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对于稳定人心、协调行动所具有的作用,被事实所证明。
第一时间让中外媒体真实地提供事实,情况会怎样?该怎样向世界发出自己的有效声音?
当人被蒙上眼睛的时候,他就只能依靠"偏见"作出判断。西方媒体在拉萨事件报道中,所表现出的非职业偏见如此罕见,除了他们戴着的有色眼镜以外,肯定与他们被蒙上了眼睛的过度反应有关。
反击境外媒体造假的最强有力的传媒是网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实际上,在绝大部分信息的首次传递与深度剖析上,网络媒体也正在逐步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传统媒体为何优势全无呢?事情恰恰坏在"传统"上。传统媒体因环顾全局而选择表述方式与传递时机,往往使新闻变旧闻,而片面强调从大局着眼也使传统媒体的观点表达不够直接也不够全面,较少体现一个平台多种声音的魅力。
传统媒体过于强调"宣传"的功用,忽略了"媒介"的属性,甚至传统媒体在但求无过的心态支配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程式化词汇和语句,它们是生硬的,缺少感染力也缺乏说服力。且不说"宣传"对否,即便我们完全认可这个词语,也该传达有效,否则,占据最好资源的传统媒体将愈来愈乏力,难有作为。
媒体的一个重要责任是维护,而不是激化情绪。
网络的集合力量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网络参与的扩大化是中国民主的机会,千载难逢,机不可失。
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中外媒体终于第一次无障碍介入到重大灾情或叫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之中,并因此,成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一部分。
一次载入中国传媒史册的重大报道,以连续数十天的大型直播报道为代表,中国电视传媒第一次以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信息的重大报道。此次震灾报道以公开性、开放性、全面性呈现了中国电视的直播魅力,发挥了电视传媒极大的政治动员、社会动员能力,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电视传媒赢得了空前的尊严和声望。
在传播中产生了凝聚人心的力量。相信受众,相信媒体。
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最为及时、最为公开、最为充分的一次;是创新探索最多、领导和群众评价最高的一次;是在国际国内树立党、政府和国家、民族良好形象最为成功、最受世界称赞的一次;是中国广播电视媒体争夺世界传播话语权最为主动、最为有效的一次。
实践证明,只有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地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进行报道,才能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赢得新闻报道话语权,掌握国内国际舆论引导主动权,才能在国际媒体的竞争中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信息时代的国家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互联网,无论是胡锦涛与网友在线交流,还是奥巴马依靠facebook聚揽人气,尽管具体方式和参与深度有所不同,却都向我们昭示出互联网在现代社会中不容忽视的政治意义。
网络已成为无可替代的民意聚集地,极大地激发了公民的参政热情,并凭借其迅速的传播力成为惩恶扬善的舆论推手。有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认可,相信网络在推动国家民主政治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获得了主流媒介的官方认可,中国的新媒介步入主流影响力的时代。
近4万名境外记者,在中国境内进行更宽松环境下的"显微镜下的报道",告诉我们——足够自信,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并使得因奥运而制定的境外记者采访条例,之后成为常态。
中国电视,在全球超乎寻常的关注中,在种种不可避免的干扰下,在付出了或多或少的代价和学费以后,在经过不断地自我调整和校正之后,像一个赶考的学生,成功地通过了这场受到全世界检验的大考。
中国电视的奥运报道,显示了我们国家更开放、更宽容、更民主的信心和能力;民众更文明、更博大、更关怀的胸怀和气魄;电视人更职业、更理性的潜力和前景;我们的民族更全球、更普世的情感和价值。尽管一开始,"北京奥运"被赋予了过多的"政绩色彩",但奥运的成果却远远超出了"国家政绩工程",通过媒介的报道,它也成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工程",一个国家的"民主工程"。
最难的不只是如何报道突发事件,更是如何报道金融危机这人所共知的事件。在危机蔓延及应对的每一天,人们都会问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怎么办?在这样的时候,人们自然更多要求新闻媒体拿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识。因此,新闻媒体竞争的并不是或不只是独家报道,而是独家分析、独家判断、独家购买意识;竞争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发布权,而是解释权。危机应对正在继续,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考验也正当时。当然,也是一种机遇。
危机之中有机遇。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好莱坞生产了《1933年淘金者》、《42街》、《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绿野仙踪》、《愤怒的葡萄》等一大批优秀电影,形成了经济危机中的电影繁荣局面,并给经济大萧条中的人们带来希望、勇气和乐观精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确定了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支柱产业,颁布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韩国走出金融危机作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认真研究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让文化产业成为化解金融危机的一个利器。
关键在于根本调整。如其他行业一样,传媒业走向全面的、多样的、彻底的市场化才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实现此点,非一时之努力和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