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情绪调养养生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纵)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此外并从反面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可见情绪波动,对于养生家来说,是最为犯忌的。

       从道家养生长生角度看,情绪调养,方法虽多,然而归纳起来,主要可归结到清静无为,少私寡欲,道德修养上来。 

       一,清静无为

       清静无为,是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的养生主张。认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为了宏扬这一养生思想,他还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同时,他并在理论上阐述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从而为道家以静制躁的养生观,提出了早期的理论依据。

       接过老子的衣钵,在对清静无为的阐述上,庄子可谓一面大旗。《庄子.在宥篇》曾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广成子面南高卧,黄帝顺着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问道:“怎样治身才能长生呢?”广成子听黄帝这样一问,很快起身对黄帝道:“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来,我把长生的要诀告诉你,那就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深藏莫测);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听不到看不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形体自然健康),必静必清,无摇女(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内心活动),闭女外(感官,言行),多知(智)为败。”

       据说,广成子当时已达1200多岁的高龄,而形体不衰。广成子是否果有其人,并且真的活了这样的高寿,我们且不去管他。但从《庄子》所述的这则故事来看,可见庄子对于“必静必清”的养生长生法,是抱有极大兴趣的。否则,他就不会耗费笔墨作如此生动的阐述了。

       二,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和“清静无为”,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作为社会的一员来说,人不能生活在真空里。也正因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所以对于社会上的形形式式,难免目击心摇,从而引起种种私心和欲念。为此,养生家若要“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也就非“少私寡欲”不可了。

       老子曾说:“见(现)素抱朴,少私寡欲。”字面解释为,为人应当素纯杂,淳朴无邪,减少私心,禁降嗜欲。同时指出:“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原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伤),驰骋畋猎令人心狂。”

       有关道家“少私寡欲”的养生长生术,晋代道教学者葛洪发挥为:“含淳朴,无欲无忧,全真虚气,居平味淡。”又说“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唐代大医孙思邈也认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接着,他还在《千金方》中引彭祖的话说:“口目乱心,圣人所以闭之;名利败身,圣人所以去之。”

       唐宋以来,后世养生家并从道家的这一观点引伸扩展,多有心得。如清人褚人获《坚瓠秘集》曾引《韵府续编》“先敛五关”法道:“将受情欲,先敛五关。五关者,情欲之路,嗜好之府也。目爱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乐淫声,命曰攻心之鼓;口贪滋味,命曰腐肠之药;鼻悦芳馨,命曰熏喉之烟;身安舆驷,命曰召蹶之机。此五者,所以养生(充养生命),亦以伤生。”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