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张海迪: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尤其勇敢
 
张海迪,1955年秋天出生于山东济南。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她的事迹在1983年经媒体报道后,激励了千万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在铺天盖地的荣誉面前,张海迪没有忘乎所以,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开始攀登文学高峰,再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08年11月13日,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的张海迪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巅峰,她在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主席团主席,成为残联首任"美女掌门人"。

  张海迪不单是一个道德模范,她更是"一个爱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她醉心于自己的文学世界、谈起自己的丈夫总是满脸幸福、谈及将来她直言"哪怕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都不要给大家添很多麻烦"……勇敢乐观的张海迪年过半百,依然美丽,她现在的名言是:越是残疾,越要美丽。


如果用一句最直接最简洁的话概括海迪给笔者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个爱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人民日报记者 赵泽华)



选择激流勇退是清醒,也是勇敢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海迪《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自述文章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紧接着,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海迪题词。
  媒体发起强烈的宣传攻势,一篇篇学习海迪的文章,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几乎造就了一场"海迪风暴"。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婚姻恋爱以及服饰发型都受到媒体和群众的关注。报纸上甚至还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海迪坚持留一头美丽的长发,也曾经被人指责过。

  渐渐的,海迪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海迪的有意为之。在巨大的名利面前能够选择淡出,这需要清醒、理智和非同寻常的勇气。因为当时盛名之下的海迪确实在上学、工作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很多机会。


·10年后,她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海迪给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当一名作家。
  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她的译作、散文集和小说多次获"庄重文学奖"、"优秀图书奖"、"优秀妇女读物奖"。尤其长篇小说《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中,《生命的追问》和《绝顶》都是再版多次,那是广大读者的认可。

  登山是海迪从小的愿望,有一次,她被云南梅里雪山的风光图片所吸引,决定写一部关于登山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绝顶》。事实上,海迪也是在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那段日子,她的腿一直浮肿,还患了大面积的褥疮。海迪是在拼命地压榨自己,希望把最好的作品呈献给读者。


她是2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是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海迪姐姐"。她忍受着什么样的病痛,又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她的近况如何,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央视记者曾专访过张海迪。

  谈宣传:当时很拒绝作报告

  记者:最初被媒体发现时,你是否料到后来的宣传规模?后来到北京作报告,当时是什么心态?

  张海迪:当时很拒绝。我跟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表示,我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生活,我就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

  记者:你感觉生活可能会被破坏?

  张海迪:我不喜欢这种方式,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当时想得挺简单,以为很快就回来。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宣传。

  谈家庭:我的先生非常优秀

  记者:你觉得家庭幸福吗?

  张海迪:我觉得家庭非常幸福,而且我真的希望很多很多的残疾人姐妹,都能够像我一样,拥有这样的家庭生活。我觉得我跟我先生,就像好朋友、好同志,他是我的好兄长,他是家里非常重要的,我的一个依靠,我也是他的依靠,很多事情他问我呢。

  记者:先生为什么选择你呢?

  张海迪:朋友介绍,然后通信。外界有很多人说,是不是我被宣传了,我先生就来找我,怎么怎么样。

  记者:真实情况呢?

  张海迪:真实的情况就是在我被宣传之前我们就结婚了。当时我被宣传的时候,也有的同志劝我解除婚约。也有人说过,你不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那你为什么还要结婚呢?当时我听了这样的说法的时候,我真的感到非常的悲哀。我所做的所有努力,就是让我被人们忘记我是一个残疾人。假如你们认为我是一个残疾人的话,我希望你们能够看到,通过我的努力,我争取到了和你们一样幸福的生活。

  记者:你们两个结合过程中,残疾没有成为障碍吗?

  张海迪:没有。当时我的公公、婆婆在上海,他们也有过一点障碍,但很快就消除了。我跟我先生一直到现在,都在各自的工作中有自己的成绩。并不是说好像有了成绩怎么样。成绩是什么?就是你努力的结果。

  记者:一般的夫妻,他们之间所正常拥有的,对你们来说,可能都是弥足珍贵的。

  张海迪:我觉得,只要是心态健康的话,婚姻也是要创造的,残疾人的婚姻也是要创造的。应该平淡看待残疾人的婚姻、残疾人的生活,我希望超越世俗的观点,把残疾人的婚姻看成是大家庭里兄弟姐妹的婚姻一样。

  记者:你这么想,你先生呢?

  张海迪:我先生是非常优秀的男性,我对社会做些什么事情,没有任何一点障碍,他会大力地支持我。

  谈未来:不要给大家添麻烦

  记者:和20年前相比,今天社会变化很多,你曾经被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标志,你觉得你能适应今天吗?

  张海迪:我从来没有把自己的过去当做一种什么资本,所以我生活的内心非常松弛,我跟大家一样,共同步入新的时代。但是在这个步入中,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一直在努力。

  记者:对将来的设想呢?

  张海迪:将来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要给大家添麻烦,哪怕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不要给大家添很多麻烦。

  记者:你希望人们怎么评价海迪呢?

  张海迪:我不在乎公众怎么评价,但我自己要在乎自己。

  记者:你怎么评价自己?

  张海迪:我觉得我自己真的是一个好人。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尤其勇敢。

张海迪:不负8300万人重托 与邓朴方接触获益颇多

 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3日在北京闭幕。大会宣布张海迪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就在张海迪履新之际,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

  记者:首先,祝贺您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在您履新之际,对担任这一重要职务有何感想?

  张海迪:非常感谢大家信任我,选举我担任中国残联本届主席团主席。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邓朴方名誉主席的支持,有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具体实施,本届主席团在今后5年一定能履行好它的神圣职责,一定能积极出色地发挥作用,我将和大家一起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

  邓朴方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人道主义的重要传播者和实践者,自中国残联成立以来,连续担任第一至第四届主席团主席,他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和对残疾人事业的赤子之心投入事业之中,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广大残疾人中享有崇高威望。20年来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凝聚了邓朴方同志大量的智慧、心血和汗水。邓朴方同志说,他会永远和大家在一起,共同开辟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

  记者:请您对本次大会和20年来残疾人事业发展成就做一评价。

  张海迪: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得隆重、热烈,是一次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团结奋进、鼓舞人心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京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李克强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祝词,李瑞环同志发来贺信,回良玉副总理做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残疾人的亲切关怀和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大会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的再动员、再部署,大会回顾总结了20多年残疾人事业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突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大会通过了《中国残联章程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残联的性质和职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代表性,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残疾人事业的成就是改革开放30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结果,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积累效应。没有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在这里,我要向全国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四届主席团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大局,积极推动完成了关系残疾人事业长远发展的几件大事。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残疾人保障法》,批准了《残疾人权利公约》,国务院批转实施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成功举办了北京残奥会和上海世界特奥会。与此同时,主席团建设得到加强,增强了代表性和活力。

  记者:中国残联五代会选出的新一届主席团,在今后5年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如何发挥好作用?

  张海迪:首先,按照五代会确定的任务目标积极开展工作。五代会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到2020年的发展蓝图,那就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人人享有安全的住房,残疾儿童少年人人享有九年义务教育,就业更充分,参与社会更广泛,普遍达到小康水平。会议强调要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中国残联主席团和党组、理事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按照大会确定的任务目标,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完成这些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主席团要抓住根本,把握方向,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要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学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好国家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残疾人,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要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调研,了解残联代表大会和主席团决议贯彻执行情况,掌握残疾人事业进展状况。要督促执行理事会,及时吸取残疾人重要意见,解决事业发展重要问题,带领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好基层残疾人工作。

  我们绝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奋发努力,全面完成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任务目标,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夺取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胜利。






  谈疾病:一般不治疗,只吃些常规药

  记者:很多人关心您的身体,最近您身体还好吗,平时要做治疗吗?

  海迪:我的身体还可以,患病已经48年了,每天依然要克服很多麻烦,忍受各种痛苦,健康的人无法想象。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品尝痛苦,这就如同有的人品尝苦酒。品尝了痛苦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人生总会有各种滋味,我很幸运,品尝的痛苦比一般人多一点,这就铸就了精神的坚强。对于一个残疾女性,没有比坚强更重要了。我的病一般不做治疗,我只是吃一些常规药,维生素B族,有时候吃一点钙片。因为病程长了会缺钙,再就是年龄大了钙流失。但是,我会定期给自己针灸,并且每天睡觉前自己按摩双腿,坚持下来效果很好。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精神要健康明朗,不惧怕疼痛,也不忧郁,学会自我鼓励,愉快地生活和工作。

  记者:在很多人心目中,您一直是一代青年的偶像。20多年来,曾屡屡被鲜花与掌声包围,但您依然保持冷静,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是什么给了您这样的力量?

  海迪:我从不去想自己获得过什么,我只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写作,去进行永无尽头的文学探索,这比什么荣誉都重要,因为探索和创作能为更多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

  谈写作:追求完美,甘愿"自讨苦吃"

  记者:一般来说,写散文比写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容易些,但您不断有长篇小说问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海迪:世界上什么人最痛苦呢?我想是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往往又是非常固执的。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希望达到理想的极致,所以每一本长篇小说都要写好几年。即使身体十分痛苦也要坚持写下去,每次写完书都会处理一大堆废纸。现在依然如此。如果说我对写长篇小说比较执著,这只是因为热爱,再就是希望以创造和虚构的形式破解我对生命的困惑。

  记者:长篇小说《绝顶》出版后,很多人认为您成功完成了从"海迪姐姐"到作家张海迪的转变。您怎么看?

  海迪:我从不去想我是海迪姐姐还是海迪阿姨的问题,这与我的文学创作无关,我只知道我要认真写好每一部作品。从第一部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到《绝顶》只是一个时间的过程。文学创作也是作者心灵变化的过程。如果说《绝顶》是一种精神攀登,《天长地久》则是我心灵的咏唱。

  谈生活:爱干家务,梦想开个咖啡馆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是作为一个英雄和榜样出现于我们的视野中。但我看过您的一些文章,觉得您又是一个很爱美的生动的女性,能介绍一下作为女人的海迪吗?

  海迪:二十多年过去了,确切地说从开始被宣传到今天,二十七年过去了。我想,偶然被媒体发现和宣传的海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女性,我身上的光环只是人们臆想的。我倒是希望人们见到我本人的时候会多多少少感到失望,因为不太见太阳,我的脸色不怎么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皮肤出现了皱纹,还有斑点。还有我现在长时间坐有点吃力,必须斜靠在轮椅扶手上,这一切让我看起来有些病态,可这确实是生活的现实……

  我唯一让人们喜欢的大概就是开朗的性格,我觉得一个女性要会笑,能够真正发自心底地去笑,笑出声来,甚至笑出眼泪,这才是可爱的。

  我有平凡的人生,也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从小爱管家务,十几岁的时候,母亲就把家里每个月的生活费交给我,我会节约每一分钱。我也喜欢收拾家,洗衣服,干所有能干的活。一直到现在我依然愿意做家务。在德国生活的一年间,我也经常做菜做饭,刷盘子刷碗。我做的水煮肉片、胡萝卜炖牛肉、麻婆豆腐,德国朋友也说好吃呢。在家里只要有时间我就不闲着,我喜欢织了毛衣送朋友,我只是设计,然后去买线,再找织毛衣的师傅。我也喜欢画画,家里画架颜料一大堆。我家里的布置几乎都体现了我的意愿,干净整洁,简单明亮。

  记者:听说您说过在60岁退休后,会开一个海迪咖啡馆,还设计好了它的招牌,是真的吗?

  海迪:我真希望当我60岁退休的时候还能像现在一样坐在轮椅里,也希望到那个时候真的有一个海迪咖啡馆。我要请朋友们去喝咖啡,去聊天。我这样盼望着……

生命在于运动——人民网独家专访张海迪
人民网记者 许立群

2008年11月13日16:13 来源:人民网-奥运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9月6日晚,"鸟巢"残奥会开幕式现场,轮椅上的张海迪再次与数万名观众一同尽情地欢呼与喝彩。这是她在一个月里第二次感受奥运的激情、体育的魅力。5岁高位截瘫,二十年前被医生宣判死刑的张海迪,如今依然顽强而骄傲地展示着生命的力量。千千万万同张海迪一样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在用更撼人心魄的方式诠释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中国残疾人在奥运赛场上的成就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

  记者:听说8月8日,您现场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

  张海迪:是的,我想说残奥会的开幕式也同样非常精彩。残奥会在北京举办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全世界的残疾人兄弟姐妹欢聚在北京,这将是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 记者:对残奥会,您是不是有着更特别的感情? 张海迪:从1984年开始,每一届残奥会,我都非常关注。就在许海峰为祖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同一年,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第一次走入奥运赛场,北京盲人姑娘平亚丽为中国实现了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在当时的6000万残疾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掀起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潮。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在金牌榜上的排名上升到第一位。可以说,中国残疾人在奥运赛场上的成就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残疾人保障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

  记者:今年5月,您参观了青岛残奥帆赛基地,作为山东人,您是不是为自己的家乡能承办奥运赛事非常自豪?

  张海迪:是的,青岛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喜欢那里高远的天空和碧蓝的大海。我觉得奥帆基地非常漂亮,各种设施也非常完备,各国残疾人运动员一定会满意那里的条件,也会喜欢那里迷人的海景。那一次,在奥帆基地我见到了备战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他们每个人都晒得很黑,练得非常艰苦,但是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们都在坚持,我真的很感动。

  记者:对残奥会志愿者服务您有什么建议?与残疾人朋友交往需要注意什么?

  张海迪:去年在奥运大厦开会,我曾谈到对残奥会的期望,我更多地谈到了一些为残奥会服务的细节问题,比如在运动员驻地配备轮椅修理的地方,比如怎样给导盲犬提供良好的条件等等。我想健康人与残疾人交往不用什么顾虑,尽管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不用处处小心翼翼,唯恐他们受到伤害。残疾人的内心是很坚强的,即使有什么语言表达让他们感到不舒服,他们也会宽容地谅解。人们会发现残疾人对人非常热情,他们的内心会对别人的帮助充满感激,而这种感激可能是真诚的微笑,或是从心底涌出的泪水……

  " 也许一个人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才会渴望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面对未来,我们永远需要自信和勇气。"

  记者:您的多才多艺让大家印象深刻,您专攻文学,对音乐、绘画也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对体育您是否同样热爱呢?

  张海迪:我很喜欢体育运动,以前住在大院里的时候,特别喜欢打羽毛球,我很怀念那段时光。今年春天我去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时候,访问了那里的一个乒乓球俱乐部,我以前从没打过乒乓球,那天教练教我定点打球,我们打了31个呢。我真希望有机会再打乒乓球。

  记者:记得您好像还做过运动员参加过国际比赛?

  张海迪:1994年我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远南运动会,我的项目是女子坐姿三级气手枪10米慢射。我曾在几篇文章里谈到过那次经历,那次训练和比赛对我的意志是一次磨砺,也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的经历。

  记者:北京奥运会的比赛,您有观看吗?有没有喜欢的项目和运动员?

  张海迪:我平时看体育节目不太多,主要是没有时间,但是奥运会几乎天天都看,我最喜欢的项目是撑竿跳、百米飞人大战,还有排球,应该说我喜欢的项目太多了。也许一个人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才会渴望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这一届奥运会我最喜欢的运动员是俄罗斯的伊欣巴耶娃,还有牙买加的博尔特,太有意思了,还有什么能够比冲破人类现有的极限更让人激动的呢?

  记者:您怎样看待体育对残疾人的意义?

  张海迪:生命在于运动。首先我想说,即便身体残疾了依然可以享受体育的乐趣,健全人可以打排球、乒乓球,残疾人则发明了坐式排球和轮椅乒乓球。只要积极参与,残疾人也会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锻炼和比赛。另外,我觉得就是要用训练场和赛场上那种顽强刻苦、自信执著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体育比赛总会结束,而生活则会延续下去。面对未来,我们永远需要自信和勇气。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