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子导航 山林子自然智慧系列丛书 自然智慧教育书 自然智慧创新书
自然智慧自然书 自然智慧科学书 自然智慧社会书 自然智慧经济书
自然智慧生活书 自然智慧女性书 自然智慧养生书 自然智慧文化书
自然智慧美学书 自然智慧传媒书 自然智慧心语书 自然智慧诗歌书
时代呼唤雷锋精神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 自然智慧正气歌 自然智慧正气篇
智慧教育导航 《时代呼唤焦裕禄精神》诗歌 《时代呼唤好人精神》 《你是谁》  
 
现代农业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无机能的投入日益增长;生物工程、材料科学、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开始运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属于农业的最新阶段。其基本特征是:

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如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以及林、牧、渔业中的各种机器,成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电子、原子能、激光、遥感技术以及人造卫星等也开始运用于农业;

良好的、高效能的生态系统逐步形成;
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如农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达,“小而全”的自给自足生产被高度专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所代替,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紧密结合,产生了农工商一体化;
经济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和宏观管理中运用越来越广,管理方法显著改进。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和农户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

  二、为什么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目标的保障。这既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第二,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很好,但也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稳定增收依然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继续拉大等基本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要看到,在人增、地减、水减的情况下,要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

  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我国农业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解决了世界上约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尽管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转变,但粮食需求日益增长,耕地逐年减少,保障粮食安全面临巨大压力。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才有助于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粮食增收的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第四,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则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如果农业现代化搞不上去,不仅会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势必会拖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因此,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抓住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又适应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开了广阔前景。

  三、如何立足国情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二,抓好政策政策落实。近年来,中央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具体部署,现在的关键是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要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政策,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区、市)。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抓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有利时机,着力落实好“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切实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解决农村水利、能源、通信、交通、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欠账,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短缺。要制定相关政策,为社会力量、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农村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要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要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第五,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形成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水权分配、登记、转让的各项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发挥农垦企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示范作用。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放贷力度。2006年春节前后,四川、吉林等地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纷纷“亮相”,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开了好头。

  第六,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主体是农民。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据农业部统计,在我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瓶颈。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关闭】
版权所有 山东昆仑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林子网站 昆仑山网站© 鲁ICP备05032341号
联系电话:13853597301 18754159301建议您将显示器设为1024×768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