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再访兰考
 
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我怀着对焦裕禄同志深切的怀念工作着、学习着;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伟大而光辉的形象,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教育着我。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最近我又一次访问了兰考。

  我第一次访问兰考,是在去年十二月下旬的一个大冷天。在县委简朴的会议室里,县委的同志们,向我们介绍了兰考的情况和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从他风雪送粮到车站开会,从追洪水、探流沙到树立样板,从教育干部到关心群众;一件件事实,一个个场面,是那样强烈地震荡着我们的心。特别是他同贫下中农间,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他同病魔顽强斗争时那种忘我的、高尚的品德;他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那种知难而进,敢于在惊涛骇浪中开顶风船的革命性格,强烈地感染着我们,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激起了汹涌的革命浪潮。那几天晚上,我从没有好好地睡过一夜,一躺在床上,焦裕禄同志的动人事迹,就象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英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高大,我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处处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他和贫下中农间那种血肉般的联系,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他真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我们是多么需要象他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呵!

  这次重访兰考,我又东奔西跑访问了好几个村庄。我看到勤劳的兰考人民,高擎着自力更生的旗帜,以兰考大地为纸,饱蘸滔滔不尽的黄河水,正在继续完成焦裕禄同志没有写完的那篇改天换地的文章。而这一切,再一次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在秦寨,这个被焦裕禄同志树为兰考县“四杆旗”之一的生产大队,人们正在向白茫茫的老盐碱地大进军。他们说,老焦临死前躺在病床上,还一心想着俺秦寨盐碱地上长的麦穗;咱贫下中农要是治不住盐碱荒地这一害,就对不住党,对不住俺们死去的老焦;咱就是软骨头。

  二月中旬,按节令才立春,红杏枝头刚刚吐蕾,杨柳还未发芽。但在兰考大地上,春天已经提早来了。全县每天有十二万人,起早贪黑地投入了改造大自然的战斗。陇海铁路两侧不长庄稼的古盐碱荒地,正在被改造成台田、方田;低洼易涝地区,人们在挖河、修渠,一个完整的排涝系统正在形成,飞沙地里,人们在赶季节栽种泡桐、果树和条树;高地平地区域,一批机井正日夜开工,这里将逐步改造成为园田化的、稳产高产的地区。

  在土山寨,我访问了贫农王连备。握着他那一双崩满了血口子的手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五十来岁的朴实农民,就是用他这一双战天斗地的手,来纪念同他心连心的人的。

  一九六三年冬天,土山寨一连八季绝收。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一个风雪天,焦裕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走进王连备的茅屋。这时,王连备一家七口,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焦裕禄走进门来拨拨灶下没有火,看看锅里没有饭。他转过身站在床前,掀开那条破旧的毯子,只见三四个孩子穿着单衣挤在草窝里。他抱起一个最瘦小有病的女孩,摸着孩子的小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直掉。他说:这都是自然灾害这个强盗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他给王连备一家批了救济布,救济款,嘱咐他快给孩子们把棉衣穿上。几天以后,他第二次又来王连备家,具体解决了给孩子看病的困难。这时,焦裕禄同王连备并肩坐在灶窝里,他指着地上的一根草棍对王连备说:“咱们贫农可不能象这个草棍这样老躺在地上不动。”说着他把草棍慢慢扶直起来。他说:“国家的救济就好比这样扶你一把,要想站起来,还得靠自己。”他问王连备:“你能出力吗?”王连备说:“能,庄稼人有的是力气。”第二天,他就派人给王连备送来一把铁锨和一辆架子车,让他去给粮站拉脚。以后,王连备家生活有了着落,孩子的病也治了,两口子便积极地参加了除“三害”的斗争。

  过了些时,焦裕禄又来了,一进门便问:“孩子的病好了吗?”王连备两口子一同说:“好多啦!”焦裕禄看到孩子果然比以前胖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会跑吗?来,下床走几步我看看。”孩子下床走了几步,焦裕禄连忙把孩子抱起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王连备两口子看在眼里,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焦裕禄一连到王连备家探望了六次。他不仅关心着王连备一家大小的生活,更关心着王连备思想觉悟的提高。他每次都给王连备讲些愚公移山、奋发图强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也从王连备那里了解不少抗灾的办法,听到不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深厚的阶级感情,使他和王连备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以后,王连备听说焦裕禄病倒了,曾几次利用到县里拉粮的机会想去看看他,但几次都没有找到。有一次他又到县委去问,有人告诉他说焦书记下乡去了,他只好失望地走出来。这一次他拉了八百斤粮食,车子非常重。走到县城北门外上一个高坡时,他走走停停累得浑身大汗,怎么也拉不上去。正在这时候,他忽然觉得车子一轻,一股很大的推力一直把他推上了坡顶。他连忙回过头来一看,不禁吃惊地叫道:“焦书记,是你呀!”焦裕禄猛抬头一看也笑着说:“呵呀,连备,我还没看出是你哩。”原来焦裕禄和县上几个同志骑着车子从乡下回县,看到他拉不上去,就一齐下车帮他推起来。

  王连备一把拉着焦裕禄,往路边一坐,说:“我正要来看你哩,听说你病了,好了没有?看你瘦成这样子,还帮我推车子……”

  焦裕禄说:“我没啥病,瘦是叫自然灾害欺负的,什么时候咱把自然灾害制伏了,我就会吃胖的。”说罢,哈哈大笑起来。停了一会儿,他又用责备的口吻对王连备说:“你身子没恢复好,为啥拉恁重的车?”

  两个人亲亲热热地谈了老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从这次以后,王连备再也没有看到过焦裕禄。

  这最后的一别,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寓意深刻的图画呵。一个共产党员、县委书记,受了党的委托,紧记着毛主席的教导,亲手把自己的阶级弟兄,一个个推上了高坡,送上了坦途!

  焦裕禄逝世的消息传来,王连备一家大小难过了好几天。以后,他就把对焦裕禄的怀念变成力量,全部用在劳动上。当年焦裕禄给他的那把铁锨,木把已经磨细了好多。每次当他攥住这把铁锨,他就想起了老焦。这个在旧社会经历过多少辛酸,被自然灾害拨拉了几个个儿的老贫农,用牙咬着嘴唇,一声不吭,一个劲儿地在挖河工地上挖呀挖呀。一双手崩了许多血口子,他还是一声不吭地挖呀,挖呀。

  这两年,土山寨大队翻了身,他全家日子好过了,有了新的棉衣,但他整天还是穿着当年焦裕禄救济他的那件旧棉袄。他说:“我穿着它打心眼里觉得暖和,觉得有劲。”我去访问他的那天,谈起这件棉袄,他说他要变个主意。他准备脱下来,把它拆洗缝补一下,放起来不穿了。他说:“人不在了,东西不能让它再没了。以后,啥时候看见它,啥时候就能想起共产党,焦书记对俺的好处。”

  几句朴素的话,表达了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呵!

  赵垛楼的老饲养员刘宗行,是焦裕禄到兰考以后,向全县推荐的第一个贫农英雄。灾情严重的一九六三年,村里一部分人到丰收区逃荒去了,把集体的七头牲口都撇给了他。他看见牲口那么瘦,心里很难过。他把牲口拉到家,拍着牲口说:“只要我死不了,你就死不了。”那时候,一无草,二无料,喂七头牲口能是容易的事吗?刘宗行全家八口人,每天出去拣树叶、挖草根不让牲口亏嘴。冬天,冻土坚硬,茅草根非常难挖,刘宗行的二女儿累得吐血,脚上手上的皮褪了一层又一层。他的三儿子是个瘸子,也天天爬在地上给牲口拔草。一个冬天,全家辛辛苦苦总共挖了十八万斤草根。牲口没有料,家里只剩下一百五十多斤红薯干,刘宗行每天抓一把喂牲口,等到他老伴发觉的时候,已经喂完了。他老伴问:“咱那些红薯干哩?”刘宗行说:“不是你吃啦?”他老伴顿时明白了,是老头子自己不舍得吃,拿去喂了牲口。她感动的流着泪,再也不问下去了。春天,青黄不接,牲口草没有了,刘宗行把一亩自留地里的好麦苗也全割下来喂了牲口。结果,七头牲口都保存下来了。

  有一天,焦裕禄来到他的饲养室里,拉着他的手,肩并肩坐在地铺上,请他介绍经验。他实打实地把自己喂牲口的经过和难处,给焦裕禄说了。焦裕禄眼里含着泪水听完了刘宗行的话,说:“你谈出了喂牲口的最重要的经验,我要带你到全县去做报告。”后来,焦裕禄又到刘宗行的饲养室来过几次,两个人从此变成了知心人。刘宗行每次到县上来总要去看看焦裕禄。他说:“只要能见见他,听他说说话,就觉得心上有劲。”有一次县上奖励劳模,焦裕禄问刘宗行想要什么?刘宗行说:“你给我一身皮袄,我也不稀罕;给我一辆架子车让我拉肥垫圈吧!”他这种处处为集体的精神,得到焦裕禄衷心的称赞。

  这两年,队上考虑他年纪大了,喂牲口的活太累,想让他休息,可是刘宗行坚决不肯,他说:“我要干到死,不说年纪。”

  离开兰考的前一天,我又特地到许贡庄去访问了贫农孙玉堂,这是焦裕禄生前一再表扬的贫农硬骨头中的代表人物。在灾荒最严重的岁月里,他曾离开过许贡庄到外地逃过荒,在焦裕禄的教育帮助下,他从一个灾民变成了抗灾斗争中的英雄。他第一次见到焦裕禄是在一次全县干部的集会上。当时焦裕禄说:“咱穷人在旧社会给地主扛长工,那时说咱没吃没喝,有理;现在,权是咱的,地是咱的,咱又不缺胳膊少腿,为啥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为这几句话,孙玉堂和生产队长宋保中,头抱头哭了半天。从此,他们领导社员烧窑卖砖,挖沟修田,决心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他们四次退回国家的救济粮,十几次退回国家的救济款,把公社送来的一粒粮、一分钱都让给了最困难的兄弟队。

  孙玉堂说:“当许贡庄硬着腰杆子站起来的时候,老焦又费了多少心血呵!许贡庄的贫下中农中,哪家的面缸,他没有看过?哪家的锅盖他没有揭过?有时是天亮,有时是黄昏,他在村边转来转去,只怕俺贫下中农受屈。”

  一九六三年冬天,孙玉堂在窑上烧砖,只穿了一件破夹袄,因为没有睡足过觉,两眼熬的通红。焦裕禄同志来到窑上,蹲在他跟前关切地问道:“国家救济你一件棉袄吧?你顶不住冷。”孙玉堂挺挺胸脯说:“黑里白里在窑上,不冷,我不要。”焦裕禄就喜欢他这种硬骨头精神,说他穷,穷得有志气!

  孙玉堂有一个坚强的性子,他深沉的感情,不大容易外露,但是提起焦裕禄来,仍免不了多次避过脸去偷偷地擦泪。许多人都说,焦裕禄生前为许贡庄操碎了心。现在,他的坟地正选在许贡庄的旁边,从坟地的高坡上,可以看到许贡庄贫下中农一片耀眼的新瓦房。正象孙玉堂所设想的那样:“让焦书记天天看着俺许贡庄的变化吧。”

  全兰考有一百四十九个大队,三十六万群众,我两次到兰考,所接触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极少数。兰考人民对党、对焦裕禄同志的深情,比山高,比海深,这里记述的几个故事,也不过是高山之一砾,沧海之一粟。

  焦裕禄同志的革命精神,不仅感动了兰考的干部和群众,而且越过高山大河,在全国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块光辉的样板。

  在县委停留的最后一天晚上,对着微弱的灯光,我拆看了第一批从全国各地寄到兰考的信件,那是一些多么激动人心的文字呵!人们用满腔的激情,和一颗颗火热而赤诚的心,向兰考党组织,向焦裕禄同志的战友和家属,倾诉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他们当中,有些人沉痛地检查了自己的缺点,下决心要向焦裕禄同志学习,有些人要求兰考县委能够允许他们到兰考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有些人怀着深沉的阶级感情关怀着兰考的群众,兰考的生产;有些人还不留姓名地为兰考的群众寄来了《毛泽东选集》或其他御寒的衣物。有一封来自吉林边远地区的信件,向县委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给我寄来兰考大地上的一撮沙土吧,焦裕禄同志曾为它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要把它当作鞭策自己的力量!”另一封信上,一个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志,坦率地叙述了他过去如何不安心工作的情况,看了焦裕禄事迹以后,他在信的末尾,用鲜血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决心干一辈子!”

  读着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件,我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透过一张张信纸,我深深地感觉到我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激情和巨大的战斗力量。是什么,使这些素不相识的人亲如骨肉?是什么,把这些山南海北的人,在感情上紧紧地溶合在一起?它不是别的,是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理想;是焦裕禄的革命精神;归根结蒂,是光辉的毛泽东思想。

  当我再一次告别兰考,回到郑州的时候,骤然大雪弥漫,气温下降到零下十一、二度。广播里传来江苏、安徽的消息。那里的广大干部,冒着风雪,踏着焦禄裕的脚印,走进贫下中农的门坎,问寒问暖,解决群众的困难去了。新闻虽然十分简短,但它反映了一个可喜的趋向:一个焦裕禄不幸逝世了,成千上万个焦裕禄,成千上万个毛主席的好学生,必将不断涌现,不断成长。我想:这就是当代我国可以在全世界引以自豪的最大的特色。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