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论语·尧曰第二十》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这个“曰”前面,先儒认为少了一个“汤”,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下面这段话,也是舜帝说的话,当然我们从史实里面去看,以是商汤说的话比较恰当一些。

我们上次讲过一些“汤”,这个“汤”是他的名号,也叫“成汤”。这个“成汤”按谥法说,“成”是什么意思呢?是安民立政;“汤”是除残去虐。从安民立政的一面叫他成;从除残去虐的一面叫他汤。他的名字叫履,但史书上也说他还有一个名字叫天乙。他叫天乙,就是商代的商王起名的一个成法,比如太甲、五丁,就是把他出生的那一天当名字来用,所以他本来名乙,后来又改为天乙,号字汤。

下面这段话:“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整个这段话是在什么时候讲的?我们的先儒有很多看法,大致有三种看法:其中一种看法是罚桀告天,那么要讨伐夏桀了,讨伐前必须告天;第二种说法是《尚书·汤诰》里面讲的,那时罚桀已经取得了胜利,班师以后,跟诸侯讲的;还有一种看法,是在《墨子·兼爱》篇里面讲的,讲到汤罚桀以后大旱5年,那么为了祈求老天能够下雨,告天的一段话。那么这三种说法我们现在的《尚书·汤誓》篇是没有这段话的,那有可能这段话在后来的《尚书》里面已经没有了。我个人偏向于还是罚桀以后,回到都城亳,跟诸侯讲的话,从内容来说也比较合理。

我们知道尧和舜,是通过禅让的办法交付天下的,在交付天下的时候他必须把圣人的心法传下来,所以上面有“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把这个最高的心法传给他。那么到了后代,夏代要灭亡的时候,夏桀并没有把这个天命传下来,如果他也明白内圣外王的心法,他也不至于暴虐了,就是他在家天下之中,传久了之后慢慢的把这个心法丢掉了,因此这个桀他不可能把圣人的心法在传给下一任天子。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这个文化里面,有一个现象是很绝的,就是我们古圣传下来的好多好东西,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不理解了,我们要批判它,死劲地反对它,要扫除它,可是同样的东西过一阵子又会复活,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因为我们整个文化本于天道,而这个天它虽然无言,却是时刻刻在宣说这个道。我们人类如果得到好的教育,那么我们的心就跟天相合,就会顺应天道,我们就会有幸福可言,否者就会遇到灾难,遇到灾难,这也是老天给我们讲法,就是说你错了,这时候人类觉悟了,就会重新遵循这个天道,所以被我们扫除的文化我们又会再次尊崇它。所以中国的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久远?它的根子在于我们的文化确实本于天道。

而这个天道,我们怎么去明白它?就是我们人心空开以后,我们把各种各样私欲去掉以后,才能明白。而这个私欲怎么去掉?这就需要圣人的教化,没有圣人的教化,我们自己是不会主动去掉私欲的,只有被动的去受苦,在欲望的煎熬下,身体不行了,心情不行了,慢慢的被动的去改变自己。但有了圣人的这种心法,我们在状态好的时候,实际上更可以用功,所以在不断的用功当中去做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敬人合天,这敬人合天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目的。

这个领导,他所谓政治是干什么事?政治就是领导整个民众去敬人和天去,而不是违天,违天人类肯定就有灾难,我们考察一下人类自然界一切灾难的造成,都是人类违天的结果。所以灾难本身就是在教育我们,我们能不能接受这种教育就看我们这种悟性。

那在这个时候为什么说尧舜使用禅让,我们觉得他是圣人,而下面讲的成汤和武王,这两个人得天下则完全相反,一个是用文得,一个是用武得的,表现形式相反,是要革命的方式推翻前任的。所以在我们狭隘的人开来,好像不敬了,犯上了。我们这个文化最高准则是道,一切是非是依据道为准,而不是依为你这个人的地位的高低。这个道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这个天,所以要顺天。那么作为政治来说这个顺天,它体现出来的就是顺民,就合乎民意,因为天是以人心为心。这个东西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这个句话里。只有普天下的人都好了,都在做敬人合天的事情了,那么天下就太平无事了,而这个事情谁做最有力量?谁做最好?显然是最高的领导,因此如果最高的领导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把民众带到敬人合天的路上去,这个国家肯定不安宁,社会要动荡,自然灾害会越来越多,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我们明白了这个中心,再来看商汤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

第一个是“予小子履”,一个堂堂的天子,万民之上的天子,他对天是一个什么态度?他认为自己是小子。在天面前你,你是什么啊?我们人是由自己的父母生出来的,所以对我们的父母我们要称子。可是一切人,包括我们的父母、祖宗,任何人、任何物,他都是由天生出来的,所以在天面前我们都是子,不管你地位多高,你也是个子,所以在天面前我们不能称大,这就是我们敬天的一种传统。所以这个天地是我们一切人的父母,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去敬他,这个敬是因为我们的生命的源头就这那个地方,我们如果不敬这个天地,那么也就是我们在背离这个天地,也就是在背离天地之道。背离天地之道的结果,会造成我们身心的痛苦,所以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自己的身心痛苦?就是从敬天地开始。

当然敬天地,你还必须先从敬父母开始,因为父母是个小天地,你都不懂得敬家中的小天地,经常违背父母的意愿,做一些让父母伤心的事,我们怎么能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呢?绝对不可能!所以中国的文化讲究这个孝,孝的内涵就是敬与爱。也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你怎么样才能活得幸福,它的基础在哪里?说白了很简单,就是我们能把敬与爱的心培养出来,我们一生的幸福就全部奠定了。那我们反过来讲,人生在世,一切的麻烦的造成,他又是什么造成的呢?它的根源就是我们不敬不爱造成的,敬爱到极致我们才能敬人合天。

所以圣人是什么人?圣人就是已经做到敬人合天的人,他跟天道合上了,所以这个叫长生不老,这个叫万寿无疆,这个叫无量寿。所以这个三教用的词不同,但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就是你的心跟整个天地合上了,那么天地是永恒的,你也就是永恒的了。所以圣人不朽,他是永远不朽的,因为他的精神跟天地之道完全合上了,所以是“道观古今,德配天地”啊,这就叫圣人。

所以我们要怎么敬天地呢?一个是从敬自己的父母开始,还有一个要敬师。老师把怎么敬人合天的做人的道理传授给我们,然后我们再照着去做。所以,一个孝道,一个师道,这是做人的两条腿,断了一条,我们都没法正常的走在人生之道上,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使这两条腿强健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很快的,很正常的,走向我们做人的这个终点,做人的终点就是敬人合天,所以一定要敬天地,所以他说:“予小子履”。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祭祀的时候,人死了以后,在古礼里面一个是丧礼,一个是祭礼,这是古人极其重视的,丧能尽哀,祭能尽敬。就是人的这个生命,当他以人体存在的形式存在的时候,他只是生命的一段表现形式而已,我们这个人是从哪里来的?如果前面没有东西,能凭空跑出来一个人吗?所以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的身体,父母两个身体合成我们这样一个身体,他是有前因的。我们的精神啊,他也有前因的存在,所以死了以后,这个身体还给大地了,我们的精神哪里去了?他也有一个后果在那,所以整个生命的内涵它是无穷无尽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个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但是对我们现世的生命,对将来的生命都要负责任,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讲道德的原因。

好了,我们对已经逝去的亲人、祖宗,对圣人们表示敬意的时候,怎么去表示?这里面就是要有个视死如视生的态度。就是他身体虽然不在了,但他真正的生命还在,从某种角度讲,我们人为什么对过去死了的人会怀念呢?如果他完全没有了,就没有怀念的必要了。人为什么会怀念?说明他还是有个东西会影响到我们,这就构成了我们的怀念了。因为人是有精神的,所以他在精神那个世界里面,对于我们现在活着人的他是有影响的。因此我们文化里面就通过祭祀,来表达这种怀念和敬意。虽然他不在了,但我们对待他们的这种诚心诚意,跟他在的时候是一样的。那么在祭祀里面呢并不是说好像做做样子。

“敢用玄牡”,“玄”它是黑;这个“牡”泛指是指一般的牲口,这个牲口它是指雄性的牲畜,雌性的就是牝,特指就是指牛。这个过去要用三牲祭祀,这个三牲过去是指,一个是猪、一个是牛、一个是羊。这在我们家养的牲畜里面是最珍贵的,拿这些最珍贵的东西去祭祀。这个三牲叫太牢,一般祭天的时候,过去要用三牲。所以我们去孔庙里去看,过去正规的祭祀是要用全的三牲。现在我们书塾里面做不到,没有那个力量,只是用三牲的肉去表现一下而已。所以后来祭祀圣人的时候,他的规格和祭天一样,因为圣人已经合天了,这个叫太牢。如果低一个规格象曾子他们,他们用少牢,少牢就是去掉这个牛。

这里面说是用玄牡,黑色的公牛。这里面为什么要用黑色,因为三代啊它所崇尚的颜色不一样,夏代用黑,商代用白,周代用红。所以祭祀他挑的牲口颜色也是不一样的,但这个时候呢,刚起来革命,把夏桀推翻了,新的天下还没有很好地运行起来,因此最初的时候用的礼还是沿用了夏代的礼,所以用了玄牡。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这个时候你祭祀的目的,你有话要跟老天说,你要说什么事情。这个“昭”是明白的意思,我明明白白的跟皇皇后帝报告;“黄”是大的意思,黄黄就是很大很大;“后”就是君的意思,我们人间最大的就是君主,可这个天它比君主还要大,所以皇皇后帝就是那个大而又大的君主,所以称这个天叫帝,帝是天帝。

好了,这时候商汤要跟天帝要讲什么话:“有罪不敢赦”,对有罪的人我不能赦免他。那么这里面从特指的角度是指夏桀,夏桀他作为一个天子,他没有真正的替天行道,违背了天的旨意,什么叫违背了天的旨意?他就是违背了民心,百姓痛恨他。

在《汤誓》里面,商汤引用了百姓的一句话,很有名:“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个“日”,是太阳,指代在最高位的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能够消逝,掉下来,也就是你这个夏桀什么时候下台,我宁愿跟你一道死去,就是活不下去了,百姓盼望他灭亡。所以我们讲这个君主,他是以什么作为他的生命?实际他是以百姓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生命,当他的统治违背了天意,不顺人心的时候,他伤害了百姓的性命,实际上他这个时候就已经伤害了自己的性命,当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也活不下去了。所以这个时候天道他就起作用了,他就会把这个使命降落到另外一个贤者身上,让他起来把他推翻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从《汤誓》里面可以看出来,商汤这种使命感,实际上他是超过民众的。因为作为一个贤者,对于夏桀的无道,他实际看得更清楚,对他的后果看得也更清楚,哪怕底下的官军不爱打仗,他也要鼓动起来去把他消灭了。因为他做这个事情是顺乎天道的,顺应民心的事情,他不这样做他就是违背天道。

所以我们这个文化不看表面,你这个尧舜是禅让的,大家歌颂,你是个圣人。汤武起来革命,你也是圣人一样,表面看完全相反,但内在有一个东西是完全一样的,它这个一样是什么?就是遵循天道了,顺乎民心了,在这个地方。所以这里面讲的“有罪不敢赦”,夏桀作为一个有大罪的人,我不能宽恕他,就起来推翻他。

下面:“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这个“帝臣”,天帝是最高了,那么能够顺乎天道的人,替天行道,替天宣话,这样的人就是天帝的臣子,就是善臣。因为他是对诸侯在讲么,这些诸侯能够跟着他把夏桀推翻了,顺乎天道民心,所以他们就是帝臣。那么对于诸侯好的善的那些地方,我要做到不蔽,“蔽”是隐蔽,给他遮盖住。所以我们人啊,对不好的东西不能去纵容他,对于好的东西也不要隐瞒它,要扬善,要抑恶,所以这个就是符合天道的。那么这个“帝臣不蔽”,为什么有罪不敢赦?帝臣又不蔽,为什么要这么做?

“简在帝心”,这个“简”是阅的意思,这个阅就是看到,就是视。这个高高的天帝,他的眼睛是全部都看着的,谁好谁坏很清楚。我们后来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实际上天道这个法则,这种天理,是高于一切的。我们这个法律,如果这个法律定得好,他就是模仿这个天理的,是天理在人世的一种具体的执行,这个叫法律。可是我们制定法律,执行法律,如果有私心的话,那么这个人间的法律就不可能完全的合乎这个天理了,那么这个地方,违背天理的人,你会受到天理的惩罚。那么这个天理我们反映到人上面来,也就说这个善与恶,实际上都是大家看得很清楚,到后来我们变成一个俗语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眼睛为什么是雪亮的?因为在这里头后面讲武王伐纣的时候,它在《尚书·泰誓》篇里,他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就是老天的眼睛以谁眼睛为眼睛啊?老天的眼睛是以百姓的眼睛为眼睛,所以当百姓看到这个人很暴虐,那也就是老天看到这个人暴虐了,百姓看到这个人很贤良,也就是老天看到这个人贤良了。所以老天的耳朵“天听自我民听”,老天是以百姓的耳朵为耳朵的。

所以里面讲的是“简在帝心”的事情,就是你心里面有敬畏天帝的素质在里面。人什么时候才能够去敬畏这个天帝?就是你真正的觉得就是曾子所讲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就是我们想什么,做什么,实际上天地间它都留下了印记,你瞒不了天。当然我们人在独自一个人做的事情,可能瞒得了周围某些人的眼睛,我们头脑里面想的可能在一般人,头脑不静的人,他也不知道。可是我们的一念,实际上它能遍布了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它所想,所做的,从信息的角度讲,它都是会留在宇宙之间的。只要一个人他心能够空开,他就可以去提取这个信息。你做了它就留在那,所以儒家为什么讲慎独。你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所有你违道的事情他在当下就给我们教训,给我们惩戒。所以曾子很形象的跟我们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很严的!对这个天不可不敬。

既然如此,所以我作为天帝的一个臣子,当然要以天理为行事。那么有罪的,有善的,我都要按这个天理去行事,就是有罪的不能赦,善的要给他奖赏。这个在佛家里讲因果,就是天地的运行都是由因果律在支配的,人违背这个因果律的时候,他就受到因果律的制裁。所以人怎么去合乎这个天道呢?就是要符合因果的法则去行事。当然儒家他不用因果这两字,他用道家的讲感应,实际上内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下面这几句话更可以看出就是,作为一个天子,他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朕”在秦代以前这个“朕”是第一人称指“我”,不管你是天子也好,贫民也好,都可以用这个字,他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到了秦始皇以后,他把这个“朕”当做君主的专用字了,一般百姓就不能用了。何以见得?这个时候对天叫小子,对天说话你怎么能用尊称呢?你自己不能用尊自己的名称来称呼自己。“躬”就是身体、自我,那我身上如果有罪的话,那么他有一个愿望,告诉老天“无以万方”。这个“以”是及的意思,我们现在说的是连累,牵连。就是不要因为我有什么过错,然后那连累天下的百姓,就是我的错就是我的错,跟天下百姓没关。这体现他这爱民之心,怕因为自己的罪连累天下百姓了。那么反过来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假如百姓有过,他们犯了罪过呢,这个罪也不是百姓的过错,是我的过错。这是一种何等的情怀?

所以我们的文化里面讲“三纲五常”,这个“三纲”第一纲是“君为臣纲”。很可惜啊,这样一种很精彩的理念,一种很高深的真理,被我们后世学儒的人给歪曲了,成了一个现在要批判的东西。这个“君为臣”这个“纲”是什么意思?“纲”就是表率的意思。就是你当君主的你要成为臣下的表率,从君跟臣这对矛盾关系来说。君,你的地位高,你能够发号施令,也就是说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既然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对关系如果没有搞好,责任在谁身上?就在君身上。所以商汤这句话是最生动的阐明了君为臣纲的道理,也就是说,因为作为一个天子,你有什么资格才能当这个天子,就是你的心必须无我到什么分上呢?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你没有自己的私心了,你才能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需要什么?他们的生命、物质上也好,精神上也好,百姓要健康快乐,他需要什么?你应当帮他们达成,这才是真正的天子,他要担负的是这么一个使命。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说你坐到了这个天子职位了,你的德行还没有达到,没完全做到“明明德”。就是说你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些私心杂念,虽然这些私心杂念不严重,可是你在那么高的位置上面,你这一点点私心杂念,都可能对整个民众造成影响。就像我们打枪瞄准似的,你手只要偏一点点,它这个子弹离目标就会偏离很远。所以越在高位的人啊,越要小心翼翼,要如履薄冰,就是他一点点过错在下面就放大好多。所以要谨慎,这个慎独意思就是慎动。就是一举一动不管我们的言行还是思想,不该想的你一定都不要去想,因为我们的心越干净的时候,心力就越大,所以能想好的,心想事成,你这一生气,这暴怒能够把人吓死,所以这个地方,人越在高位上是越危险。

所以他唯一的出路在那里呢?唯一的出路在,你必须把那不干净的东西彻底去掉,去掉以后必须到无我的时候,你跟天合了,你跟民众也合了,这时候你才是真正的安全的。这个时候百姓也有福了,这个时候才叫无为而治,否者都不叫无为而治。不是懒汉吃饱了什么政事,什么都不管叫无为而治,错了。但是你为了自己的名为了自己的利,使劲去骚扰百姓,弄这个,干那个,好大喜功,你这个也不对。所以讲“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这个“笃恭”是什么呀?这个“笃恭”就是我们的心完全跟道合上了,平了,完全是真诚心了,满腔的都是敬爱之心了才行。

所以这个政治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政治政治就是心要正。《大学》里面讲的“正心诚意”么,什么叫正心啊?正心是从诚意里面来的,诚意就是我们意啊,还有私心杂念,东动西动,你用一种静存动察的功夫给他收,一动你就把他收,收到以后没有私心杂念了,他不乱动了,进入完全一种静的状态,不动心的状态了,这个时候才叫正心。正心的时候才是人跟天和,人跟他人和,人跟自我和。就是自我和、人我和、物我和么。三和才能真真的达到,这就是《中庸》讲的“致中”。所以最后最高的境界就是“致中”,也叫“尽性”。

而这个尽性的功夫在我们中国的整个大学之道的传承里面,我们走的路就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么一步一步来的,这一步一步体现修道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内外兼修。这个内外兼修,这个内是什么?这个内是指我们身心性命。外是什么?是日用伦常。注意啊,这是我们圣道最大的特点,是内外兼修的。我们中土文化最高明,最伟大,最平常的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从孟子以后失落的也是在这个地方,就是内外兼修没有了,分为三教了。分为三教以后,本来三教的圣人都是得这个大道的圣人,可是我们在教化上由于师承的断绝后他就偏了。你像佛教里面他在总体的趋势就偏于内,他就整个讲这个心怎么修,把这个烦恼怎么去,重点全落在这块上面,可是当他如果忽视这个日用伦常的时候,他就容易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灰心灭智,这就是佛要斥为焦芽败种,就是他自顾了内不顾外。但是后世的儒又太注重日用伦常了,他没有内修的心法,失传了,他只顾这个了,虽然修得很苦,学得也很苦,可是他内在的升华很难达到,也出问题。所以有不少人皓首群经,可是那品德还是平平,关键是身心性命修内的东西失传了。

所以整个圣学呢,它一个要内外兼修,还有一个要本末并进。内在的身心性命是本,日用伦常是末。这两个东西要并进,也就是你对身心性命你怎么给他提高啊?他必须要在日用伦常中修才扎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我们在社会上当你为别人付出,你付出你的钱财也好,你付出你的体力也好,付出你的心力也好,这个对方是有一种反力量到你身上来的。你做得好,对别人有好处,别人会感激你,你就会感到一种喜悦,是吧?也就是说,在这个世间它都是对等的,就是你付出了什么,他会以什么样形式返还到你身上来,你付出善,你就会得到善的回报,你付出恶,他就得到恶的一种回报。那么我们要想在我们活着的时候解决我们身心性命的问题,怎么办?只有在这个日用伦常当中去修的时候,你不断地帮别人,帮的人越多,那么越多的人就帮你,就不是你一个人孤独的在那边用功了。,可是你一个人如果躲到山里边,谁来帮你?除了一些小动物帮你,别的不一定帮你,而且我们境界不到,这些精灵动物他还在吓你,妨碍你,我们的身心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夫子讲“鸟兽不可以同居”。就是人只有在人当中,我们的这个身心才能受到最大的磨练,别人说你好了,说你不好了,对你好了,对你不好了,这些一切东西都在磨练我们的这个心性,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修出来才是坚实的。所以这个佛家他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他肯定要回到伦常当中,这既是检验的地方也是修持的地方,也是最后成就的地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圣道,大学之道,一开始下手处,就是走这样的路。要讲内外兼修,要讲本末并进,要讲动静兼修,这个就叫中道。

所以这些内圣外王们,就是说你这个内圣体现出来的,外还有个王,内还有个圣,他也是两个并行不悖的。所以这么一句话,就是人什么样时候能讲出这样的话来,也就是一个人当他把私心去掉了,完全与民众融为一体的时候,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现在我们不是天子,做父母的就是家里的天子,这个道理是不是一回事呢?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这个孩子不听话,老做坏事,那根源在那里?我们做父母的,如果没有这个大学之道的修持,很容易就认为这孩子怎么这么坏,教训他,揍他,骂他,处罚他。当然并不是说教育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手段,这自古以来就用。周代的学校里面这个官员打人用鞭子,学校里面打学生他用木条,这些他都是需要的。关键不是在外表打不打人,骂不骂人,这些都不是主要的问题。有孩子是被打出来的,有孩子是被骂出来的,也有孩子被打坏了,被打死了等等,所以这不能说打骂在教育这块对不对,这个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为什么要去打他骂他,你是怎么样去打他骂他的,这才是个问题。

所以第一个就是我们做父母的,眼看着自己好像孩子变坏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什么?这就是三纲里面讲的“父为子纲”,所以我们孩子变坏了,我们第一个感觉应该是我们作为父亲,表率没做好,这个父纲倒了。实际上我们在某一个地方做得特别好,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往往你不用怎么教育,他自然就好了。可是我们有毛病的地方他就给我们放大,那么我们这个时候没有看到孩子有罪,罪在我身,没有这个概念,你一味要求孩子的时候,因为你这本上没有动,就像花似的,你看花枯萎了,你不知道浇它的根,单是用水往花上喷,你不知道浇它的根。喷完也能滋润一两日,但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打骂孩子就是坑害孩子,他打不好。可是你自己明白根本问题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必须是自己改了。可是这个孩子他缺乏压力的时候也不行,任何东西压力太大不行,没有压力也不行。没有压力了有时候他就会放纵一下自己,所以没有压力也不行,压力太大也不行,只有恰到好处的一个压力对人才有帮助。你这个打跟骂是为了弥补你太放任他,这个就对了。如果你对他管得太严了,那这个时候你好像要跟孩子交朋友似的这也不对。中字就是我们做人啊,难就难在爱敬之心,这是人的根本,是人幸福的根本,是我们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一个修持的核心。

第二个就是爱跟敬怎么找到一种平衡,这个也是一个问题,我们有时候爱超过敬容易把孩子惯坏了,所谓溺爱死,就是爱跟敬没摆平衡,无原则的爱,盲目的爱。实际这种爱是顺从他的欲望,这种叫溺爱,把人会爱死。还有一种是太严了,敬太重了,一直都让他处在一种紧张与恐怖的状态,也会把人憋坏。我们在这个一生当中实际上都是要找一种平衡,人情跟物理怎么找到平衡?爱与敬怎么找到平衡?内与外怎么找到平衡?本与末怎么找到平衡?为人为己怎么找到平衡?实际这些个东西就是我们古文化里面当中最宝贵的中庸之道。孔孟所承传的就是从伏羲以来圣圣相传的这么一个大道,因为这么一个大道慢慢失传了以后,才分裂了三教。分裂三教以后往往某一教都偏向某一方面。我说学、修、炼本来三位一体,他容易就偏了。偏了以后我们身心相应就容易出问题,那么我们解决身心的问题怎么解决?实际上就是我们以天理良心作为一个最高准则,时时的去调整自己,我们才能真正的得到解决。

这一段讲的是商汤的话。

那么下一段讲的是周武王的事情,那么武王走的路跟商汤走的很相似。虽然成汤是个圣人,可是他也是家天下,就是他传的时候也是家天下。家天下一代一代到后来有变异了,到了纣王的时候又不行了,碰到这个无道的纣王怎么办?这个时候武王同样的顺天应人,起来革命,最后也是把商代推翻了。

那么下面这几句话我们现在《尚书·泰誓》里面有记载,它原文是说:“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这个“赉”是赐的意思赏赐,就是周受到上天很多大的恩赐,他觉得老天给了他什么?这个最大的恩赐是什么啊?是“善人是富”,也就是把好多好多善人给他了。那个在《泰誓》里面有这么几段话:“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这个受是纣王的名字,他说商纣王啊有亿兆的普通人,夷人就是普通人,但这些人离心离德了,他们心不一致,做事情各有各的想法。可是这个武王说我这个人比不过他,可是“予有乱臣十人”,这个乱臣不是捣乱的臣,而是治乱之臣,能够治乱,国家乱,我能给他治好,有这样有能力有贤德的人,这样的贤人不用多,十个就够,他们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就说我们人啊,哪怕是直系亲属,他是我们的至亲,有时候至亲之间的这种父子相杀,兄弟相残至古以来多的是。这个外在的亲不如内在有人,虽然不是我们亲戚,但是他是一个仁者,是一个大善人,那么他跟我们内在的亲可能会超过我们亲人,所以这个商他们虽然人多,虽然商纣王也有好多的至亲,可是不如我有这种仁善之人。

《大学》里面引用了楚书的话,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就真正的这个宝贝是这种善。注意我们现在这个人啊,他一讲到宝,就想到金银财宝,固然这是宝,但是这种宝是物质层面的这个宝,而我们人更大的一个宝贝,对于我们人更有好处的是我们的善心,为什么呢?假如说我们有善心,有爱心,我们就没有那种怨恶之心,我们不就是没有那些烦恼了么?另外我们有善心,我们和天道相合,就没有灾难、病痛。我们如果说相反,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攫取财宝上,将来也许腰缠万贯,金玉满堂,可是呢,内在如果没有善心的话,整天提心吊胆,各种烦恼,疾病缠身,来一个灾难,这些宝贝一夜之间消逝得无影无踪。你经济再发达,一个地震,一个海啸,瞬间可以灰飞烟灭。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宝啊,真正的宝是我们内在的善心啊。我们家也是,家里不在乎你有多少财产,而是你家里很多成员是不是大家都是善人,有善人了,这个家里的善人越多,这个家就越和睦,这才是真正的宝贝啊,这是任何自然灾害都夺不走的啊。可是我们把一生的努力是不是放在积善上面呢,有没有啊?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又希望没有灾难、病痛,可能吗?武王把这个事情讲得很清楚,就是善人是富这个概念。

所以我们中国人有话说“知足常乐”,为什么知足能够长乐?这个“足”是什么东西足,我们本质具足的就是我们的仁爱之心,每个人天生都有:佛教里面讲人人都是佛嘛;中国文化讲人皆可以为尧舜么,就是这个天理良心,每一个人都是具足的,你要是知道这个“足“你就长乐了。可是我们从小的教育,这一块是断绝的,看周围的人,一生最大的努力都是攫取各种各样财宝,捞取外在的东西,追求外在的知识,可是我们怎么去找到我们内在的那个无上的宝藏呢?没有受教育我们就不知足,我们永远被贪欲牵着鼻子走,最后是把我们引到痛苦的深渊。所以这里讲善人是富的道理,内涵很深很深,一个人成功也是成功在这个地方。

最后讲到这个地方:“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所以一个人心量越宽广,他就越有担当心,这个最大的担当心,他在那个位置上,他必须有担当天下的心,就是所有百姓的过错都是我的过错,你才配当天子。你作为父母,你有把家里孩子一切过错都是我的过错的心,你有这颗心你就配做一个家长,否者这个家长当不稳,当了被孩子气死,这个被孩子气死也就是孩子反抗了,被他推翻了,为什么被他气死?就是没有悟到这个道理。一切孩子的罪障的根是在自己这里,你要把这个悟到,当然并不是说你这个悟到了,孩子就能马上什么都变好了,不见得马上就变好,可是久而久之他会逐渐变得更好,因为每一个众生他有自身的因缘,你是管不了别人的,你不可能说我要把别人改造成怎么样,做不到!这是佛都不敢做,圣人都不敢做的事情,谁都做不到的事情。如果能够做到了,那么舜的弟弟象为什么老要杀他?他的父母也好长时间对他不好,它都是圣人了啊!这个舜帝的儿子也是不孝自己,这个做不到的。可是你不管孩子怎么样,你对孩子的慈爱一点都没有减弱,孩子的过你真正认为是自己的过的时候,你就不会怨恨孩子,你就绝对不会被他气死。

这个地方是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做的,所以一个人在高位的,他的德必须要和位相配。当这个德和这个位不相配的时候,老天就要降格,这个降格就是老天的一种慈悲,就说我们每一个生命你有你生命的一种质量,就是这种产品比如说是纸做的,你就不能拿他来盛那个火,你纸做的盒子盛火那就烧到了,你用铁器去盛他就能够盛得住。那么我们人也是,你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的时候,你非要好像那个高位,想受人羡慕,你要去求的话,那你会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个地方你待得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的心不能太高。必须你真实到了这种境界,你在那个位置才舒服。

所以人,第一个需要防备自己的就是这个贪心。就是我们说起来,我们自己的身心的问题啊,好多都是在这个贪心上面,因为有了这个贪心,这时候欲望当头,这时候我们只看到这个“末”,已经看不到那个“本”了。所以圣人的学问啊针对我们众生最大的问题,告诉我们修身为本,而我们最容易忘的就是这个本,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修身为本。但这个修身为本并不是不顾这个末,这和修身为本,我们讲圣学的三柱石上也讲到。

一个叫敦伦尽性,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这么去表述,就是在日用伦常中尽性,这可以说圣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最鲜明的地方,就是在日用伦常中尽性,目标是尽性。尽性也叫复性,所谓复性就是,根本我们善良的天性,在生活当中把那个善良的天性给他发掘出来。全部发掘出来了就是圣人了。所以说《论语》里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这句话能懂了,做了,你才有体会,否者学一百年,这句话还不懂,也就是人们在去除欲望当中,那么把自己善良的本性就打开一层,你就浩然之气得分。而那个东西是最宝贵的生命之气,我们叫他元气也好,浩然之气也好,先天真气也好,实际上就是生命最宝贵的能量,那个你不能说它是阴也不能说它是阳,它是真正的这种生命力,所以人得到这种生命力的时候,他就会使你康乐,身体健康心情快乐。所以你尽一份性就得一分乐,所以这个目标就是修身为本。然后他修要有个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日用伦常当中。我们现在把日用伦常我们平常讲叫生活,但是生活这个词远远不如日用伦常更为深远广阔。虽然所指一样,但是我们现代人用的这种语言啊,就把这个东西浅薄化了。过去叫伦常,我们现在叫人际关系,所以一说搞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好像比较浅薄。但是我们人活着要跟物打交道,一个要跟人打交道,所以跟这个人打交道必须把这个伦理搞清楚,跟物打交道必须把物理搞清楚,这两个搞明白了你才能人与物和,人与人和。这个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自在,所以《中庸》讲:“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嘛,就是真诚的君子尽性尽得好的时候,人处在任何的环境当中,他都是自在快乐的,没有不快乐的地方,所以这个叫敦伦尽性。

然后是集义生气,集义生气就是说,这是孟子提出来的,你这个气并不是气功的那个气,不是后天的口鼻之气,而是先天之气,浩然之气,宇宙间充满他的那个气。并不是你用功就有,不用功就没有了,它是一种境界所达到的一种能量。而这种气怎么养?孟子告诉我们要集义,义就是做合情合理的事情,你不断做合情合理的事情的时候,就把这个先天之气他就得到了。刚才是从尽性的角度,这是从气的角度。这在最高境界里面这个气跟理是不二的,气就是理、理就是气,这是在最高境界讲。但是到后天气是气,理是理,就给它给分开了。所以这是第二个,就是本跟末,就是事跟理不能分开,古圣讲话,我们看他写文章没有专门去空洞的去讲一个道理,没有。他都是在事里面,从事里面去悟那个理,又用理去指导这个事,就是理事不二。

还有一个就是习艺进道,这个艺是末,这个道是本。你这个道不是空头的去求,这个道要落到具体的艺上面来,但是你又不能一心只看到艺,如果单就是习这个艺就能悟道的话,那么学习礼乐的,学礼的人单是把这个礼学好了他就行了;学乐的他整天唱歌就快乐了,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并不是如此。这个礼跟乐如果偏了的话,学礼一过份了人就变得僵死了,学乐过份他就变得过分,他都对身心有害的一面。所以这个礼跟乐还必须有一个更高的原则去支配他们,就是一种中和之道在支配他们,使他们不偏,都要为这个“本”服务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进道。否者我们学武的就死在武上,学乐的死在乐上,都不行的。

千古以来,我们这个文化,圣圣相传的最宝贵的东西是这个东西,而失落最久的,失落了两千多年的也是这么一个东西,现在我们再重新回顾一下过去圣圣相传的东西,实际上这个道理一明白了,这些经书我们就能够读懂了啊,就能够走进圣人的心。只有这个地方走进了,我们在实践当中,找到一种感觉了,我们身心才会不断的变化,那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