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中外养生学说概论
 

我们知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就象保养你的爱车一样地保养你的自身。怎样才能保养生命呢?狭义地说,就是要抗衰老,而广义地说就是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疾”从外来,如矢之中人;“病”由内生,如丙之内燃。“健”者,强壮也;“康”者,快乐也。身体强壮则不易患疾,心情愉悦则不易得病,无病无疾则健康,可见疾病与健康是互为因果的。

要搞好养生,必须明白养生的方法。要弄清并掌握有效的养生方法,就必须对现有的养生理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养生学说


一、陶弘景的养生说

陶弘景(公元456-536),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高道,精于医学,“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梁书·处士传》),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但益于养生者”,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着,在养生理论和方法上,都比前代有所发展。由于养生得法,终年81岁。《养性延命录》的主要养生观点如下:
  首先他继承了《黄帝内经》里“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认为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指出人体“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并引用《妙真经》等书的论述,精辟地阐明了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养生的理论认识。例如,《养性延命录·教诫篇》里说:“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个口号使人们认识到养生过程中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完全可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他还认为,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

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他把调神、养形作为养生的“都领大归”,这与《黄帝内经》中关于“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次,他收录了梁代以前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养生学家的方术,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

尤其是在气功导引方面,陶氏集合了古代练气功诸家的大成,提出一整套的方法,如书中记载:“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次则以舌搅漱口中津液,满口咽之,三过之。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每旦初起以两手叉两耳极上下热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级势抬头一七,令人气血通,头不迫。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以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又法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这个周身按摩的方法为后世医家所接受,因而流传下来,直到清代,甚至20世纪初期的一些养生书籍中都记载着这个方法,可见影响之大。总之,《养生延命录》对于推动养生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唐代名医孙思邈养生说

孙思邈(541或581~682),隋唐时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年体弱多病,为求医买药而「罄尽家产」,18岁时他立志学医,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生。由于他勤奋好学,年青时医术已很高明,远近求医者甚众。隋文帝曾召其为国子博士,他托病推辞。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授予他爵位,后来唐高宗又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他均辞刮不受。对功名利禄,他淡然视之,对医学知识却刻意追求。他「博极医源」,苦心研究《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代医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同时还不耻不问,虚心向有经验的医生特别是民间医生学习,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群众防病治病的经验。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的医学经验,如印度的医学等。 经过这样长期的艰苦努力,孙思邈的医学造诣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他日后创下巨大的医学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孙氏有感于历代医籍和诸方“部帙浩博”,不易检索。有时遇到危急病人,待找到方子时,病人却已死去。于是他决心自己编写一部“务在简易”的医书。经数十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在六五二年编著成第一部医学巨著。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取名《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在晚年又编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对《千金要方》的补充。《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史载其著作计三十余种,唯多亡佚,其他如《太清丹经要诀》《枕上记》《养生铭》等数种,尚有部分佚文可见。

孙思邈集前代医、道、佛、儒各家养生之说,加上自己数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着成养生专论,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学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突出贡献如下:

  第一,认为人之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推迟衰老有密切关系,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

  第二,奠定了我国食疗食养学的基础。如他明确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急之道,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益血气,若能用食平屙,释情遣病者,可谓良工。”可见,孙氏认为饮食是防治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为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其中大部分是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该书又列“补益”专项,对病后虚弱、年老体弱者,提供了不少有益方剂。

  第三,强调性的卫生。他认为既要适当节制,又勿强忍硬抑,如他在《千金要方·房中补益》里说:“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为了防止性生活不当引起或诱发某些疾病,还明确指出:“男女热病未嗟,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千金翼方、养性禁忌》)。

  第四,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孙思邈认为导引、吐纳、按摩等并非少数隐士、佛、道所行的神秘之法,一般人均可进行。他说:“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健康便为常然”。“孙思邈养生十三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第五,强调养生离不开正确的生活方式。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中特别强调:老年人“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第六,重视妇幼保健。他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称得上是世界上从社会角度强调妇幼保健的第一人。

  孙思邈不但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医学家、药学家、养生学家,而且是位养生学的实践者,在生活艰苦的战乱年代仍能长寿高达101岁又传141岁。

三、金元四大家及该时期的养生思想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产生了著名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分别采用泻火、攻邪、补土、滋阴等法防治疾病,这给中医老年病的防治开创了新的领域,同时极大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里,先后产生了陈直、邹铉、邱处机、王珪等著名的养生学家,并有陈直《养老寿亲书》、邱处机《摄生消息论》、王珪《泰定养生主论》等养生专着问世,使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日趋完备。

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他在《原道论》中,强调气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原文曰:“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本也。”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李东垣继承刘完素对气的重视,进一步发挥道:“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他认为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以在论养生时,特别提出“脾胃将理法”。其调养脾胃的方法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调节饮食护养脾胃,他认为“饮食不节,,是酿成内伤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调节情志保护脾胃,如他说:“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之气”,说明精神情志密切关系着生理变化,尤其是脾胃功能;三是防病治病时顾护脾胃。

朱丹溪则强调阴精对人体的作用,因而在治病与养生上,都以滋阴为主。如他认为,人随着年龄增大,其阴更衰,故老年病更多由阴虚造成。出于对阴精的重视,朱氏非常强调节欲,主张晚婚,着有《色欲箴》。此外,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专有一节叫“养老论”,其中叙述了年老时出现的症状与保养方法,朱丹溪根据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与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提出老人具有脾胃虚弱与阴虚火旺的特点,因此,在养生方面,主张既要注意节制饮食,又要避免摄入燥热动火的药物或食物(如鹿茸等)。

张子和的养生要点在于主张祛邪扶正,认为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发展了汗、吐、下三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和保健风格。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的主张,其养生保健思想的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在防病保健中,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从而丰富了中医学中有关心身医学、医学社会学的内容。

除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贡献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老年医学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陈直撰《养老寿亲书》,元代邹铉在此书的基础上续增三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这是在祖国医学遗产中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老年医学专书。其内容颇为详尽,自老人应当如何保养、饮食调治、服用哪些药物,直到如何照顾老人,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后来,明代出现另一本老年医学专着《遵生八笺》,其中四时调摄所用的药物,多由《寿亲养老新书》转录,可见此书在中医养生文献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元代范阳郡张壬宏,依陈氏之书所言以奉母,其母寿高八旬。书中主要养生思想可归纳如下:

  第一,主张饮食调养。他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不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则疾患”,意思是对于五脏虚弱,真元之气已经损伤的老人,要完全依赖饮食来补充气血,若饮食不能很好调理,就会引起疾病。对于已经发生了疾病的老人,应当首先采取饮食治疗,因为这样不致伤害老人脏腑。只有在饮食治疗无效的时候,才开始使用药物。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对于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即“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

  第二,重视精神养生。《寿亲养老新书》里记载了这样一首诗:“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说明陈氏、邹氏是非常重视精神调养的,他们还针对老年生理、心理,具体例举七条养老防病的方法,其云:“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

  第三,提倡顺时养老。陈氏在《四时摄养篇》里提出“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的观点,认为如此则既不使当旺之气过于亢盛,又不使所克之气有所伤伐。

  第四,注意医药扶持。《寿亲养老新书》提出: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峻补猛泻,这些服药原则,即使在现在,也是很适用的,因为此是根据老人的生理特点提出的。由于老人气血已衰,精神减耗,所以不能像对待年轻人那样,既用汤药,又行针灸,欲速则不达,反会危及生命。

  第五,强调起居护理。对老人起居,书中要求“竭力将护,以免非横之虞”,原因是老年之人体力衰弱,动作多有不便。具体护理方法是:床的三面要设屏风,以防风冷,因为老人抵抗力弱,易于感冒。老人行动不便,因而床榻要比一般的低三分之一,以便于上下床。老人的坐椅也要低些,双足能够接触地面,左右设置栏杆,前面放个茶几,以免老人从椅子上摔下来。老人衣服不宜宽长,长则走路时易拌跤,宽则衣服不着身,不能保暖,故须窄衣贴身,这样体温不致散失,自然气血流通,四肢和畅。总之,要时时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仅从上面所论即可知,《养老寿亲书》的确是一部值得发掘、整理、研究的老年病防治学专书,其所述的各个方面,至今用于防治老年病,仍有实际意义。

四、明清时期养生学的发展

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长生之举,客观上对社会上重视老年人颐养保健,起了促进作用。清代一些皇帝多次举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动,且赴宴的老人均可获得皇帝的恩赐和赏金,凡受到恩赐的老年人都注于史册。从明代到新中国建立前夕的580多年中所出版和刊行的养生类著作比明清以前2200多年间所发行的总量还要多。这一时期里,先后产生了张景岳、高濂、曹庭栋等著名养生学家,并有李中梓《寿世青编》、万全《养生四要》、高濂《遵生八笺》、冷谦《修龄要旨》、袁竞《摄生三要》、胡文焕《寿养丛书》、曹庭栋《老老恒言》等养生专着问世,从而使养生学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备。

养生要重“命门”。其代表人物是赵献可、张景岳,他们极力反对刘完素、张子和等以寒凉药物攻伐肾阳,主张用温补药物峻补真火,如赵献可说:“余所以谆谆必欲明此论者,欲世之养身者、治病者,得以命门为君主,而加意于火之一字”,此即主张养生及治病,均以保养真火为要。张景岳认为阴与阳这一对立统一体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他提出“阳强则寿,阳衰则夭”,而阳气之根在命门,命门主乎两肾,所以养阳必须养命门(肾)。他说:“命门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在此思想指导下,张景岳特别注重用温补真元的方法防治疾病,这对改变当时那种滥用寒凉、败胃伤阳、致成时弊的情况,是有重要意义的。除此贡献外,张景岳还非常强调治形。治形之说,虽早已有之,但着专论,则首推张景岳。他认为,养生必须养形,因为形乃神明之宅,养形则可安神,神安则身自健,故他在《治形论》里指出:“善养生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明确指出了养生与治病,都必须重视养形的主张。张景岳以前的养生家多重养神,从未响亮地提出“养形”。

调养五脏的法则,是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从调神、节食、保精等方面着养心说、养肝说、养肺说、养肾说,从而为五脏调养法的完善作出了贡献,高濂则从气功调养方面提出了养心坐功法、养肝坐功法、养脾坐功法、养肺坐功法、养肾坐功法,也极大地丰富了调养五脏的学说。但以上各家对以养何脏为主,认识颇异。如李中梓力倡以调养脾肾为中心的五脏调养法,提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分水火论治,后天则分饮食,劳倦论治;汪绮石主张肺肾脾三脏俱重;而郑官应则认为养心脾为要。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里,记载了三百多例中老年病治验,对其病机提出中年以“阳明脉衰”为主,六十岁以上老人则以“肾虚”为主,并提出“久病入络”的精辟论点,为治疗老年病开拓了活血化淤的新途径。

《万病回春》总结说:“培养精元贵节房,更祛尘累最为良;食惟半饱宜清淡,酒止二分勿过伤;药饵随时应勉进,功名有份不须忙;几行俚语君能味,便是长生不老方”。

明清时期比较出名的养生专着还有息斋居士的《摄生要语》、袁黄的《摄生三要》,胡文焕的《寿养丛书》、河滨丈人的《摄生要义》、陈继儒的《食色绅言》及《男女绅言》、冯曦的《颐养诠要》、尤乘的《寿世青编》、黄克楣的《寿身小补》。以上这些养生著作都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养生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养生学的进一步完备作出了贡献。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