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勃朗宁夫人的情与诗
 
她曾是二十多年一直卧病在床的残疾人,却在心爱的丈夫的鼓励和帮助下,登上了米兰的大教堂;她一生都没有收到父亲对她婚姻的祝福,但无疑有着世上最为幸福的爱情;她没有受过任何正式教育,却是英国近代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人。

  这就是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ing,1806—1861),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代表作《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淋漓尽致地表抒了这种情愫,从而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1806年3月6日,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现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才能。她虽没受过正式教育,但通过自修,精通了古希腊文,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几个欧洲国家的语言。

  伊丽莎白在英国西南部乡间长大,本是个活泼的女孩子,爱好书本,也爱好大自然,她最爱骑着小马在绿原上驰骋。但是在她15岁那年,有一次骑马,不幸跌损了脊椎,从此失去了可贵的健康,成为禁锢在床上的病人。

  伊丽莎白的命运够悲惨了,然而苦难并不就此到头,她又一次次遭受意外的打击。

  先是母亲去世了,弟弟爱德华成了她最亲爱的人,他陪着她在乡间养病,但却不幸溺死在她窗前望得见的那条河流里。她回到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里的人住在一起。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对于患慢性疾病的人是有害的,她的身子越来越坏了。

  但是伊丽莎白还是勇敢地面对人生的不幸,坚韧地活下来,把她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并在1833年和1838年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1844年,她的另两卷诗集出版,这使她一时成为与丁尼生齐名的诗人。在这本诗集里有她最重要的代表作《孩子们的哭声》,此诗揭发和控拆了资本家对童工的残酷剥削,与胡德的《衬衫之歌》同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名篇,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也因她在这部诗集里赞美了当时尚不出名的勃朗宁的诗:“要是把勃朗宁的石榴剖到中心,就可看到那里有一颗鲜红的心——一颗筋脉满布的人道主义的心。”引来了早就钦佩她诗才的勃朗宁的飞鸿传书。勃朗宁读到了她的诗集,汹涌的热情驱使他写下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巴莱特小姐,你那些诗篇真叫我喜爱极了,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第二天,女诗人回了一封信:“亲爱的勃朗宁先生:我从心坎深处感谢你……”最初四个半月殷勤的通信,在伊丽莎白一片昏暗的生活中忽然打开一个窗口——她一天里最光亮的时辰,就是每当黄昏降临,在期待中听到邮差的那一声叩门。

  在5月下旬一个暮春暖和的日子,勃朗宁终于获准进入她的病房,看到了一个可怜瘦弱的女子,蜷伏在沙发上,甚至不能起身让坐,惟有一双深沉的大眼睛透露着动人的哀怨。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勃朗宁望而却步。在会面后的第三天,伊丽莎白就接到了勃朗宁的第一封求婚信。卧病二十余载、年已39岁的伊丽莎白一开始因病残之躯不敢奢望得到了爱情,曾断然拒绝勃朗宁的第一次求婚,但同时他们俩每天都要给对方写一封信,在没有得到回音之前,往往寝食难安。从春到夏,勃朗宁不断地从他的花园中采集最美的花朵给女诗人送去,从夏到冬,伊丽莎白的身体飞快地好转着,爱情使她萎缩的肌体重又显示出活力。

  第二年的5月中旬,女诗人在妹妹陪同下,闯到公园里去了。她下了马车,踏上绿油油的草坪,大自然的清新的空气叫她如痴如醉,她从树上采下了一朵金莲花,并把这朵小小的金莲花放在信中,寄给了勃朗宁,回报他不断送给她的那许多鲜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正式迎接了爱情的降临;也正是这个时候,她开始写献给情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作为一个诗人,她的才华在这里达到了自己的顶点。

  当他第三次向她求婚的时候,她再也没法拒绝了,她已是一个被征服者,心悦诚服地答应着她情人的呼唤。

  由她妹妹亨丽泰禀告父亲她有了一门亲事,不料他老人家顿时大发雷霆,就像他女儿干下了伤风败俗的勾当一样,把旁边的女诗人吓得当场昏了过去。她宁可到大西铁路去再忍受一次火车进站的吼叫,也决不愿面对这样一个暴跳如雷的父亲。

  1846年9月12日,女诗人经过一夜无眠,由她忠心的女仆陪着走出家门,雇了一辆车,来到附近一个教堂,和她的情人悄悄地结了婚。没有娘家的一个亲人在场,可是她内心激动,只觉得自从那个教堂建成以来,有多少妇女站在她正站着的地方举行过婚礼,可她们中谁都不及她那样幸福,那样有理由全心全意地把敬爱和信任献给她的丈夫。尽管她们结婚时有父母等亲人在旁祝福、祝贺,她却没有,但她并不感到遗憾,觉得比起幸福的婚姻而言,这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我太幸福了,用不到呀!”

  一星期后,她带着她的忠心的女仆,还有她怎么也舍不得留下的这一年又8个月积聚起来的一封封情书,悄悄地离开了家。这对新人离开岛国,渡过英吉利海峡,奔向欧洲大陆去了。们俩先到法国巴黎,小住一周后,南下马赛,乘船到意大利的热那亚,10月初,到达了目的地比萨。在这阳光灿烂、安静得像睡去的山城,他们一住半年;生活安静、幸福,几乎忘了世事。第二年4月,他们移居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

  1847年初的一个早上,勃朗宁在新居里正准备工作,妻子悄悄地从后面走来,把一卷稿子塞进他的口袋,说是若是看后不喜欢,就把它们撕了,说罢转身逃上楼去。那就是完成了的十四行组诗的原稿,勃朗宁没有读到一半,就跳起身来激动地奔向妻子的房间,他嚷道:“这是莎士比亚以来最出色的十四行诗”。

  十四行诗体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确立以后,一直是运用最广泛的格律诗体。这种诗体结构美丽、层次分明,前半部分严谨庄重,后半部分流畅明快,既能曲折多变地尽情表达激情,又使作家不至于迷失于散漫无羁的感情海洋,堪称一种使思想感情得到集中表现的艺术形式。

  《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是勃朗宁夫人原不打算公开发表的个人情诗,它记录了诗人的爱情心理历程,全集共44首,依时间顺序细腻感人地表现了女诗人特有的心路和情愫。《一天我想起……》是整组诗的序曲,表现真挚的爱情在生活中奏出的第一个音节:“……当我哭泣悲哀,一个神秘的影子袭来,从我背后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头发,对我的挣扎毫不理睬,威严地说:‘猜!这回谁掌握了你?’‘死,’我说。但是呀,银钟般的声音回答:‘不是死,而是爱!’”这个突然鸣响的爱情音节虽如“银钟”般动听,但她那古怪的阴影却像贝多芬的命运叩门声一样叩击着人的心弦。一个病人已经凭着她坚强的毅力作好了对死亡的充分准备,而命运却给这个放弃了生命的人送来了爱情。由此,她也告别了孤寂病痛的往昔,开始了人生崭新的里程。她的另一首诗《可是爱只要是爱》,记录了女诗人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她终于在爱情的感召下支起了病弱的身子,一步步走出病房,来到春光明媚的户外;她也终于稳定了自己一直动荡不定的感情流向,坚定地、自信地说出“我爱你!”爱情挟带着生命和未来、信心和眷恋一起涨满了她的心胸,她以从未有过的饱满和昂扬唱起了爱的颂歌。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首首都有妙语连珠,但往往在结尾处另出机杼,升华出更高更深远的意境。在葡萄牙十四行诗之21《请你再说一遍吧》中,……“再说一遍:你爱我!谁会嫌星星太多,哪怕颗颗都在天上运行?谁嫌花太多,哪怕朵朵都为春天加冕?说你爱我,你爱我,你爱我,把银钟敲个不停——亲爱的,只是别忘这一点:也要用沉默来爱我,用你的心灵。”前十三句都在写一个主旨:“请你再说一遍你爱我”,并以大自然的循环往复和生态平衡来证明自己要求的合理性,于是把客观事物运行的事理与主观情感流动的情理统一了起来,产生了人呼、天应的回荡效果。但诗的结尾却以突转的形式引发出戏剧性的波澜和惊奇,推出了又一个全新的境界:沉默的爱。既要把爱的银钟敲个不停,也要用沉默的心灵温暖另一个灵魂。诗人在这个突转中以音量和音质的对比、广度和深度的照应,抒发了自己的渴求、向往和寄寓。

  勃朗宁夫人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强盛繁荣的时期,更是一个充满动荡、矛盾、斗争、怀疑、思考、痛苦、不安和焦虑的时期,热情似火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已走向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冷静客观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以犀利的批判锋芒和深刻的怀疑态度反映了新时期人的困惑和痛苦。在这样的背景下,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却以崇高的情操、活跃的想象、清丽的笔调抒写着纯情的诗章,不能不说是浪漫主义在19世纪中叶的一个美丽的回声;而这个回声在当时和后来所一直受到的欢迎表明: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作为一种理想和热情则永远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正如诗人在十四行诗之43中所吟唱的那样:“我爱你直到我灵魂所及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我在视力不及之处/探索着存在的极致和美的理想。”——这颗灵魂的所有时空间都在追索着生命的极致;“我爱你像最朴素的日常需要一样……像人们选择正义之路……像人们躲避称赞颂扬。”——这种爱出自生命的本能,出自对美的追求,她摒弃任何功利企图和庸俗肤浅,她不能容忍半点杂质;“我爱你用的是我在昔日的悲痛里/用过的那种激情,以及童年的忠诚。”——无望的病人和天真的儿童在倾注自己全部的心思和感情时,是毫无保留,也毫不犹豫的。即使如此,女诗人对自己已经做的和将要奉献的仍不满足,“只要上帝允许,在死后我爱你将只会更加深情。”这种至诚至爱的纯情并不是每一个人想有就可能拥有的,勃朗宁夫人的特殊经历正如她在给勃朗宁的信中所说的:

  “我是乡间长大的,没有社交的机会;我的心完全沉浸在书本和诗歌中,我的经验局限在出神幻想的境界里。我的情怀无所寄托,总是沉沉地向地面倒垂,就像一株未经修剪的忍冬藤一样……”

  这种与世隔绝的简陋无知对勃朗宁夫人的诗艺来说,无疑是一个可怕的致命伤,但在另一个层次上,又使她具有充分的内心生活和丰富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认识,和对社会人生幻想式的揣测和对外界生活的纯真向往。

  在现实生活里,像勃朗宁夫人这样奇特的经历是极其稀有的,而她将这奇迹中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借助高雅的文学修养和聪灵的诗歌才华写下的纯情组诗,更像世界宝库中的一颗稀世珍宝,令人瞩目。整整四年,这对夫妇没有离开过意大利,生活十分愉快。勃朗宁说:“我们就像一个洞穴里的两只猫头鹰那样快乐,只是‘巴’胖了,脸色红润了。”一位女友也这样形容女诗人:“这位病人不是有起色了,而是换了一个人了。”的确是这样,本来是缠绵床笫的残废人,现在竟成为登山涉水、探幽访胜的健游者:威尼斯、帕度亚、米兰等地都留下他们的游踪。在米兰,她紧跟着丈夫,一直爬上了大教堂。女诗人给她妹妹写信道:“我叮嘱他千万不能逢人就夸他妻子跟他一起到这儿去过了,到那儿玩过了,好像有两条腿的老婆是天下最稀奇的活宝了。”

  1849年3月,婚后第三年,女诗人刚过了她的43岁生日,一名男丁的降生,给小家庭增添了说不尽的欢乐气氛。小“贝尼尼”很聪明,具有艺术禀赋。母亲教他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父亲每天给他上两小时音乐课勃朗宁有很深厚的音乐修养,他八九岁就能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了,后来他成为一个艺术家。

  1851年,勃朗宁夫妇带着两岁的孩子,经过瑞士、法国,访问了阔别5载的英国,但是勃朗宁夫人永远也不能再踏进自己的老家,让老父亲看一眼他那么可爱的小外孙而原谅跪在他脚下的女儿。她永远没能再见她父亲一面,温波尔街50号的大门永远向她关上了。这个老头儿把女儿恭恭敬敬写去的信,连同以前的去信,原封不动地一起退了回来,至死都没有宽恕她。1857年她出版长诗《奥萝拉·黎》,立即受到了广泛欢迎,并为拉斯金、罗塞蒂、史文朋、兰多等文化名流所盛赞,维多利亚女王亦为之叹赏。

  勃朗宁夫妇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生活,在这15年中,未曾有过一天的分离。1861年6月29日,勃朗宁夫人永别了她的罗伯特。临终之前,她并没多大病痛,也没有预感,只是觉得倦。那是在一个晚上,她正和勃朗宁商量消夏的计划。

  “她和他谈心说笑,用最温存的话表示她的爱情,后来她感到倦,就偎依在勃朗宁的胸前睡去了。她这样地瞌睡了几分钟,她的头忽然垂了下来。他以为她是一时的昏晕,但是她去了,再不回来了。”她在她丈夫的怀抱中瞑了目,她的容貌,像少女一般,微笑、快乐。耗闻传来,7月1日早晨,“吉第居”所在的那一个市区的商店都自动停止营业,表示哀思。佛罗伦萨的人民感谢勃朗宁夫人对于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厚同情,以市政府的名义,在她生前所住的“吉第居”的墙上安置了一方铜铸的纪念牌,上面用意大利文刻着:在这儿,E·B·B·生活过、写作过。她把学者的智慧、诗人的性灵和一颗妇女的心融合在一起。她用她的诗歌铸成了黄金的链环,把意大利和英国联结在一起。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