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生活与作品一样朴实——访中国"新闻泰斗"穆青
 
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六楼办公室里,整整80岁高龄的原新华社社长、中国记协主席、新闻界的“焦裕禄”穆青接受了我们长达近两个小时的专访。他身着深蓝色宽松的老年中式服装,年迈但不失清癯,语气平缓而清晰,时而开怀畅谈,时而低头沉思。与其说是规规矩矩的采访,不如说是两代人之间轻松无拘束的叙旧、聊天、侃生活。

  生活从来没什么讲究,简朴而有规律

  刚一落座,穆老便习惯性的点燃一根香烟。采访于是从吸烟聊起。

  “都劝我戒烟,我也想戒,但怎么也戒不了。二十几岁时开始抽烟,那时正在延安《解放日报》,生活很单调,不像你们现在这样,那时没有什么零嘴儿,就一天吃三顿小米饭,年轻人嘛,我看人家抽烟便学上了。那时是旱烟,烟末用油光纸一卷就成了。没想到一抽就是将近六十年。”穆老边说边慢慢仰靠在办公椅上,眼睛注视着手中的烟头。“医生多次劝过我,有两种意见,一是劝我干脆戒掉;一是说戒了也不好,少抽一点可以。我接受第二种意见,少抽,逐步改,一天十几支,以前可是一天至少一包哩。我谈话、开会、写东西,就要抽烟,像你们这种场合,”穆老笑了笑,“聊天,我就抽烟。平时看报、看书,我可不抽。抽烟不好,到处受限制,遭人白眼。这个习惯我慢慢改。”

  随后,我们将话题转向饮食与穿着习惯。从谈话中我们得知,穆老喜欢吃面食,“可是一大家人都喜欢吃大米饭,我还是不行,吃一点可以,每顿吃大米饭受不了。”

  穆青生活崇尚简朴,他很少吃营养补品,肉食也吃得少,水果吃一点,说自己爱吃鸡蛋。或许你不知道,1963年,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穆青对国内记者提出了给人民群众“高级营养品”号召,并亲自抓,抓主题,抓情况,亲自参与制作新闻产品方面的“高级营养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生活却从来没什么讲究。在衣着上,穆老离休后基本不再穿西服了,外出时穿一件旧夹克,随意自在。

  穆老的生活很有规律性。离休后他常常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中午看看报;每天还练一个小时左右的字,练书法从不要字帖,他历来认为写字应有自己的风格。谈到书,他讲最喜爱的还是《三国演义》,认为这本书从文字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都非常不错,书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很多。“我喜欢历史,对中国历史比较有兴趣,正史、野史,我都爱看。我觉得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古代史、近代史要了解,只有了解了历史,才能有借鉴,才能发展今天。”他语重心长,我们默默点头。

  一手握着笔一手拿相机,继续跋涉在世界各地

  1992年11月,穆青以71岁高龄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下来。几十年来,他的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奠定了里程碑式的地位,影响并鼓励了几代中国人,催人奋进。按常理,作为一代杰出的新闻事业家,他可以颐养天年,安度晚年。可是,他如是说:“从第一线上退下,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从此就安度晚年。退休,让我摆脱了繁重的领导工作,但开始了一个新征途,是一个新起点。我想,只要能力所及,我会珍惜每一天。如今,我有时间看想看的书,写想写的文章,去想去的地方……”

  谈兴正浓,陈秘书进来,给穆老递上一份传真,原来是穆老浙江游的日程表。从陈秘书的介绍得悉,穆老退休后,每年要下去走走,花上三四个月去看看,带着问题下去转转,国内仅西藏、澳门与台湾未曾涉足外,国内有的地方穆老去过七八回了。去过60多个国家的穆老还是认为自己国家的风光最美。

  “我不太喜欢大城市的繁华,喜欢大自然,喜欢森林、田野、山川、河流,这些大自然是最美的,给人以美的感受,我要通过我的笔、我的镜头反映大自然的美,把自然的美传达出来,让别人得到美的享受”。

  摆在面前的那本精装的《彩色的世界》,集结了穆老41篇游记散文和195幅彩色风光照,特别是那每一张摄影作品,每幅都有一段他爬山涉水捕捉珍贵瞬间的动人故事。

  “我真正拿起相机是在八十年代,我的摄影作品比文学作品多好多,至少有好几万张,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已不便拍摄新闻照片,现在拍摄的作品多以自然风光、风俗为重。”触及摄影话题,谈起自己的摄影经历与得意之作。穆老的情绪总是那么高昂,那么激动,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和朝气。的确,穆老的摄影作品大气,给人以气势磅礴、胸襟开阔之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很有动感与生气,且自然朴实,很有琢磨头。

  心中有群众、脚下踩热土的穆老,便是第十一位令人景仰的共产党员

  穆老跑过的城市很多,但他跑过的农村更多,他深情地说:“我是从河南农村走出来的,我的老根还是一个踏实朴素的河南农民。我每隔一阵子一定要到乡下去走一趟,和老乡们一块生活一阵子。他们从不把我当成什么大官,什么话都跟我说。如今,退休了,看看报纸,看看文件,到下边听听老百姓讲的真话,听听他们的苦闷与反映的问题。”

  “您写的人物通讯,为什么都是一些先进人物,好的典型,怎么没写一些阴暗面呢?”记者不失时机的反问穆老。“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大量报道人民群众,特别是他们当中的先进人物活动,是新闻工作者的一种职责。我们要通过典型人物通讯,表现时代精神,多揭示表现美的东西,对我们民族有好处。当然,我在下面也发现了不少的落后的东西,一般是请分社的同志写内参。”从穆老的谈吐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的为文与为人的思想境界,颇受教诲。不论在职还是离休之后,他从没有让手中的笔停下来,现在还在不断地写。每每走进农户的小院,坐到农民的炕沿,喝着大碗茶,嚼着玉米饼与群众亲切交谈,那形象让人感到他本身就是普通人民群众中的一员。1994年6月,穆青在宁夏一个贫困村采访,见到一群衣衫褴褛、双脚赤裸的儿童,他不由得俯下身用手抚摸一个孩子沾着污垢的脚面,眼中已禁不住闪动着泪花。这便是我们的“老新闻”,文如其人,风格即人,不是情真不动人。

  穆老用心血与真情写出的“十个共产党员”,对于中国人讲只要列举一下篇名,即可了然于胸。其实心中有群众、脚下踩热土的穆老便是第十一位令人景仰的共产党员。难怪,退休后,他一下乡,人们就围上去,手拉着手,促膝畅谈,人们把心里话都掏出来,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亲密无间。

  他说:“搞新闻工作不能论年龄,只要跑得动,就要跑。”他退而不休,笔耕不止,不断深入实际,“我写的十个共产党员,已去世了八位,只有当年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还活着,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任羊成如今七十好几了,现在在红旗渠做解说员;今年大年初一,我一早接到的第一个电话便是任羊成打来的,一聊就是好一阵。”停顿了片刻,穆老打破沉默继续自己的话题,“其实,这两位先进人物,我早在七十年代便发现,采访过,本来是要把这些写出来,但当时正值‘文革’那段荒诞的岁月,材料被抄,不能不搁置下来,我感到对他们也欠了债。好在退休后有时间与机会补上这些债。1994年我终于梦想成真,再次采访,整理成文,很好的宣传了他们。”穆老的“欠债感”让记者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老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人为之动容。

  据悉,“十个共产党员”之一的“老坚决”潘从正去世后,孙子潘园林每年都要带上自家产的花生、菜油到北京来看穆爷爷,并牢记爷爷和穆爷爷的教导,为人民多做好事。一个邻居患绝症在郑州住院,他买了礼物去看望,还给了病者4000元。乡亲们看到有些干部不地道,像“棉铃虫”,就委托潘园林捎信给穆青:“俺们呼唤穆青,再写出为人民说话的好文章!”潘园林说,穆爷爷来过四次,前三次都是直接走进万庄苗圃,没有县里干部陪同,来时吃的是小米稀饭,蒸槐花调蒜汁,嘴里还不住的说:“好吃!好吃!”

  提起他同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同班同学贺敬之、冯牧等都成了大作家,而他自己年轻时也曾做过作家梦时,穆青笑了笑,“年轻人都爱做梦,幸好没去当作家,没有按照个人设计的方向去走。想起来,我一点也不后悔,相反还常常暗自庆幸。1941年我因发表一篇小通讯而意外的走上新闻岗位,在以后的岁月,一步一步,走过了60年难忘的记者生涯。我为自己当初的选择骄傲、欣慰。”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