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在第9名是法国阿尔卑斯上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雪崩事件。它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感,一连串的大雪崩吞没了3座城镇,救援人员在积雪下搜救幸存人员,但收效甚微。
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人们把这种自然现象称做雪崩。 雪崩是一种所有雪山都会有的地表冰雪迁移过程,它们不停地从山体高处借重力作用顺山坡向山下崩塌,崩塌时速度可以达20-30米/秒,具有突然性、运动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
对雪崩可以采取人工控制的方法加以预防。人们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后,对雪崩已经有了一些防范的手段。比如对一些危险区域发射炮弹,实施爆炸,提前引发积雪还不算多的雪崩,设专人监视并预报雪崩等。如阿尔卑斯山周边国家、挪威、冰岛、日本、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在容易发生雪崩的地区都成立了专门组织,设有专门的监测人员,探察它形成的自然规律及预防措施。
最近,在阿尔卑斯山区,几个来自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entro Nacional francés de Investigación,CNRS)和法国国家农业机械、农村工程及水与森林资源管理中心(Centro Nacional de Maquinaria Agrícola, Ingeniería Rural, Aguas y Bosques, CEMAGREF)的专家团正试图破解雪崩的产生机制。为了模拟雪崩的经过,CNRS的物理学家们将成千上万的小珠子放入微型人造雪崩机里。雪崩机可以倾斜。这样,小珠子向下滑行时相互推挤碰撞,这个过程会被一台快速摄像机拍摄下来。专家们将根据拍摄图像研究 “雪崩”到底是如何行进的。
在这个实验中,每粒颗粒的运动实际上很容易计算,问题是现在有成千上万的颗粒,且它们的相互作用是无法计算的。尽管如此,研究者们的实验仍然对了解雪崩动态提供了宝贵资料。他们证实雪崩犹如成团的颗粒物运动,毫无规则地释放能量。虽然雪崩由固体物质组成,但它的运动并不与其完全相同,与气体运动也不同。
根据北卡大学(Universidad de Carolina del Norte)地质学家Tom Drake所说,形成雪崩的颗粒物分成五层:最表层的颗粒在气流的碰撞中被卷起;第二层的颗粒在持续地撞击中混乱前行;再下一层,颗粒已经开始有组织地运动;第四层由间距很小的颗粒构成;最底层的颗粒紧密相连,运动最为缓慢。但Drake认为:“这只能部分解释雪崩。山上还存在很多因素使情况更为复杂。”
估测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最近到过那里的人了解情况。如果最近下过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来雪层的重量,连接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回升,或可能艳阳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连接性变差。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上,应该选一个寒冷、阴云、冰点以下的天气,并且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降雪。对于夏季高山攀登来说,应该在黎明之间动身,在上午之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观察雪况。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脚下的雪崩塌时发出“怦怦”声,敲鼓一样的声音说明硬雪层下有空洞。用铲子向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层。 考量线路的雪坡。30度的雪碗(译注: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更危险。在这里只能猜测雪况。是否雪崩会落到头上?是否日照很长时间使雪层变差?如果有疑问,就不要上。正确的判断是唯一的预防! 如果别无选择必须穿过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过。如果雪坡太宽无法设保护,首先应该测试雪况。先用一个遮蔽的、坚固的锚点(比如树或石头)设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解开保护,一次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走,减少被上方下来的雪埋起来的危险。互相之间注意观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难者的位置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