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爱心助学大使丛飞
 
2006年,当37岁的丛飞走到人生尽头时,他那刻入骨髓里的志愿奉献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生前,丛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都会先亮出义工“名片”。在这样一张名片的背后是他的11年,是300多场公益演出,3600小时义务服务,300多万元的捐款捐物,这一切让183名贫困山区的儿童看到了求学的希望。

  丛飞

  相爱相恋一年、病床守候一年,和丛飞在一起的时光短暂,却衬得起大爱的永恒。

  邢丹以小女人的角色走进丛飞的生活,沉浸在全身心依赖丈夫的幸福感中。当丛飞被癌症击倒,身怀六甲的她反而成为了丈夫的避风港,将坚强做到极致,转换在一瞬间。

  当你还在为这样一个女子的坎坷惋惜时,她却正眨着灵动的眼睛,微笑着回忆和丛飞的一切,痛苦与快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抱怨命运的不公。因为这是丛飞临终的嘱咐,要微笑着面对,“我喜欢梳理过去,回忆自己面对每一件事的做法,好的记住,错的改掉。”看得出丛飞的价值观在她身上的延续。

  ■歌手丛飞

  为感恩而回报

  为慈善而艺术

  命运安排丛飞在1994年2月以歌手的身份与慈善结缘,不想此缘今生未了。他在台上演出,看着下面成都的失学儿童,心里涌动着的,是对十几年前自身命运的感慨。丛飞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尝到了太多食不果腹、衣不避寒的滋味,小小年纪被迫做小生意挣学费,但还是没能完成初中学业,15岁失学。于是他把兜里的2400元当场掏空给了孩子。“我知道渴望求学又被拒之门外的滋味。”这就是他裸捐壮举的萌芽。

  当丛飞凭自己的能力过上富足日子的时候,他没有忘记每一个帮助过他的恩人——给他买两个热包子、披上一件新棉袄的小学班主任,用一个月的工资600元、供了他两个月盒饭、助他在广东拿到第一个歌手荣誉的陌生姑娘。那是广东省歌手大奖赛,丛飞以流浪汉样的打扮在门前徘徊,想报名没有钱,迎宾的小姐被他的歌声感动,倾囊相助,自此,丛飞有了在广东的第一套演出服。

  “谁有我捐得多!我是英雄!”十几年后,在患胃癌入院的第八十天,丛飞操着被癌细胞挤压得沙哑的嗓音,在病房里录制《艺术人生》节目,他拍拍胸脯跷起拇指,回味那一刻的激动。

  从那天起,他踏上了一条扶贫济弱的单行线,不允许自己走回头路,将一场接一场的演出收入,输送给大山中挣扎在失学边缘的孩子。

  “我喜欢鲜花和掌声,我喜欢被众人关注的感觉。”每做出一次义举,感恩的泪水和话语会让他感到满足,敬佩和关注更坚定下一次行动的决心。他并不回避追逐名利的话题,“出名有什么不好,出好名总强过出坏名、不出名。”

  当丛飞获得“慈善音乐家”以及“爱心大使”等称号后,恩师郭颂题字勉励丛飞:“为你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而欣慰自豪,希望你能做一辈子好事,做一个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单纯从商业角度评判,在几万名以歌手身份在广东淘金的人中,从底层打拼出来的丛飞,那时还是与影响力和知名度着不上边的演员。可是十多年间他总共捐出的300万元,足够将自己精美“包装”一番后送到市场上获取数倍回报。

  实际上他在唯一的谋生手段上花的钱少得可怜,直到家产全部捐空,他只有一套白色的演出服,几件简单的演出道具。

  ■义工丛飞

  责任就在肩上

  唯一的选择就是扛

  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务服务时间累计3600小时,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元,先后资助贵州、湖南、四川等贫困山区的贫困儿童183名。丛飞用11年的光阴,书写下这段传奇履历。

  刘家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跟拍丛飞外出演出、下乡资助,日常生活,积累影像素材100多个小时。“每个知道丛飞故事的人,难免首先要替他找一个不要命做好事的理由,其实是要找一个说服自己相信丛飞、理解他那份高尚的理由。”

  “在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靠打拼出人头地的血液,但‘三无’(无深圳户口、无固定工作、无固定收入)人员,还是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的。”所以刘家增在尝试和丛飞的第一次交心时,就问出了切中要害的问题,“你老实告诉老哥,你这样到底是为什么?工作、房子、还是户口?”“我没有什么目的。”“别跟我瞎扯好不好!”“真的没有,让我上去唱,大家愿意听我唱歌,我就心满意足了。”

  “怎么可能把送钱当常事?我看你到底能坚持多久。”最后这句话刘家增并没有说出口,等着看丛飞的笑话。当他举起摄像机对准丛飞,全方位持续的观察让他完成了对这个“怪人”从反感到钦佩的彻底转变,也帮他得到了可能连丛飞本人最初也不知道的答案——如果说,他不计成本和回报的善举,开始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歌手换取鲜花和掌声的方式,那么后来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和一份责任。

  在加入深圳市义工联、拥有了“2478”这个义工编号之后,丛飞义演的频度更加密集。1998年,深圳团市委成立帮困救弱基金会,号召广大团员青年义捐。丛飞找到团市委领导,要求参加义演,一演就是7场,从沙头角到宝安,从蛇口到龙岗,几乎所有的人都累得不行,丛飞却精神充沛得像“打了鸡血”。

  从1999年开始,丛飞6次到贵州山区为贫困学生送学费。2003年5月底,“非典”让演艺行当被迫“歇业”,丛飞自掏车旅费去北京小汤山为360名抗“非典”一线医护人员送去真挚的慰问。老刘从媒体上看到,丛飞居然跨过黄色生命线和那些战斗在“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拥抱握手致意。

  如果说,丛飞的慈善之举是十多年如一日,那么在2004年他再次赴黔帮贫助学之行则有些不同,同行的多了新婚妻子邢丹。这个习惯了潇洒生活的空姐,第一次走进大山,见到丛飞那些破衣烂衫的“儿女”,才发现自己该更认真地认识身边的这个男人。“丛飞哭,孩子们哭,我也哭。”因为那天的抱头痛哭,邢丹能够理解,在丛飞倒下前,接受他资助的孩子是如何无限制的累积到“178”这个庞大的数字的,“孩子们太穷了,有了承诺,责任就在肩上,在心里,对丛飞这样一个男人,唯一的选择就是扛。”

  2005年1月,出现吐血状况已经数月,丛飞仍然抱病参加了为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1.5万元治病的钱也捐了出去。走下舞台的那一刻,他突然大口吐血,继而晕倒,结束了在舞台上的谢幕之作。

  ■病人丛飞

  我将自己送上天梯

  上去却下不来

  丛飞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仅中央电视台就派出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面对面》等12个节目组采访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纷纷派记者来深圳采访他。共青团深圳市委作出“向和谐深圳爱心楷模丛飞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共青团员、义工组织和青年向爱心大使丛飞学习。他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楷模”。

  十几年的默默奉献终于换来了渴望已久的肯定,但遗憾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他被诊断患上胃癌之后。“有些伤心,但不后悔。”他的心里话被媒体当成了大标题。有人会为丛飞不平,“如果不是他就要死了,谁会来关注这样一个人?”然而丛飞的光芒没有在躺在病床上的那天就此湮灭,反而愈加灿烂明亮。

  每天晚上躺在病床上,夜深人静时,看着日夜陪伴身边的妻子挺着大肚子,他会万念俱灰地想到“我完了”。让他内心日夜纠结的事情很多,病倒了没有收入,孩子们下学期的学费怎么办?作为一个歌手,声音如果不能恢复,今后拿什么资助孩子?邢丹记得丈夫在病床上肆意挥洒感情时的一句话:“我将自己送上了天梯,上去后却下不来,真是无力再往上走,也没有下梯之路。”

  可是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他又是一个精神强大的丛飞。“极端”到让身边的人忍无可忍的地步,却没有人能拗过他的意。抢在第四次化疗之前,他去了一趟长期资助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送学费,打扮成个弯腰驼背的老太太,学赵本山唱《小草》。这个以往最逗笑的节目,台下的孩子们都是含着泪看完的,因为丛飞的嗓子是根本沙哑的发不出声。老者笨拙迟缓的步态不必故意模仿,短短几分钟的台上时间,他的双腿一直在抖,完成了“绝唱”。

  2005年10月,迈过了最长半年的大限,生命每延长一天,都是额外的恩赐。他并没有安分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日子,“坐飞机赶场,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的访问一个接一个。”对媒体,丛飞尽量做到来者不拒,撑不住的时候靠吗啡顶着,理由是“不能让人家觉得咱出名了架子就大”。邢丹的劝阻只能管得了一时一事,刘家增对他大发脾气:“就算是‘月球电视台’采访,你也不该去!”

  身板干瘦,却精神焕发,丛飞出现在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现场,留下最后一刻辉煌。他亮出的仍然是嘹亮的男声,几乎让人相信,晚期癌症的病魔,也许真的能在他高尚的品格面前屈服。而邢丹知道,这实际上只是一轮化疗之后的短暂好转。2006年接受过最后一次访问,回到深圳的丛飞再也离不开病床。

  一直担心无缘相见的小女儿,和他在这个世上最终有缘擦肩,相遇半载;自己的17万元负债由人代为偿还,卸下了家人的包袱;他承诺资助的孩子也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新的托付。

  每一件事都有了完满的结局,除了丛飞提早停步的人生。

  时代影响

  无论走到哪里 他都要先亮出义工“名片”

  “我叫丛飞,来自深圳,义工编码是2478。能对社会有所奉献,能对他人有所帮助,我感到很快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丛飞都会先亮出义工“名片”。

  丛飞追逐,但不迷失。他本应是最浮躁的那个群体的代表,但最终却能将他的一生归结到一名义工单纯的奉献精神。

  由丛飞自己作词的歌曲《愿你幸福》能读出他的美好:“我是你过河的桥,我是你乘凉的树,我是你风尘仆仆那间歇脚的屋,只要你快乐,只要你幸福,只要你圆上好梦,我就不辛苦。只要你开心,只要你如意,只要你回头一笑,我就很知足。”

  当2006年37岁的丛飞走到人生的尽头时,他那已刻入骨髓里的志愿奉献精神成为了他独特的魅力,由近及远,辐射着亲人、朋友、陌生人,“丛飞精神”在它的诞生地深圳、乃至全国,久久回荡。

  1990年,深圳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义工联,丛飞在世时,同为组织一员者超过13万人。物质追求和义务奉献,两种意识在这个城市和谐共存。

  以“丛飞”命名的出租车队,每年免费接送学生参加高考;“丛飞爱心基金”还在继续帮助着学习成绩优异的贫困孩子。邢丹听到电视上普通的打工仔说,“丛飞大哥做了那么多事儿,我献这点儿血算什么”,眼里就会流出泪来。

  告别了丛飞的刘家增,开始了新的旅程。“让喜欢丛飞的人做点事,不喜欢丛飞的人重新认识他”,带着这样的使命,老刘自费走遍全国开讲座,宣传他认识的丛飞,“丛飞做了10年善事,帮助了183个孩子,用尽300多万元家资。听过丛飞故事的人,即使只出一块钱,做一件好事,我的工作就没有白做。”

  需要说明的是,义工是源自香港的说法,我们更熟悉的是另外一个名词:志愿者。在2008年的大悲大喜中,国人和世界共同见证中国志愿者群体的蓬勃壮大,尽管丛飞已经离去,但,我们知道,他越来越不孤单。

  光阴的故事

  生前做人干净 死后角膜也特别干净

  1992年,从全国涌向广东淘金追梦的滚滚洪流中,有个叫张崇的东北小伙。如果不是他自己的坚持,一个农村娃的音乐天赋难免早早淹没在奔波生计的压力之下。他在家乡银行从保安干到了出纳,父亲给他谋的这份差却没有留住他的心。在沈阳音乐学院接受两年的学习生活后,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只身来到遥远的南方。

  1993年8月28日,张崇把7个沙发背上6层楼之后,累得晕倒在草地上。待醒过来时,他给自己起了“丛飞”这个名字,取意“从草丛中腾飞”。并用之后13年的生命证明,他对得起这份绝境重生的决心。

  和每个赶潮的“草根”一样,凭着初来乍到的冲劲和卧薪尝胆的韧劲,他睡桥洞干粗活,吃尽苦头,终于以歌手的身份打下了一片天地。

  精神追求帮他走得更远。“我不能成就整个世界,却可以尽我所能成就一些孩子。”在深圳生活的11年中,他用生命诠释了“义工”二字的广阔内涵。作为歌手,捐款从最初英雄主义的“炫耀”,渐渐变成习惯并融入他的生活方式。帮更多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给山里的孩子交学费,是他演出挣钱的第一目的。

  2005年4月22日,丛飞因严重胃溃疡入院继而查出胃癌,外科手术打开腹腔后发现已没有希望,连他自己也以为就这样默默地结束一生,直到《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蜂拥而至,丛飞跃入大众的视线。时年7月,他在病床上接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证书,并获得“当代青年楷模”的赞誉,因为“义工”身份赢得的奖状已挂满了他的小屋。

  2006年4月20日,丛飞走完短暂而精彩的一生。至此,他为各地贫困学生、残疾人捐款超过300万。而丛飞的家却是一间不到60平米的房子,没有车和存款。

  他的角膜帮助5个人重拾光明,为他取角膜的医生说,生前做人干净的人,死后角膜也特别的干净。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