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连丽如: 探索小说与评书之间一条新路
 
为父亲写传记是我几十年的愿望。两年前文艺评论家彭俐偶然听到我的评书,随即写了篇报道,我觉得相当不错。他提出想给我父亲写传记,我对他只有一个要求,要真实!

《醒木惊天连阔如》共20万字,全面反映了连阔如的传奇一生和艺术造诣,对研究老北京地方文化和中国民间曲艺艺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江湖丛谈》是连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是我国仅存的客观又较全面介绍江湖行当和内幕的书籍,这次再版发行,不仅请漫画家李滨声画了近60幅插图,而且将以往由于各种原因删节的内容补充完整。
 
老北京的这习惯,就爱喝花茶。赶上好的绿茶还能喝一点,老伴儿根本一点都喝不了。我们家一天老喝茶,得一人准备一个小壶,要不就喝得不过瘾。

因为经常去国外演出,所以我养成带茶出门的习惯。我要是上新加坡三个月,起码得带十斤茶叶。那为什么呢?我给您算算:自己一个月得喝一斤多,来做客的朋友有的要现喝,有的走时还要一些带回去喝。在外国的中国人平时就惦记着中国茶自不必说,新加坡居住的外国人也爱喝咱们中国茶。每次在我那里喝到茶总是感叹:中国的茶叶怎么这么好喝。我一高兴,走时总要给人家带点回去,送人家哪能送一小包,一送就一斤。所以茶叶的消耗是最快的。我在新加坡讲书、录书大约是三个月一个周期,这三个月起码得带十斤茶,有时候还不够呢,就请老伴在这边买了给我寄一点过去。

我在美国讲书的四个月就更夸张了,光茶就足足带了十二斤,不光是朋友,我的侄儿在那儿,见到我先说:“姑姑来了,快给茶吧。”弄得我哭笑不得。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特别习惯茉莉花香。所以异地走老得带着茶叶,咖啡、洋酒,再贵,再精美,也没有茶可口。

外国也有中国人开的茶馆,但是不多,即便有中国茶,好像也不是那个味儿了。

我所走过的地方,记得在新加坡有个很好的茶馆叫“茶渊”。听说英国的女皇都去过,环境挺好的,茶价不贵,但也不挣钱。我在那说过几回书,效果非常不错。听众都是东南亚人,他们都习惯席地而坐,我说书也光着脚说,当然我得穿着袜子,要不回来看着照片,连丽如光着脚丫子说《三国演义》呢,好像对祖辈传下来的艺术不恭敬似的,可是人东南亚就是有打赤脚的习惯,不能在屋里穿鞋,我也就入乡随俗,随方就圆吧——可是说书的效果也很不错。很多地方转下来,也就发现这么一个好的茶馆。马来西亚没有好的茶馆,美国我去过十好几个州,没有茶馆,所谓的茶馆是都卖茶带吃的,主要经营早茶,是卖广式小吃的。

说起茶来,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国的茶,有六大茶类,成千上万个品种。听说国家领导人送外宾的国礼也是上好的茶叶,可就不知为什么,茶叶平常的价格总上不来。其实我走过那么多国家,在跟他们平常的接触中发现,外国人是很信奉中国茶的,但是中国茶的推广始终没有达到一个国际化的水平。相比之下,斯里兰卡是那么小的国家,但是它产的茶非常有名,斯里兰卡红茶,东南亚都喝这个茶,有时我去了也喝这种茶。而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那么多的茶种类,那么多茶的著作,那么些描写饮茶的诗词,为什么我们的茶和茶文化就宣传不出去呢?我想我们在推广茶文化,推广中国文化方面是应该深思和反省了。

虽然北京不产茶,但是北京人喝茶是很讲究的。光茶馆就有书茶馆,清茶馆、茶摊、二荤铺、清音茶馆等等。这些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像咱们老舍茶馆的二分钱的大碗茶,现在能保留下来就非常珍贵了,在以前,大碗茶是劳动人民喝的,像三轮车夫、小贩,赶路赶累了,就来碗茶,歇歇脚。或是中午就碗茶吃窝头。再稍有点钱,有点身份的人则爱上茶摊,要坐下来沏壶茶,大碗茶是为了解渴,而坐在茶摊上喝茶则非有点闲钱,有点时间不可,劳动人民累了一天,要是多挣了几个,也愿意在茶摊上稳稳的坐会儿,沏壶茶,摇着蒲扇,聊聊大天儿,享受这茶的韵味。

再往上就是茶馆了。我们说书人离不开茶馆,也离不开说茶,说书是一个很好的茶文化传播途径。在我说书的年代,北京有四五十个茶馆,我父亲说书的那个年代,全北京有一百多个茶馆——这里头不算茶摊,是真正的茶馆——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在茶馆中,低档的是清茶馆,只卖茶的;二荤铺,连卖酒带卖茶还卖点吃的。还有书茶馆,不开书的时候卖清茶,如果开书了,牌子前面贴着两个条:“莫谈国事”、“开书不卖清茶”,这就是说开书了就不能只卖清茶了,你必须听书,但是听书可以不喝茶。再就是听大鼓的清音茶馆。

对我来说最熟悉的还是书茶馆,我跟书茶馆很有缘。从小就在书茶馆听我父亲说书,十七岁开始登台跟我父亲一起说书、学书。2003年我从美国回来后,在月明楼又办过书茶馆。我在这些茶馆里学习、成长,跟茶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是也因为现在老茶馆的逐渐消失,书茶馆的绝迹,我又感到心痛。

我是1985年调到煤矿文工团的,那时北京只有一个茶馆了,而在我学书的时候,光天桥二有轩、豆汁张、董记茶馆、天桥茶馆等十来个茶馆。其他地方像新街口、朝阳门外、鼓楼、什刹海、德胜门外、永定门外都有茶馆。这些书茶馆一般都是日场、晚场两场评书,有时还有西河大鼓书、北京竹板书、河北竹板书,他们也说成套的书。说起来挺辛酸的,现在西河大鼓书等于濒临失传了。河北竹板书现在仅存的老艺术家在宜兴,唱得非常好,完全够得上文化遗产,可是没有人发掘和抢救。西河大鼓书仅存世的几位艺术家都80多了,眼看就要失传了。评书虽然有,但在北京说北京评书的也只有我一个人。我今年将近66周岁了,如果我说不动了,北京评书、连派评书也等于要失传。6月2日我刚收了四个徒弟两个义子,此举就是为了传承评书艺术,但是难就难在什么地方?没有书馆!没有文化的阵地!今天我们说到曲艺总是提到郭德纲,他为什么有现在的成绩?就是源于不断地在现场表演,他们总在书馆里、小剧场里磨练,几年十几年的积累下来,才有今天的经验。评书是实践的艺术,没说书之前先要会听书,老师不可能一整部《三国演义》的去教你。说书时应该怎样铺垫、怎样转入正题,什么地方是死记硬背的,什么地方是浓缩的,什么地方是诗词歌赋华丽点缀的,什么地方应该留书扣儿,这里面的门道光靠师父讲也不行,必须在书场中去听,去看,去揣摩老师是怎么说的,然后自己去实践,从失败到成功。这一切离不开实践,没有书茶馆就等于是没有阵地,文化的传承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磨练出来好的演员。

北京的评书很讲究,跟别派评书不太一样。比如讲到《三国》,就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书中的诗词歌赋要背,要讲,还要讲的有艺术性,还要拉典故。谈到茶就要谈到茶文化,谈到中医,甚至都得把中药和脉象背下来。举个例子:《康熙私访》中有一段说到康熙品茶,说康熙的气势往里一走,那就跟别人不一样,这一段包袱特别多。康熙并不喝茶店里的茶,也不让小二拿自己的茶下去泡,而是说:“你把开水壶甩去壶嘴,提溜上来。”这是因为壶嘴有水碱,要把壶嘴甩去,另外拿壶上楼的这段路程也使水温降低十来度,避免水温太高把茶给砸熟了。后来沏上这茶,头一回还不喝,有油性。到第二遍,这茶一沏出来,满楼都是香的。皇上这茶到底是什么茶?这就说到茶文化了——这就是北京评书的魅力,我跟我老伴还专门查阅了资料:康熙喝的这茶叫“仙茶”也叫“吉祥茶”。据说是西汉时的吴理真在四川雅安境内蒙山这地方种植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说这茶树不高,高不盈尺,喝一两能去痰,喝二两治眼疾,喝三两脱胎换骨,喝四两您就落地成仙了……所以北京的书,文化底蕴相当深,因为北京是几朝古都,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中心之一,北京评书是最难说的,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且只有茶馆才能传承这种古老的艺术。传统的书茶馆其实特别简单,一百来平方米的长方形屋子,几张桌子,几张条凳,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能装150人就可以了,但是谁去做?

我在新加坡的时候有一回受邀在书馆说书。邀请我的周立良先生原来在北京启明茶馆听过我父亲说书,他是新加坡唯一亲临现场听过我父亲现场说书和见过我父亲的人。他在新加坡开了个书城,里面有个大仁书局,还带着餐厅。他见到我以后就说:“连女士你必须在我这儿说一次现场,现场的评书太有魅力了,跟广播不一样。”我当时就答应了,有的新加坡朋友不太理解,他又不给你钱,你为什么去说?我说:“去他那儿说书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宣传咱们中国的评书,也是告诉大家,什么叫做评书。”所以当晚我就在仁堂说书,一场书说下来四座皆惊,电视台和国际广播电台开始请我做节目。国际广播电台我的节目从1994年至今一直没断过,从《三国演义》、《红楼梦》到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金庸先生的小说。因为新加坡的国际广播电台是面向全世界的,他们能够留着“连丽如书馆”这样一档节目,这个意义是非常不简单的。

品茶听书是很中国的一种文化,也是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02年,我到美国访问时走了十几个州。很多美国的华侨老人都由儿女陪同着来听书。这些华侨的第二代从小生长在美国,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是断代的,隔膜的。老人们曾怕这些孩子们不理解评书,不爱看,没想到第二天都是孩子们催着老人来听书。评书,太有魅力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说书,现场全都坐满了,不光中国人爱听,外国人也爱听,听完后就感叹:中国的评书怎么那么好!其实有的人一句都听不懂,但是从他的表情能读出一种中国语言的魅力。后来我在电视剧《采桑子》中饰演大福晋一角,著名表演艺术家娜仁花就曾说:“连老师,跟您一起演戏才知道语言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完全来自书场,来自与观众的现场交流。

我和老伴一般大。但是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他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在生活上和艺术上都陪伴着、扶持着我。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