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中医养生学与其他学术思想和学科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旨在于效法自然,而其成功的程度亦决定其养生的效果。

寿命的无限延长说,即源自古代哲学特别是老庄学说。庄子在《天道篇》中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其动也天、其静也地。《内经》在谈到寿无穷期的真人、至人时,说他们能把握阴阳或和于阴阳,即掌握了自然规律,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达百岁而动作不衰、度百岁乃去的一般符合养生之道的人,也要恬淡虚无,这是道、释二家清虚为保、清静无为的思想的体现。

具体的养生原则,除了思想上的要求外,生活中的具体指导则包括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及行不欲离于世等,又与孔孟关于注重饮食的规律、数量、品质,强调精神愉快、兼善天下的积极干预社会的主张相吻合。

结合《[[内经]]》的成书年代来看,这是明显地受到上述诸家有关养生主张的影响,并吸收了这些观点。养生学与相关学科关系:①与老年医学的异同:二者都研究衰老的原因,探索延缓和控制衰老的途径、方法,保持老年人的健康、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等内容;不同点在于老年医学局限于老年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以此期间的疾病及其诊疗为研究内容,养生学则不包括治疗部分,也不局限于老年这一年龄段。②与康复医学的异同:康复医学的研究对象特指疾病已被控制而其造成的影响尚未得到完全纠正这一特定领域,如病愈后衰弱体质的复壮,骨折愈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的恢复,脑出血停止后丧失功能的恢复,人工替代部分(如假肢等)的功能锻炼等。其中如体质的复壮也属于养生学的内容,而其余的则更接近于治疗学的内容。至于人工肢体及其功能锻炼,则属于西医学中伴生的问题,古养生学中无此内容。③与预防医学的异同:预防医学更重视如何预防疾病,如各种预防药物的研制与应用、各种控制病因的手段等;养生学虽也包括强身防病的内容,但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养生学虽然涉猎广泛,但不如预防医学针对性强。④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应该说,一般的体育锻炼不问其形式和内容,都是从强身健体出发,如游泳、登山、跑马、射箭、下棋、打拳,均是养生的内容。但体育中的竞技,则更在于决出胜负,在于体能的最高表现,已与养生目的不同,也不一定能达到长寿的目的。另外,如武术、技击等虽与太极拳相近,但重在打斗、制敌取胜,是防止被武力伤害意义上的预防,而不是防止被疾病伤害意义上的预防,故而不属于养生学的范畴。正如同弦歌自娱可以养生,而音乐戏剧不属于养生学一样。

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的意思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就是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达到《内经》所说的“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署,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在养生学中强调“治未病”,防重于治,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理论;诸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再如《灵枢·岁露篇》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疟。”以上道出了:“天人相应”养生依据,提出了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要适应外在环境,人体内在环境必须要统一,这就要求五脏六腑机能互相联系,以互相制约,保持相对平衡和协调。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平阳秘,精神乃洽。”的道理。《素问·刺法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正气,来源于五脏,五脏坚强,血气充实,卫外固密,外邪无从侵入,疾病则不发生,健康则有保证。药膳与养生的特点 养生法则与方法中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强调人体平素必须注重四时的气候变化去适应,避免外邪侵袭,是养生的法则,应该遵循,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利用外界环境因素,增强体质。总的来说:

一: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所处的节气和谐,始终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状态。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七,所谓“三分调七分养”之七
二:保持和谐的心态随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调”的个人调养部分
三:及时调理身体失衡之处,使人体在变化的时空中处于平衡状态。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