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孟子》译注(四)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1)义犹桮棬也,(2)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译文】告子说:“本性犹如杞柳,义理犹如杯盂,凭藉人的本性成就仁义, 犹如用杞柳制作杯盂。”孟子说:“你是顺着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孟呢,还是要毁伤杞柳的本性 来制作杯盂,如果要毁伤杞柳的本性来制作杯盂,那也要毁伤人的本性来成 就仁义啰,放任天下之人损害仁义的,必定是你的言论!”


告于曰:“性犹湍水也,(1)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 无分干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2)可使过颖;(3)激而行 之,(4)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告子说:“本性犹如急流,冲开东面就向东流,冲开西面就向西流。 人的本性没有善、不善的分别,犹如水没有东、西流的分别。”
孟子说:“水确实没有东、西流的分别,但没有上、下流的分别吗?人
的本性趋向善,犹如水趋向下流。人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的。如果水 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堵住通道而让水倒行,能使它流上山 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乃是情势如此。人之所以能使他做出不善的行为, 其本性也犹如这样受到了逼迫。”

告子曰:“生之谓性。”(1)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自雪之白犹自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译文】告子说:“大生的叫做本性。” 孟子说:“天生的叫做本性,犹如白的叫做白吗?”告子说,“是的。” 盂子说:“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自犹如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 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犹如牛的本性,牛的本性犹如人的本性吗?”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1)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 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之 炙无以异于耆吾炙,(2)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青炙亦有外与?”

【译文】告子说:“饮食、性欲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是外 在的,不是内在的。”孟子说:“为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呢?” 告子说:“他年长,我尊敬他,他并不就是我的长辈了,犹如那东西白而我把它作为白的东西,是随着它外表的白,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盂子悦:“尊敬不同于白色,白马的自和白人的白没有什么不同,不知道对老马的爱惜和对长者的尊敬也没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你是说长者义呢, 还是尊敬他的人义呢?”
  
告子说:“我的弟弟就爱护,秦人的弟弟就不爱护了,是以我作为乐意 的标准,所以说仁是内在的;尊敬楚人的长者,也尊敬我的长辈,是以长者 作为乐意的标准,所以说义是外在的。”
  
孟子说:“嗜好秦人的烤肉和嗜好我的烤肉没有什么不同,事物也有这 样的情形,那么嗜好烤肉也是外在的吗?“
  

孟季子问公部子曰:(1)“何以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盂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2),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 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
人’。”(3)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4)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译文】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内在的呢?”公都子说:“它 施行我的敬意,所以说是内在的。”孟季子说:“乡里人比兄长大一岁,你敬谁?”公都子说:“敬重兄长。”孟季子说:“饮酒给谁先斟呢;”公都子说:“先斟乡里人。” 孟季子说:“所敬的是兄长,所尊的是乡里人,可见义毕竟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发出的。”
  
公都子不能应答,把这事告诉了盂子。孟子说:“敬叔父,还是敬弟弟 呢,他会说‘敬叔父’。你说‘弟弟担任了受祭的尸,那敬谁呢’,他会说‘敬弟弟’。你说‘那么叔父敬在哪儿呢’,他会说‘这是因为弟弟处在尸位的缘故’。你也说‘因为所处地位的缘故,平常该敬兄长,那一会儿该敬 乡里人’。”
  
孟季子听了,说:“要敬重叔父的时候就敬重叔父,要敬重弟弟的时候 就敬重弟弟,可见义毕竟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发出的。”公都子说:“冬天喝热水,夏天喝凉水,那么饮食也是外在的吗?”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 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 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1)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 之罪也。(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
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2)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 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4)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 生蒸民,(5)有物有则。(6)民之秉夷,(7)好是懿德。’(8)孔子曰:‘为此诗者, 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本性没有善,没有不善。’有人说:体性 可以成为善,可以成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在位,民众就崇尚善;幽王、 厉王在位,民众就崇尚暴。’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 所以,尧这样的君主却有象,瞽瞍这样的父亲却有舜,纣这样的侄儿、这样 的君主却有微子启、王于比干。’如今老师认为性善,那么他们都错了吗?” 孟子说:“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成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善。至于成 为不善,不是资质的罪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 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仁,羞耻之心属义,恭敬之心 属礼,是非之心属智。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注入的,是我本来就有的, 只是未曾去领悟罢了。所以说,求索就得到,放弃就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无数倍的,就是没能充分发挥他们资质的缘故,《诗》说:‘上天 生育万民,事物都有法则。民众把握常规,崇尚美好品德。’孔子说:‘作 这篇诗的人,恐怕懂得大道呀!所以有事物必定有法则,民众把握了常规,故而崇尚那美好的德行。’”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1)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 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麦,(2)播种而耰之,(3)其地同,树之时又同, (4)浡然而生,到于日至之时皆熟矣。(5)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3)雨露之养、 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赘也。’(7)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 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8)如使口之于味也,

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者皆从易牙之千味也?至于 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 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9)天下莫不知其姣也,(10)不知 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眷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译文】盂子说:“丰收年成,子弟大多懒惰;灾荒年成,子弟大多横暴, 并非天生的资质如此不同,是由于他们的内心遭到损害、迷惑的缘故。例如 大麦,播下种籽耪了地,如果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蓬勃地生长, 到了夏至时节都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就是土地有肥有瘠,雨露滋养、所 下功夫的不一致罢了。所以,凡是同类的东西大体相同,为何唯独对于人就 疑惑了呢?圣人与吾辈是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形状去编草鞋, 我知道不会做成筐子。’草鞋相似,因为普天之下的脚形状相同。口对于滋 味,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先得知了我们口味的嗜好。假使口对于滋味,其特 性依人相异,就如同狗马与我们不同类一样,那么,何以天下的嗜好都随从 易牙的口味呢?讲到滋味,天下就期望于易牙,可见天下的口味是相似的。 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就期望于师旷,可见天下的耳力是相似的。 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他美丽的,不知道子都美丽的 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滋味有相同的嗜好,耳对于声音有相同的 听觉,眼对于容貌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唯独就没有相同之处吗?内心 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义。圣人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的相同之处,因 此理义愉悦我们的内心犹如猪肉、牛肉偷悦我们的口味一样。”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1)以其郊于大国也,(2)斧斤伐之,可以为 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孽之生焉,(3)牛羊又从而牧之, 是以若彼濯濯也。(4)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 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5)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 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6)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 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桔亡之矣。(7)桔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 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 (8)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译文】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很茂盛,因为邻近大都市。被刀斧所砍 伐,能茂盛吗?它日夜息养,为雨露所滋润,并非没有新条嫩芽长出来,但 牛羊又随之放牧在上面,所以变成那样光秃秃了。人们见它光秃秃的,便以 为不曾有过木材,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即使是人,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 他之所以丢失了他的善心,也好像刀斧对待树木一般,天天去砍伐它,能茂 盛吗?他日夜息养,清晨的气,其好恶几乎人人差不多,可是白天的作为使 它束缚泯灭了。反复遭到束缚,那么夜晚息养之气就不足以存留,夜晚息养 之气不足以存留就和禽兽相差不远了。人们见他如同禽兽,便以为不曾有过 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来情状吗?因此,假如得到应有的养育,没有事 物不生长;假如失去应有的养育,没有事物不消亡。孔子说‘把握就存留, 舍弃就失去,出入没有一定,无法知晓它的去向’,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 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弃之为数,(2)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3)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海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鸽将至,(4)思援弓缴而射之,(5)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 与?曰非然也。”

【译文】孟子说:“不要诧异大王不明智,即使有普夭之下最容易生长的东 西,一天曝晒、十天寒冻,没有能够成活的。我进见很少,我一退出来,寒 冻他的人就到了,我即使对他有所触动又怎样呢?例如,弈棋作为技能,是 小技,不专心致志却学不好。弈秋,是全自最擅长弈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 人弈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奔秋的讲授。另一个虽然听着,却一心觉得 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 他。是因为这人的智力及不上吗?并非如此。”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