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业依然稳居在传媒一隅,没有大起大落的喧嚣与热闹,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惊涛骇浪,它只是在平稳中前行并不断积蓄着能量。
胸怀大局,服务大局
一向被人们认为是弱势媒体的期刊在2008这个喜与悲同在的年份表现出了它的责任和担当,进一步树立了为大局服务的观念,期刊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较强思想舆论引导能力、文化信息传播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文化事业和产业形态。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报道工作,多家刊社通过捐款向灾区献爱心。除了资金的援助,期刊界人士还在时刻关注着灾区的震后重建工作。
由于期刊本身的媒体特性,它很难像报纸、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那样在奥运媒体大战中分得一杯羹,尽管这样,期刊仍然以一己之力为奥运之年添光彩。
多种刊物从不同角度为读者展现了精彩纷呈的北京,带领读者挽救即将消失的文化,缅怀历史,解读历史。北京在历史与现代中交融,而杂志成为了这种变化的记录者。
有些期刊如鱼得水,屡上台阶;有些期刊在金融危机、纸价上涨的影响下,举步维艰,期刊业的转企改制也将让其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一些老牌期刊依靠其品牌号召力不断创新壮大,对于他们来说,生存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发展。老牌期刊在"变"与"不变"之间,不断增强品牌意识,正逐渐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期刊业的百舸争流中,品牌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成为其发展趋势。
在品种近万的期刊家族中,能够历久不衰、经受市场考验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一些依靠行政拨款勉强维持生计的期刊,有的在市场化竞争中处于"半死不活"的境地,有的干脆"旧瓶装新酒",改办他刊。在越来越猛烈的市场改革大潮中,当一部分期刊已经大踏步走进"小康社会"之际,还有一部分期刊却面临着生存的"温饱问题"。
期刊改制,在路上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2008年,中国的期刊业依然在体制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这条道路上有困惑和迷茫,也有成绩和喜悦。不管怎样,他已经迈开了前行的脚步。
期刊网络传播,向成熟迈进
交流与合作,成为发展主旋律
期刊传播业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的著名期刊都已经发展成跨国性的传媒集团,我国的期刊虽然已经开始探索"走出去"的经营方略,但大多数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通过交流与合作为期刊业发展寻求新的突破成为其不变的主旋律。
国际交流与合作无疑将会为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但最终我们还需要在自己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因为双方实力的不对等,弱势的一方很难真正改变附庸的状态和获得同样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