993/3
  不灭的家族 《芒种》 1993/4
  鸡笼街的月亮 《春风》 1993/9
  白墙 《春风》 1993/9
  回溯七侠镇 《大家》 1994/1
  盲人报摊 《天津文学》 1994/1
  跳荡的银扣 《小说林》 1994/4
  逝川 《收获》 1994/5
  庙中的长信 《山花》 1994/12
  飞天 《江南》 1995/5
  亲亲土豆 《作家》 1995/6
  腊月宰猪 《作家》 1995/6
  旅人 《天津文学》 1995/8
  岭上的风 《山花》 1995/9
  雾月牛栏 《收获》 1996/5
  银盘 《山花》 1996/6
  闹庵 《时代文学》 1996/2
  驼梁 《北京文学》 1997/5
  朋友们来看雪吧 《山花》 1998/1
  清水洗尘 《青年文学》 1998/8
  灰街瓦云 《天涯》 1999/5
  河柳图 《作家》 2000/10
  行乞的琴声 《山花》 2001/1
  月白色的路障 《长城》 2001/3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 《天涯》 2001/3
  换牛记 《作家》 2001/9
  花瓣饭 《青年文学》 2002/4
  一匹马两个人 《收获》 2003/1
  门镜后的楼道 《作家》 2003/5
  雪坝下的新娘 《红豆》 2003/9
  微风入林 《上海文学》 2003/10
  夜行船 《上海文学》 2003/10
  中篇小说
  北极村童话 《人民文学》 1986/2
  初春大迁徙 《中国》 1986/9
  没有夏天了 《钟山》 1988/4
  海市 《东北作家》 1988/3
  左面是篱笆,右面是玫瑰 《中外文学》 1988/5
  奇寒 《小说家》 1989/3
  小酒店初恋 《莽原》 1989/3
  遥渡相思 《收获》 1989/4
  原始风景 《人民文学》 1990/1-2
  怀想时节 《钟山》 1990/4
  炉火依然 《收获》 1990/5
  麦穗 《青年文学》 1990/6
  旧时代的磨房 《小说家》 1991/4
  秧歌 《收获》 1992/1
  无边水色 《漓江》 1993/1
  东窗 《芙蓉》 1993/2
  香坊 《钟山》 1993/3
  格局 《鸭绿江》 1993/3
  向着白夜旅行 《收获》 1994/1
  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 《花城》 1994/3
  洋铁铺叮当响 《青年文学》 1994/5
  岸上的美奴 《钟山》 1995/2
  原野上的羊群 《大家》 1995/2
  白银那 《大家》 1996/3
  日落碗窑 《中国作家》 1996/3
  逆行精灵 《钟山》 1997/3
  九朵蝴蝶花 《大家》 1997/6
  观彗记 《花城》 1998/1
  青草如歌的正午 《十月》 1999/2
  五丈寺庙会 《收获》 2000/3
  鸭如花 《人民文学》 2001/2
  疯人院的小磨盘 《大家》 2001/4
  芳草在沼泽中 《钟山》 2002/1
  酒鬼的鱼鹰 《天涯》 2002/5
  零作坊 《北京文学》 2003/7
  相约怡潇阁 《小说月报.原创版》2003/5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叙述者——女主人公在丈夫车祸去世后独自远行,因山体滑坡,列车中途停靠在一个盛产煤炭和寡妇的小镇乌塘,得以接触社会,听鬼故事、丧歌以及众多奇闻,目睹苦难、不公和死亡。世界上的夜晚是一个人的夜晚,也是所有人的夜晚。那样的夜晚也可能是迟子建的夜晚,那样的故事也可能是迟子建自己的故事。那时候,迟子建是用写作来疗伤的。
  诗评家谢冕在第二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颁奖会上,这样宣读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授奖词:"向后退,退到最底层的人群中去,退向背负悲剧的边缘者;向内转,转向人物最忧伤最脆弱的内心,甚至命运的背后。然后从那儿出发倾诉并控诉,这大概是迟子建近年来写作的一种新的精神高度。"
  迟子建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著作40余部,50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二届鲁迅文学奖。在日前揭晓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中,迟子建凭借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再获殊荣,这在全国作家中是首位。

  迟子建的作品有《福翩翩》,写了迟子建以一贯的沉静笔触,娓娓述说着乌吉河畔、柴旺一家的琐碎生活。从清汤寡水的肉片酸菜粉丝,到小年夜里的白糖黏豆包;从巧结姻缘的压酸菜石,到横生枝节的颈椎治疗仪。柴旺一家在现实的荒凉与凋敝中,快乐地生存着。纵使背负儿子惹事生非的债务;下岗、转业,又落得衣食无靠,生活仍然值得欢欣鼓舞。迟子建不善肆无忌惮的夸张。在她笔下,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邻居刘家稳,虽以教师为业,却也命运多舛。车祸、残疾、病退。比照柴旺一家,可谓殊途同归。

  如果说我的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清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了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的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迟子建

  像萧红一样,东北女作家迟子建恋恋不忘的是黑土地上的人,黑土地上的苍痍和苦痛。长篇新作《伪满洲国》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下层人物的生活,特殊的历史时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黑土地的风土人情……被评论家誉为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新探索。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们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曰,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嚎——嚷嚷,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义像男人抢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伪满洲国》

   作者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作者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年作者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
  《伪满洲国》在作者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支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作者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作者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其心中愈来愈丰满,创作的冲动已经出现,于是又集中做了两个月的资料,到了四月迎春初放之时,便开始了写作。
  一部作者倾注了巨大热情的长篇写完了,它是否成功,有待读者的判断和时间的验证。对作者而言,心中满落着《伪满洲国》燃烧后落下的灰烬,这灰烬苍凉而苦涩,一如作者远离故乡时的情愫。
 
  翻开《伪满洲国》的手写稿,在第一本的第一页上,我看见了当时标记的写作日期: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二日。
  记得那天花去了整整一个白天,才写下并且确定了《伪满洲国》的开头:"吉来一旦不上私塾,就会跟着爷爷上街弹棉花,这是最令王金堂头疼的事了。把他领出去容易,带回来难。吉来几乎是对街上所有的铺子都感兴趣,一会儿去点心铺子了,一会儿又去干果店了,一会儿笑嘻嘻地从畅春坊溜出来了。"
  我觉得找到了《伪满洲国》的叙述基调和语言感觉。虽然那一天只写了几百字的开头,可却觉得无限充实。傍晚散步时看着暮色温柔的街景,有一种特别的感动。
  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我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0年我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同年底,我到日本访问,在东京,有天晚宴结束后,有一位两鬓苍苍的日本老人突然走到我面前,他讲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从满洲国来?"我当时有一种蒙羞的感觉,因为满洲国的历史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了,而那段历史对东北人民来讲又是苦难的历史。这位老人在三十年代来过东北,当时是一家新闻通讯社的记者,他向我了解如今的东北的情况,表达了想再来看看的愿望,这对我是一种震动。我想起了东北一些第人在忆起旧事常常要说的那句话:"满洲国那时候……"这段历史何以给中日人民留下了的烙印如此深刻?归国后我开始去省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做了一些笔记。然而图书馆资料有限,《伪满洲国》在我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动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我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我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我心中愈来愈丰满,创作的冲动已经出现,于是又集中做了两个月的资料,到了四月迎春初放之时,便开始了写作。
  从一九九八年四月动笔,到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底写毕,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除了世界杯足球赛期间我中断了写作外,基本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到了《伪满洲国》上。写作带给人精神的那种愉悦与给身心所造成的疲惫自不待言。在这期间,由于我结婚后与丈夫两地分居,所以常常是提着资料和手稿奔波在哈尔滨与故乡之间。在哈尔滨每天写作之后,无论什么天气,总要坚持在晚饭后的黄昏散散步。有时累得或懒得不想做饭了,就花钱到餐馆吃现成的。而在故乡,我的窗外就是山峦、河流和草滩,夏季时推开窗户,清冽的空气就会飘荡在室内,你能嗅到花香、草香和河水的气息,鸡鸣狗吠的声音也不绝于耳。记得去年阴历七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窗前向下一望,只见那河流被月亮映照得焕发着勃勃金光,感觉那河上的月光似在燃烧,这夜景实在美得惊心动魄。这种寂静而风景优美的写作环境,使《伪满洲国》的写作一直显得比较悠徐从容,不急不躁,以至脱稿之后,当我把稿子整理出来,发现它已有六十多万字,着实吓了我一跳。

  作者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作者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年作者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
  《伪满洲国》在作者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支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作者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作者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其心中愈来愈丰满,创作的冲动已经出现,于是又集中做了两个月的资料,到了四月迎春初放之时,便开始了写作。
  一部作者倾注了巨大热情的长篇写完了,它是否成功,有待读者的判断和时间的验证。对作者而言,心中满落着《伪满洲国》燃烧后落下的灰烬,这灰烬苍凉而苦涩,一如作者远离故乡时的情愫。
编辑本段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
  内容简介
  该部小说在《收获》杂志上登载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被媒体称为"最值得期待的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08年11月2日20时,茅盾的故乡乌镇迎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牛玉秋女士宣读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授奖辞: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迟子建获奖感言 一个人也许不该记住荣誉的瞬间,但是在这个时刻我要坦诚地说:这个时刻,这个夜晚会留在我的记忆当中。因为我觉得跟我一起来到这个颁奖台的不仅仅是 我,还有我的故乡,有森林、河流、清风、明月,是那一片土地给我的文学世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感谢大兴安岭的亲人对我的关爱,感谢推荐此书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黑龙 江省作家协会,和《收获》杂志社,感谢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在我修订长篇时所提供的美好环境,同时在这里,我还要感激一个远去的人——我的爱人,感激他离世后在我的梦境中 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我获得别样的温暖。
  茅盾文学奖选择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的幸运。在此我还想说,那些没有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如轮椅上的巨人史铁生先生,他们的作品也值得 我们深深的尊敬,他们的作品也依然是过去四年中,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茅盾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坛前辈,他是一个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关注民族命运、同情民族疾苦、具有 强烈使命感和悲悯意识的作家,与他相比,我们还显得渺小和卑微。接下来我会磨炼自己的作品,使它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各位评委老师,感谢你们对一个诚实勤恳的写作者的厚爱和肯定,感谢你们把庄重的一票投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相信是你们深厚 的学养和良知,与这部作品的主旋律产生了共鸣,谢谢你们!
  我非常感谢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当代俄罗斯文学良心"的拉斯普京先生说的一句话,在此作为答谢词的结语: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是爱与美更强大!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