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精英症”的思考
 

  专家简介:赵仲龙,现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项目推广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药专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减灾协会医学救援委员会委员等,还担任北京科技出版社顾问。目前被聘为《中国健康教育》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健康月刊》杂志常务编委、《生命世界》杂志编委、《祝您健康》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所谓精英,我也没有见过准确的概念。一般说来,主要是指那些掌握相当权力、掌握相当财富或者掌握相当知识的这个人群。我想,大概是指政府部门司局级以上的高官、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士,或是在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那些知名的教授、专家等等。

  但是,我在这里谈的精英,范围可能更广一些,包括“白领”、“金领”、“小资”、“中产”,总之,是些成功人士,或“准”成功人士,或者是所谓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

  “精英症”,自然指的就是他们的健康不良,健康状况不佳。当然,我这里说的身心健康,既有躯体的健康,也有心理上的健康,同时还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精英健康令人担忧

  这个问题的提起,差不多二十多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问题,引起了相当程度上的社会关注。

  最早,说的是蒋筑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一位相当杰出的科研人员,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的光学家。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难忍,被送进医院,于次日下午去世,终年只有43岁。是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败血症,在出差途中发的病,不治身亡,非常可惜。他的英年早逝引起社会和国家领导人对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的重视,从一定意义上讲,蒋筑英的去世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待遇得到提高的一个起点。

  那时候,还有一部电影《人到中年》,潘虹主演,讲的也是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的那一代中年知识分子的遭遇,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电影演得煽情极了,潘虹演的那位眼科女医生陆文婷,换取了不知道多少观众的眼泪。那时候,还不兴纸巾,感动的泪水不知道湿透了多少手绢。

  那时候,大家关注的知识分子物质待遇低、收入少,希望国家能关注这些知识分子的工资待遇和居住条件等等。以后,又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音乐家施光南、作家路遥、王小波等等,四五十岁就早早撒手人寰,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

  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中年知识分子已经退出工作第一线,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工资也长上去了,与普通工人农民相比,物质待遇有了明显的差别。如果再说知识分子待遇低,可能只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如果与工人农民相比,尤其与下岗失业的工人比,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比,还是高出一大截。

  2004年4月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现在不是“人有病,天知否”,倒可能是“有了病,天仍不知”。近两年来,有不少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上个世纪80年代的“蒋筑英现象”又在他们身上重演。有资料显示: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超过老年人的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他们的平均年龄53.3岁。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局面,人们似乎已经见多不怪。而在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精英人物,尤其是企业家的英年早逝,格外引人注目。

  几年前,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死;2003年,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因中风突然去世,年仅50多岁;2004年3月4日,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2岁;4月8日,著名跨国公司爱立信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杨迈在北京猝死在跑步机上,时年54岁……11月7日,杭州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患肠癌医治疗无效,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才38岁呀,连40岁都不到。这些曾经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手里。

  就拿王均瑶来说,他是浙江民营企业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一路打拚,玩命干活,短短几年积攒起几十亿资产的大家大业,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生前曾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获得过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的荣誉。王均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的死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他的英年早逝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现象,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59岁逝世,离他的60岁生日还有4天。陈逸飞是天才,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画的就是江苏周庄的那座小桥。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买下来,送给了邓小平。他的另一幅油画《浔阳遗韵》,四位美轮美奂的绝色歌女形象,美若天仙,让人看过一遍就难以忘怀。

  当时,我看到的报道是他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后来才知道,他是肝硬化晚期造成的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由于肝功能衰竭,医生准备给他进行肝移植治疗,而且手术日期定在4月11日,谁也没有料到,他最终没有等到第二天……

  在他之前,春节前短短4天内,清华大学相继有两位年龄不到45岁的教师“突然”死亡: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4天后,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肺腺癌不治与世长辞。接着就是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猝死时年仅32岁。《南方周末》的文章中说:“和他们关联的词是:过劳死、亚健康、心力衰竭、心理危机。”

  健康是需要投资的

  现在,几乎人人认识到健康是福,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虽然不能说“有了健康就有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真的没有了一切。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

  但是,总的说来,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而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还没有那么紧迫。他们有“老本”,年轻就是“老本”,健康仿佛是可以任意挥霍的财富。甚至有人说年轻时候用健康换金钱;到了老年再用金钱换健康。这又何苦呢?

  所以,我经常对年轻人说,健康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生最大的本钱,有了健康才能去挣钱,才能去玩命,否则都是一句空话。

  财富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但本钱却不能挥霍,只能保值、升值,不能贬值。

  投资健康就是保值、升值的手段,它的重要性,许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好像一说到投资,就是国家的事儿,单位的事儿,花钱看病得能报销。如果看病花的钱不能报销,索性连病也不看了,药也不吃了。

  但是,许多精英花钱出手很大方,买很贵重的名牌衣服,不当回事,喜欢就买了,什么皮尔·卡丹,什么鳄鱼牌,两三千块钱的衣服,上万块钱的手表,掏钱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眨,一点也不觉得心疼。但是,要是让他投资健康,为自己的健康花点钱,却真是舍不得,看一趟病,做一次体检,花了几百块钱,心疼死了!

  有的人甚至连看病、检查身体的时间都吝啬得很。让他参加体检,他就说:“忙,抽不出功夫。”其实呢,请人“撮”一顿,唱一次卡拉OK,打几圈麻将,山南海北胡侃一通,坐在电视机旁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都有时间,唯独没有体检的时间,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

  这个理念需要改变。对于任何人来说,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健康没有了,穿什么也不好看,吃什么也不香,做什么也不快乐。但是,很少有人肯自费花钱检查个什么项目,其实可能也就是花费几十块钱。反正在没有得病之前,很少有人愿意把钱花在保护健康上面。这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还不够。

  对于健康投资,并不是说,你去运动一下,身体就健康了,就不生病了;或者你吃个什么“补药”就能健康了,不生病了。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素质。因此,中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有很多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在儿童的时候,就关注自身的健康,这话是对的。

  王均瑶去世了,我为他惋惜;陈逸飞走了,我也为他惋惜。他们得的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不是“不治之症”。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并不难,如果每年进行一次直肠镜检查,甚至肛门指诊检查,一般说来,很容易就会早期发现,哪里会拖到晚期?我估计他很少有时间去检查身体,更不用说保健了。

  陈逸飞的病是肝硬化,发现已经很早了,这种病从肝炎或其他肝病开始,一般要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才能演变为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虽然还没有特效药物治疗,但是延缓病情的发展,总还是可能做到的吧?

  陈先生的问题出在自己并没有把这种病的后果想得那么严重,五十多岁的人了,仍然像年轻时候一样,不分昼夜地干。他无疑是一位艺术上的“天才”,在许多领域超过了他的同行,而且他涉足范围相当广,涉足不少艺术领域,而且都做得那么优秀。

  但是,你的身体并不是最优秀的,不是钢铁铸就的,也是血肉之躯,也会像别人一样,吃五谷杂粮,也会生病。

  我不认识陈先生,不了解他的病情情况,但是,知道他在拍电影《理发师》时,曾经一波三折,不容易。有肝病的人,最怕生气,怒伤肝嘛。有肝病,本来火气就大,再加上一些不顺心的事搅在一起,只能加重病情。教训太深了。

  现代人活得很累,活得紧张,活得脆弱。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为了生存,不能不忙,即使我也希望多写几篇文章换几个稿费钱。但是,谁如果一味地忙,一味地紧张,那样的话,谁就会率先冲向太平间。而且,你不一定能够活出一种味道,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能少

  现代人的疾病无不与健康行为有关。不良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造成精英们患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方面我不细说了。

  我听到过一首在企业家中间流行的顺口溜:“吃得好,营养少;喝酒多,吃饭少;赔笑多,欢乐少;住店多,回家少;看似潇洒走一回,内心孤独谁知道?”营养不平衡,睡眠不足,生活不规律,还有抽烟喝酒,缺少体育运动,特别是缺少与人真正的感情交流,这些都埋下了日后疾病的根子。

  吃的变化是最明显的,看得见,摸得着。有一项调查很说明问题:一些北京人的家庭,现在平均每人每月吃的油是1970年代的10倍,肉类、水产品类摄入量增加了1倍,蛋类增加2倍,奶制品增加10倍,而谷类、薯类摄入量不足10年前的一半,每天吃不到三四两粮食,甚至为了减肥,靠吃水果蔬菜过日子。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得非常快。有的人腹部脂肪多了,开始还觉得挺富态,像个公司大老板似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越来越多的胖子,吃能吃出胖子,呆能呆出胖子,喝酒也能喝出胖子……在你并没有觉得变得特别胖的时候,只是小肚子一鼓,高血压就来了,高血脂来了,血稠了,糖尿病也来了。

  人们的饮食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大的改变,而且又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正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导致了我国糖尿病、高血压发病人数急剧增多。现在患糖尿病的人据初步统计有2000多万;还有人估计,到2015年,可能就要翻一番,那就是4000多万人,那可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我经常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现象?后来想通了,最基本的原因是我们忘记了人也是动物。是动物,就离不开动。如果动物不动,哪还能叫什么动物?

  自从600多万年前(或说是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第一个直立的人以后,人靠腿走路,靠奔跑追猎野兽,靠手摘野果、挖野菜,靠砍柴搭棚子,靠钻木头取火,靠挥拳舞棒争夺势力范围……尽管人类社会越来越进步,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仍然离不开“动”这个字。

  五六百万年过去了,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突然在一夜之间,放弃了“动”的生活方式,出门一步路也不想走;本来是杂食“动物”,突然变成了肉食“动物”;手脚的功能也逐渐退化了,手指头的功能变得比胳膊和腿还重要;出门有汽车,上楼有电梯,洗衣服有洗衣机,做饭有天然气、微波炉,而生产劳动逐渐变成只需要看看电表、打打电脑就行了,确实省了很多体力。改变了“动”的生活方式,人怎能不生病?

  生活在20世纪太平洋岛国的瑙鲁人就是最现实的“反面教员”。几万年来一直过着“苦哈哈”穷日子的瑙鲁人,一夜之间靠卖磷矿石(一种磷肥)发了大财,迅速过上了美国式的“可口可乐”舒服日子。人们不用上班,也没有“下岗”一说,饿了吃“肯德基”、“麦当劳”,渴了喝“可乐”。吃饱了,喝足了,除了玩就是睡。本来就是“以胖为美”的民族,男女老少个个变成了“肥佬”,体重动辄二百多斤,于是糖尿病一下子流行开来,人群的寿命普遍打了折。这就是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有些生活方式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

  你看,现在人们喜欢吃的是香蕉、橘子,吃起来把皮一剥就吃了。最不受欢迎的大概就是苹果了。想吃苹果,先要用刀削皮,多费事呀,于是就懒得吃了。

  还有,妈妈让孩子帮她一点什么小忙,孩子经常的回答是:“待会儿,待会儿!”这一“待会儿”,就彻底算完了,别指望他能帮你干什么了。

  还有,晚上吃完饭,全家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桌上通常摆着些瓜籽、花生,或者是什么小包装的“休闲食品”(人们称它们为“电视食品”),一边欣赏节目,一边嗑瓜籽、嚼花生仁,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嘴里也一刻不闲着。一会儿功夫,一大包坚果类油料作物进肚了。十几克花生仁,榨出来就是一小勺子油呀!饭早就吃饱了,不经意间,又喝了一勺油。天天如此,那要是不胖,才是怪事呢。

  吃得多了,营养丰富了,这是好事。问题出在动得少了,身体活动得太少了。

  我去过美国,据说,那里有钱人是瘦子,穷人是胖子。这话可能说得言过其实,但是可信。有钱人吃饱了,可以在私家游泳池里游泳,花钱去健身房锻炼,花钱买一身臭汗出来,多余的脂肪锻炼得没有了,肌肉锻炼得结实了,血脂低了,胆固醇少了,脂肪肝没有了。穷人呢,成磅黄油、大块牛排、整桶可乐……吃得一样也不少,惟独没钱去健身房操练,结果小肚子鼓了,血压高了,血脂窜上去了,糖尿病找上门了。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然是不良生活方式造就的疾病,就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另换一个活法。

  有人开了不少健康处方,例如,洪昭光大夫领着大家登上了“健康快车”:“四大基石”,“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出了那么多点子,教给大家那么多招。

  我也想给大众出一个招,就是两句话:第一句是:“人是动物,动物就离不开动”;第二句话是:“身体移动才算动”。

  除了体育运动是动之外,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不要忘记动:走路是动,跑步是动,爬山是动,遛弯是动,跳舞是动,在街头扭大秧歌也是动……上下班路上,少坐五站地,换成走路半小时,里程就是2500米;工间休息10分钟,在走廊里甩甩胳膊、伸伸腿、扭扭腰,也是动;回家以后,拖地、扫地、做家务,抢着和老婆干点家务,不仅动了,说不定还能得到媳妇的一顿夸奖。

  总之,从思想上走出误区,能动尽量动,这是预防生活方式病最好的处方。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比登天还难。前几天,我与一位三十多岁的企业家聊天。这个人一米七八的个子,不算矮了,体重是多少呢?他说一百四。我说,你这么胖才一百四十斤?我不信。他笑笑说:“是公斤。”大家看看,一米七八的个子,体重二百八十斤。他告诉我,他顿顿饭离不开肉,而且一吃就是两大碗肉……我告诉他,太多了,半碗都多。他说什么呢?“赵老师,你们说的那些道理,我都懂,也相信,就是一见肉就什么都忘了。不让我吃肉,心里就不高兴。”我只好说:“只要快乐就好,你用不良的饮食习惯换来了心理上的快乐,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经常说:“快乐比健康更重要。”他吃,他快乐,没有什么说的,后来,我又补充了一句:“说不定哪一天,你得了冠心病,医生要给你搭个桥,立马就明白了,请你吃肥肉,白给也不吃了。”他嘿嘿一声笑了,没有再说什么。

  有一些人,血脂高,或者是血糖偏高,或者特别胖,可他一点儿也不着急,也不在乎,一到吃饭的时候,什么也不管不顾,大鱼大肉照吃不误,连炒菜盘子底的油汤也要喝掉。其实,只要他在生活方式上稍微注意一点,就不会变成糖尿病了,可是他还在那儿花钱胡吃海塞。结果眼看着他到了第二年,就变成糖尿病、高血压或冠心病病人了。

  咱们亚洲人,小肚子一挺,还没有等到太胖,病就一起找上门来了。体重多少合适呢?最好是按那个体重指数公式算。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是量自己的腰围。这个腰围,可不是买裤子时量的腰围,这个腰围是指心口窝这里,摸一下,有一个突出的剑突,剑突与肚脐眼之间最小的水平周长就是腰围。

  记住,男人的腰围不要超过102厘米,女人不要超过88厘米。超过了,就是肥胖。但是,可别随便减肥,减也不能减得太快,更不要用什么减肥药,危险呀!减肥是一种医疗行为,不是你自己可以随便办的事,要请医生帮助,按医嘱要求去办才行。压力大是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我看到一份对“白领”阶层人士健康状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共收到2600份问卷。90%的被调查者为20~40岁的办公室一族,都属于白领阶层吧,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生理、心理各方面均健康的白领还不足5%,95%的被调查人士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亚健康”症状。79%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愿与人接触、沟通,爱讥讽人,爱猜疑人等。

  这样的调查还有一些,统计结果数字虽然不同,但还是反映了一些现象,说明他们生活的并不健康,更不快乐。

  六月初,我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时,接触到一位中年人,从大陆去的,已经待了十年了。当我问起他的工作状况时,他说:“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的比牛多,挣钱比人少。”

  我说,这话我好像在国内也听到过。不过国内版本的最后一句是“吃的比猪糟”。

  这位中年人还说了一段话,来到美国,“生存比发展更重要,谨慎比豪气更重要,赚钱比出名更重要,现金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话看似调侃,却真实反映了中国一部分精英人物的生存状况。调查表明,中国的精英们一般每天要工作14个小时左右。他们忘我地投身于事业之中,在成就个人辉煌的同时,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咱们这个现实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不熬个十几年,不熬到皱纹密布,不熬出满脸沧桑,很难咸鱼翻身。真难呀!

  心理压力大是自己造成的精英人物,一般说来,工作压力太大,而这种压力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这就是过劳死的原因。“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干嘛不退一步呢,非得像胡适先生写的诗那样:“做了过河卒子,只得拚命向前。”

  三国时候,有个诸葛亮,他也是属于有大智慧的那一拨人,虽然被神化了,但是,不长寿,只活了54岁。他的对手是曹魏方面的主帅司马懿。司马懿可能懂得心理学,派人了解诸葛亮的日常生活细节,发现他日理万机,却吃得很少,睡眠更少,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哪能成呢?于是就知道诸葛亮早晚会被累死。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钱可以挣,多少是个够?事业也并非是你莫属,地球上离开了你就不行了?

  不少人,特别是成功人士,或“准”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就动机过高,总是想:“我必须成功”、“我必须出名”。这些想法本身,就是给自己“加压”。而“减压”的方法恰恰是:“我尽力而为”,“我乐在追求的过程中”。

  简单生活,学会减压

  我们几乎每一个人在年轻时,都拥有满身的理想与渴望,每个人在生活的忙乱中,要实现这些理想和愿望,都会驼着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怎么会不累呢?

  其实,依我看来,原因只是我们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弄得过于复杂了。我们的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都是自己找的。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于是在我们内心深处,仿佛隐藏着一个不断贪得无厌的欲望。为此,不得不为自己加载了许多额外负担,所以才搞得自己觉得身体和心灵双重的累。

  我们的生活有必要搞得这样复杂?拥有了自己认为所得到的,难道自己就很成功?

  也许这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享受过程中的快乐;而与真实的人生而言,实在有太多的水分可以滤去。累就累在此。

  台湾首富、塑胶大王王永庆先生说,钱挣得太多,只不过在存款折上后面加个零。一天吃三顿饭,睡觉只需要一张床而已。

  我们要过一种简单的生活,而这种简单的生活是舒适、舒心,要学会从累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心智在面对各种媒体进攻和商业炒作面前,保持强大的抵制力,否则心灵牵挂越来越重,能把人活活压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今中国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喊“累”。当然,有的是身累,有的是心累,对于精英们来说,可能是身心都累。

  这年头,钱多不咬手,人们为了多赚钱,起早贪黑,当然累。

  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失业的人,为了生计,不得不玩命干。

  大小官员们,想“进步”,为升爵位而累;中小学生为考个好学校,从小就累得死去活来,而可怜天下的爷娘们,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更累。

  物质条件也同样如此。有了小房想换大房,有了大房想换别墅;没有车的想买车,有了小车想大车,把“富康”换成“奔驰”、“宝马”……

  过去,有一首《人心难足歌》流传很广,写得也不错,作者是邵雍(邵康节),好像是宋朝人。诗是这么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轿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有一个年轻人对我说,现在,我的奋斗目标是在三五年内,买一套160平米的房子,开一辆像样的车,还要在银行存100万。好家伙,口气真不小,大学刚毕业,才谋了一份小职员的差事,就有这样高的打算,只能累死才能达到,或者累死也做不到。

  在网上,我看到一些网友的感叹:“竞争社会的工作,像坐过山车一样的反复刺激,使我们飞快衰退。”“拼命争赢家,赢家只有一位,败得人累心更累。”“赢家就更累,而且心已碎。”“真的倒地后,不见一只手,全是无数的腿。心像乱箭穿射,眼里早已没有泪。总算站起来,蠃家更强大,不会再有作为。”

  患精英症的人,相当多一部分是欲望或期望值过高。发愁的是这些欲望难满足。

  人哪,谁没有点愁事,说起来,发愁的事太多太多。比如说,小时候发愁自己个儿低,担心自己长大了是个“二等残废”,女孩子愁什么?愁自己太胖,如果真的瘦下来了,又担心自己的“三围”不“达标”,在人前“挺”不起来。哪一个女人不希望自己是天使般面孔、魔鬼般的身材?结婚了愁什么?担心老公“婚外有情”,害怕老婆“红杏出墙”……工作了,担心让老板炒“鱿鱼”;好容易赚了几个钱去炒股,天天担心股市是“牛市”还是“熊市”,就怕股市暴跌。总之,精神压力太大,情绪日益恶化。大量资料证实,长期劣性情绪是造成亚健康的主要根源。如果情感刺激过于强烈,便会进一步导致心身病态,引发多种疾病、暴怒甚至导致脑出血、心肌梗死……

  但情绪握在你手里,消愁还需自解铃。如果愁事、气事迎面而来,你先把它冷却一下再处理,千万不要动气、发愁、憋闷自己。如果你在抱怨现代竞争的压力太大,快被“逼疯”了,请你立刻停止这样的想法,因为你心理的“压力阀”就操在你手上,是你而不是别人在控制给你“加压”,还是“减压”。在同样的负担下,谁的心理和身体更健康,取决于谁更善于控制这些“压力阀”。你会发现,能保持健康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忧愁和烦恼几乎都是由我们自己制造的,是我们自己在脑海中把它们创造出来的。

  前不久,有一位朋友的儿子没有考上大学,这位朋友气得借酒浇愁。我对他说:“你到学校门前站一站,看看学生有多少?一个比一个脑瓜子灵,谁不想出人头地,望子成龙,耀祖光宗。但总有大多数人不尽如人意,注定要普普通通地工作,平平淡淡地生活。”

  古往今来,谁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有出息,活得好,这是人性所决定的,无可厚非。可是梦想不一定能实现,幻想不一定能成功。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这个意思。这话不一定对,但有其哲理性。公平在世界上,绝对是没有的。古人说: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肯饶。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老,少量的恐惧、忧愁和苦恼是自卫的本能,但经常或长期的忧虑却是人生的大敌,它要扰乱身体正常的作用。如果你常常使别人快乐,自己一定也常常快乐,因为你的内心不容许烦恼逗留。

  人生短暂,万事具应想得开,随时随地保持心理平衡,相信自己,守平常心,处变不惊,笑口常开,潇洒走一回,自会快快乐乐地过一生。

  赵仲龙健康语录

  ●虽然不能说“有了健康就有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真的没有了一切。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

  ●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年轻就是“老本”,健康仿佛是可以任意挥霍的财富。甚至有人说年轻时候用健康换金钱;到了老年再用金钱换健康。这又何苦呢?

  ●健康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生最大的本钱,财富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但本钱却不能挥霍,只能保值、升值,不能贬值。

  ●人也是动物。是动物,就离不开动。如果动物不动,哪还能叫什么动物?

  ●在同样的负担下,谁的心理和身体更健康,取决于谁更善于控制这些“压力阀”。你会发现,能保持健康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