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写书之后才读书
 
高玉宝:写书之后才读书


杨长春几乎所有作家都是在读了许多书之后,才开始写书才成为作家的。

可高玉宝却是个例外。

打五六十年代过来的那一代人,几乎没有不知道他那本与他本人同名的自传体小说的。其实,单就先写书后读书这一条,也够有传奇色彩的。

高玉宝是苦出身。他幼年在本村一间破庙里读了不到一个月的私塾,但高玉宝说,那只是学着认字,具体读些什么内容现在都记不起来了。

而这不到一个月的私塾,高玉宝也是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念到的。

高玉宝原籍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本村有一位老人,略通文墨,村里穷人有什么事,譬如过年写个对联什么的,全靠他这一支笔。他上了年纪,很想让本村穷人的孩子都能认些字,就在村头破庙里办起一个私塾,收了20 多个学生。一天,高玉宝在做活的路上碰到这位先生,老人便让高玉宝也到庙里念书。高玉宝在这里念书将近一个月时,本村地主周扒皮家的猪倌被周扒皮打走,8 岁的高玉宝就辍学去周家当起小猪倌。

1947 年,高玉宝20 岁,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除了打仗,高玉宝也一直努力认字写字。没有笔墨,他就用瓦片草棍在地上写写划划。

他常常思考部队领导提出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书中写才子佳人多而穷人少?慢慢地高玉宝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写写穷人,写写自己受苦的故事,时时提醒自己也提醒别人不要忘本。

今年春节前夕,高玉宝与笔者聊起当时情况,说他开始是没有当作家的雄心的。的确,当时高玉宝连一些常用字都不能掌握,在找来的纸上写字,写着写着就遇到了“拦路虎”,这时,高玉宝便用图画代替那些生字,继续写下去。譬如不会写杀人的“杀”,他便画一个人,然后再画一把刀去砍这个人的头;不会写日本鬼子的“鬼”,他便按自己的想像画出一个鬼脸,这样,他写的纸片上,竟有许多自己创造的“象形文字”!后来领导知道了高玉宝的经历和他的写作情况,就把他从广州军区抽调到北京,选老师指导,高玉宝这才正式写起自传体小说《高玉宝》来。写出一章,经过修改,就在《解放军文艺》发出一章。就这样,从1951 年起,高玉宝用了1 年零5 个月的时间,写出了25 万字的《高玉宝》。当然,这时底稿上的“象形文字”少了,但仍有,这部有趣的手稿在50 年代中期被收藏进了军事博物馆。

应当指出的是,刚开始高玉宝虽然识字不多,但并不等于缺少文学准备。

高玉宝说,他自小受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故事影响很大。《岳飞传》、《杨家将》、《薛仁贵征西》等等,60 多岁的高玉宝一口气列出了十余部他幼年时百听不厌的评书。现在与高玉宝聊起来,你也会发现他十分健谈。

《高玉宝》这部小说一发表,立即在读者中广为传诵。这部书使高玉宝的人生道路出现了巨大的转折。1954 年,高玉宝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学习,从认字学起,4 年里学完了小学、中学12 年的功课。

接着,他又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高玉宝说,本来想念文学系的,只是当时人大没有文学系,才进了和文学系相近的新闻系。

高玉宝的创作收获颇丰。1991 年,他出版了60 余万字的《高玉宝续集》,书中描写了130 多个人物。这部小说仍以作者的经历为原型,写了高玉宝解放以后的创作、受到毛主席接见、出国参加世界青年代表大会等等,直到部队首长在机场通知他去上学结束。高五宝说,他以为这个“续集”比《高玉宝》写得好。

高玉宝手头现在还有两部尚未发表的长篇小说,一是《春艳》,另一部是《我是一个兵》,都正在修改之中。

谈到解放以后的读书情况,高玉宝好像更喜欢中国文学。他说他很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对于50 年代出版的《红日》、《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高玉宝更是念念不忘。自幼接受民间文艺熏陶并在革命队伍中成长起来的高玉宝对这些作品的偏爱似在情理之中。问及他最近的读书情况,他对报上大“炒”特“炒”的一些书看得不多。高玉宝认为一个作家应当多写正面的东西教育下一代,要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他说,他这一段经常读的书是《邓小平文选》。集中地阅读了邓小平的文章,他更加深了对中国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崇敬。

高玉宝:读书改变命运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记者再次走进战士作家高玉宝的家中。与五年前采访时相比,高玉宝似乎苍老了一些,然而,当记者看到书柜上那一排排书籍,还有刚刚做好的《大连市全民读书活动倡议书》的剪报,记者知道,他读书求学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读书可以改变命运。”高玉宝不但因为读书从文盲成长为了全国闻名的战士作家,而且正在用一场场报告会向孩子们传递着这个信念。

条件再苦 也要求学

熟悉高玉宝的人都知道,他的名片很特别——正面与普通名片并无两样,而背面,一个类似象形文字的图画却是高玉宝珍藏至今的物件,这是高玉宝的入党申请书。“我从心眼里要入党”,看似简单的八个字,但却难住了高玉宝。这八个字里面,他只会写“我”字,他在“我”后面画了一条毛毛虫表示“从”,一个心形加一只带眉毛的眼睛表示“心眼”,一个画得更像葫芦的鸭梨表示“里”,“要”字写成了“咬”,“入”按东北口音画成一条鱼,“党”则画了个大钟,表示钟声当当(党)。

这样的无奈,只因高玉宝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时光。1927年4月,高玉宝出生在瓦房店市孙家屯的一个贫苦家庭,8岁才有机会走进学堂,可是1个月学后,他就被迫辍学,顶债给地主放猪。本来他打算边放猪边学习,可上工第一天,地主就把他的课本撕个粉碎,还把他臭骂了一顿。9岁那年,高玉宝流浪到大连市内,当起童工,为了生存,他几乎什么活都干过。高玉宝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看皮影戏,到大连之后,他经常到博爱市场听人说书。高玉宝因为太穷交不起钱,很多有钱人却故意逃票。为了赢得说书人的好感,高玉宝自告奋勇,替说书人在门口收钱。高玉宝也因此赢得了免费听评书的机会。在大连生活的6年间,高玉宝一有时间就跑去听书,《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等十几部评书,他都听得滚瓜烂熟,并能讲得活灵活现。1947年,高玉宝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做过警卫员、通讯员、军邮员、收发员,在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中立过六次大功。“做这些工作是党对我的信任,可是因为我没有文化,在工作中曾经闹过很多笑话。”高玉宝回忆说,在做通讯员时,他接到过一次同时给三个营送信的任务。可第二天天刚亮,首长就把高玉宝叫过去训斥了一顿。原来,由于不识字,高玉宝把应该给一营的信送到了二营,该给二营的信又送到了三营。现在想起来,他还有些后怕,说:“还好那次送的不是打仗的命令,不然要死多少人啊?”当时,首长曾经对高玉宝说起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这是高玉宝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也从此让他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

从1948年,高玉宝写下入党申请书开始,他便立志要学习文化,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坎坷经历,要用自己创作的书籍为子孙后代留下精神的财富。

坚持写书 诲人不倦

从《半夜鸡叫》、《我要读书》,到《高玉宝》,再到《高玉宝续》,高玉宝始终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除了《半夜鸡叫》、《我要读书》等章节被编入中小学课本外,他的很多文章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发表,无不见证着战士作家的坚持不懈。

与今天的成绩相比,高玉宝的创作之路却是艰辛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学知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高玉宝下定决心,哪怕一天学一个字也要实现自己的愿望。1949年3月,部队开始南下。没有纸和笔,高玉宝就把牙粉牙刷全扔了,专门腾出一个书包装碎瓦片,请识字的人用钉子帮他把字刻到瓦片上,休息时就拿出来看。行军打仗本来就要背几十斤重的装备,加上瓦片,高玉宝要比别人多背十几斤。坚持了半年之后,他终于学会了百八十字。后来,高玉宝成了军邮员,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字,也更加坚定了他学习的信心。他把部队印小报剩下的废纸全部收集起来,钉成小本,部队军官用剩的小铅笔头成了他的宝贝。“别人用剩的我都捡起来,攒了一大堆。他们知道后也很照顾我,有的用一半就给我了,有人甚至把刚削好的铅笔就整支送给了我。”1949年9月,部队在长沙郊区肖家巷休整的时候,高玉宝开始写书。可刚一下笔,他就发现,自己学的那百八十个字根本就不够用,当时他很难过,甚至打起了退堂鼓。不过,“困难只能使弱者倒下,却能使强者奋起。”高玉宝看到这句话,便又重拾自信,继续写起书来。他拿出写入党申请书的劲头,通过写书来学文化。身边没有识字的战友时,他便用图画代替,遇到识字的战友,再把白字改过来。又过了一年半,高玉宝连写带画,终于完成了20多万字的初稿。小说写完后,部队里的文书又用几个月时间,把图文并茂的“字画书”翻译成大家都能看懂的文稿。

此后不久,恰逢刚刚创刊的《解放军文艺》号召部队领导写小说,团首长看到后,首先想到了高玉宝,并让他把稿子寄到北京去。不到一个月,北京那边就决定把高玉宝从广东调到总政文化部工作。195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的报道,高玉宝的名字很快蜚声国内外,受到人们的瞩目。1952年,高玉宝的小说在《解放军文艺》连载了13章,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全国发出了向高玉宝学习的号召。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把这些“高玉宝的故事”结集出版,命名《高玉宝》。书名、作者、主人公同名,这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国内先后用7种民族文字出版了《高玉宝》,仅汉文版就发行了500多万册。国外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15种语言翻译出版了此书。

时代在变 读书永恒

看到全市各大媒体刊发《大连市全民读书活动倡议书》后,83岁高龄的高玉宝老人一大早就把它从报纸上剪下来,规规矩矩地夹在笔记本里,重要地方还用钢笔作了标记。他激动地对记者说:“这个活动办得真是太好了,我们要鼓励市民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高玉宝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已经成名后的高玉宝主动申请继续学习。1954年,团首长亲自写信保送他到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学习4年,后来,他又在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4年。1962年毕业后,为了续写《高玉宝》,组织上安排他回大连工作。文化大革命过后,高玉宝重新拿起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高玉宝续》,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

已近耄耋之年的高玉宝并没有在家安享晚年,而是走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年岁越大,越要抢时间为人民做点事。等到真有一天不能说话了,也不会留下遗憾。”高玉宝清楚地记得,自己作的第一场报告是在1952年,北京绒线胡同小学,当时台下听报告的学生们称他“高玉宝大哥哥”。几十年来,高玉宝先后作报告5000多场,听众500多万人次,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全国有487个单位聘请他为名誉校长、关工委名誉主任、顾问、校外政治辅导员等,74所小学成立了“高玉宝中队”、“高玉宝班”。

从“高玉宝大哥哥”到“高玉宝叔叔”,再到“高玉宝爷爷”,无论称呼怎样变化,高玉宝始终抱有一颗学习的心。现在在家的时候,高玉宝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收看电视新闻,关心国家大事,读书看报大概两个多小时,看电视新闻1个多小时,其余时间用来整理资料。高玉宝说:“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文化什么也干不了,这是我几十年来的切身体会。”(来源:大连日报 记者 李天然)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