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原籍安徽绩溪,是晚清的头号巨商,人称“红顶商人”,经营金融、商贸、军火等诸业,并创办了著名的“胡庆余堂”。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而成就如此大的事业呢? 游玩了安徽绩溪胡雪岩纪念馆深受启发。胡雪岩的成功,在于其独树一帜并自成体系的经商之道,可以归结为“信、义、勇、势、人”五个字。 一、讲个“信”字
信源于诚,故谓之“诚信”。一个成功的商人必是视信誉为生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胡雪岩也深知“诚信至利,欺诈招害”的道理,在经商中坚持做到: 以质取“信”。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就亲自立下了“戒欺”匾,上书:“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悬挂店堂内侧,时时告诫员工。胡庆余堂制药所涉及的药材不下3000余种,全为在全国药材产区自设机构收购的道地药材上品,倘有假冒药材进店,概弃之。
服务取“信”。一流的企业还应有一流的服务,对此胡雪岩也是十分较真的。他要求员工不但服务应热情、周到、诚实,还应精通业务。一次一湖州香客买了一盒“胡氏避瘟丹”,看后微露愠色,欲换之,不巧已售罄。胡雪岩再三致歉后即命三日后赶制出来,并给予免费在店膳宿。还有一在萧山县署当差的敖姓四川人,持五百两银子,走遍杭城钱庄,都说银质劣不予兑换,抱着最后一试来到阜康钱庄,胡看后笑曰:“这是上等纹银,有何可疑?”敖生返署后赞不绝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声名洋溢,一时达官显贵都以存资阜康为荣,是年钱庄积资三千余万两银子。更为称奇的一件事是一位即将上前线的驻浙绿营兵罗尚全,慕名登门存一万两银子,声称不要计息、不要收据、三年后来取,但不幸阵亡了。胡雪岩得知后,在毫无凭据情况下,主动连本带息付予罗的家人一万五千两银子。
二、取个“义”字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称“商人重利轻别离”,而胡雪岩则主张商人应当“重义不轻利”,讲究“仁义”是他的商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核心,以此取得民心,诚服员工。他有一句名言谓之“一碗饭,大家吃,花花轿儿人抬人”,这就是商事中的互惠“双赢”原理。他常主动给药农贷款,面对洋商刁难蚕农压价收购蚕丝时,敢冒风险以较高价购入。 在人家有急难时敢于挺身相助,如在当时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他曾资助杨乃武的姐姐杨菊贞二百两银子用作告御状,并专访回杭治丧的翰林院编修夏同善,与之诉说“杨案”的冤情,为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最终昭雪起了重大作用。
尤其在成为巨富后,更热心于赈善扶危、兴办公益事业。在清军攻克杭城后,饿殍遍地,饥民满街,他不但收葬残骸上万具,还捐米万石,施粥施药。那些年,旱涝灾频发,他先后捐助直隶、汉口、江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灾民钱、物以及药材总折价达二十余万两白银,还在杭城兴义渡,开义塾,由此博得了一个“胡善人”的美名。
谋个“勇”字
有勇无谋乃“莽勇”,难成事,有勇有谋谓“智勇”,成大事,故我们需要的是“智勇”。改革开放后有多少商家企业曾也喧嚣尘上而终成昙花一现,盖在于有勇无谋。大凡站住脚跟并赢得大发展的企业,必有一个善于谋勇的领头人。 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谋勇的人,足以佐证的一例是在上海的丝业上敢于与洋人较劲。这在当时常人对洋人或视为祖宗拼力讨好、或视为怪物不敢接触的情势下,谁敢与之斗法,故此上海的丝业长期被洋人垄断。胡雪岩就不信这个邪,但他不蛮干,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他专门找人下乡学习丝的生产、储藏等知识,派人到上海了解丝的行情,招集了一批精明能干的伙计,说服了江、浙、沪的各大丝商,联合起来组成丝业商会,主张一致对外,有生意大家做,有利大家沾,不能自己拆台,好处给了洋人,并设法取得官府的支持,逼得洋人屈服,最后以高价收购了他们屯积的蚕丝。
借个“势”字
㈠是把握走向,抓住机遇。当他得知上海“小刀会”将在八月起义时,别的商人感到头痛、失望,他却看到了机遇。他认为起事后,上海肯定要乱一阵子,外面的蚕丝很难运进,将成为奇货。而因双方力量悬殊,“小刀会”肯定闹不了多久,那时丝市又趋活跃,容易脱手。因此倾资大肆从杭嘉湖一带购进蚕丝运进上海。局势果然按他所预计的那样发展。这成为他创业以来最大的一宗生意,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㈡是张扬势力,为我所用。他敢于结交官场、商场、洋场甚至江湖草莽等多路诸侯,为其所用。处在当时的社会,又逢兵荒马乱的年月,经商没有官场的庇护是寸步难行的,不结交几个草莽英雄是难以安生为业的,而如果没有商场甚至洋场的相互利用和合作也是做不了大买卖的。 ㈢胡雪岩认为经商应放眼光,放胆量,看得远,走得宽。商人不但要看到一县、一省乃至全国,还要看到国外,敢于同洋人做生意,才是大有前途的事业,故此他能从钱庄起步发展到银号、当铺,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在上海、厦门、宁波等全国著名商埠开设了二十一家银号,在江浙、两湖开设了二十六家当铺,且多属当地资本最巨者。后又涉足蚕丝、军火、外贸等行业。庞大的金融网为他的经商提供了资金保证,而商贸业的声誉又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由于各业互相呼应,因此越滚越大,诸业兴旺。
五、用个“人”字 “人”字虽简单但人却是最伟大的,一撇一捺涵盖天地。胡雪岩对人有着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以钱赚钱算不得真本事,以人赚钱才是真功夫”。因此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用人上很有些独到之处。 用人先要关心人。他常说“人心都是肉做的,我当你自己人,你才会把我的事当自己的事去做”。因此,“每得一人,必询其家食指若干,需用几何,先以一岁度支畀之,俾无内顾忧。”以是,人莫不为之尽力。 知人善任,务使人尽其才。古人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胡雪岩也深谙此道,他认为,用人宜取人之长,不应求全责备,并不是长期起作用的人才算是人才,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能起作用的人更是难得的人才,应千方百计得之用之。如聘请退居的官绅,启用曾任洋行的代理,重用竞争对手的人才等等,这些人常能起到常人不能代替的作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胡雪岩处事的方法有时会使常人感到难以理喻,一次,胡庆余堂的一采购人员不小心误把豹骨当虎骨买了进来并进了仓,且数量不少。有个新提拔的副档手直接向他打了“小报告”,他经查实后即令全部销毁。为此负责进货的阿大,羞愧地递上了辞呈。不料胡雪岩却温言相劝说:“忙中出错,在所难免,以后小心就是了。”但对那个自以为举报有功等着奖赏晋升的副档手,却发了一张辞呈。他认为,作为副手不向阿大汇报,已是渎职,背后打“小报告”更是心术不正,此种人会挑起上下隔阂。
胡雪岩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经营之道很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其奉迎官场、溜须拍马的那一套当属摒弃之列,而其最后也因此成了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官场斗争的牺牲品,这是时代和他自己造成的悲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