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南端那块遥远、神秘而孤独的冰雪大陆——南极,它的自然环境可概括为5个最: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25℃,极端最低气温为-89.2℃;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大陆冰盖体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
就是这样一个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的生命禁区,却留下了许许多多勇敢者的足迹。人类已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等几十个科目。人们前赴后继来到南极,是因为南极这块宝地已成为世界的战略要地。
科学研究的宝地
科学家们发现,由于南极地区特殊的位置和下垫面以及奇特的环境状态,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在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另一方面,有关南极地区的一些科学问题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条件优越,因为南极圈内主要是陆地,而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能是控制高空大气物理现象的能源。由于南极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和地磁场与地球上其他地区迥然不同,因而,只有在南极地区上空,表征太阳辐射能的太阳风和其他高层空间中的带电能量粒子易于进入,并通过电离层向中低层大气输送,形成一系列重要的物理现象,如极光、哨声、粒子沉降和地磁脉动等。因而,要研究上述特殊物理现象,非在南极地区不可。
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南极的陨石储藏量大、类型丰富,能保持完好的原状,是人类研究太阳系资料的宝库。覆盖南极大陆的1300万平方公里冰盖面积,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装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却着从赤道来的热气,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南极冰盖还堪称古气候的档案库,科学家通过钻探冰盖获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学研究和多种学科研究的极好材料。
1970年以来,英国科学家在南极站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从此,南极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南极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居民、与世隔绝的大陆,气候极端恶劣,低温严寒,冰封雪盖,不尽白昼和漫漫极夜交替出现,给人类的活动和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南极超静和超净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里也是研究生物和人类适应性的理想之地。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域。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前的征兆。
世界陆上资源的宝藏
世界的“公土”资源集中在南极洲这块大陆上。南极洲可以说是世界陆上资源的最后宝库。南极洲地处地球南端,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南极地区诱人的资源很多,首先当推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其次是海洋生物资源。
据科学家调查,南极洲已发现的矿物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钼、铝、石墨、银和金刚石等,它们分布于南极半岛及沿海岛屿地区。位于南极大陆的铁矿蕴藏丰富,含铁品位高,有“南极铁山”之称,可供世界开发利用200年,为世界之最。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南极大陆二叠纪煤层广泛分布于东南极洲的冰盖下,储藏量约达5000亿吨。石油资源极为丰富,尽管南极大陆的石油储量还未最后查清,但至少是非常有潜力的世界资源。南极洲的动、植物种类极少,只有苔藓、藻类和几种显花植物,动物主要有生活在水中和陆地边缘的企鹅、海豹和海豚等,还有信天翁、海鸥、海燕等鸟类。周围海洋中盛产蓝鲸、鲱鲸、驼背鲸等鲸鱼,是世界上产鲸最多的地区。磷虾是南大洋的特殊水产资源,其蕴藏量约为4亿吨~6亿吨,从生态平衡观点来看,可以每年捕获5000万吨,它相当于当今世界总渔获量的一半。
21世纪的一个热点
翻开南极洲的地图或世界地图的南极部分,看到几乎都是以西方人命名的地名。每一个地名都是一篇发现、探险、考察或扩张的记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南极洲西方人占尽了先机,重要的地名都是由他们命名的。
当人类历史翻到1985年时,中国在南极地图上有了第一个地名:2月22日,长城站在南设得兰群岛最大的岛屿乔治王岛上的菲尔德斯半岛建成。1989年2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基地——中山站。经过多次扩建和完善,目前,长城站和中山站已初具规模,成为中国科研人员常年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良好基地,也是中国对外开展科学研究合作与开放的窗口。
迄今为止,我国派出南极考察队达20次,在科学考察取得丰硕业绩的同时,中国还踊跃参与国际南极事务,并发挥了积极作用。1983年,中国加入了《南极条约》,参加了此后的历次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及南极矿产资源管理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从维护南极条约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为确保南极自然环境不被污染,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1986年,中国又被接纳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正式成员国,并派代表团以正式成员国的身份出席了此后的历届会议,中国极地工作者在其各学科工作组和专家组会议上,为制定国际南极合作研究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对我国日后分享南极“公土”资源,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公土”资源尚未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我们的目标是要争取到自己应得的权利,不管南极将来是被“瓜分”还是永远作为人类的“公共财产”,都存在着一个如何分配的问题。因此,不要因为南极离我们遥远,就忽视了我们对“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南极问题上,我们应当有自己明确的战略,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我们在21世纪的“公土”开发中不至于丧失应有的主动权。
世界战略要地南极大陆的资源现在尚处于科学考察阶段,人们预计到21世纪南极资源就会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中国的极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跻身世界前列,增强了中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