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于凤霞:党性 在创先争优中闪光
 
于凤霞:党性 在创先争优中闪光

在山东省莱芜市人民检察院有这样一位女检察官:从检十几年来,她始终怀着一颗至诚的爱心,关爱着与她素味平生的弱势群体,架起了一座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忘我的工作热情,用微笑与病魔顽强抗争,在本职工作中创出了一流业绩,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生命之歌。

  她就是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个人一等功、“全省政法机关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先进个人”、两次被省委政法委记个人三等功的莱芜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兼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于凤霞。

  “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创先争优,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平凡的岗位一样能诠释人生的价值”

  “于处长对工作很负责,甚至说是很苛刻。她身上那种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精神非常值我们年轻同志学习。”同事郝文芳这样评价于凤霞。

  2006年1月,于凤霞调到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工作。在起草《莱芜检察志》和建设检史文化室近一年的时间里,于凤霞带领同事白天查阅档案、走访老干部,晚上撰写材料,前后共查阅档案资料2万余卷,走访了60余名离退休老干部及其家属、子女,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于凤霞搜集到了莱芜检察机关1995年建院以来的所有资料。“有时为了弄准一个数字,打三四十个电话也不夸张。”郝文芳说。有段时间,于凤霞天天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有一次加班,于凤霞突然手捂着胸口,脸色煞白。同事知道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急忙把她送到医院检查并被留院治疗。于凤霞躺在病床上,可是她的心始终在检史文化室的建设上。为了能尽快完成任务,于凤霞与医生软磨硬泡,要求上午在院治疗,下午回去工作。就这样,于凤霞又一头扎进了工作中。每当于凤霞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丈夫免不了要埋怨几句,于凤霞笑着安慰道:“要是工作不到位,我心里更难受。”经过不懈努力,检史文化室终于落成。精致的设计、珍贵的图片、详实的资料,处处凝结着于凤霞的心血和汗水。一时间,先后有市内外20多个团队到检察院文化室参观学习。它的建成被同事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3年5月,于凤霞刚刚做完心脏手术,根据医嘱需要卧床休息。在得知第二天省人民检察院来检查验收“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时,她躺不住了。“文明接待室”涉及8大项40多个检查项目,所有的卷宗、资料都是于凤霞进行分类整理的。为了不影响工作,于凤霞忍着术后的疼痛来到了办公室。当时,于凤霞的母亲拉着于凤霞的手不让她走,心疼地说:“孩子,身体要紧,不能这样干啊!”于凤霞没有犹豫。孩子是娘的心头肉,母亲的心情她能理解,但一想到全市控申系统的同事多年来的付出,于凤霞别无选择。她把母亲的手放到自己的胸口上,对母亲笑了笑说:“妈,真的没事,我心里有数,我会注意的。”就这样,于凤霞强打起精神,把有关事项都准备好,并一直陪同检查组完成检查。最终,“文明接待室”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检查结束后,于凤霞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一个人悄悄地换掉伤口上带血的纱布,便一头倒在了床上。

  2008年,于凤霞又重新回到了她熟悉的控申岗位,担任控申处兼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领导把这个重要的岗位交给我,我要用一流的工作业绩来回报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于凤霞暗下决心要改变莱芜控申工作面貌,走在全省检察机关的前列。

  控申部门既是检察机关的窗口部门又是信访接访部门。近年来,随着法律诉求的增多和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检察机关的执法环境面临着新风险和新考验。如何有效化解涉检信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检察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于凤霞经常思考的问题。她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建立了“涉检信访评估预警机制”,并组织制定了《莱芜市检察机关关于建立涉检信访评估预警制度的意见》,形成了控申部门牵头协调、各部门超前防范、信息畅通、运转高效的风险评估和化解的工作格局。根据办案风险,首次将对办理的案件实行蓝、黄、红三级预警,潜在的办案风险及时化解在源头。

  在这项机制的推动下,以往的“部门抓信访”变成了“各部门全参与”,由“事后处理”变成了“事前预防、事中化解”,“命案约谈”、“另案处理跟踪监督”、“平等保护”等配套机制建设日趋完善,减少了检察机关的办案风险,有效促进了社会矛盾化解。这项机制运行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已对1379件案件进行了风险评估,对有信访风险的案件启动红色预警7次,黄色预警11次,上述案件未发生一起赴省进京上访。今年5月,于凤霞代表莱芜市检察院在全省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省检察院推广了莱芜市检察院的经验做法。

  “共产党员创先争优就是要心系群众、真心为民,老百姓的事不论份内份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都责无旁贷”

  “96699 ”,这个号码我已经记在心里了。这可是帮咱老百姓办实事的电话啊。家住莱城区牛泉镇向阳村的李子厚,不论谁去他家,他都会指着手写在挂历上的电话号码对人这样说。

  2008年9月8日,值班民生热线的于凤霞接到李子厚老人的电话。李子厚反映,他早年在镇水泥厂工作,并办理了“农转非”。2002年,60岁的李子厚因年龄过大被水泥厂辞退,既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没有土地,更无法享受农村养老保险,成了生活没有保障的“黑人”。6年间,他靠拣破烂、干建筑当小工维持生计,生活非常困难。他曾到上上下下到多个部门上访,但始终没有回音。万般无奈下,李子厚拨通了“96699”。 当天下午,于凤霞给李子厚回电话,要他耐心等待。紧接着,于凤霞带着热线工作人员多次同市、区、镇民政部门取得联系。最终,老人领到了每月160元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

  李子厚那颗纯朴的心感动了,提笔给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国家森写去了感谢信:“我知道我的养老问题不属于检察院管,看到检察院设立了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后,我就想,检察院是不是能帮我解决。结果还真解决了。于处长真是执法为民的好榜样!是党的好干部!是百姓的代言人!感谢国检察长带出了这样好的队伍,培养了这样好的干部。”

  国检察长也深受感动,作出了重要批示:“看了这封信我很高兴,它表达了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这心声是对莱芜民生热线同志的赞扬,这心声是百姓对解决自己切身问题、维护自身权益的期盼,这心声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信任、希望的一个代言。是的,有许多事情,按照职责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但我想,作为共产党员,作为检察官,职责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只要有一颗忠诚为民之心,就会把有限的权力融入无限的为民服务之中,做出无愧于民生的业绩。”

  在于凤霞的办公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大摞群众寄来的信件。信的内容很杂,既有家庭妯娌的事,又有孩子上学等方方面面的事,大事小事都有。对每一封信,于凤霞都认真查阅,亲笔回复。于凤霞说:“很多群众来电来信中涉及的问题不归检察院管,老百姓来问是对检察官的信任,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帮一把。”

  家住雪野镇的张恒堂原是一名年轻的建筑工人。1992年,在一次施工事故中,张恒堂被砸伤,胸部以下高位截瘫。16年来,张恒堂终日在轮椅上度过,从来没有出过自家的大门,生活完全由父母照顾。慢慢地,张恒堂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2008年,绝望中的张恒堂打通了民生检察服务热线。“父母都快七十岁了,身体都不是很好,我就是一个废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电话里,张恒堂哭着向于凤霞倾诉着。

  “群众有难,检察官责无旁贷”。于凤霞在电话里不断地安慰着,鼓励张恒堂鼓起生活的勇气。周末,于凤霞放下自己的事,买上书籍、花生油、大米和衣服,叫上同事去看望张恒堂。回来的路上,于凤霞直接转道雪野镇进行协调,并为张恒堂办理了农村低保。

  于凤霞对张恒堂的帮助并没有就此打住。她深知,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残疾人只有有事干,才会真正鼓起生活的信心。为此,她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市场上调查,发现编织十字绣很适合他,收入也很好,为此,于凤霞专门为张恒堂买了十字绣,送到张恒堂家里,鼓励他学习十字绣技术,并联系了一家商店为他代卖。没多久,张恒堂就掌握了编织十字绣的技术。张恒堂的家离城太远,生活又困难,为了让他省钱,每次他绣出来的成品都是于凤霞自己去取,并送到商店,销售出去后,于凤霞又亲自把钱给他送过去。一年下来,她不知跑了多少趟。为了让张恒堂的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于凤霞还找人为他组装了电脑,自己掏钱交上了15个月的上网费。在于凤霞的精心帮助下,张恒堂又重新鼓起了生活的信心。“有阳光的日子是温暖的,有阳光的日子是舒畅的,善良的检察官,就像春天的暖阳,使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也使我冰冷的血液开始流动……”张恒堂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2009年6月1日,张恒堂拨通了市长公开电话,向市长马平昌表达了对于凤霞的感激之情。

  “一滴水能够反射出太阳的光芒,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走到哪一天,但作为共产党员就必须创先争优、无私奉献,为社会播洒一米阳光”

  于凤霞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同时伴有二尖瓣重度狭窄、返流、三尖瓣中度狭窄返流及主动脉瓣返流等多种症状。患病12年来,她非但没有被病魔吓倒,反而在与病魔无数的斗争中,更加加深了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她说, “一滴水能够反射出太阳的光芒,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能走到哪一天,但作为共产党员就必须创先争优、无私奉献,为社会播洒一米阳光”。

  1999年,于凤霞从妇联了解到,家住我市偏远山村的女童李新因家境贫困而为学费发愁,为了不让这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失学,于凤霞主动与她结成了对子,为她缴纳学费,还经常给她写信,鼓励她克服困难,用知识来改变命运。一封封信温暖了李新幼小孤独的心灵,使她增强了学习、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学习成绩迅速提高。2004年,李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她和奶奶专程到市检察院来看望于凤霞。李奶奶激动地对于凤霞说:“孙女能有今天,多亏了你,俺一辈子也忘不了你!”

  10岁女童毕文肖家住我市雪野镇某村,其父亲因发生车祸欠下巨额外债,家庭十分拮据。2009年初,于凤霞得知这一情况后,与毕文肖结成了帮扶对子,驱车一百多里赶到毕文肖家中,给她送去生活费、四季衣服和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连续两年的“六一”儿童节、小文肖的生日和放暑假时,于凤霞都把她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一星期,给她做好吃的,带她出去玩,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使她享受到了同龄孩子应有的快乐,从那时起,小文肖就亲热地喊她“于妈妈”。

  十几年来,于凤霞自己虽然身患重病,但却毅然腾出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她那柔弱之躯去义无反顾地、悄无声息地帮助他人。据了解,于凤霞先后救助了7名失学儿童,不但在精神上鼓励,更在物质上帮扶。至于花去了她多少积蓄,她自己都记不清了。而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这些花季女童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人生命运也因此而改变,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对此,于凤霞从不图回报。因为,她从付出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之源。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