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关于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一生独游三十年,纵横数万里,游历了今京津、苏浙、闽粤、陕晋、豫冀、皖赣、湘鄂、云贵等19省市自治区。其游历分为记游准备阶段(1613年以前)、记游前段(1613—1633年)和记游后段(1636—1639年)三个时期。他在准备阶段仅凭兴趣游览了太湖、泰山等地,但并未作记。在记游前段,徐霞客遍游浙、闽、黄山、嵩山、华山等名山胜地,但作记仅一卷。虽然记游后段的时间跨度不及前段,但他游历了苏浙、湖广、云贵等诸多名山巨川,共作记九卷。
徐霞客在旅行途中每日必记,白天依石为案,晚上执灯奋笔,最真实地记录所观之胜景和当时之感受,以秃笔之能事记下六七十万游记文字。他还数次遇盗,绝粮乞食,但均未挫其意志,至云南丽江,因足疾而怅然终其旅程。1640年,徐霞客被送归故里,次年正月溘然长逝,其遗作经季会明、王忠纫整理成书。但《游记》手稿因战乱被焚,经季氏整理本亦散佚殆尽,幸世上尚有数种抄本流传,后又经季会明、李寄(霞客的第四子)等搜集整理成书,才使得这部巨著免于湮灭。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徐霞客的族孙徐镇又进一步对季本(季会明整理)重新编订,考其缺失,订其异同,其所成之版本流传至今。
  天台山路线图(一)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天台县北,东连宁海,西接盘安,南邻仙居,北接新昌,以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以及活佛济公的故乡而闻名于世。自古有“大八景、小八景、无名无姓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天台山集诸山之美,古、幽、青、奇为其显著特点。东晋文学家孙绰在《游天台山赋·序》云:“天台山者,夫其峻极之状,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清人潘耒惊叹:“台山能有诸山之美,诸山不能尽台山之奇。”这里既有道教炼丹的“仙山”桃溪、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又有佛教的国清寺,天台山也因此博得了“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称。天台山多奇峰、怪石、幽洞、异瀑。主峰华顶海拔1110米,外层八重高山围绕如荚蓉含蕊,登顶东望沧海,云海茫茫,如至仙境。现在,以天台山为中心,涵盖浙东的两小时旅游经济圈正逐步趋于成熟,有“天台居中,游遍浙东”之说。
该记先略叙沿途风光美景,再着力记述登华顶峰,观断桥、珠帘瀑布,对华顶峰景色以及草木异状有一定描绘,而对断桥、珠帘之水的描写尤为细致,对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势颇有重笔,对明岩石洞之阔大、洞外石壁高耸之奇也写得气势非凡。其后,对寒岩、鸣玉涧、琼台等各景皆逐一描绘。
此为徐霞客于公元1613年初游天台山时所记(1632年,徐霞客重游此地并另作《游天台山日记(后)》),该记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语言清新朴素,精练准确,这也是徐霞客游记的基本风格。
癸丑(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
自宁海(今浙江省宁海县)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即梁皇山)。闻此於菟(wu tu,即老虎)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ji,指雨或雪停止,晴)。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明代隶属宁波府,今浙江奉化县)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放晴),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莲舟,江阴迎福寺的一名僧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闾门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1 ao,路上的积水)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以雨停天朗为攀峰登顶的缘分),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阳光很盛的样子),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甏(zhou,堆砌)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满眼)。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qie,满足)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yu,门坎),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级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攀住树枝爬上高岩),莲舟不能从。暝色(暮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梁隍山
即梁皇山,又称“桐柏山”,位于浙江宁波宁海县前童镇境内,因南北朝时梁宣帝为避侯景之乱曾至此隐居而得名。梁皇山山势险峻,奇峰异石,古深涧幽,飞瀑流泉,满目扑绿,风景旖旎,美不胜收,古今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诗篇和足迹,自宋代起即为江南名山之一,徐霞客盛赞梁皇山景色“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梁皇山中有南宋名士洪浩隐居地和拱台书院、亮岩、双门洞、仙人塔、隐字石、百花谷、一线天、彩石滩、三峡谷、六深潭,以及十八瀑等人文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被世人誉为“江南第一奇山”。
  国清
即国清寺,“江南十刹”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因该寺创建者——智(岂页)大师“寺若成,国即清”之遗言而更名为国清寺。它位于天台山麓,坐落于“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的世外桃源式地理环境之中,被认为是天台宗的祖寺,天台山的胜迹也主要集中于国清寺附近,称为“国清风景区”。国清寺占地7.3万平方米,是由8000余间屋宇构成的大型建筑群,它以五条纵轴为主体,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近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唐代以后,国清寺屡有兴废,现有的建筑为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建。
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以及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现在的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佛教旅游胜地。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此指深蓝色)。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以下坠,雷轰河赜(kui,原为垮塌,蚴旨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人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寺前后多古杉,悉(全都)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声音响亮而清远),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今作龙皇堂,位于天台县北境)。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城、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曹娥江,源自天台山北麓,向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入杭州湾)。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唐代二僧,均能诗,各有《寒山子集》两卷、《丰干拾得诗》一卷)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周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翁苁(weng conq,草木茂盛)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日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峻(chfin,险峻、陡峭)崖,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脚),逼身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桃源在护国寺旁,寺已废,土人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返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今坪桥镇,位于天台县西境)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狭窄),有馆日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簇拥)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山洼)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竞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que,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通常左右各一个,中央缺而为道。此处形容峰崖如一对阙楼);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复登,然胜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石梁
 石梁位于国清寺东北方。此处两山门立,山腰间横空的巨石将两山衔接起来,因此巨石颇似屋梁,故称石梁。石梁长约7米,梁面宽不盈尺,巧夺天工,如苍龙耸脊,横亘在两山峭壁上。梁下有飞瀑直泻深谷,形成落差30余米、宽10余米的飞瀑,蔚为壮观。人若立于石梁上,顿生凉险之感。若遇大雨滂沱,瀑水穿梁而过,势如奔马,声若惊雷,极为雄伟壮丽之致。古人有“冰雪三干丈,风雷十二时”之句,来形容石梁飞瀑的壮观。今人将此景称为“石梁飞瀑”。
  天封寺
 位于天台山主峰华顶峰之南,佛教天台宗祖师智(岂页)所建,为天台山十二道场之一,是天台幽绝之处。据说寺成之后,大殿比皇宫高出三砖,皇帝得知后欲毁此寺,智(岂页)回复日:“此寺为上天所封,毁之不祥”,皇帝方罢休,遂得名天封,可惜寺庙的主要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毁于火灾。徐霞客两次游天台山都夜宿天封寺。
  天台山路线图(二)
此篇日记为徐霞客第二次游天台山时所作。作者此次仍从宁海起程,经松门岭直入天台山。虽是1日地重游,但第二次到过的景点更多,其游览路线更为合理。徐霞客第一次游天台山时26岁,历时9天,主要记述天台山之自然景观。再次游天台山时已是45岁。历时10天。这次游览分两时段,第一时段从3月14日至20日,赏北片众景,第二时段从4月16至18日,览西片诸胜,其间曾去雁荡。此次除览胜之外,还进行了地理考察,对天台水系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分析。无论前后,作者游记的内容都呈现出厚山水而薄人文的风格,如对琼台、寒明岩等自然景观描写详尽,对桐柏宫、寒岩寺、高明寺等人文景观描写简略。再比较作者两游天台山可知,他已完成了从欣赏自然到认识自然的转变,完成了从旅游爱好者到地理学家的转变。徐霞客两次游天台山都夜宿天封寺,以便观日出,但均未如愿。
此篇游记重点记录了作者探石笋奇观、览螺蛳潭大水、登桐柏山、阅百丈龙潭等所见,其后急变游踪,忽趋桃源涧,最后对天台山水系作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与介绍。该记语言十分优美,对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所显示的不同特点皆点化成趣,而对水态溪流的分析介绍皆准确实在,可见其考察的细致与追求科学的精神,比起第一篇《游天台山日记》来,更见功夫。
 ……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