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传统琴人的养生理念和追求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认识传统琴人的理念和追求。
  1. 乐教 圣人制琴用以正人心,乐和民性,安邦定国。文人学士作为必修课,“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琴棋书画“长随书与棋,贫亦久藏之”(邵雍)。可见,在传统琴人眼里七弦琴非一般乐器,乃治世之音,修善之物,尊为天地间正音。如白居易所云“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2. 修身理性 弹琴、听琴使人入静,气血平和,防淫邪之念。严天池结社琴川,饮人以和,人遇之,不觉躁心平、奢心释、竞心忘。经过操琴调理,琴人希望达到一种境界,如唐诗宋词里描述的:“朝从山口还,出岭闻幽音,了然云霞意,昭见天地心”(常建)、“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白居易)、“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和心”(苏轼),从而可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还归到大自然中去。
  3. 琴品 何为琴品,即琴人操缦的品味高低。表现在琴况、琴风、琴容等方面。传统琴人操缦,追求的是琴曲所传达的神,而非形。往往以传神之操为上品,刻意写形(如流水中七十二滚拂)未免流于俗套。这是我学琴时吴兆基先生常常教诲的琴况。弹琴时切忌气浮性躁,入弦仓促,落指重浊,指法不古,出音飘浮,甚至视流、色变、喜工柔媚。《溪山琴况》云:按弦前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春草堂》曰:弹琴要调气,气者与声合并而出者也。这就是传统的琴风。与此相联系的是琴容,操缦中始终应端坐庄重,气度娴穆,不卑不亢,挥手自如。还有弹琴对环境的选择,也在琴品范畴内,古人通常在书斋抚琴,在户外竹林、松下、江上、山涧等均宜弹琴。古人有宜弹、不宜弹之训。陋室铭中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可见琴品一斑。
  先师常告诫学生,弹琴不要过分形象化,处处追求形象的东西(如雁鸣声,流水声,悲泣声)有失清雅高古,搞得不好就江湖了。传统琴人追求的是儒琴,或山林风气。《春草堂琴谱》中鼓琴八则之“辨派”曰:高人逸士,自有性情,则其琴古淡而近于拙,疏脱不拘,不随时好,此山林派也。江湖游客,以音动人,则其琴纤靡而合于俗,以至粥奇谬古,转以自喜,此江湖派也。若夫文人学士,适志弦歌,用律严而取音正,则其琴和平肆好,得风雅之遗,虽一室鼓歌,可以备庙廊之用。此儒派也。
  4. 琴道 传统琴人把琴放在道的高度,决不是故弄玄虚。蔡邕《琴操》说“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神奇秘谱》说“琴乃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诚一堂》说“君子抚琴涵养中和之气,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吾中华琴学固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儒家礼乐之道,道家修真之道,佛家之禅道。琴中蕴有通向人生真缔之道,初则调理性情,进则洗心脱俗,终可得逍遥物外之趣,达返朴归真之境。
  上述几个方面大致可以描绘出传统琴人的主流方向。虽然历来就有新声、郑卫之声、杀伐之声等等(如诗云“世人爱筝不爱琴,不向俗流传此心”,“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但并非主流,不是传统琴人所追求的和推崇的。
传统琴学的传承
  1. 历来文人学士是古琴传承的主体。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视琴为衡量一个人的素养、修为、人品所必不可少的,乃至同书一样是文人的生命。在他们周围通常有一批师友、弟子,形成一个民间文化沙龙,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弹琴论道。琴学的传承就是在这个群体中不知不觉进行的。明代以前基本上都是这类格局。自明清以降,琴学流派缤纷。于是民间各个流派构成一个个群体,出现明确的师承线索,往往可以延续好几代传人。他们还编篡表达流派特征的琴谱,并热心结社(会),保持并流传了琴派的风格特色。
  2. 口传心授是传统琴学的主要传习方法。虽然自明代以降,琴谱的编印多起来,还有不胜枚举的手抄本,都广为流传。根据减字谱可以帮助学习琴曲,记忆指法,明白谱中有关节奏的提示。但是,从初学到求精,弹好一首琴曲,就必须掌握好抚弹的轻重缓急、虚实相应;还要处理好上下乐音之间、前后乐句之间的衔接;还有乐曲整体的气韵、风神,以及流派风格等等,这些往往是要通过老师面对面的传习才能逐渐得到的。或者在经常观、听老师的操缦后,再通过自己的琢磨才有可能通达的。尤其是大曲,口传心授可以说是琴学传人的必由之路。
  我跟吴师学《潇湘》是面对面的传授,凭当时年轻,基本上掌握了种种要领,是一生受用不尽的。《渔歌》一曲,则是按先生的意思听录音照谱本自己摸索着学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难以达到生动、流畅、洒脱之境。现在有的年轻人也用这个办法去学吴兆基的《潇湘》《渔歌》,听了总觉得如其形而未得其神也。
  3. 古琴的传统技法是同心法紧紧结合在一块的。现代有的教琴只讲技巧,不说心法,更谈不上传授古琴的文化底蕴了。结果是学生不得要领,徒有熟练的技巧而已,百人一个面孔,只有躯体,而缺乏灵魂、神色。
  就技法而言,古人的传统技法同今人所谓技巧又差之千里。如明清琴谱中所记载,传统指法讲究的是:右手轻重缓急、节于法度,左手吟、猱、绰、注、撞、唤、进、退等按令入木,下指细微圆润,出音清静古澹,力欲不觉。而现时讲的技巧往往片面强调在速度和力度上练指,有的把细微多变、拈出韵味的指法改作单一的进退;有的把小提琴上的颤音法替代古琴上的吟猱。于是出现“取作不圆、出音重浊、处处颤动,吟猱不分”等弊病,实已不在少数。君不见,古琴特有之吟猱绰注撞唤是与琴人的气息密切相关的,取消这些与心法结合的指法,就等于丢失了气疏韵长的古琴人文特征。
  传统琴人重视用心法指导技法。如弹琴前,沐手、整衣、正坐、端视、意敬、气肃、定神等,虽说是琴容,然而也是一种心法。在端庄的琴容心法下操缦,发挥传统指法技能,两者呼应默契,便于正确配合调理气息。抚琴中调息是一种重要的心法。如若性气浮躁,入弦仓促,摇首伛状,挥手无度,甚至呼吸急重,显然是无法同传统技法相契合的。又如《琴声十六法》和《二十四况》中的和、静、清、远、松、洁、古、澹、圆、润等既是传统琴学的审美观,也是操琴的心法。在学琴时,吴兆基先生每每都要求我们端坐凝视、头容正直、含胸拔背,两足平行、周身松静、松肩垂肘顺腕,他说琴曲的具体指法技法需在这些心法指引下才得以正确发挥。
  这里说到不同流派各有其心法指法特色,如广陵派的撞猱,大进又即淌下等法,别具跌宕的韵味。吴门的绰、注简洁明快,没有过分的拖音;轻灵深沉的拨刺、伏都别具文人琴风格,挥手洒脱、声韵隽永,不出噪声。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