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刘建、刘敏、刘武三外孙忆朱德
 

朱德外孙刘建、刘敏、刘武:并不遥远的朱德家风

10月25日,在长城脚下,晚秋的北京郊外,刘建兄弟三个聚集一堂——刘建、刘敏、刘武。他们的母亲是朱敏,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而在“爷爷”朱德眼里,他们是留在身边的孙儿们。

30多年过去了,在孙儿们眼中,与朱德元帅一起的日子,其实并不遥远。

不让外孙喊“姥爷”

朱敏共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刘建、刘康、刘进、刘敏、刘武、刘丽。其中长子刘建在朱德身边生活的时间最长。“我是1953年出生,但我从小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刘建说,这一年,母亲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任教。

“为了让母亲专心工作,爷爷决定把我留在身边抚养,他说‘孩子就放在我这里,你安心地去工作好了!’”朱敏两个月的产假刚满,朱德就催女儿去上班。随后,“又让母亲搬出中南海的家,到北师大的集体宿舍住,父母亲有好几年住在各自单位的宿舍里,这样,我便开始了与母亲分离的日子。”

朱敏搬出中南海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单位与家相距较远。“爷爷嘱咐她要做一名人民教师。经常回家,就不能全身心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好好工作,搬出来是让母亲专心工作,并且要求妈妈周日才能回家看孩子,平时不准回去。这是一条‘硬规定’。”刘建说。

“在战争年代,形势险恶,戎马倥偬,爷爷和亲生女儿饱经长期分离之苦,在那时,爷爷把对女儿的私爱化作对祖国人民的挚爱。因此,爷爷把我和弟弟留在身边,我想大概是想弥补对母亲关心抚养不够的情感。”刘建说。

至今,刘建还一直称呼朱德“爷爷”。

朱德认为孩子都是亲孙儿,孙儿们没有内外之别,所以孙子、外孙都一样,“让我们都叫他‘爷爷’”。过去曾有人让小刘建叫朱德“姥爷”,朱德说,“我不是‘老爷’,地主老财才叫‘老爷’”。

“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

然而,“文革”期间,孩子们陆续从朱德家里搬走了,“爷爷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就他们老两口。”刘建说。

1969年10月,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局势中,林彪发布“一号命令”,朱德被疏散到广东从化。1970年,朱德从广东回京后就搬出了中南海。 “爷爷为了能见到自己的亲属,要求搬家。1970年就搬到万寿路新六所,住在五号楼,直到他去世”。

刘武动情地说:“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万寿路,爷爷要求我们必须走着去,或者乘公交车去,不准用公车接。老人家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

除此之外,朱德生活中既不向家属子女讲党内和工作上的事情,也从不夸耀自己的过去。“他老人家的保密观念极强,有些密级很高的事情他连与他一起战斗一生的奶奶都不讲。很多事情我们也是从解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

“爷爷经常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朱德直到临终前,还谆谆嘱咐女儿一家“要做无产阶级”。

1969年,刘建初中毕业。响应当时毛泽东提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和同学们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临行前同学问刘建:“你爷爷是三军总司令,为什么不去当兵,哪个部队能不要你?”当刘建征求爷爷的意见时,朱德非常支持孙子到农村插队的选择,他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7亿人口中,6亿是农民,不了解农村,不了解农民,就不懂得革命。”

在黑龙江双鸭山农场,刘建被分配去养猪。那时刘建只有16岁,挑不动猪食,经常把泔水洒在身上。“喂猪条件比较艰苦,特别是冬天很冷,早晨很早就要起来给猪喂食,还要打扫猪舍。”艰苦的生活条件,使他产生了动摇。于是,刘建就给家里写信,希望调回北京。朱德并没有因孙子“受苦”心疼,而是回信说:“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正说明你非常需要艰苦生活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起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与大哥刘建不同的是,朱德最小的外孙刘武入伍的时候,爷爷已经去世了。他从普通的士兵做起,经常深入到边境、海防、深山、哨卡,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有时道路不通,我们就靠人拉肩扛把设备送到工作站,有时连续几个月在潮湿、阴冷的坑道里工作,连喝水都很困难……”刘武略显兴奋地回忆起以前的工作。

刘武在基层部队一干就是33年,他所在的单位被总参谋部赞誉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模范集体。2006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和解放军四总部在北京举行授奖大会,刘武被授予“全军优秀基层指挥官”光荣称号,刘武说,“2006年12月1日是爷爷的120周年诞辰,这枚军功章让爷爷看到对自己的谆谆教诲没有白费。”2009年9月,刘武又光荣当选为总参谋部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代表。

“文革”中爷爷发过几次火

朱德给儿孙们的印象是温和敦厚,很少发脾气。刘建说,“爷爷说话很温和,很少有发火的时候。”

然而,在“文革”中,温和的朱德在家里也对亲属发过“脾气”。
“我表哥在学校里参加‘联动’(‘首都红卫兵联合行动委员会’的简称)。”刘建说,“联动”的参与者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弟。当时中央文革小组做了很多针对老一代革命家的事情,对他们乱扣帽子,还进行了残酷无情的批斗,干部子弟们对自己前辈遭到恶毒攻击表示不满,就成立了这个组织。“我的两个表哥在社会上说了一些对“文革”不满的话,引起了公安部的注意,把他们抓起来了。公安部门审问他们:‘你们讲中央的事情,从哪儿听来的?’他们随口就说:‘我爷爷告诉我的’。”

“这可就麻烦大了,马上成了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反映到上面了。有关文件后来就放到了爷爷的办公桌上。爷爷回家看到后,表情十分严肃,就发火了,说:‘他们要打倒我’。因为那个时候他们那样讲是很危险的,很容易授人以柄,后果很严重。在说这句话时,爷爷虽然没有怒气冲冲,但表情非常严肃。”刘建回忆。

朱德与格达活佛

朱德在长征时,与西藏的格达活佛结识。格达活佛1902年出生在甘孜白利乡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36年3月初,朱德总司令率领红军到达甘孜时,曾亲自去白利寺看望格达活佛,两人一见如故。7月初,红军北上去甘肃,临走时,朱德与格达话别,在红缎上为他写下:“红军朋友,藏人领袖”的题词。

14年后,格达活佛终于盼到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欢迎西藏派代表商谈和平解放西藏。正当格达活佛为此奔走于拉萨与昌都之时,不幸遭敌人暗害身亡。

60年后,格达活佛转世活佛六世格达·扎西绒布活佛与朱德外孙刘敏再续前缘。

刘敏说,“我是怀着感恩的心去的。在甘孜,爷爷和五世格达活佛曾9次促膝交谈,结下深挚情谊。爷爷北上临别之时,还特地赠送格达活佛一顶象征解放和希望的红军帽。我们要世代延续这份情谊。”

刘敏送给六世格达·扎西绒布活佛的礼物与爷爷朱德一样:“父亲刘铮的书法作品‘红军朋友 藏人领袖’和一顶特别订制的红军帽”。

朱德临终调侃唯一的遗憾是没吃饱过

朱德晚年长期患有糖尿病。

“爷爷因为糖尿病要少食多餐。冬天我们经常和厨师把馒头切成片放在暖气上焙干。爷爷饿了的时候就拿点干馒头片吃。有的时候爷爷跟我们讲话,教我们学东西饿了,就会边吃边谈。”刘建回忆说。

刘建说,爷爷喜欢吃四川泡菜和回锅肉,但是后来医生对他的饮食控制的很严格,每顿基本上都是保健菜,过瘾的菜都不让他吃,爷爷这个简单的要求也就被“剥夺”了。有一次廖承志来看爷爷,到饭点了,奶奶留他吃饭,问他喜欢吃什么,廖公一听,借机提出一个在家不能提的要求:“我想吃肉”。其实,廖公和爷爷一样,都被医生管着,在家里又被夫人监督着,和猪肉无缘。爷爷这时投了廖公一票,“廖公就这个小小的要求,克清你就满足他吧!”奶奶叫厨房炒了一盘回锅肉,又怕爷爷也加入这个开戒的行列,便指着刘建对大家说,“正好,我们家也有一个吃肉的。”这以后,“吃肉的”成了对刘建的代指,“吃肉的回来了”,每次他回家,保准会得到这个热烈的欢迎词。吃饭的时候,爷爷边吃自己的边看着回锅肉,却一点也不能吃。这时奶奶就得打岔,引开爷爷的注意力。刘建在饭桌上看到爷爷实在想吃,就偷偷夹一块放到爷爷的嘴里面。

后来,朱德临终时还对康克清调侃说,“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就是没吃饱过。”

“1976年6月底,爷爷因感冒发烧住进医院,爷爷自生病住院到去世一共10天。爷爷病重的时候我陪着奶奶和妈妈在病房值班,爷爷的病一天天的加重,由感冒转成肺炎,因糖尿病引起肾衰竭。由于排不出小便,导致身体浮肿。前来探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着急并指示医生们要全力抢救。”当时朱德不知道自己病得这样严重。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朱德逝世,享年90岁。

刘建自述:爷爷“五心”让我们成长

爷爷虽然喜欢孩子,但决不溺爱,要求很严格。

我是1970年才当的兵。有一次,师长专程打电话请示要提我当干部。但是,奶奶转达了爷爷的要求,说让他再多当两年兵,所以我当了5年兵。

我在山西当兵期间,一次回京探亲,临走时,部队首长——爷爷战争年代的老部下让我给爷爷带了点礼物:两瓶汾酒,两瓶老陈醋,还有一些小米。我没有多想就带回了北京,送到爷爷家。爷爷、奶奶问清了情况,说这是收礼并严肃地批评了我。

在我回部队时,爷爷让我把钱捎回去交给部队首长,并要求我把购物发票带回来交给他们。

爷爷逝世之后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钱物,他把节余的工资都交了党费,留给我们的只有精神财富。

我总是觉得爷爷的“五心”是我们成长的动力,那就是:对信仰追求的“恒心”,对党和人民的“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心”,对人民群众的“爱心”,对权力恪守的“公心”。这些都是他在一生实践中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的。

在爷爷身边的日子

我小的时候,身体比较差,经常发烧,爷爷对我一直非常关心。1970年初,我住院做阑尾炎手术,爷爷年龄大了不便亲自来,就让奶奶经常到医院来看我。奶奶每次来都要给我带点葡萄干之类的零食,说是爷爷特地嘱咐的。那不过是一个小手术,但更多的是一种亲情。

小的时候,奶奶让我们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说洗不干净就打手板,一打手板我就哭。每当这个时侯爷爷就会过来,看到我的手心红了,就会很心疼。把奶奶的手和我的手放在一起看,说“打在你的手心里,奶奶也心疼啊”。

爷爷的生活始终艰苦朴素。他用的一个澡盆比较高,进出很不方便,容易出危险,中南海行政管理部门几次提议给他换个新的,他说什么也不同意。最后,趁他生病住院,才请人重装了一个新澡盆。但爷爷一天也没用上,就和我们永别了。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