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于丹:让孔子穿越千年尘埃
 

一部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还能在2500多年后叩动我们的心弦吗?这个疑问被一个叫“于丹”的女士解答了。于丹,北师大影视系41岁的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因今年国庆黄金周7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连讲7天《论语》而广受好评,在很短的时间内,其讲座内容被网友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式疯狂下载。热心的粉丝更给了于丹“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

11月17日起,“百家讲坛”重播《于丹<论语心得>》,26日,于丹同名图书将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首发,以《论语》为原点,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就处世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作了精彩的解读。同时,央视名嘴柴静访谈的《解读于丹》也将在中午12:35和晚间重播。明年元旦起,于丹还将在“百家讲坛”开讲庄子。

继本报独家推出《“女易中天”走红百家讲坛》(详见11月16日33版)后,记者再次抢在于丹新书首发之前,提前独家专访了这位明星学者以飨读者。(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冯伟宁采写)

“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

记者:有人说,如果没有当年打倒孔家店,于丹还在裹小脚,所以今天没必要再讲《《论语》》?

于丹:在我们几千年文化中,《论语》其实有一个被主流意识形态化,而且被经典化的过程,我觉得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穿越那个作为主流文化、高高在上而且被作为宗教供奉的儒学,回到最初的原点。

记者:有人说《论语》这套东西养生还可以,治国平天下就不行,与主流节奏不符,你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丹:《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记者:有人说你只不过是把孔子思想简化,用事例、典故或寓言印证阐释,变成了一碗励志杂拌儿,与林清玄、南怀瑾等人无甚区别,你怎么看?

于丹:这没什么不好,大学的讲法是学术性的,电视只能有一种角度,那就是贴近传播。更愿被称为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既然你主张多元化,那现在是个偶像的时代,你是学术明星,也是偶像,不矛盾吗?

于丹:(笑),其实这是媒体造成的,与那些不动声色的老先生比,我于丹只是讲点心得罢了。

记者:在“美女学者”、“女易中天”、“电视学者”等诸多称号中你喜欢哪个?

于丹:一个人是有很多面的,职业化的一面在你的生命中能占多少?我更愿意被称为一个有“幸福感”的人。

记者:你的生活有很多面,如何排序?

于丹:上课是第一位的,我要给本科生上课,还有28个研究生;其次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第三位的是研究工作,我本质还是研究传播的,《百家讲坛》的事得往后推。

记者:易中天为你的新书写了序,是你邀请的还是他自发的?

于丹:(迟疑一会)他给我写的吧,他写的时候我还不知道。

约了三天,才访到于教授

传说中于丹发短信按键如飞,喜欢用繁体字记日记,说话仿佛打机关枪一般。23日傍晚时分,记者给这位“女易中天”发去短信,约采访时间。据中华书局市场部的MM介绍,其人发短信速度极快,果然没隔一会,于教授短信来了,被告之晚上回电。晚上11点多时,再收到于教授回信,内云:“真抱歉,石家庄广电的事还没完,回宾馆得12点多了,明日到了广州再电你”。

24日晚近午夜时分,记者狠一狠心,又发短信提醒于教授,她很快回复:“真抱歉,《羊城晚报》正在专访,一时完不了,明日下午北京一定电你”。心想截稿时间还早,再等等无妨。

25日下午,记者再次发短信向于教授“抗议”,很快收到回复,曰:“刚落地,手机被出版社打没电了,半小时后到一会场,电你”,终于采到于教授。

易中天力捧于丹

柴静:你说于丹的节目有点像酒,酒度数略高,不胜酒力的人要慎执,但有人说于丹讲的度数不是太高,而是太浅了?

易中天: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如果不把这两个定义弄清楚我就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说浅,孔子就是浅,因为论语里面有很多孔子的话,简直就是大白话,而且教你做的一些事儿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儿。

柴静:但是人家说……

易中天: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如果一个道理被号称为真理,还要说的所有人都不明白,我敢肯定它不是真理。

近日,央视将播出柴静访谈的《本色于丹》,记者提前通过视频记下了在学生眼中的于教授形象。

学生A:最经典的是她给我们发短信,每一条都有很多寓意。

学生B:她特别爱玩儿,特别会玩儿,然后玩儿的时候我们都累得不行了,她就鼓动我们设计POSE拍照。

学生C:于老师是一个正经八百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学生D:一次我们下课后买了一包果冻,为了课间休息充饥,没料到于老师见了一个箭步冲下讲台,朝我们抢果冻吃,后来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有什么事拿果冻贿赂于老师。

孔子成了我们的邻家老头

今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在过去的2556年里,“批孔”还是“尊孔”像“活着,还是死去”一样,成了困扰这个民族的千年问题,孔子在不同的时期也被批上了不同的外衣,搞得我们一度眼花缭乱,在学生生涯里几乎就没容下过孔子真实的容颜。

这本《于丹<论语>心得》的最大看点在于,孔子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而像一个面目和善,言谈可亲的邻家老头,和满腹困惑的一小群古代弟子、一大群看书听讲座的现代男女,就我们今天的成长心事及奔小康冲中产道路上的遭遇和不平大拉家常。因为他穿越2000多年的睿智远见、从不随意谈屑和忽悠我们、点到为止般的为我们留有思考的余地、甚至还很风趣很好玩,所以我们愿意听、愿意看这个年满2556岁的大老头儿与我们拉家常。

整个书和讲座初步消化下来,我觉得这个名叫“孔子”的2556岁大老头儿对我们今天的最大提醒在于,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过犹不及”的境地。对今天的大多数读者来说,一如于丹之言,“我们的困惑是选择太多了”,但我们似乎一点儿都不嫌多,因为曾经选择少,所以我们现在才贪多。但在选择多了后,我们就眼花缭乱了,就患得患失了。就像诗人纪伯伦所说,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所以,于丹才说:“在信息时代,我们的悲哀是信息的过犹不及”。其实在上班下班吃喝拉撒人情世故休闲娱乐等等方面的日常生活中,有原则,有分寸,真正恪守这一点,仍然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基本命题。即便在最爱的人之间,比方母女之间、恋人之间,孔子也主张一定要有分寸有距离,以此避免那种以爱的名义对亲近的人做的非爱性掠夺,从而为亲密的人留一点尊重的空间。

我绝没有对时光倒流的渴望,但我真向往到那个2556岁的邻家老头面前做一个安静的学生,在这个万物疯长同时乱象丛生的时代,向老人家学习那种心灵的淡定、对人对事“黄金分割点”般的分寸原则,同时把对他人的那份敬重之心,摆放得像孔子的诞辰一样长。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