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Rence Descartes,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1596年 3月31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因家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父亲希望笛卡儿将来能够成为一名神学家,于是在1606年笛卡儿 8岁时,便将他送入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拉弗莱什的耶酥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校方为照顾他的孱弱的身体,特许他可以不必受校规的约束,早晨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以躺在床上读书自学。允许早晨在床上读书,因此,他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1612年到普瓦捷大学攻读法学,四年后获博士学位。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收集各种知识”,“随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这期间有几次经历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次,笛卡儿在街上散步,偶然间看到了一张数学题悬赏的启事。两天后,笛卡儿竟然把那个问题解答出来了,引起了著名学者皮克曼的注意。皮克曼向笛卡儿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给了他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与皮克曼的交往,使笛卡儿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寻是否存在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使用性的方法,以期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儿曾在一个晚上做了三个奇特的梦。第一个梦是,笛卡儿被风暴吹到一个风力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道路。这三个奇特的梦增强了他创立新学说的信心。
这一天是笛卡儿思想上的一个转折点,有些学者把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方法谈》(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哲学原理》(1644)。1650年 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等。
笛卡儿在自然哲学、数学(主要是解析几何学)、力学、光学和宇宙结构等方面的思想和成果,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科学史的发展也是在充满矛盾中曲折前进的,笛卡儿正是以其理性思维、近距作用、数学演绎法、直观模型、物质的连续性与无限可分性等鲜明的观点和某些正误兼备的物理成果起着特殊的历史作用。他是继伽利略与开普勒之后另一个新宇宙体系的探索者。在当时情况下,他的成就是和他独具一格的自学方法(学习——沉思——实践、游历、研究——建立新理论体系)有关的。他对于在修道院或学院里反复修补注释几本古籍的经院哲学方法及其学问越发怀疑,决心“在我们自身之内或世界这本大书里”去找学问。
他曾说过:“即使我们能背诵别人已经作出的所有证明,我们也不会成为数学家。即使我们掌握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全部论证,我们也不会成为哲学家,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形成对这些问题的可靠判断的话”(《心灵方向的规则》,1628)。“我对每一件可以使我怀疑的事……都特别加以思考,同时把以前潜入我的心灵的一切错误通通从我心中拔除干净”(《方法谈》,1636)。当时迫切需要在扩大实验成果的基础上找寻理论指导与概括,因此他的“新哲学”风靡一时。他的探求真理的创新精神和方法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笛卡儿主张有两个独立的世界,它们分别由物质实体和精神组成并受到上帝超自然的某些干预。他认为:物质由微粒构成,物质与空间广延性密不可分,物质世界没有真空;物体唯一可能的运动是位置变动,包括圆周运动与涡漩运动;一切自然现象都可用物质粒子的相互机械作用(近距作用)来说明;“给我广延和运动,我将造出这个世界”,“让自然依照他所建立的规律活动,勿须再由上帝照管”,这种机械宇宙观一直影响到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
笛卡儿特别重视方法问题,尤其是数学方法。“我决心洗手不干的只是抽象的几何学,即不再考虑那种只能起到练习头脑作用的问题,为了要研究一种以解释自然现象为宗旨的几何学……我的物理学可以说跟几何学是没有什么两样的”(给麦山尼的一封信)。他在古代演绎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数学演绎法:以唯理主义为根据,从简单自明的直观公理出发运用数学的逻辑演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与F.培根的实验归纳法结合起来,成为后来物理学特别是理论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他首创的代数几何学即解析几何学使变化的坐标即变数进入了数学,成了物理学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常用利器(如图解法、笛卡儿坐标系等)。此外,笛卡儿还善于运用“直观模型(如用“盲人手杖”比喻光信息传入大脑)和假说方法(如“以太漩涡”)。
在力学方面,他发展了运动相对性思想,明确表述了惯性定律:只要物体开始运动,就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并沿同一直线方向运动,直到遇到某种外来原因造成的阻碍或偏离为止(《哲学原理》37~39节),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他还在同书36节明确提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运动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既然运动不过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条件,在物质中就会存在一定量的运动,它的总和在世界上永远不会增加也不会消失,尽管其各个分散部分部分将会改变。这就是说,假定一物体比另一物体小一倍但速度快一倍,二者的运动量是一样的。”
在光学方面,从1619年读了开普勒的光学著作后,笛卡儿就一直关注着透镜理论;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与了对光的本质、反射与折射率以及磨制透镜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论视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第一次在《屈光学》中提出折射定律的理论推导,认为光是一种在以太中传播的压力过程,并用网球模型计算两种媒质分界面上的反射与折射,从而首次在假定平行于界面的速度分量不变的条件下导出折射定律。但是他的假定条件是错误的,他的推证同时导致了光由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时速度增大的错误结论,引起了后来关于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的长期争论。他还在1637年《方法谈》中“论虹”一文中成功地解释了虹的成因。
笛卡儿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儿由于缺乏实验基础而导致不少具体物理结论的失误,例如碰撞问题、光的折射方向、用宇宙以太漩涡假说解释引力现象等。他的“怀疑一切”原则使他陷入“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削弱了他的理性主义主法论的力量。对笛卡儿褒贬不一,但应从历史发展角度客观地考察。
|
|