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元宵节食元宵
 
三 食元宵

谈元宵节不能不涉及吃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
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 圆宵" 、" 汤圆" 、" 水圆" 、" 汤团" 、" 团子" 等
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 元" 大概是和上元之元联
系着的。而关于元宵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大头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
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 袁消" 同音,很不吉利,所以下令称" 汤元".然
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元宵节食元宵,其来历有诸种说法。一种说法与后羿、嫦娥有关:嫦娥奔月
之后,其夫后羿昼夜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来求见,说是" 夫人知
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
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嫏嬛记》所记的这则传说,即说明了元宵" 团团如
月" 的形状,也隐约透露了食元宵求团圆的意念。另一种说法与唐太宗有关。相
传大将李靖率部出征,归朝后春节已过,太宗为了犒赏出征将士,便在上元节设
宴款待。宫廷厨师用糯米做成团子,吃起来又香又滑,颇受欢迎和称赞。于是,
这种食品被称为" 唐元" ,象征唐王朝的一统江山。

现实生活中的食元宵也正是从唐代开始的。据载,唐代的元宵叫油,以面包
枣,用手挤丸子似的挤入汤锅中煮熟,捞出放在井水中浸凉,然后再放入油锅中
煎炸。这其实就是今天的热元宵。宋代人除食油外,还食圆子,有乳糖圆子、澄
沙圆子、珍珠圆子、山药圆子等名目,这与今天的元宵已无二致了。南宋时,元
宵已是上元节通行的节日食品。明代也是如此,《明宫史》记载说:" 其制法用
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 清代的元宵
更是名目繁多,花样新奇。今天,元宵因所包馅料的不同,分出香、辣、甜、酸、
咸五味,元宵皮除了江米面之外,还有黏高粱面、黄米面、荷包面等。形制上,
有大如核桃的元宵,也有小似黄豆的百子元宵。

元宵如同月饼一样,家制者少,市卖者多。旧时的北京,市卖的元宵是当众
摇的,糕点铺用这种方法招徕生意,边做边卖,形成了一道难得的民俗风景。《
老北京的风俗》记旧京此俗云:北京的元宵都是先做馅。(有山楂白糖、桂花白
糖、枣泥、澄沙、奶油。)把糖化好后,掺上果料,等着凝固成坨后,切成骰子
形的方块,一颗颗放在大笸箩内的干糯米粉上,摇晃笸箩使馅粒滚来滚去而蘸上
糯米粉,捞起蘸水,再下笸箩摇滚,馅粒便一层层地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成了
元宵。店伙计们边摇边跳,俨然是在舞蹈,逛灯人不免要驻足围观,人越多,摇
元宵的伙计们越起劲,甚至有的还即兴唱起了小曲。

元宵节吃元宵,与中秋节吃月饼同一用意,取意在于阖家团圆、和睦,表示
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康乐的心愿;而送亲朋元宵,则是借以表示百事顺遂圆满的祝
愿。现在,元宵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节日食品,而成为一种人们喜爱的日常食品
了。

四 闹元宵

" 正月十五闹元宵" ,元宵节俗活动的最大特点是" 闹".所以说" 闹" ,是
因为节日里有许多热热闹闹的社火百戏,人们也参与、沉浸在这热闹之中,如醉
如痴。

一般来说,初十刚过,十一二三的时候,百戏社火便搬演开来,走街串巷,
穿村越寨,直闹到十六七。不仅闹的时间长,闹的名目也多,明人刘侗、于奕正
在《帝京景物略》中指出有鼓吹、杂耍、弦索:" 鼓吹则橘阳律、撼东山、海青、
十番,杂耍则队伍、细舞、筒子、斤斗、蹬灯、踢梯,弦索则套数、小曲、数落、
打碟子。" 到清代,这类杂戏更多,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云:元宵杂戏,
剪彩为灯,悬挂则走马盘香,莲花荷叶,龙凤鳌鱼,花篮盆景;手举则伞扇幡幢,
关刀月斧,象生人物,击鼓摇铃。迎风而转者,太极镜光,飞轮八卦;击拽而行
者,狮象羚羊,骡车轿辇。前推斡旋为橄榄,就地滚荡为绣球。博戏则竹马,扑
蝴蝶,跳白索,藏矇儿,舞龙灯,打花棍,翻筋斗,竖蜻蜓;闲常之戏则脱泥钱,
蹋石球,鞭陀罗,放空钟,弹拐子,滚核桃,打尜尜,踢毽子。

以上所引《帝京景物略》、《帝京岁时纪胜》所载,大多是杂戏,也就是现
代所谓杂技,仅是元宵之闹的一部分。此外就是社火,这是规模和影响更大的,
诸如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一位民俗者学曾经
记道:一队社火过来,除了声震四野的锣鼓声以外,踩高跷的装扮出《八仙过海
》、《西天取经》、《白蛇传》等故事来,八仙、唐僧师徒、许宣白蛇小青以及
虾兵蟹将俨然其中,孙猴子自然是跑前跑后、吆五喝六的,更有一个耳戴红辣椒、
手拿笤帚的老太婆扮演丑角,一忽儿逗端庄的白蛇,一忽儿逗古板的唐僧,洋相
出尽,引人发噱;跑旱船的自然是年轻闺女媳妇,手提船帮摇风摆浪,摇橹板船
的则毫不费劲,同时又要显出上波峰下浪谷的情形来,让船里的年轻女子前仰后
合、乐呵呵美滋滋地担惊受怕;也有推车子的,情形与跑旱船相近,车上女、推
车男造出一番故事来,乃至丑老推美妇,追求戏剧效果。在这之后,或许还有骑
驴的、背妻的,前者自然又是妇女,人从驴身子中间穿过,把那驴扎在身上,下
边的拖地帷幔把驴腿(其实根本没有)人腿都遮起来,仿佛真是驴子在奋扬四蹄,
赶驴的又必定调皮,让那驴一忽儿跑、一忽儿停、一忽儿踢;后者或是哑老背妻,
或是老夫背少妻,其实只是一个人——上半截装成妇女,而男人的上身和女人的
下身都是假的,那男人的脖子下有一机关,可以不时地转过来与女人亲吻……

至于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在当今的现实中并不鲜见,那情形
自然可以想见。就这样,我们热热闹闹地过了元宵节。

五 元宵俗信

元宵节习俗尽管最初与祭祀等信仰活动有关,但后来的主要性质是游玩娱乐。
不过,在这个节日子里,也有一些信仰习俗留存到近、现代,那就是走桥、摸钉
等。

走桥一般在正月十六进行,所以这一天也叫" 游百病日".走桥习俗有许多别
称,着眼于除病、去病,称" 走百病" 、" 除百病" 、" 散百病" 、" 烤百病"
等,而其中的走、散、烤、游以及桥等则显示了方式方法的不同。就方式方法而
言,游、走、散基本是一致的,参与者是妇女,并且需是" 联袂出游".明清两代
的妇女们是罩白绫衫,成群结队,肩并肩、手挽手地出游,打头的一人举香开道,
其他人尾随其后。烤则不同,它和火联系,也叫跳火。十六日夜晚,拢一堆小火,
孩子先跳,大人随后,不能行走奔跑的幼儿也要象征性地烤一下。有些地区的游
走还规定了地点,即需过桥(如北京)或走城墙(如南京)。北京的走桥,不过
是" 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 (《帝京岁时纪胜》)。江苏的走桥
则另有关目:" 十六日落灯,夜静妇女出游,携瓦罐,抛弃于桥梁之畔,以禳灾
云。"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六合》)不论北京走桥还是六合走桥,参加者
都是妇女,而南京转城墙则士女都参加:" 十六日,士女均上城头,人多如蚁。
"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南京》)不过,无论游、走、散、烤,还是郊外、
桥上、城头,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驱除百病,保佑健康长寿。《大
同府志》说:" 俗传是日出门,一年可免百病" ;《北京岁华记》则说:" 正月
十六夜,妇女群出门走桥,不过桥者,云不得长寿。" 走桥之外,旧日北京还有
摸钉的习俗,也是妇女参加,两者其实是相关的。所摸的是正阳门的大门钉,俗
说如此" 识宜男" ,就是有利于生男孩。冯溥《元夜春词》同时写到了北京的这
两种风俗,其词云:" 一望平沙万里遥,月明何处尚吹箫?旁人争说前门好,姐
妹牵衣过小桥。" 元宵节的占验习俗,有俗谚"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朝元宵雪打
灯" ,是说头年中秋节夜里是阴天,来年元宵节必定下雪。灵验与否,有心人不
妨留意。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