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 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1)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2)行道之人弗受;(2)蹴尔而与之,(4)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5)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 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 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2)嘑尔:犹言呵叱、?喝,赵注云“咄啐之貌也。”(3) 行道之人:路上的行人,(4)蹴(cu 促):朱熹《集注》云:“践踏也。”(5)乡:同“向”,以往。


【译文】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 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存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 果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存而选取大义。生存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想要 有胜过生存的,所以不去随便得到它;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有胜 过死亡的,所以有时不去躲避祸害。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胜过生存的, 那么凡是能得以生存的,为何不去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胜过死 亡的,那么凡是能躲避祸害的,为何不去做呢?从中得以生存却不去用,由 此得以躲避祸害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有胜过生存的,所厌恶有胜过死亡 的。不仅贤者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不过贤者能不失去它罢了。一筐米 饭、一盆羹汤,得到它就存活,得不到就死去。呵叱着去给予,路上的行人 都不接受;践踏过再给予乞丐都不屑要。然而万钟粟米却不分清礼义就接受 了,万钟粟米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使住宅漂亮、妻妾得到供养、相识 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吗?以往宁肯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住宅漂亮去 接受了;以往宁肯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妻妾得到供养去接受了:以 往宁肯身亡都不接受的,现今为了使相识的贫苦人受我的恩惠去接受了,这 也是不能罢手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段意】此章是《孟子》中相当有名的一个章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虽然善,但有时候也会迫于情 势与欲望(告子认为它也属于本性),作出非善的行为来,这样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因此,“君子 不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朱熹《集注》)。后人对这一章表示欣赏,主要为其中的正气所感,“舍 生取义”曾鼓舞了许多古代的志士仁人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成了常用比喻。


6.11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


【译文】孟子说:“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舍弃了路不去走,丢失了心 不知道去找,可悲啊!人们有鸡狗丢失就知道去找。丢失了心却不知道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找回丢失的心罢了。”


【段意】孟子由性善这个基点出发,认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宋代 的理学家们对这一点相当重视,程颐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人身来, 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朱熹就此进一步指出:“此乃盂子开示切要之语,程子又发明之, 曲尽其指,学者宜服膺而勿失也。”(《集注》)

6.12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1)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 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 恶,此之谓不知类也。”(2)


【注释】(1)无名之指:即今言无名指。信:同“伸”。(2)不知类:朱熹《集注》云:“言不知轻重 之等也。”


【译文】孟子说:“现今有个无名指弯曲而伸不直,不是病痛也不妨碍做事, 如果有能使它伸直的人,即使在秦国、楚国都不觉得远,这是因为无名指不 如他人。无名指不如他人知道嫌恶,心不如他人却不知道嫌恶、这叫做不识 轻重。”


【段意】孟子用切身的小事作比喻,勉励人们要重视养护自己的善心,找回失去的本性。


6.13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1)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 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注释】(1)拱把:赵注云:“拱,合两手也;把,以一手把之也。”言树尚细小。


【译文】孟子说:“细小的桐树、梓树,人们如果要它生长,都知道怎样去 保养,对于自身却不知道怎样去保养,难道爱护自身还不如桐树、梓树吗? 太不思量了。”


【段意】本章涵义与上章相近。


6.14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 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1)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 者为大人。今有场师,(2)舍其梧槚,(3)养其樲棘,(4)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 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5)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 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6)

【注释】(1)贵贱:朱熹《集注》云:“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2)场师:赵注云: “治场圃者。”《周礼·地宫》:“场人掌国之场因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3)梧槚
(jià价):梧桐和揪树。(4)樲(èr 贰)棘:酸枣和荆棘。(5)狼疾:同“狼藉”,焦循《正义》云: “狼藉犹纷乱,害而不知,此医之昏愦瞀乱者矣。”译文意译为糊涂。(6)适:赵注释此字兼存但、往 两义。焦循《正义》引王引之说,谓“适”通“啻”,作仅、但解。译文取焦说。


【译文】孟子说:“人们对于自身,各个部分都爱护。各个部分都爱护就各 个部分都保养,没有一块肌肤不爱护就没有一块肌肤不保养。用来考察他做 得好不好,哪有别的呢?只看他对自己注重的部分罢了。肢体有重要、有次 要,有小、有大。
  不要因为小的损害大的,不要因为次要的损害重要的。保养小的是小人, 保养大的是君子。如果有位场师,舍弃了桐树、梓树去养殖酸枣、荆棘,就 是劣等场师。保养一个指头而遗忘了肩头背脊,还不知道,就是糊涂透顶的 人。吃吃喝喝的人为人们所轻视,因为他为了保养小的而遗忘了大的。吃吃 喝喝的人如果没有遗忘什么,那么满足口腹难道仅仅只为了口、腹那一寸一 尺的肌肤吗?”


【段意】此章是说,人的身体、本性都需要养护,但两者的价值育大小、份量有轻重,不仅在两者不 可兼顾的情况下要注重大的、重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把养护的重点放在这上头。正如人们常 说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后着不仅仅是为了吃饭”。

6.15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1)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2)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3)心之官则
思,思则得之,(4)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5)则其 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释】(1)钧:同“均”。(2)官:犹今言五官之“官”,朱熹《集注》云:“官之为言司也。”(3) 物交物:朱熹《集注》认为此处之两“物”,一捐外物,一指“耳目之官”。后者之所以亦称“物”, 是因其“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亦一物而已”。引:此为诱导之惫。(4)思则得之:此处之“之”泛 指思索后的心得。朱熹谓“之”指事物之理,亦可通。(5)大者:赵注云:“大者谓生而有善性也,小 者情欲也,善胜恶则恶不能夺。”


  【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为 什么呢?”
孟子说:“顺从大体的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成为小人。” 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从小体,为什么呢?” 孟子说:“耳朵、眼睛的官能是不思考的,所以为事物所蒙蔽,它们与
事物相接触只是受到诱导罢了。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考便 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
  先确立主要的东西,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它争夺了,之所以成为君子仅 此而已。”
  
【段意】木章的涵义与上章相近。朱熹说:“心则能思,而以恩为职。凡亭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 理,而物不能蔽。??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夺之矣,此所以为大人也。”(《集 注》)


6.16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 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 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有上天的爵位,有人世的爵位。仁爱正义、忠诚守信, 乐于善行不感到厌倦,这是上大的爵位;公、卿、大夫,这是人世的爵位。 古时候的人修求上天的爵位;人世的爵位也随之有了。现今的人修求上天的 爵位来牟取人世的爵位,得到了人世的爵位就抛弃了上天的爵位,真是糊涂 之极,最终也一定会失去人世的爵位。”


【段意】此章是说,人世的爵位是依附于“仁义忠信”这些上天的爵位的。人们应以后者为追求目标, 为了取得人世的爵位而去讲求自身修养,已经是动机不正了,如果得到了人世爵位后再抛弃自身修养, 更是糊涂之极。

6.17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 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1)赵孟能
  贱之。《诗》云:(2)‘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 愿人之膏粱之味也;(3)令闻广誉施于身,(4)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5)


【注释】(1)赵孟:即春秋时晋国的执政大臣赵盾,孟是他的字。此处用以捐有权势者。(2)此处诗句 引自《诗·大雅·既醉》,这是首赞颂世道太平的诗歌。(2)愿:朱熹《集注》云:“欲也。”膏粱: 指珍羞美味。朱熹《集注》云:“膏,肥肉;粱,美谷。”又,赵注云:“细粱如膏者也。”(4)令闻 广誉:朱熹《集注》云:“令,善也;闻,亦誉也。”(5)文绣:朱熹《集注》云:“衣之美也。”若 分而言之,文指绘画的纹饰,绣捐刺绣的花纹。


【译文】孟子说:“希望显贵,是人们的共同心态。人人都有自己可贵的东 西,只是不去恩量罢了。他人所尊贵的,不是真正的尊贵。赵盂所尊贵的, 赵孟能使之卑贱。《诗》说:‘既喝醉了酒,又饱享恩惠。’这是说,饱享 了仁义,因而不企羡他人的肉食美味;众人的称誉施加在身上,因而不企羡 他人的锦衣绣裳。”


【段意】孟子认为,人生真正可宝贵的不是锦衣美食,“仁义充足而闻誉彰著,皆所谓良贵也”(朱 熹《集注》)。


6.18 盂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 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仁胜过不仁犹如水姓过火一样。现今行使仁的人好比用 一杯水来救一车柴的火,火灭不了就说水不能胜过火,这又相当厉害地助长

了不仁,最终也必定会失去仁。”


【段意】孟子肯定仁必定能战胜不仁,但认为,当时行仁的人不能战胜不仁的人,其中还有力量对比 的强弱,不能因为这一特殊情况而怀疑仁本身的力量。


6.19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1)夫仁,亦在乎熟 之而已矣。”


【注释】(1)荑(tí提)稗:朱熹《集注》云:“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者。”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作物中的伎伎者,如果不成熟还及不上稀米、 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而已。”


【段意】此章可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看,仁本身还有成熟与否的问题,说仁不成熟还及不上稗草,正如 朱熹所说:“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集 注》)


6.20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毅,(1)学者亦必志于毅。大匠诲人必以 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注释】(1)必志于毅(gòu 构):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译文】孟子说:“羿教人射技,必定要求拉满弓,学习的人也必定致力于 拉满弓。大匠教人必定依据规矩,学习的人也必定要依据规矩。”


【段意】学习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所谓标准、要求,就是孟子所言的“规矩”。朱熹说:“此章言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集注》)学技艺是如此,学习为人 处世的大道更应该如此。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