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地理的联系、体育地理的兴起和发展状况,提出了体育文化地理解析的概念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讨论了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核心内容。
体育,历来是热门话题。从全国体育报刊发行种类和数量看,体育领域所具有的庞大程度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即使是一些综合性的全国和地方性报刊也都专辟体育版面,尽管如此,纯粹的体育研究并不多见,应该说,体育科学的生命力就在于与其它学科的融合。目前,体育院校和高师体育系所开设的不少课程(如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统计学等)就是与其它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
实际上,体育与地理从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山川湖泊、平原旷野都为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冷暖寒暑、春夏秋冬也影响到运动项目的季节性。但是地理与体育长期以来对此熟视无睹,只是到了七、八十年代,美国人才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近年来,随着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体育产业化进程的加速,体育越来越受到包括地理学在内的相关学科的广泛关注。以地理视角,观察体育文化也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
贝勒在其《体育地理学》前言中说:“当我开始研究体育时,我习惯于用体育现象来讲解地理,我发现,这样将地理与体育融合;以此来揭示现代科学的综合趋向,能使学生思维开阔,并能使我的地理课堂兴趣盎然。”
的确,体育地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领域,它同时给体育和地理提供了独特的视野。与人文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相比,体育地理研究并不成熟,学科研究的法则、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体育文化的形成与空间扩散
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从一地向另一地作等级扩散和(或)面状传播。现今所有的体育运动在时空上都有其原型和起源,其中大部分运动从起源地向各处扩散,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许多体育的历史研究,既具有大众性,也具有学术性,这其中隐含有地理的成分,尤其是早期具有明显地方性的体育运动更是如此。
体育文化的形成除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有关外,还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如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小镇伯明顿并盛行于丹麦和印尼,多少与那里多静风天气有关。体育文化一旦在某地发源,就会在空间传播。
对于体育文化的空间扩散也和其它流行文化(如服装、音乐、舞蹈)一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项体育运动起源的地理因素分析、传播的方向和路径的寻求,以及该项体育运动影响的地域范围的探讨,都是颇具意义的体育地理研究范畴。
以中华武术为例,它起源于中国,其传播方式可以是面状扩散,即以文化起源点为中心的面状连续空间的传播;也可以是等级扩散,即由高级中心向低级中心在空间作跳跃式的间断传播。如武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法国甚至是欧洲可以寻找到新的传播中心,进行次级中心为基础的连续性面状扩散。等级扩散和面状扩散是渗透进行的。此外,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还能进行空间模拟,确定其空间扩散模型。
体育活动的空间组织和最佳区位选择
随着体育的传播和运用,体育的空间组织也将出现,体育设施的空间分布可以沿袭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方理论进行研究。体育设施也有一个等级序列,某一项运动应有一个最小的人口限度,即“门槛人口”,如果高于这一人口数就将普遍存在。对于承办奥运会需要有严格的区位要求,世界上只能有为数不多的城市能够达到这一要求,而另一方面,娱乐性的足球比赛,在英国1英里见方就有90%的足球人口进行足球运动。美国的职业棒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球队主场每年一般必须要吸引100万人次观众观战。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大城市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某一体育项目运动队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有关。实际上,体育的等级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也存在等级的缺失。许多地方根据其规模,按照一般规律应该有相应的体育设施,但实际上却没有。如在广东一度曾有宏远、深圳、松日、太阳神、佛山等5个甲级俱乐部,而人口最多的河南只有建业一家甲级俱乐部。足球俱乐部的区位类型来看,存在着足球市场供给(俱乐部数量)与需求(球迷规模)在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布局。有些拥有足够球迷的城市,由于没有俱乐部,常常迫不及待地需要吸引一个足球俱乐部将全部或部分比赛安排到当地,以满足区域内的足球城市需求。如广东韶关(1998赛季广州松日主场)、广西柳州(1999赛季宏远主场、2000赛季八一队主场)、河北石家庄(1999赛季八一主场)、四川绵阳(2000赛季全兴队部分主场)等。到足球场观看比赛越来越象到剧院看演出一样,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所以利益最大化理所当然成为体育俱乐部经营运作的主要原则,球队主场的迁移就是为了寻求更为理想的区位。
目前体育运动商业化日盛,体育作为康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传统的第三产业,而被称为第四产业。体育的产业化或经济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确定体育活动的区位时,也应与农业、工业;商业等产业一样,必须考虑利益最大化原则,如何选择最佳的体育活动区位,而使投入最小、产出最大,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如体育场馆的空间布局,是采取北京亚运场馆的分散式布局,还是采取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集中式布局,要考虑运动员村、城市居民区分布与场馆的交通便捷性,还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征用、城市各功能区的协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城市地理学的内容息息相关。
体育景观研究
体育景观是由纯自然的地理环境演化而来的,当体育运动在一定地理空间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一空间就可能出现或自然形成或人工促成的体育标志物(如水上运动基地或室内田径场),而成为一种暂时(或永久)的体育景观。
体育场所和人类活动的其它场所一样,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在丰衣足食之后,更加追求休闲娱乐和体格完美。在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体育绿色革命”,以草地为场所的运动大量出现,如马术、足球等,被称为“绿色体育”;随着人类驾驭地理环境能力的增强,相继出现了以海洋和湖泊为运动场所的“蓝色体育”(如冲浪、帆板、赛艇等),以及以雪山冰面为运动场所的“白色体育”(如冬奥会项目)。
十九世纪以前的体育景现以纯自然的为主,但是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开拓,自然的体育景观成分减少,地面变成了一种“合成地毯”,越来越多的体育景观以半自然和半人工的为主。尤其需要人为控制比赛的各种条件,以保证竞赛的公平竞争的原则下进行。
近代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使越来越多不同规模和性质的运动场馆遍布城乡,并且逐渐成为人类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环境。这种环境使运动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助于不同性质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交流。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以通过室内冰场开展各类冰上运动。
自然地理条件干差万别,不同的地貌区和气候区有不同的主要体育运动形式,同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制约,各地区不可能全面发良各项体育运动。因此,研究体育项目的设置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地理环境与体育项目的适应性评介,具有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