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燃烧着的生命最美丽——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女军医孟卫平
 
2008年9月18日,身患膀胱癌晚期的孟卫平已到生命最后时刻。她颤抖着手,用尽全身力气,在纸片上写下歪歪斜斜的两个字——不死!

这位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女军医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她保健的老干部中还没有百岁寿星;她几篇关于老干部保健的科研论文还没有完稿……

然而,给共和国许多功臣带去无限温暖的孟卫平还是走了,她的生命永久停在了54岁的年轮上。

(一)

玉碎光华在。老干部们说,卫平的一生,就像她遗像前怒放的玫瑰花束,芬芳绚烂。

孟卫平的父母都是战争年代的老军人。她从14岁穿上军装起,就把父辈的荣誉和军人的职责牢记心头。

1996年3月,孟卫平从山西某驻军医院调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干部保健科,工作对象一下子从普通病人变成了老干部。

老干部们年事已高——最大的96岁,最小的82岁,大都患有老年性疾病,有的还瘫痪在床。孟卫平像女儿一样照顾着老干部,大家对她的满意率每年都是100%。

老干部刘大鸣是癌症患者,他1999年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专家下的结论是带病生存不超过6个月。

孟卫平对刘大鸣倾注了更多的关怀——她时常给刘大鸣介绍康复知识、用药调理等,还全力治好了他极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如今,10年过去了,刘大鸣仍然健康活着。老人逢人便说:“我已经多活了10年,孟主任功不可没呀!”

为了老干部的健康,孟卫平有时还与老干部们“争”得面红耳赤。

皮定均将军的遗孀张烽被发现颈动脉内有粥样硬化斑块,非常危险。孟卫平决定给老人加服一种药物。可张烽不愿长期服用这种药。

孟卫平先是耐心解释,接着两人便“争”了起来……孟卫平急了,流下伤心的眼泪,自言自语道:“您不吃这个药,病情加重了怎么办啊?”

终于,孟卫平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张烽。服下这种药后,老人的病情明显好转。

(二)

孟卫平的大脑就像数据库,对每一位老干部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

老干部朱耀华身体不舒服,刚来科里工作的一位医生到他家里出诊,发现他咽部有点红,肺部没有异样,体温是36.8℃,就给老人开了点感冒药。

“老人平时正常体温是36.2℃,今天为什么升高了0.6℃?”孟卫平看了检查记录马上警觉起来,当即带着这位医生赶到朱耀华家中,重新量体温、听心音,又拉着老人的手,详细询问近期身体情况,老人摆摆手说没问题。

尽管如此,孟卫平还是不放心,硬是拉着朱耀华到医院抽血拍片,结果发现他患有间质性肺炎。幸亏发现及时,才避免了危险。

“制度规范,服务到位”,这是老干部对孟卫平的工作评价。她亲自设计和规范新病历,列出老干部目前的身体状况和既往病情,详细注明诊断、检查和急救要点;建立了针对6个系统、23个病种的应急处置预案;安装了急救呼叫系统,老干部只要在家中按下急救按钮,保健科电脑就能显示出是哪一位老干部、家住哪里、既往病史……

这些措施,保证了老干部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提高到了100%。

在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面前,作为著名老年病专家的孟卫平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她每天坚持学习2小时,研究兄弟科室的老年病病例,发动全科同志进行科研创新……

一年半时间内,她跑遍福州地区的10个干休所,为1500名离退休干部进行百余个项目的检查,完成了有关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科研课题。2001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填补了科室成立15年来的科研空白。

(三)

正当保健科工作蒸蒸日上之时,病魔却悄悄向孟卫平袭来。

尽管已经发现了血尿症状,但孟卫平依然像一根蜡烛那样,无悔地燃烧自己,给他人带去光明和温暖。自2000年9月走上主任岗位后,孟卫平的除夕夜和大年初一都在值班中度过。

2008年除夕夜,是孟卫平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夜。当时她刚刚做完手术,周身插着输液、导尿、吸氧等管子。可是,她仍然关心着老干部,要求副主任谭平每天向她介绍工作情况。

与病魔抗争的一年中,孟卫平体内的肿瘤从膀胱转移到肺部、骨头、腹部、头部,先后经历了3次大手术、7次化疗……但,孟卫平坦然而坚强,一直在研究关于老干部健康保健的课题。她的遗物中有这样一封没有寄出去的信,上面写着:“编辑同志,您好!我因病做手术,稿件未能及时修改,现将修改好的稿件寄给您,有三点问题说明如下……”

为孟卫平“送别”那天,原计划只有两三百人的告别仪式,一下子来了近千人,有的老干部腿脚不灵便,就让家人推着轮椅赶来……老干部们失声痛哭,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再送“女儿”最后一程。

2009年清明节,保健科全体同事捧着全国妇联颁发的“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牌匾,来到孟卫平的墓前。大家默默念叨:这份成绩凝聚着您的心血……

说到孟卫平爱军装,个个都深有感慨:"她有军装情结,她那爱军装是真爱军装,不是她穿军装漂亮,而是军装被她穿漂亮了。"

孟卫平穿军装,任何时候都是笔挺笔挺的,就像崭新的一样,没有一点皱纹,非常平整,连裤缝线都是烫得笔直的。为了保持军装的整洁,孟卫平穿军裙时很少坐,因为她怕军裙坐了以后会出现皱褶,影响军装的美观。

孟卫平对军装的爱护,就像她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她的军装从不自己洗,倒不是她没时间洗衣服,而是她担心自己用手洗或是用洗衣机洗会使军装变皱,加上她怕自己烫衣服的技术水平不高,万一烫坏了或是烫不平整,影响了军装的美。所以她的军装每次都是拿去干洗,而且都是拿到五星级的外贸大酒店去洗。有人问她这样是不是太浪费了? 孟卫平生气地说怎么叫浪费呢,军装是我们军人的象征,也是我们军人的形象,更是我们军人的荣耀,我花几块钱把它保养好,保护的不仅仅是衣服,而是我们的形象,你说这笔账算起来值不值?

孟卫平去世后,丈夫彭照杉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了几套崭新的便服,叠得整整齐齐的放在柜子里,这些衣服都是她生前好姐妹送的,可她一次都没穿过。

孟卫平工作特别仔细,小毛病也当大毛病对待,从来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科里的同事对此感受很深,副主任谭平提起自己刚到保健科时遇到的一件事,至今触动很大。

 那天,朱耀华老首长感到身体不适,谭平赶到老首长家里看诊,发现老首长的咽部有点红,听诊肺部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体温也只是比平时略高一些,就给朱老开了点感冒药,处理完后还谨慎地打了个电话向孟卫平汇报了情况。

 孟卫平听完她的汇报后,警觉地说:"这肯定不只是简单的感冒。平时朱老的体温只有36.2度,升高了0.6度,虽然没有达到发热的标准,还是不能排除肺炎的危险。老年性肺炎因为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漏诊,致死率很高,我们的工作得做得再细致一点,不能有任何马虎。"
"不行,我得陪老首长到医院抽血、拍片,做个详细的检查。"在接连的质疑后,孟卫平决定还是亲自"出马"。

事实证明,孟卫平的怀疑是正确的。经过检查,朱老被诊断为"间质性肺炎",因为发现及时避免了生命危险。

得知这个结果后,谭平十分惭愧。事后,孟卫平语重心长地说:"保健工作无小事,我们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掌握老首长的病情病史,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

没有严厉的说教,没有大声的训斥,但孟卫平用活生生的例子很好地上了一课,让谭平永远铭记在心。难怪同事们都说,"保健工作无小事"是孟卫平的口头禅。

孟卫平出生在军人家庭,使她对军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情。到干部保健科工作后,她对医疗保健服务这份工作也有着比别人更深刻的认识。

当年,老干部吴发锐将自己编著的书《梅溪流云》送给孟卫平时,她说道:"吴老,你们流血流汗,奉献了一辈子,吃了那么多的苦,是党和国家的功臣,我一定要尽心尽力让你们有个健康、幸福的晚年"。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她把医务工作当成神圣的事业,为此执着追求、不懈努力。

就是在她生病住院期间,她想的最多的还是工作,还是如何更好地为老干部们服务。当因跌倒而腿部受伤的老干部王竞坚持拄着拐杖到病房探望她时,她在感动的同时,最担心的还是因为自己的病而牵扯太多人的关注,甚至影响其他人的正常休息。此时,病痛缠身的她仍然豪言壮语地对老干部们许下诺言:"请你们放心,我的病很快就会好的,我还要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为你们看病,为你们巡诊呢!"

孟卫平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脑子里装着的就都是工作。连从小和孟卫平一起长大的比较医学科原主任李丽都不无感慨地说:"卫平最大的遗憾,不是得了这个病,而是无法再回到工作岗位上去,她最不能接受的事实是再也无法工作了。"

孟卫平的丈夫彭照杉曾参加过3次重大军事行动。说起这些,彭照杉深有感慨:别人的妻子不忍心自己的丈夫上前线,孟卫平跟她们不一样,她总说身为军人就要不怕上战场。

彭照杉讲述了自己三次执行重大军事任务的经历。第一次,是参加对越南自卫还击战,他向部队领导主动请缨上前线,并最终得到批准。孟卫平得知消息后,比他还兴奋,并鼓励他:"你是作训处长,战场是你发挥才能最好的舞台。"那时,他们的儿子才1岁多,孟卫平的这种自豪和支持使丈夫在前线没有一点牵挂,最后立功凯旋。

第二次,是到北京执行任务。当时,他当了团长,所带的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火速赶往北京。出发前,他让值班室给孟卫平打了一个电话,自己匆匆地带着部队出发了。执行任务的空隙,他找了一个电话打给孟卫平。孟卫平接到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彭照杉,你到位了没有?你一定要完成好任务!"。他与妻子简单地说了几句话就带着部队又出发了。后来,他带领部队官兵圆满完成任务,并被军首长点名记三等功一次。

第三次,是部队驻地发生强地震。他所在的团接到紧急救援受伤群众的命令后,他来不及打电话问一下家里的情况,就带部队火速赶到了地震伤亡最严重的地方抗震救灾。而这时,孟卫平抱着儿子躲在家里的卫生间里,后来才被卫生员接到救护车里躲了一夜。为这事,孟卫平从来没有责怪他,而是毫无怨言地支持他把群众的生命和安全摆在前面。

孟卫平受家庭的影响,从她出生起,血液中就流淌着军人的使命意识,面对战争的生死离别,她比别人要淡定从容,这让彭照杉非常佩服妻子的胆识。也正因如此,使得他在重大任务面前屡屡立功,选送到国防大学深造,并被提拔为主力师参谋长。

每当回忆起孟卫平,彭照杉都会想起他和孟卫平过去常唱的《我们在太行山上》的革命老歌: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

孟卫平生前对身边的每个同志都非常关心体贴,勤务汽车分队战士丁天龙感慨地说:"她就像母亲一样关心我们这些战士,可我们如今回报她都没机会了。"

丁天龙是干部保健科的驾驶员,平时出车过程中与孟卫平接触较多,每次出车孟卫平都会问问他们的身体、家庭及学习情况,有时出车错过了开饭时间,孟卫平都会自掏腰包陪驾驶员到饭馆吃上一顿热乎饭;有时驾驶员不经意的一个喷嚏,她也会千叮万嘱地交待要注意防感冒,有几次她还开好药亲手拿给战士吃,用她自己的话讲:"战士出门在外没有父母的照看,我们就要对他们多关照一些。"

2007年2月,丁天龙准备回老家探亲,孟卫平知道后,打电话叫小丁到她家,送给小丁很多本地的茶叶、干海鲜。小丁开始不敢收,说:"主任,您平时对我们那么关心,我都没回报您什么,您还送我东西,我不要。"孟卫平一听,生气地说:"你这孩子不懂事,我又不是给你的,是给你父母亲的,我们天天给老首长服务,为什么就不能让我向你父母亲表表敬意,这也是为了让你父母安心你在部队啊!"一番话把小丁说得眼圈直热。

孟卫平生病住院后,小丁心里非常着急,除了开好车不让主任担心外,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为主任做点什么。孟卫平化疗后,血小板非常低,急需输血。主任是O型血,医院O型血血浆也很充足,但孟卫平就是不接受不认识的人的血。小丁知道后,马上冲到病房挽起袖子对护士说:"护士,请抽我的血吧,我是O型血,而且也不是别人,主任对我像亲生儿子一样,她就是我亲人,我不是外人。"孟卫平含着热泪微笑地点点头。这一次小丁为主任输了300毫升血。

后来,孟卫平再次需要输血,医生犯愁了,别人的血孟卫平不要,小丁不久前才献的血,不该再抽。小丁知道后,又冲到病房说:"我怎么就不能献,主任要多少血我就有多少血,都从我这里抽。"这次,小丁又为孟卫平献了200毫升血。

这天一大早,原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朱绍清的遗孀黄小虹阿姨家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白大褂,扛着药箱,熟悉地在南京军区第二老干部服务处的营院里走家串户,每到之处,必能听到主人家的欢迎之声。原来这是孟卫平带着科室的医务人员上门巡诊了。

黄阿姨看到孟卫平一行来了,非常高兴,"孟主任,你能在这里是我们的福气啊!自从你当了主任,我们这些老人家再也不用一大早就起来,赶着去总院门诊抽血、检查了。你真是想我们之所想,急我们之所急啊。"

"阿姨,你们腿脚不便,我们怎么能让你们来回奔波呢,您老放心,以后我们会一直这么坚持下去。"

黄阿姨常说,小孟是个好孩子。她说,按照规定,本来孟卫平每周只需为首长的遗孀巡诊一次,可孟卫平从一开始就坚持为首长、夫人和遗孀每周都巡诊两次,从不因为老首长们不在世了,就对阿姨们有所怠慢或是态度生硬。而且在孟卫平的教导和带领下,科室的医务人员将这些好做法都坚持了下来。

黄阿姨还说,我们都特别喜欢听孟卫平讲课,因为她传授的保健知识,通俗易懂,让我们受益匪浅。

走进医院新门诊大楼的干部保健科诊室,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里的每个房间都整洁美观、别致舒适,每个房间都摆放着水培植物和仿古花瓶……科里的同志都说:"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渗透了孟卫平的心血,这个'家'是她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

2005年初,新门诊大楼初步完工后,为了使科室布局更加美观,让老首长有一个舒适的就诊环境,她全程参与新诊室设计与装修。那段日子,孟卫平的口袋里总是装着一把卷尺,每次到新诊室"视察",总喜欢拿把尺子到处量量,看看什么地方装插座合适、什么地方安壁灯合适,然后把想法告诉装修师傅。

在别人眼里,卷尺很普通,但对她而言,作用非凡。一次,新诊室正在装修洗手台,孟卫平吃过午饭休息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心里一直惦记着装修的事。
这时,她索性起床快步来到新门诊大楼。新诊室里,装修工人正忙得粉刷墙壁和砌瓷砖,嘈杂声很大,四面扩散的粉尘和刺鼻的油漆味扑面而来,让孟卫平不由一连打了几个喷嚏。顾不上这些,她走进正在装修的首长专用卫生间,看到装修工人正在按她的要求安装坐式马桶。

孟卫平驻足在那里,总觉得好象还缺了点什么。她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对装修工人说:"师傅,马桶两侧还要加装扶手!"

几位装修工人不解地看着孟卫平,问道:"我们从来没有这么做过,不知道该怎么装啊?"

"那我先来量一量,再把尺寸告诉你们吧!"孟卫平说完,随手掏出口袋里的卷尺反复地测量了马桶的宽度和高度,随即在笔记本上认真测算了一番。

过了一会儿,她把测算的数据写在纸条上交给装修工人,同时嘱咐道:"你们就按照这个尺寸设计马桶的扶手吧,不过一定要做得结实一点啊,千万不能只当个摆设!"
听了孟卫平的叮嘱,几位装修工人连连点头:"主任,你放心吧,我们一定完成好。"

孟卫平就是这样,凡事都想着更好地服务老首长。原来,首长休息室的墙顶是亮白色的石灰墙,让人看了非常刺眼。孟卫平左思右想,想换一种墙面。于是,她在纸上设计的基础上,拿出卷尺测量了相关数据,最终确定了改为天蓝色圆形墙面的方案。

当装修师傅按照孟卫平的设计方案装修出这个别出心裁的墙顶时,连他们都啧啧称赞。老首长们对此更是欢喜不已:"休息室的蓝色墙顶,就像是一片蓝色的天空,真是太美了!"

从"旧家"搬到"新家",科里的同志纷纷感慨"新家"的幽雅与舒适,其他医院的同行来参观时,也都赞叹不已。2007年,医院新门诊大楼在接受"鲁班奖"评选组检查验收时,专家们对于干部保健科门诊的布局设计和装修细节给予了高度评价。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卫平口袋里的这把卷尺功不可没!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