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尔雅》导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是“十三经”里一部特殊的典籍。自其问世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重视。《文心雕龙•宗经》认为,当“训诂茫昧”时,“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梁〕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7月版。所以不少学者称之为读经的“襟带”、“户牖”、“要津”、“梯航”,历代的研究者及著作甚夥。下面,我们对《尔雅》一书作一些具体探讨。

一、《尔雅》之名

东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曾对《尔雅》之名作过解释:“《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汉小学四种•释名疏证补》下,巴蜀书社2001年版。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也作过说明:“《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辩章同异,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近也;雅,正也。言可近而取正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中华书局1983年9月版。观《尔雅》全书,刘、陆之说为是。

“尔”通“迩”,典籍多有佐证。迩,《说文•辵部》:“迩,近也。”“雅”,本为鸟名。《说文•隹部》:“雅,楚鸟也。”段注云:“‘雅’之训亦云素也,正也,皆属假借。”“雅”即“雅言”、“正言”。“雅言”、“正言”,从时间上相对于“古语”,从空间上相对于“方言”,是指古代规范的标准语。以“尔雅”为书名,旨在表明,对词义的解释是以切近、规范的共同语为准则的,即以当代的标准语释方言俗语,释古语;以常用词语释生僻难词。《尔雅》的产生就是为了扫除时间、空间在语言上造成的种种障碍,统一古今及地域不同的语言,使之纳于规范化的系统之中。《尔雅》之名,正意味着语言规范化意识的觉醒。



二、《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周公所作,成书于西周之说;有孔子门人所作,成书于战国初期之说;有齐、鲁儒生所为,成书于战国末期之说;有众儒生纂集,成书于西汉初年之说;有儒者所为,成书于汉武帝之后、汉平帝之前说;有汉刘歆伪造说……,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近现代不少学者,经过多方探讨,认为该书为儒者纂集而为(有学者认为是齐鲁儒生而为,亦有一定道理),成书于战国末期。这种说法较为合理。其理由综述如下:

(一)理性的觉醒,思辨能力的提高,为《尔雅》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里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名实问题,一是类别问题。

1.名实问题

是逻辑学方面的问题,也是语言学方面词和词义的问题。最早提出“正名”思想的是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子路》中的一段话,广为人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孔子在这里讲的正名,是有其政治含义的,他认为“民无所措手足”的实,是因为违反了周礼的“名”而引起的。由此可见,孔子讲的名实关系不是认识论或逻辑学上的名实关系,孔子关于名、实的关系的看法,是以“名”为第一性的,是唯心主义的。进入战国时期后,由于大环境的改变,思想文化领域极为活跃,出现了代表各种利益的派别代言人,他们申明、抒发、论辩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反映“正名”思想的学者,也不断提出他们的主张。战国初期的墨子,以他的唯物论的观点,论证了“名”和“实”的关系。《墨子•贵义》云:“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诸子集成•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瞽者不辨黑白,不是他说不出黑、白这个词(名),而是拿取不到为黑、为白的东西。战国中期唯物主义哲学家宋銒、尹文已经解决了名(概念)、实(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体现宋鈃思想的《管子•心术上》篇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当谓之圣人。”《诸子集成•管子校正》,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是说,事物有形体,有形体就有名。使得名(概念)同实(事物)相一致——也就是“名当”的,是“圣人”。公孙龙在他的学说中,也探讨了“名”、“实”关系问题。《公孙龙子•名实论》云:“夫名,实谓也。”“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百子全书•公孙龙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他还进一步提出:“知此之非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百子全书•公孙龙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强调名实不能矛盾,此即此,彼即彼,只能一致,不能两可。到了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逻辑理论更加完备,体现后期墨家思想的《墨子•经说上》云:“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诸子集成•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诸子集成•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说明名(词)是说明客观事物(实)的,是第二性的,而客观事物则是被反映的对象,是第一性的。他们主张“以名举实”,即名(词、概念)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如同姓名附于人一样。战国末期的荀子,更是先秦时期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子•正名篇》对正名的必要性、正名的根据、正名的原则、名实关系作了系统的阐述,特别重要的是荀子关于名(概念、词)约定俗成的说法,把名实问题的讨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他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就是说名、实的对应关系,什么名表示什么实,并非一开始就固定不变,而是“约定俗成”,通过人们长期交流成为习惯而形成的。这就告诉人们“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性。总之,截止到战国末期的名实讨论,为语言学上的词、词义、释词的根据等,作了理论上的铺垫,为《尔雅》这部解释词语的辞典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2.类别问题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义类编排的辞典。《尔雅》的作者能把混沌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按其特征划分成类,而其中绝大部分的区分是科学的,这不能不看作是古人认识理性的觉醒和思辨能力提高之下的产物。

“类”的类别、种类之义,在传世文献较早的《尚书》、《周易》、《毛诗》中均已出现过,说明古人对“类”已有初步认识。墨子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论证事物要“知类”。在《墨子•非攻下》中,他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诸子集成•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运用“类”概念同对方进行论辩。这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升华,这时的人不仅能认识一般性的事物,而且还能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集合到一起,对这个整体,以类的概念加以认识。战国末期的后期墨家及荀子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认识论上的逻辑类概念,在《墨子•经上》中,把名分为三类:“名:达、类、私。”《诸子集成•墨子间诂》,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达”名,是通名,是“物”的总概念,包括世间的万事万物。“类”名,是一类事物的共名,是“类”的概念。“私”名,是个别事物的概念,指某一具体事物。《荀子•正名篇》中,对于类概念也有精彩的论述,他说:“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6年5月版。非常形象地提出了大共名、大别名的名称,并描述了大共名、大别名产生的过程——“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也就是类概念产生的过程。被断定为战国末期的《周易•系辞上》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之语,更可视为《尔雅》编纂形式的直白。总之,经过战国中、后期的百家争鸣,刑名之学得以发展,名实关系的探讨,类概念的形成,这些认识论上的逻辑学的理论问题的解决,对语言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正是《尔雅》能够正确释义,能够正确、细致地将语词分类,将名物词分类的理论基础。所以《尔雅》也只能产生在战国末年这一时期。

(二)社会的需求,文化的积淀,孕育了《尔雅》的产生

任何事物的出现,客观需要往往是催化剂。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历史经过了“礼崩乐坏”的西周末年,到了大动荡的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三代文献,已不能尽解,往往需要注释,才能沟通。早在传注产生之前,如《国语•周语下》有这样的记载:

“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是道成王之德也。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二后受之,让於德也。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夙夜,恭也;基,始也;命,信也;宥,宽也;密,宁也。缉,明也;熙,广也。亶,厚也;肆,固也;靖,和也。其始也,翼上德让,而敬百姓。其中也,恭俭信宽,帅归於宁。其终也,广厚其心,以固和之。始於德让,中於信宽,终於固和,故曰成。”《国语》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

文中的“诗”,系指《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作于西周初年,是一首表现周王祭祀宗庙,歌颂文王、武王的乐章。但到了春秋时,周灵王二十二年,周王室公卿家臣对诗中所云不甚了了。文中记载的是晋大夫叔向向周公卿家臣详解这首诗的词句和内容,并对重点难词逐一说明的情况。类似这类例子,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屡屡出现。如《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恺者,大也;悌者,长也。君子之德,长且大者,则为民父母。”《孟子•离娄下》:“《诗》云:‘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这说明解疑释难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使然。

还有这种情况,即《尔雅》中的一些条目,同某些先秦古籍中的文字完全一样,如出一辙。如《四库全书总目》所示:“《释天》云:‘暴雨谓之涷。’《释草》云:‘卷葹草,拔心不死。’为取《楚辞》之文;《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草》云:‘蒺藜,蝍蛆。’为取《庄子》之文;《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为取《列子》之文……”《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还列举了出自《穆天子传》、《管子》、《吕氏春秋》、《山海经》等书中的条目。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确为先秦古籍、战国中期的《尸子》中的一些文字与《尔雅》相较,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尸子•广泽》篇有“天、帝、后、皇、辟、公、弘、廓、宏、溥、介、纯、夏、怃、冢、晊、昄,皆大也。十有余名而实一”。《百子全书•尸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可以看出《尸子》时代,已有训诂汇释的先例,也可以看作是《尔雅》中“同训”这种释义方法的前驱。就这一条而言,《尔雅•释诂》在《尸子•广泽》篇的基础上分而解之,扩而大之,作为两条:

“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弘、廓、宏、溥、介、纯、夏、幠、厖、坟、嘏、丕、弈、洪、诞、戎、骏、假、京、硕、濯、訏、宇、穹、壬、路、淫、甫、景、废、壮、冢、简、菿、昄、晊、将、业、席,大也。” 

就形式和内容看,《尔雅•释诂》把尊大之义与广大之义区分开来,自比《尸子》略胜一筹;所列被释词目也比《尸子》增加三十二个:“君也”条增加了“林”、“烝”等四个;“大也”条增加了“厖”、“坟”等二十八个。

《尸子•仁意》还有“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甘雨时降,万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谓醴泉”。《百子全书•尸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谓永风”。《百子全书•尸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版。

这些文字,同《尔雅•释天》篇“祥”类相较,更是所差无几。

《尔雅》与战国末期(前239年)问世的《吕氏春秋》中一些词目的关系,也是对其成书时代的说明。《释天》中的星名,与《吕氏春秋•有始览》二十八宿的次序暗合;《释地》的“五方”中的比肩兽等语,语本《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释地》的“九州”、“十薮”,语本《吕氏春秋•有始览》,只是《有始览》无“大野”;《释地》有“齐曰营州”,而《有始览》谓:“东方为青州,齐也。”略有差别。这说明《尔雅》本身,反映了战国末期的一些事物和认识。

据以上材料可知,随着社会的发展,异时异地的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障碍,必须借助“解释”、“释义”这个桥梁,达到彼此相通的目的。另外,对词语,名物解释、训释的文字,自春秋以来,在各种文献上屡有零星散见。儒生们将这些积淀下来的材料纂集起来,作为对词语、名物训解的依据,到了战国末期,已是水到渠成的时候了。

对于《尔雅》不可能是汉代的作品,不少学者亦有论述。《尔雅》与西汉初年的《毛诗诂训传》(以下称《毛传》)中毛亨作注,有许多相同的基础材料,但《毛传》的释义内容及释义方式,是《尔雅》所不能企及的。《毛传》释义较精当准确;《毛传》已分出助辞,如薄、思、止、载等,《毛传》称之为“辞”;《毛传》的释义方式多样,已用“声”、“貌”、“然”,来道物之声貌;用“犹”、“亦”等表示词义的引申与比拟等(详见洪诚《训诂学》)。可见,《尔雅》与《毛传》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但《尔雅》中有个别条目所记为汉代之事,如《释山》末的“五岳”中有“霍山为南岳”、“嵩高为中岳”,皆为汉武帝时始称。这可视为汉代以后学者增补而入《尔雅》者。

总之,战国末期理论问题研究的成熟,社会文化的需求,必然酿成《尔雅》的诞生。



三、《尔雅》的内容,释义条例、方式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原有《序篇》,唐、宋间佚,今本存十九篇。十九篇按其词语类别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一般词语类

《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是古代文献一般词语的训释汇编。《释诂》多为一词释多词;《释言》多为一词释一词或二词。《释诂》、《释言》多是以当代词解释古代词,或以常用词解释难词、僻词。《释训》多为解释叠字词或联绵词,道形貌或明喻义;亦有引用《诗经》诗句,解其难词,释其意义者。如: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郡、臻、仍、廼、侯,乃也。(以上《释诂》)

征、迈,行也。

降,下也。(以上《释言》)

明明、斤斤,察也。

侜张,诳也。

“是刈是濩”,濩,煮之也。

“其虚其徐”,威仪容止也。(以上《释训》) 

(二)名物词语类

包括《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六篇。名物词语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有关人类社会及有关自然界两方面,而分别又包括许多小类。

1.人类社会

(1)宗族关系。《释亲》主要解释古代社会宗族及亲属的称谓。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节。如:

父为考,母为妣。(宗族)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母党)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妻党)

壻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婚姻) 

(2)宫室、礼乐、器物。包括《释宫》、《释器》、《释乐》三篇。《释宫》是解释宫室及相关的道路、桥梁等名称的。《释器》解释器物名称,还涉及到服饰、饮食名称。《释乐》解释音阶及乐器的名称。如:

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衖门谓之闳。(《释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释器》)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释乐》) 

2.自然界

(1)天文地理:包括《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篇。其中以《释天》包括最广,下分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等十二小节。《释地》解释地域名称和地理环境特点,下分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小节。《释丘》专讲自然形成的高地,下分丘和厓岸两小节。《释山》专讲山脉。《释水》专讲河流,又分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小节。如: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释天•四时》)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坰。(《释地•野》)

左高,咸丘。右高,临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偏高,阿丘。(《释丘•丘》)

小山岌大山,峘。(《释山》)

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释水•水泉》) 

(2)植物、动物:包括《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七篇,分别对草木植物、木本植物、昆虫、水生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兽类、家畜的名称进行解释。其中,《释兽》下分寓类、鼠类、齸属、须属四小节;《释畜》下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小节。如:

荼,苦菜。(《释草》)

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

蜉蝣,渠略。(《释虫》)

魾,大鱯;小者鮡。(《释鱼》)

皇,黄鸟。(《释鸟》)

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兽•寓属》)

驳,如马,倨牙,食虎豹。(《释畜•马属》) 

《尔雅》释义是有其规律的,这体现在后人研究时归类的条例中。清人陈玉澍的《尔雅释例》,对其条例阐述的十分详尽,共四十五条。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根据陈说,综合为八条,即甲、文同训异。如:“幠,大也”;“幠,有也。”乙、文异训同。如皇、嘏、京、皆训大。丙、训同义异。即“二义同条”或“一训兼两义”。如治、肆、古,故也。“治、古为久故之故,肆为语词之故”。丁、训异义同。如“烝,君也”。“烝,众也”。君亦释众。《白虎通》及《广雅》并曰:“君,群也。”群即众也,义仍同也。戊、相反为训。如“愉,乐也”。“愉,劳也”。劳、乐,相反为义。己、同字为训。如“迺”,古乃字。庚、同声为训。“锡,赐也”。读“锡”为“赐”。辛、展转相序。如“永,悠、迥、遐,远也”。“永、悠、迥、远,遐也”。

(三)《尔雅》的释义方式

综上所述,《尔雅》释义就其训诂方式而言,有以下几种:

 1.同训

即被释词为两个以上同义词或近义词。《释诂》、《释言》多用此方法。如《释诂》:

命、令、禧、畛、祈、请、谒、讯、诰,告也。 

2.互训

即同义词或近义词互相训释。如《释诂》:

法、则、刑、范、矩、律,常也。

刑、范、律、矩、则,法也。 

或分为两处,如:

“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元、良,首也。” 

3.递训

即前后词语递相训释。如:

“干、流,求也。”“流,覃也。”“覃,延也。” 

4.反训

即相反为训。即“乱,治也”一类。

5.义界

其一,用下定义的办法释义。如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释亲》)。其二,用描写比况的方法划定词义的界限。如:“咸夷,长脊而泥。”“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释兽》)

《尔雅》的释义条例和其丰富的训诂方式都为以后训诂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尔雅》与经学

经学是我国古代解释、阐述、研究儒家经典的一门学问。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中,居于重要位置。《尔雅》本是一部收集大量先秦训诂资料,以解释词语为主要内容的工具书。但是汉至宋代的一些儒生,有的认为《尔雅》是《诗经》的训诂,有的名为“五经之训故”。实际情况怎样呢?《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尔雅》)释《诗》者不及十之一,非专为《诗》作。”“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而作。今观其书,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异同,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这就是说,《尔雅》是一部能疏通“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的工具书,它的解释功能既是社会的需求,也得到当时作为社会一部分的经学研究者的青睐,经学家把它作为疏导儒家经典的利器,所以它一问世就同经学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成为“十三经”中的一部。

《尔雅》与经学的关系,要追溯到汉代。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云:“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古代学官名称)。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这说明早在汉文帝时,曾把解释经义的《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作为正式经书置博士。后又取消了博士资格,只立了“五经”博士。

把《尔雅》置于正规的儒家经书之列,是从唐文宗的《开成石经》始。《唐会要》云:“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唐会要》。《尔雅》作为一部工具书,被列为经书的原因,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持说经之家多资以证古义,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耳。”《四库全书总目》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就《尔雅》的著录而言,其问世以来,一直归属经部。也算是目录学家赋予《尔雅》与经学的一段姻缘。《尔雅》的著录始于《汉书•艺文志》,属《六艺略•孝经家》。“六艺”,师古曰:“即六经也。”《尔雅》列入《六艺略•孝经家》是为什么呢?清人陈玉澍在《尔雅释例•叙》中作了回答。他说:“《汉书•艺文志》六艺居首,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为次。而《尔雅》三卷二十篇与《五经杂议》十八篇,并列于《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之中,不与《史籀》、《苍颉》、《凡将》、《急就》列于小学十家四十五篇之内。其次于《五经杂议》后者,《尔雅》所释非一经,与《杂议》同也。其列于《孝经》者,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即乐正所教之《诗》、《书》、《礼》、《乐》,而《尔雅》为《诗》、《书》、《礼》、《乐》之钤键,与《孝经》皆入学之初所宜诵肄。《尔雅》之列入孝经也,犹《弟子职》之列于《孝经》也。”陈玉澍《尔雅释例》五卷本,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排印本。看来,将《尔雅》归入《孝经》,是因为《孝经》、《尔雅》均为古代学生刚入学时所诵肄之书,故归为一类。

《隋书•经籍志》将《尔雅》列入“经部•论语类”。该书的“论语类”序中说:“《尔雅》诸书,解古今之义,并五经总义,附于此篇。”看来《隋书》的作者认为《尔雅》归于“论语类”,是附属于此的。《尔雅》是“六经之户牖”,众经之训诂,不像《易》、《书》、《诗》那样独成一类,故附其经部的最后一类——“论语类”了。

此后的史志目录或私家目录,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以至《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等,均将《尔雅》列入经部,入诂训类或小学类。由《尔雅》所列经部的小类变化轨迹可以观察到,随着时代的推移,学者们对《尔雅》这部书的性质的认识,逐渐清晰,《尔雅》正逐步摆脱经学的樊篱,脱掉附庸的帽子,向独立的“小学”的方向迈进。



五、《尔雅》的价值及不足

1.《尔雅》是我国现有传世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辞典,它的辞书学价值,它对以后辞书学发展的贡献,是首先应该阐述的。

作为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它的百科性质,它所开创的用辞典的方式解释、说明另一事物的理念及框架;作为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它的较为科学的、清楚的义类系统;作为第一部以释义为主的辞典,它的同训、互训、递训、描写、比况等多种释义方式,都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不仅仅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如《小尔雅》、《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拾雅》、《叠雅》等,而且是各类辞书的先行。

2.《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对训诂学的发展有开创之功。

《尔雅》本身汇集了大量先秦古籍可靠的训诂资料,它又成为后人编著辞书、注释古书的依据。在《尔雅》中,使用并保存下来的训诂条例、训诂方法、释义方式(见上文),可以看作是训诂学发展的源头,由此而形成了尔雅派训诂。自汉以后,群“雅”叠出(见上文),它们一遵《尔雅》体例,或补《尔雅》之不足,或专辑名物,或专释词语,或专辑骈字叠字而释之,形成了训诂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尔雅》是一部解释先秦典籍词语的著作,它对我国词汇研究、词汇史研究的价值也是应该肯定的。

它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辨析、比较同义词、近义词系列。它保存了先秦典籍中实词、虚词的资料以及古语词、方言词等资料,为先秦典籍中词汇中语法意义的探讨以及词汇史的研究,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4.《尔雅》收集了大量的名物词语,包括有关亲属称谓、宫室、器物、音乐、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等,对我们了解当时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界,意义重大。

这些词语反映了先秦时代的家庭形态、社会形态;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情况;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手工劳作的雕刻、切削、冶炼、编织、印染等行业的情况,记录了先秦时期草木虫鱼鸟兽的种类以及人们对其分类的情况。这对我们了解先秦时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尔雅》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它必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后人我们不能苛求它的完美,但必须了解它的不足,以便更好地使用它、研究它。

《尔雅》的不足,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释义简单、笼统,不易掌握。《尔雅》中的解释词大多为常用多义词,当它解释难词时,不易准确把握它是多义中的哪一义,容易造成歧解。

(2)有“二义同条”(即“一条两义”)的现象。即用同一解释词训释一组词时,虽为同训但不同义,易引起误解。如《释诂》:“台、朕、赍、畀、卜、阳,予也。”其中“台、朕、阳”为予我之予;“赍、畀、卜”为赐予之予。作为一条,易引起误解。

(3)有些词归类不当。有些词目重复出现,但归类不同。

六、《尔雅》的研究

对《尔雅》的研究,自西汉始。文帝时置《尔雅》博士。武帝时的犍为文学首开为《尔雅》作注。此后有刘歆、樊光、李巡、孙炎等的注本,但均已亡佚,仅在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及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的《汉学堂丛书》、臧庸堂《尔雅汉注》、余萧客《尔雅古经解钩沉》等书中,可看到部分条目。但他们为《尔雅》的注释、解说奠定了基础。

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注本是晋郭璞的《尔雅注》。郭注本阐述了《尔雅》的体例,疏解了词义,注明了读音,区别了今语、古语、方言,校勘了文字。郭注本资料丰富,疏解全面、系统。正如邢昺《尔雅疏•叙》所云:“东晋郭景纯用心几二十年注解方毕,甚得六经之旨,颇详百物之形,学者祖焉。”《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

魏晋以降,为《尔雅》作注的有沈旋、施干、谢峤、顾野王等人,其著作皆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等书中,收其辑本。多为音注本。

唐代研究《尔雅》的著作,以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最为著名。陆书在注音、校字上用力最勤,在释义上对郭注有补充、校正,并对篇名作了说解。

宋代的研究者,以北宋陆佃的《尔雅新义》、邢昺奉诏作的《尔雅疏》和南宋郑樵的《尔雅注》影响最大。邢昺的《尔雅疏》是为疏解郭注而作,今《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即采郭璞的《尔雅注》和邢昺的《尔雅疏》。对于邢疏,清代学者以其守郭注一家之言,缀辑唐人诸经之疏,多有指摘,但亦有称扬其引证广博,资料丰富者。黄侃《尔雅略说》云:“自此疏列于学官,考郭注者,不得不依于此,遂与《释文》同为不可废之书。”同时又说:“‘十三经’疏,惟《孟子疏》,俚儒所为,久应废去。自余诸疏,皆有所长,非清儒所能竞夺其席也。即《尔雅疏》言之,邢氏所长,当不如纪氏所云惟明本注而已。以愚观之,有三善焉,所以新疏纵行,邢疏仍不能庋阁也。一者,补郭注之阙。……二者,知声义之通。……三者,达词言之例……。”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黄侃之论,可谓中的之说。

元明两代,治《尔雅》者廖廖。

至于清代,研究《尔雅》之作颇多,影响较大的有邵晋涵《尔雅正义》二十卷;郝懿行《尔雅义疏》三卷。对于邵、郝二书,黄侃《尔雅略说》云:“邵、郝二疏,皆为改补邢疏而作。然邵书先成,郝书后出;先创者难为功,绍述之易为力。”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然观两书,各有特点。邵晋涵在《尔雅正义•序》中对作书的原因及内容有详尽的说明。黄侃《尔雅略说》将其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校文、博义、补郭、证经、明声、辨物。较为全面、中肯。《略说》又明其不足:“惟书系创作,较后人百倍为难。故其校文,于经、于注,多所遗漏。……其博义,于诸家注义,搜采不周。……其补郭,则特为谨慎,胜于翟晴江之为。其证经明声,略引其专,而待郝氏抽其绪。其辨物,则简略过甚,又大抵不陈今名。”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亦言之确确。对于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宋翔凤在《尔雅义疏•序》中极力褒扬:“《尔雅》至唐代,但用郭景纯之注,而汉学不传。至宋,邢氏作疏,但取唐人《五经正义》缀辑而成,遂滋阙漏。乾隆间邵二云学士作《尔雅正义》、翟晴江进士作《尔雅补郭》,然后郭注未详未闻之说皆可疏通证明,而犹未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也。迨嘉庆间栖霞郝户部兰皋先生之《尔雅义疏》最后成书,其时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字古言,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引端竟委,触类旁通,豁然尽见。且荟萃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偏,罔不搜罗。分别是非,必及根源,鲜逞胸臆。盖此书之大成,陵唐跞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者也。”宋翔凤《尔雅义疏•序》,四部备要本。黄侃的《尔雅略说》亦有说:“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户门之书。”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可谓的言。《尔雅义疏》在说解一般词语时,注意从形、音、义关系上,训解一组组词族的词义。在考释名物时,能通过亲身考察,观其体,问其名,察其形,以证其物。这些都是超出前人之处。然而《尔雅义疏》在因声求义方面,多有疏漏,是其不足。

从清代至近代,对《尔雅》作过研究的还有戴震的《〈尔雅〉文字考》,翟灏的《尔雅补郭》,钱玷的《尔雅古义》、《尔雅释地四篇注》,近人陈玉澍的《尔雅释例》,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王闓运的《尔雅集解》,黄侃的《尔雅略说》、《尔雅音训》。这些论著对我们学习、研究《尔雅》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当代对《尔雅》的研究,当推徐朝华的《尔雅今注》。这是第一个用白话语体文为《尔雅》作注的注本。这本书的特点,正如张清常在《尔雅今注•序》中所言:“所谓今注,不是改用大白话来做注释就算,更重要的是形式新、语言新、方法新,内容既精又新。”“朝华此书,博采众家之长,并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指明《尔雅》得失,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唯于平淡中见功力,而且处处为青年读者着想,文字浅显,要言不烦,头绪清爽,引人入胜。”徐朝华《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7月版。徐朝华的《尔雅今注》为今人《尔雅》研究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周祖谟的《尔雅校笺》,取宋刻本《尔雅》郭注加点句读,并别取敦煌所出《尔雅》白文残卷和《尔雅》郭注本残卷以及前代的字书、韵书、音义书、类书等所引《尔雅》文字与之对校,并择取清代学者的成就而成,可供研究者参考。胡奇光、方环海的《尔雅译注》,亦是一部有注有译的好书,吸收了先哲时贤、古今权威的解说,对学习、研究《尔雅》极有帮助。此外顾廷龙、王世伟的《〈尔雅〉导读》、管锡华的《尔雅研究》从《尔雅》的名义、撰者、著录、内容、性质、体例、价值及古今研究概况,作了详尽的说明。朱祖延主纂的《尔雅诂林》,仿《说文诂林》,集众注于一书,检阅方便。这些都是推动《尔雅》研究的好书。当代还有一大批对《尔雅》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质量高,影响大。如周祖谟《尔雅之作者及其成书的年代》、《郭璞尔雅注与尔雅音义》,杨树达《尔雅略例》,李法白《尔雅释词撮例》,赵仲邑《尔雅管窥》,殷孟伦《从〈尔雅〉看古汉语词汇研究》、《论〈尔雅〉简说》(上、中、下),张清常《〈尔雅•释诂〉札记:论“姐”、“哥”词义的演变》、《〈尔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赵振铎《郭璞〈尔雅注〉简论》,何久盈《尔雅的年代和性质》,许嘉璐《〈尔雅〉分卷与分类的再认识》,宛志文《〈尔雅〉的词典属性》、《论〈尔雅〉的释义特色》,赵伯义《〈尔雅〉兽畜名释例》、《论〈尔雅〉的学术成就》、《论〈尔雅〉的历史局限性》,多洛肯《〈尔雅•释诂〉中词义内部联系现象探微》等等,恕不一一列举。这些文章运用新视角、新方法,剖析《尔雅》,体现出当代学术的水平。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起点,回头看二千余年前的《尔雅》,它依然保有熠熠夺目的光彩。继续学习它、研究它、挖掘它的价值,仍然是我们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