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海伦·斯诺:西行路上的美丽女人
 

海伦·斯诺:西行路上的美丽女人

主持人语:一提起斯诺,我们就会想起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著名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然而,对另一位也姓斯诺,名字叫海伦的女士,知道的人却不多。

她是埃德加·斯诺西行路上的忠诚伴侣,美国著名诗人、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海伦·斯诺。埃德加·斯诺如此评价她:"海伦是美貌和智慧两者罕见的结晶,她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批评家。"

为中国疾呼的美国伉俪

1931年8月,23岁的美国姑娘海伦,怀着对东方古老中国的浓厚兴趣,身背高尔夫球袋,手执网球拍,腋下夹着埃德加·斯诺关于中国的报道文章的一大本剪报,由西雅图乘"林肯总统号"邮轮,远涉重洋奔赴上海,担任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秘书。她要到中国各地旅行,要写一本畅销书,希望成为一个作家。这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中是一种时尚。

海伦到达上海的当天傍晚,就约会埃德加·斯诺。他们一见如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都有无限同情。1932年末,两人结为伉俪。

1933年春,海伦和斯诺来到北平安家,一直住到"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占北平后才离去。这期间,他们一起积极报道和热情支持抗日救亡学生运动。运动爆发前,他们家的小客厅成了燕京、清华大学的爱国学生的聚会场所。运动爆发后,她到学生集会、游行的现场采访,写出《1935-1936年的中国学生运动》的长篇报道,还满怀激情地写下歌颂"一二·九"运动的长诗《青春和那古老的中国》,这些都发表在美国《亚洲》杂志上,向全世界传达中国的抗日救国呼声。

现场采访中,当海伦发现游行的学生一天没有吃饭时,她把一个小摊贩卖的炒花生全部买下来,分给学生们吃。海伦甚至跑到学生游行队伍里,带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打倒日本法西斯"鼓舞学生们的斗志。每当看到国民党反动军警殴打、逮捕游行的爱国学生,她就勇敢地跑到跟前拍照,使军警害怕在报纸上曝光,不敢恣意妄为。她还同斯诺到医院慰问被打伤的学生,送上鲜花表示敬意。看到伤势严重的学生,她痛心地说:"中国人对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狠?"

1936年夏天,斯诺打算去陕北苏区寻访红军。要冲破国民党的封锁,风险很大,海伦坚定地支持丈夫的这一决定。她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你都应该去。如果可能的话,我跟你一起去。"斯诺走后,海伦担负起他的《伦敦每日先驱报》特邀记者的全部工作,掩护了斯诺的秘密行踪。当斯诺访问陕北苏区成功归来后,海伦全力以赴地帮助斯诺整理、打印在陕北采访的大量笔记材料,她冒着危险到德国人哈同开的照相馆洗印斯诺拍摄的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官兵的照片。斯诺写作《西行漫记》,每写出一节,就交给海伦阅读,她都提出修改意见。当斯诺要海伦把毛泽东自述的个人革命经历的材料进行删节,然后由他摘要用自己的话写到书里去时,海伦认为,毛泽东的自述是斯诺访问苏区带回来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她说:"这是经典,是无价之宝。毛泽东的应该是你那本书的精髓,他亲自叙述的全部经历,形式完美,你不应该动它,而应一字不漏地引用才对。"斯诺接受了海伦的意见,使用了几乎毛泽东自述的全部材料。斯诺在陕北时,朱德还在长征途中,未曾谋面。他的《西行漫记》中关于朱德的记述,也是使用了后来海伦到延安采访获得的材料。

海伦·斯诺撰写的《中国红区内情》(中译文为《续西行漫记》)与埃德加的《西行漫记》一并被公认为是了解中国革命和共产党领袖的最有价值的材料,然而由于时代原因,海伦做出先出版埃德加的著作、后出版自己的著作的决定。埃德加一举成名。海伦成就了他。

工合之母

为了声援中国人民抗战,海伦和斯诺与新西兰进步人士路易·艾黎等一些中外人士,共同发起组织上海的失业工人和难民到未被日军侵占的内地,建立一些小型工厂作坊,以发展中国的经济力量的工业合作运动,简称"工合",就是海伦首先提出来的。后来,"工合"作为英文词汇Gungho收入了英文词典。海伦因此在国际上被誉为"工合之母"。

1940年末,太平洋局势日益紧张,美国政府下令美国妇女儿童撤离亚洲。这年12月,斯诺送海伦由菲律宾到上海,让她只身一人乘船返回美国。海伦携带了四十多箱行李,装着她和斯诺近十年中冒着生命危险收集到的资料和写的文稿。

海伦内心里希望丈夫同她一起回美国,但为了支持斯诺的事业,她没有提出要求。海伦曾写道:"埃德(斯诺的爱称)一生所珍视的是做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人。没有哪个人比他更自由了,享有家庭和妻子的所有益处,却没有一点拖累。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就为他们日后的离异埋下了种子。

1941年1月,中国发生"皖南事变",斯诺从香港发出多篇报道,揭露事变真相,重庆国民党政府断然否认,并取消了斯诺在中国采访的权利。斯诺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十分担心,彷徨不定。在他和妻子通越洋电话中,海伦鼓励他尽快返回美国。2月初,斯诺回国与海伦团聚,并继续为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奔走呼号。他们夫妇受到美国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请他们作演讲,开记者招待会,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邀请他们共进午餐,并对斯诺夫妇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表示赞赏。

为中美友谊奋斗不息

1949年5月,海伦与斯诺离婚。离异后,他们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友谊。1958年,斯诺自述性著作《复始之旅》一书出版,他特意寄赠海伦一册。他在扉页上写道:"赠尼姆:友谊地久天长,埃德。"书中,斯诺深情地回忆了他同海伦那段令人羡慕的爱情婚姻生活。他写道:"海伦是美貌和智慧两者罕见的结晶",是位"极不寻常的女人。她时常折磨我,又经常给我以启发。她充满活力、创造力,是一位忠诚的合作者。她既是我的伴侣,又是我的批评家。"

离婚后,海伦没有再婚,但她始终保持着"斯诺"这个姓氏。她在对中国朋友、作家萧乾谈到他们为什么分手时说:"我有一种理论,即婚姻应当成为一种力量。埃德也吃到了我这种理论的苦头。我认为,两个人一道携手工作,效率不是双倍,而是高出许多倍。两个人可以互相帮助,从而还可以换一换口味。直到我们1949年离婚为止,埃德和我之间有一个强大的磁场。离婚是因为埃德想在生活中另起一个篇章,而他也确实另翻了一页。"

海伦始终为她与斯诺那段17年的婚姻,是同情和支持中国民族解放事业中的忠诚合作者而自豪。她曾写道:"我想起了那么多年前,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是多么勇敢;他们对任何人,甚至是相互之间的要求是多么微小;他们给予别人的是那么多,但他们不在别人面前提起它,甚至在两人之间也不谈这些事。这段经历本应使我们俩得到比离婚更好一点的结局。但是,我们俩离婚的结局却暗含在这段经历中。没有怜悯,没有悲剧,没有冲突,没有善与恶的斗争,哪有好的戏剧呢?"

海伦和斯诺分手后,他们各自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而不懈地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美国的麦卡锡主义盛行的时期,由于同情和支持新中国的进步事业而长期遭到政治迫害,海伦找不到工作,不能出国旅行,她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无处发表。当朋友问她是否继续写下去时,她坚定地回答:"当然写下去,一直写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不是为出版商写的,而是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年轻一代。"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