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领航中国·红色足迹:红色宣言
 
如果能够给人类历史配上音乐的话,当年,那两位不到30岁的德国年轻人在一个光线晦暗的咖啡馆里奋笔疾书时,他们的笔下,应该伴随着风雷之声。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就是《共产党宣言》。1848年,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在伦敦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出版,犹如无穷黑暗中,骤然迸发出一线光芒,映亮漫长的人类历史,至今不灭。

历史也因此铭记住了这个咖啡馆。因为,《共产党宣言》诞生于此。

这是一栋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五层建筑,名叫“白天鹅餐厅”。在一楼,有一个铜牌,标注了一位客人的名字,这个位子,永远留给了这位客人。铜牌上的名字,是“卡尔·马克思”。

【同期】白天鹅餐厅经理 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洛佩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起草了比利时工党的《共产党宣言》。当时正值19世纪,社会主义还是全新的思潮,比利时人为了使社会基督教者更容易接受,所以并没有把自己命名为“社会主义党”,而是暂时定名为“工党”。1921年或者1919年时才正式定名为“社会主义党”。这些纲领与重大决定都是在天鹅咖啡馆里做出的。

【解说】1845年2月,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就在这个楼里,他找到了思想与心灵的居所。那时,这里还叫作“白天鹅咖啡馆”。马克思总是习惯选择进门左手的小角落坐下。

白天鹅咖啡馆位于布鲁塞尔大广场,它的历史几乎与布鲁塞尔一样长。由于消费低廉,这里成为平民经常的聚会场所。

马克思来到布鲁塞尔时,27岁;在这里陪伴他的,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朋友--恩格斯,25岁。

我们选择这位先生进行采访,是因为他长相酷似马克思。谁曾想一开口,我们才发现,原来他非常了解白天鹅的故事。

同期】比利时居民 Stelhome Deguelohe

我知道白天鹅餐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地方,马克思在比利时避难,在那个时候,比利时人成为许多政治犯的避难地。不过马克思不喜欢布鲁塞尔,因为这是一个奉行资本主义的城市,所以他完成《共产党宣言》之后很快离开了布鲁塞尔。

【解说】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马克思喜欢的饮品,但白天鹅餐厅经理推测说,在19世纪中叶,葡萄酒价格昂贵,而啤酒价格相对低廉,生活拮据的马克思可能是要喝啤酒的吧。

谁能料到,角落中径自斟饮的年轻人,会成为伟岸的思想灯塔?

这张留着大胡子的马克思像,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马克思很早就蓄起胡须。当年,从普鲁士派出来跟踪马克思的密探的报告中,就提道:“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

时至今天,大胡子的马克思虽然不再坐在角落里,布鲁塞尔的白天鹅咖啡馆,依然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圣地,这些纷至沓来的中国游客,他们的父辈,或许就曾经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获得过信仰力量的中国革命者。

【同期】白天鹅餐厅经理 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洛佩斯

我知道我们在中国还比较有名,有大量中国游客前来参观。他们进来在写着卡尔·马克思名字的铜牌前合影留念。这很有意思。

同期】比利时居民 Stelhome Deguelohe

我知道白天鹅餐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的地方,马克思在比利时避难,在那个时候,比利时人成为许多政治犯的避难地。不过马克思不喜欢布鲁塞尔,因为这是一个奉行资本主义的城市,所以他完成《共产党宣言》之后很快离开了布鲁塞尔。

【解说】今天,我们已经无法考证马克思喜欢的饮品,但白天鹅餐厅经理推测说,在19世纪中叶,葡萄酒价格昂贵,而啤酒价格相对低廉,生活拮据的马克思可能是要喝啤酒的吧。

谁能料到,角落中径自斟饮的年轻人,会成为伟岸的思想灯塔?

这张留着大胡子的马克思像,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马克思很早就蓄起胡须。当年,从普鲁士派出来跟踪马克思的密探的报告中,就提道:“马克思似乎从不刮胡须。”

时至今天,大胡子的马克思虽然不再坐在角落里,布鲁塞尔的白天鹅咖啡馆,依然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圣地,这些纷至沓来的中国游客,他们的父辈,或许就曾经是在《共产党宣言》中获得过信仰力量的中国革命者。

【同期】白天鹅餐厅经理 安东尼奥·罗德里格斯·洛佩斯

我知道我们在中国还比较有名,有大量中国游客前来参观。他们进来在写着卡尔·马克思名字的铜牌前合影留念。这很有意思。
【解说】坐在这个角落里,马克思、恩格斯思考、讨论、写作。他们的文字,充满了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他们不会知道,在他们相继辞世后,在遥远的东方,他们的名字,会深深镌刻在一个东方古国寻找民族复兴的历程中。

出自德国人之手的《共产党宣言》,激动着一颗年轻的中国心。陈望道,《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首译者。在1920年的早春,他悄然回到老家,独自住进一间柴屋,开始他的神圣使命--翻译《共产党宣言》。

复旦大学教授、曾任陈望道秘书的邓明以在她所著的《陈望道传》中这样描写:“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经年失修破陋不堪。山区农村的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尤其是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会不时透过四壁漏墙向他阵阵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柴屋里只安置了几件简单的用具,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

2010年1月18日,是陈望道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当年,这个29岁的年轻翻译者为了集中精力工作,一日三餐和茶水都是母亲送过去。有一次,母亲给儿子送去粽子,让他蘸红糖吃。结果,陈望道却把墨汁当红糖蘸着吃掉了,而红糖却依然放在原处未动。

在《共产党宣言》出版72年之后的1920年8月,它的中文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首印一千册。

此书甫一出版,一位湖南青年就将它奉为至宝。十几年后,他与外国记者谈话时,提及“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的一本便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

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中国领袖的毛泽东。

这是山东省博物馆珍藏的一本小册子,仅仅封面上的五个字就足以让所有参观者肃然起敬。

这本《共产党宣言》,是1975年,由当时84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刘世厚捐献给国家的。它屡遭战火,能够完整保存下来,堪称一大奇迹。

当年,刘世厚捐出这本用性命保存下来的《共产党宣言》时,当时在座的七八十岁的老党员看到这本当年他们曾经学习过的“大胡子”书时,都激动得老泪纵横。

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在印刷品上出现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者马克思的肖像。91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巨人的深邃眼神。

事实上,早在清末民初,一些来华的外国传教士、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就在报刊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做过零星的介绍。但他们对这一科学理论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肤浅和片面的,他们的介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进步青年的转折点,是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

看到在寒冷的灰黑色的街巷中,革命者簇拥在鲜艳的红旗下呐喊冲锋的场景,邻国成功的十月革命,使中国奔腾的地火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同期】俄罗斯政论家、原苏共中央意识形态部督导员塔夫罗夫斯基

我认为,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意义在于,当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已经在苏联变成现实,成为现有的模式,不再只是一种理论。中国人非常务实,他们认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共产党)对列宁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列宁主义简明扼要,是种很实用的理论,能很快在中国产生实效。所以,一声炮响、一个时代,当然是形象、优美的说法,但现实可能更为复杂,我不愿意说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是外来现象,是一阵风吹到了中国,随遇而生,就像草种一般,风吹过来后突然长成了这样,没有来由。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都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解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这句话,早已耳熟能详。然而,这声炮响,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这是停泊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阳光和蓝天的映衬下,阿芙乐尔号灰蓝色的舰身显得格外耀眼。我们登上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遥望涅瓦河对岸的冬宫。当年由工人、士兵和水兵组成的革命队伍,在夜幕掩护下,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盘踞地--冬宫发起总攻的场景,仿佛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同期】阿芙乐尔号博物馆负责人、退役海军少将马尔季罗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就是1914-1918年,阿芙乐尔号参加了战争,然后在十月革命期间,直接参与了革命,你们知道,这就是著名的炮打冬宫,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建设共产主义的时代,这就是从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开始的。

【解说】这门152毫米口径的大炮,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甲板的前部,是来这艘军舰上参观的游客最爱合影之处。走近炮身,能够看到有一块用铜板制作的牌匾,上面用俄文书写着:1917年10月25日(俄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用这门152毫米口径的炮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

正是这门炮,在1917年担当起了摧毁旧世界的第一重任!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十月革命”的最著名的标志。

【同期】阿芙乐尔号博物馆负责人、退役海军少将马尔季罗相

我们最多的外国游客是中国人,他们对舰炮,尤其是革命历程,以及各种设施都很感兴趣,还有中国代表团、访问者送的礼品。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人。我们有很多外国参观者,但是中国人最多,每天早上,第一批来的,多是我们的中国朋友。

【解说】在博物馆的缩微示意图上,我们找到了当年阿芙乐尔号在发动攻击前的具体停泊位置。1917年11月7日晚上9点40分,在得到邻近的彼得要塞发出的信号之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方向开炮。

面对强大的革命武装,守卫冬宫的反动武装瞬间崩溃,缴械投降。欢呼胜利的“乌拉”声,响彻圣彼得堡冬日的夜空,在涅瓦河两岸久久回荡。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在古罗马神话中指司晨的女神。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给俄罗斯带来的,正是一个新世纪的黎明。从此,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了!

当时,仍然陷于黎明之前的沉沉黑暗中的中国,是如何感受到这声炮响的?

北洋政府的驻俄公使刘镜人感受到了。1917年11月7日,刘镜人给国内发回一封电报,成为向中国传递“十月革命”信息的第一人。

比刘镜人的电报晚三天,1917年11月10日,上海《民国日报》出现大号标题:“美克齐美占据都城。”美克齐美是 “过激党”之意。这是中国最早报道十月革命的报纸。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二十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它唤醒了西方的无产阶级,也唤醒了东方的被压迫民族。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