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魏青刚
 
2003年春节,魏青刚从美丽的杭州回到老家固始县武庙集乡钱老楼村。眼前破旧的茅屋,生活拮据的父母,没有艳丽衣装的妹妹,这种无声的画面,都在阐述一种现象:老家尚未摆脱贫穷。尽管朴实的爸妈从不在儿子面前哭穷,懂事的两个妹妹也从不向哥哥伸手要钱。但是,魏青刚明白,已经27岁的男子汉当然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有责任去修盖破旧的茅屋,去改善父母的生活,去为妹妹的青春增光添彩。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虽然这些年在杭州打工挣了些钱,但那毕竟满足不了眼前这么多的开销。正是这时,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纷纷回家了,一年也只有这个时间,飞往天南海北的农民工方有机会在家乡团聚、交流、沟通,带来四面八方的信息。

“青刚,过了年去青岛吧,那里装修的活多得很,保准叫你干不完。”一个在青岛闯荡了十几年的老乡很诚恳地邀他。

“那里的人好处吗?”青刚从没去过那地方,不无忧虑地问。

“好处,山东人义气得很,只要你对得住他,人家就不会外待咱。再说,听你说你都能单独接活了,这更好,你到了那,我叫你直接接活,直接从发包工程的老板手里结账,只要你把活儿做得漂亮,保你有挣不完的钱。”

就这么简单,这年春节过后,魏青刚随老乡闯青岛了。青岛果然有用武之地,对魏青刚来说,就像鱼儿游入了浩瀚的大海。这里新的大厦楼房如雨后春笋,一片又一片地冒出来,魏青刚凭他在杭州练就的装修技术,加上为人诚实、诚信和义气,名声很快传遍周围。是的,魏青刚做的活儿就是他的广告词,做过的楼房就是形象的广告牌,时间愈久,广告牌分布得愈广,广告词也愈加深入人心。

魏青刚只是觉得,活儿太多了,眼前正干的七层楼一个单元尚未完工,主动找上门请他接活的人就来了,越是这样,他越是把活儿干得特认真。有时候,实在腾不出手,就推掉主动上门送来的挣钱机会。他反对“萝卜快了不洗泥”,更反对见钱眼开的做法。萝卜越快,越是要洗干净。他明白,正是你的萝卜干净,才快得起来。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你不再为萝卜洗泥,用不了多久,坏名声出去了,你的萝卜肯定没人要了。可是,魏青刚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多挣些钱,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更明白自己在家中的顶梁柱作用,他从没有忘记,爸妈对自己的希望,两个妹妹对自己的期盼,自己必须要挣到钱,才不辜负家人的重托。怎么办?只能向自身的潜力做工作了。咋办?加班、加点。他没有星期假日,不分上班下班,别人一年过365天,一年之中要享用公休假日,双休假日,仅这些时日可不少呢,他却一天也不享用,别人工作日是八个小时,他却干到12个小时。

是啊!他是在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地劳作啊!当然,有一种动力在支撑着他,使他不知疲倦地一往前行,那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价值,干一天,就有100多元的进项,100多元积蓄得多了,家中的老茅屋就能翻新,爸妈手中就有零花钱,两个小妹妹就可以添件花衣时装什么的,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能看到父母的惬意,看到妹妹的微笑,看到家园的改善……也是为了这种目的,魏青刚自己从不舍得买件新衣,从不下饭馆酒店用餐,更不去娱乐场所休息休闲,他以为,那是浪费光阴,他要把一个钟点,乃至一分钟掰成两半使用啊!

暴风雨降临的时刻

魏青刚终于有了休息的时候。是2005年8月5日,强劲的9号台风“麦莎”来了,气象部门警示青岛人,做好对台风的应战,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保护好各种设施和财产是当下重中之重。所有的工地都封闭起来,正在做的工程暂停下来。

这时候,魏青刚正只身一人,在接活不久的麒麟山庄一个七层楼房单元干活,知悉台风惊报后的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舍弃手中的活儿,开始休息了。平时,哪里有这样的奢侈,大白天躺在房间里睡大觉,整整三天,从8月5日到8月7日,台风在青岛大地肆虐,还不时伴着暴雨,青岛在接受着暴风雨的洗礼,魏青刚的心儿随着暴风雨的肆虐狂嚎,一时紧张,一时松弛,更多的还是担忧。三天中,他一直怀着一个期望,台风快快停下吧,暴雨该歇息歇息了,让工地恢复正常吧,我要干活……

是的,再强烈的暴风雨也有终止的时候。8月8日,台风慢慢离去,午后,雨也渐渐停下,在屋里憋了三天的魏青刚溜到海边,他想散散心。平时,虽然工地距海滨近在咫尺,他却不舍得去看一眼美丽的大海,心疼时间啊,有那种欣赏风景的时光,何不多做一点装修活儿呢。魏青刚就是这样,来青岛打工两年多了,却没有到海边游逛浏览过。

这是个特殊的时间,是“麦莎”台风刚刚离去,大雨又开始收敛的时间。这时候的人,就有了一种兴奋,有了亲密大自然的欲望。自然,看海的人渐渐涌过来。下午四时多,魏青刚散步来到附近的海滨广场,他站在防浪堤坝上举目眺望,在青岛两年多了,他竟然才发现,这里的景色是如此迷人,蓝色的大海与蔚蓝的天空相接相连,展现出一幅沧沧茫茫,雄浑浩瀚的画卷,多么壮阔,又多么诱人。他信步向前走去,愈走距大海愈近。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一排又一排滔天的巨浪,汹涌澎湃地冲向岸畔,一浪过后,又一浪追逐过来,那气势,确有天翻地覆之力。生在中原内地的魏青刚,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海景,且是身临其境。他陶醉了,看着大海。他想,倘若自己挣的钱真的多起来,一定让父母,还有两个小妹,一道来青岛,来这海滨看看海,在老家,在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两个小妹妹连县城都很难去的,至于信阳市,还有省里那么多城镇,那么多旅游景点,爸爸妈妈,妹妹们都没有去过啊!不是他们压根对看景没有兴趣,是没钱啊!有了钱,谁不喜欢旅游啊……全神贯注看海的魏青刚,此刻浮想联翩,想入非非。他第一次领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人们除了吃饭、穿衣,还有欣赏美景的享受,真美呀……

此时,随着一声巨浪冲击的响声,“有人落水了!”的惊叫声突从天降。寻声望去,果然,一个女青年被海浪卷进水中,距他仅几米远。

干了半天,工头过来了,看看工地的水泥,觉得不大对劲儿,问他,你兑了多少水泥?答曰:“兑了一车,这样弄出的混凝土结实。”他还理直气壮地补充说。

谁知,工头生气了,气得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沉默了一阵,工头终于发话了:

“你别干了,下午就走人,我用不起你这样的工人,你浪费了我一半的料啊!”

魏青刚哪里想得到,自己的好心却没换来好报,工头反将自己辞退了。

中午连饭也没顾得吃,不,不是没空儿吃饭,是吃不下,一个大活人,没了活干,在这个大都市,咋活下去啊,不说别的,人家不叫在工地干活了,连住的工棚都进不去啊!晚上总不能睡在马路上。

突然,他想起有个老乡在杭州打工,那老乡曾跟他说过,杭州的活儿好找,只要肯卖力气,不缺活干,想到这,他找工头结了账,就奔长途汽车站直驱杭州。

好心有了好报

杭州也是个不小的城市,21岁的魏青刚到了这里,想得很简单,老乡就在杭州工地,那本是很好找到的。可是,来到杭州,方知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老乡留下地址的那个工地早已人走楼空,又不知去询问哪个部门,哪个人,这工地上的人们往哪里去了?他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问,一个劲儿地找,三天过去了,老乡依然没有踪影。他开始在马路徘徊、观望、寻觅,期望奇迹出现,梦想老乡突然降落眼前。他甚至有点神经质了,看见个头大致与老乡一般胖瘦高低的男人,就以为是老乡,就往人家跟前奔去,到跟前一看,又使他大失所望,唉!这可怎么办?他真的发愁了……

突然,一辆飞快的摩托车从他身边冲过,车子挂住了他背的大编织袋,编织袋里装着他的被褥家什,编织袋被摩托车挂了一个大口子,他提袋子的手也被挂破了,血慢慢滴出来。骑摩托的人支好了车子,走过来,关心地说,“手破了,真对不起。”他说:“没啥,就破了点皮。”

“要么,去医院看看吧,别感染了。”那骑摩托的人诚恳地说。

“别了,在工地干活,碰破皮是常事,没事哩,你忙你的吧。”

“真没事嘛,要没事,我还有别的事要办呢。”

“好吧,你去办事吧,我真没事。”

那人发动起摩托,扬长而去。车子飞出100多米,突然又拐回来了,那人停好摩托,问魏青刚:“你是找活干的吧?”也许他看出来了,魏青刚的大编织袋,还有一身灰不溜秋的衣装,小平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活生生的一幅民工画像。

“是啊,是啊,找了三天,就是找不到活啊!”

“你有什么手艺吗?”

“没有。”

“你会什么?不一定是手艺,如,泥墙啊,装修啊。”

“不会,也没干过。”魏青刚实事求是,有啥说啥。

“不会也没关系,可以学吗?跟我来吧,我教你干活。”

魏青刚遵照那人指示,坐在摩托车后座上,那人又说,如今你这样实在的人也少啊!以后你就跟我吧,我不会亏待老实人的……

就是这样奇怪,在偌大的杭州市找不到老乡,实际是在找活儿干,活儿却从天而降,就像天上掉下了馅饼。从这一天开始,魏青刚再也没因找不到活儿困惑了,从这一天起,他有了永远干不完的活儿。自然,也有了日益见涨的工资,真是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不能见利忘义

魏青刚为人实在、诚恳,老板对他也越发信任。从开始手掰手地教他干装修,每日5元生活费,待学了47天后,能干活了,马上将日工资升为45元。魏青刚干得越来越卖劲,那老板索性放手,把一大摊子事务都交他处理,而且让他直接与发包工程的大老板面对面谈事,自己常常到另外的工地料理事务(这个老板同时有几个工地)。发包工程的大老板也相中了魏青刚,实际上,一个人是诚实,还是虚伪;是诚信,还是狡诈;是只认钱,还是讲仁义,只要一接触,就能切身感觉到的。大老板想,若能将工程直接发包给魏青刚,那该多好,况且,如今夹在中间的这个老板,早已变成二传手了,他只是从中拿取利益,并没干啥实事。这人揽的工程又多,哪里能专心干自己发包的活,这些时间,自己发包的工程,全靠魏青刚了。看到眼下的现状,大老板就开诚布公地对魏青刚说:

“这样吧,以后我的工程就直接发包给你了,你直接从我这里结账领钱,这样做我也放心,效率还高,不会因为找不到他(指魏青刚的老板)影响咱俩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这样一变,你挣的钱要比现在翻好几番哩……”

一听这话,魏青刚有点受宠若惊,这不是自己也成了老板了么。接下来又一想,这样做行吗?对吗?自己可是在最困难时获得人家帮助的啊!要不是人家教会自己,把自己领进这个装修活儿的门,自己哪里会有今天?我怎么能端掉恩人的饭碗?只是停了片刻,他果断地对大老板说:“谢谢你的好意,我实在不能做那种事,我压根就是人家带出来的人,咋能忘恩负义呢……”

这事发生在1999年,是魏青刚跟杭州老板干装修一年多之后的日子里。

魏青刚就是这样的实在,诚信。他跟这个老板在杭州一直干到2002年。

只身闯青岛

2003年春节,魏青刚从美丽的杭州回到老家固始县武庙集乡钱老楼村。眼前破旧的茅屋,生活拮据的父母,没有艳丽衣装的妹妹,这种无声的画面,都在阐述一种现象:老家尚未摆脱贫穷。尽管朴实的爸妈从不在儿子面前哭穷,懂事的两个妹妹也从不向哥哥伸手要钱。但是,魏青刚明白,已经27岁的男子汉当然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有责任去修盖破旧的茅屋,去改善父母的生活,去为妹妹的青春增光添彩。当然,这一切都需要钱,虽然这些年在杭州打工挣了些钱,但那毕竟满足不了眼前这么多的开销。正是这时,在外打工的乡亲们纷纷回家了,一年也只有这个时间,飞往天南海北的农民工方有机会在家乡团聚、交流、沟通,带来四面八方的信息。

“青刚,过了年去青岛吧,那里装修的活多得很,保准叫你干不完。”一个在青岛闯荡了十几年的老乡很诚恳地邀他。

“那里的人好处吗?”青刚从没去过那地方,不无忧虑地问。

“好处,山东人义气得很,只要你对得住他,人家就不会外待咱。再说,听你说你都能单独接活了,这更好,你到了那,我叫你直接接活,直接从发包工程的老板手里结账,只要你把活儿做得漂亮,保你有挣不完的钱。”

就这么简单,这年春节过后,魏青刚随老乡闯青岛了。青岛果然有用武之地,对魏青刚来说,就像鱼儿游入了浩瀚的大海。这里新的大厦楼房如雨后春笋,一片又一片地冒出来,魏青刚凭他在杭州练就的装修技术,加上为人诚实、诚信和义气,名声很快传遍周围。是的,魏青刚做的活儿就是他的广告词,做过的楼房就是形象的广告牌,时间愈久,广告牌分布得愈广,广告词也愈加深入人心。

魏青刚只是觉得,活儿太多了,眼前正干的七层楼一个单元尚未完工,主动找上门请他接活的人就来了,越是这样,他越是把活儿干得特认真。有时候,实在腾不出手,就推掉主动上门送来的挣钱机会。他反对“萝卜快了不洗泥”,更反对见钱眼开的做法。萝卜越快,越是要洗干净。他明白,正是你的萝卜干净,才快得起来。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你不再为萝卜洗泥,用不了多久,坏名声出去了,你的萝卜肯定没人要了。可是,魏青刚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多挣些钱,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更明白自己在家中的顶梁柱作用,他从没有忘记,爸妈对自己的希望,两个妹妹对自己的期盼,自己必须要挣到钱,才不辜负家人的重托。怎么办?只能向自身的潜力做工作了。咋办?加班、加点。他没有星期假日,不分上班下班,别人一年过365天,一年之中要享用公休假日,双休假日,仅这些时日可不少呢,他却一天也不享用,别人工作日是八个小时,他却干到12个小时。

是啊!他是在日复一日,夜以继日地劳作啊!当然,有一种动力在支撑着他,使他不知疲倦地一往前行,那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价值,干一天,就有100多元的进项,100多元积蓄得多了,家中的老茅屋就能翻新,爸妈手中就有零花钱,两个小妹妹就可以添件花衣时装什么的,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光,能看到父母的惬意,看到妹妹的微笑,看到家园的改善……也是为了这种目的,魏青刚自己从不舍得买件新衣,从不下饭馆酒店用餐,更不去娱乐场所休息休闲,他以为,那是浪费光阴,他要把一个钟点,乃至一分钟掰成两半使用啊!

暴风雨降临的时刻

魏青刚终于有了休息的时候。是2005年8月5日,强劲的9号台风“麦莎”来了,气象部门警示青岛人,做好对台风的应战,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保护好各种设施和财产是当下重中之重。所有的工地都封闭起来,正在做的工程暂停下来。

这时候,魏青刚正只身一人,在接活不久的麒麟山庄一个七层楼房单元干活,知悉台风惊报后的他,不得不“忍痛割爱”,舍弃手中的活儿,开始休息了。平时,哪里有这样的奢侈,大白天躺在房间里睡大觉,整整三天,从8月5日到8月7日,台风在青岛大地肆虐,还不时伴着暴雨,青岛在接受着暴风雨的洗礼,魏青刚的心儿随着暴风雨的肆虐狂嚎,一时紧张,一时松弛,更多的还是担忧。三天中,他一直怀着一个期望,台风快快停下吧,暴雨该歇息歇息了,让工地恢复正常吧,我要干活……

是的,再强烈的暴风雨也有终止的时候。8月8日,台风慢慢离去,午后,雨也渐渐停下,在屋里憋了三天的魏青刚溜到海边,他想散散心。平时,虽然工地距海滨近在咫尺,他却不舍得去看一眼美丽的大海,心疼时间啊,有那种欣赏风景的时光,何不多做一点装修活儿呢。魏青刚就是这样,来青岛打工两年多了,却没有到海边游逛浏览过。

这是个特殊的时间,是“麦莎”台风刚刚离去,大雨又开始收敛的时间。这时候的人,就有了一种兴奋,有了亲密大自然的欲望。自然,看海的人渐渐涌过来。下午四时多,魏青刚散步来到附近的海滨广场,他站在防浪堤坝上举目眺望,在青岛两年多了,他竟然才发现,这里的景色是如此迷人,蓝色的大海与蔚蓝的天空相接相连,展现出一幅沧沧茫茫,雄浑浩瀚的画卷,多么壮阔,又多么诱人。他信步向前走去,愈走距大海愈近。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一排又一排滔天的巨浪,汹涌澎湃地冲向岸畔,一浪过后,又一浪追逐过来,那气势,确有天翻地覆之力。生在中原内地的魏青刚,平生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的海景,且是身临其境。他陶醉了,看着大海。他想,倘若自己挣的钱真的多起来,一定让父母,还有两个小妹,一道来青岛,来这海滨看看海,在老家,在固始县的钱老楼村,两个小妹妹连县城都很难去的,至于信阳市,还有省里那么多城镇,那么多旅游景点,爸爸妈妈,妹妹们都没有去过啊!不是他们压根对看景没有兴趣,是没钱啊!有了钱,谁不喜欢旅游啊……全神贯注看海的魏青刚,此刻浮想联翩,想入非非。他第一次领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人们除了吃饭、穿衣,还有欣赏美景的享受,真美呀……

此时,随着一声巨浪冲击的响声,“有人落水了!”的惊叫声突从天降。寻声望去,果然,一个女青年被海浪卷进水中,距他仅几米远。

说时迟,那时快,魏青刚出于自己做人的规则,还有朴素的为人良知,他下意识地踢去鞋子,连衣服都没有脱下,就闪电般地一个鱼跃跳入汹涌的海水,奋力向落水的女青年游去。也是他跳得及时,方位又准,加之平时水性不错,很小的时候,魏青刚就学会游泳,尽管那游姿并不规范,但是速度和耐力还是有的。在距岸畔几米远的地方,他紧紧拉住了她的手,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女青年,在魏青刚的救护下,被带到了海畔,魏青刚的心房有了兴奋,终于救到了人,他想赶紧把人送上岸,更期盼有人来接应一下,然而,遗憾的是,海岸太陡太高,修的护坡又很滑,致使救人至岸边的魏青刚无法攀登上岸,就在这时,一个无情的海浪劈头盖脑袭来,重重地砸着他的脑门,扑向他的全身,直砸得魏青刚晕头转向,气都出不匀了,他被击下了海面,至少有1分钟时间失去了知觉,不知啥时刻,那个女青年离开了他。这时间,魏青刚浑身乏力,简直要被海水吞没了,更要命的是两眼被海水渍得钻心地疼,什么也看不见了,这还怎么救人?连人漂在哪个方位都辨别不清啊。还有,又冷又咸的海水,浸袭着他的肌肤,尽管时值初秋,海水却格外的凉,也许是台风刚刚过去的缘故,气温很低很低,他没多想,赶紧爬上岸,好看清溺水人漂在哪里,以便再次下水救人。他上岸了,这时候,边防派出所的干警已接到报警,带着救生衣赶来,正在海岸上策划如何救人。

魏青刚用手背抹拉一下疼痛的双眼,方看清岸畔有了救生衣,他二话没说,只是迅速地脱去湿漉漉的衣衫,就去穿那救生衣,似乎那救生衣就是专为自己准备的。这时,岸上的人愈来愈多,呼喊声和着指手画脚的动作,乱成一片。

“快看!快看!就在那里——”许多人异口同声地指向一处,那地方果然有那个落水的女青年,距岸畔至少有10米之远,魏青刚二话没说,“扑通”一声,第二次下海了,径直向那个目标游去,一米、两米、三米……十多米,到了。可是,目标却不见了,落水的女青年被猖狂的恶浪卷走了,漂到哪里?连岸上的人也看不清了,看不见了,单枪匹马的魏青刚只身在海里翻腾、寻找,企图发现目标。同时,他还得与海水搏斗,还要与惊涛骇浪较量“心劲”。这的确难为他了,他觉得孤独,觉得力不从心,觉得缺少帮助,只是一个人在东寻西摸,南征北战。此刻,已没了任何指挥,实际上是无法指挥,岸上人虽然众多,已聚集200名了,可是,远水不解近渴啊!他们哪里插得上手,又看不见目标所在,怎么指挥正与海涛拼搏的魏青刚。更遗憾的是,连个水镜也没有,虽然身着救生衣,眼睛却不敢睁大多看一下四方,唉!没办法,这事对魏青刚,确实是生平第一次,在大海里游泳,在大海里救人,都是第一次。他当然没有经验,但是他有的是勇气。有人讲,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没经验嘛。可是,眼下第一次在大海中救人的魏青刚,连块石头也摸不着啊,难怪他没有摸到目标,在海水中游了十多分钟的他,又一次爬上了海岸。他的上岸,不是放弃救助,而是怕犯了方向性错误,如果他扑救的方向与那女青年漂去的方向相反,岂不是徒劳无功,也只有上到岸畔,方可辨明正确的救助方位。

上了岸的魏青刚,两眼什么也看不清了,只是觉得眼珠子生疼生疼的,天气越发地冷,海风强劲地吹过来,使他本来已累得够呛的身体,瞬间就要垮下去了。是的,这时刻,只要稍稍松一口气,说一声,我不行了,在海水里扑腾半个钟点了,气力已透支了……这是真话,这是实事,没人会埋怨他,也不会怪他为啥不再下去救人,为啥不把人救上来。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然而,魏青刚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知道,倘若这时候,自己只要稍稍松一口气,身体立马会瘫在海滨,浑身会没一点气力,别说再下水救人,连走回去的体力也没有了。是的,人就是靠一种精神,俗话说,气可鼓而不可泄。只要精神不倒,人就不会倒,只要打起精神,就能继续下水救人。

这时间,岸上的人呼喊起来:“看见了,看见了,就在那儿!”只见一个巨浪,将落水的女青年高高地抛了起来……

“扑通”一声,魏青刚第三次跳进汹涌的波涛之中,朝着刚发现的目标游去,那地方,距岸畔足足有50米之遥。此刻,岸上的民警和群众牢牢地拉着系住救生圈的绳子,防止魏青刚被海水吞噬。

魏青刚不顾一切地朝目标游去,一米、二米、五米、十米……风大浪高,海涛无情,一个接一个的浪头冲击着拼命前游的勇士,每往前移动一米,都是一次生死的较量,每走过一秒时光,都是生还与死神的拼搏。若是风平浪静的明丽时光,这种游程对魏青刚不算什么,可是,眼下不行,50多米的距离,他竟游了足足20多分钟,不是他不想快点到达,是实在快不起来,是风和浪营造的阻力太大了,还有,身单力薄的魏青刚的气力已用尽了,不,是超负荷了,透支后的身体哪里会听从大脑的指挥。然而,这20多分钟的时光,倔强又顽强的魏青刚是在分分秒秒激励自己,“到了——到了,就要到了,一定要拉住她,拉回她,一定——马上就拉住了,拉住她了——”这50多米的距离,似乎是人生的整个历程,每每向前移动一米,就是远离死神一米,每每向前移动一米,就是接近希望一米。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生与死的较量更能激励人的心灵,更能为人注入动力和激情。

有一位世界名人说:“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也许,魏青刚并不知道这位名人,也没读过他的名言,但是,魏青刚却是这种哲理的实践者。是啊!别说是第三次跳海游泳救人,即使是第一次,在那种恶劣的天气下,恶浪腾空、急流翻滚的海涛里,要游几十米的距离,谈何容易,别说是第一次下海的中原人魏青刚,就连在海边长大的水性甚好的泳者,在这种态势下,也不敢轻易下海的。一个生活在海边的谙知水性的人说,在这种氛围中,下海的人被浪打来打去,有时泥沙会把鼻子、口腔灌满,让人喘不上气,将人憋死,有时浪涛将人打蒙,沉入海底,更可怕的是,岸畔是石头墙,不是沙墙,浪卷着人打到墙上,会把人拍死。不是十分上好的水性,谁个敢下海救人!

谁个敢下海救人?魏青刚敢。下了海的魏青刚,在艰苦卓绝地与海水搏斗中,分分秒秒在为自己注入动力,在为高度紧张的精神上弦,在提示自己,一定要将人救上来。终于,魏青刚成功了,他抓住了落水的女青年,游回了岸畔,女青年被拖上了海岸时,时钟正是17时38分,魏青刚与海浪整整拼杀了40分钟。遗憾的是,由于女青年溺水时间太长,终究没能抢救过来。但是,魏青刚三次勇跳大海,舍生忘死的救人壮举,不能不说是一种见义勇为的崇高品质的胜利,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开绽的异彩,是时代呼唤的雷锋精神的归来。

英雄无名

在青岛海滨救过人的魏青刚脱下救生衣,换上他那被海水浸泡的衣装时,民警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住在哪里?魏青刚只是淡淡地说:“我是打工的,就在麒麟山庄,老家在河南。”说罢之后他迅步走出了人群。是的,他只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大惊小怪,所以他连自己的名字都没告诉民警。回到工地,他对谁都没再提这事。

然而,魏青刚下海救人的全过程,却被家住海滨的一位摄像者录了下来,成为十分珍贵的资料。人们从DV录像画面中,看到了真真实实的壮烈场面,正是这种场面,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

当媒体记者寻觅到了魏青刚干活的地方,方了解到他更多的故事和朴素、诚实的品格。其实,魏青刚的下水救人,已经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他15岁的时候,在老家一个水库里,他成功地救出一个落水儿童;他26岁时,又从一条大河里救出一名12岁的女孩。那两次救人,他都没留下自己的姓名。如今,29岁的他,又跳海救人……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